許多忙碌的上班族時常沒有時間運動,於是就將「走路」這項運動成了讓身體動起來的首選。但是,走路看似簡單,其實有很大的學問,如果用錯誤的方式走久,輕則容易累,嚴重的可能還會讓腿變粗、甚至導致膝蓋受傷!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有些腿部有點粗壯的人,走路的樣子並不是很正確。
有些人走路時腳步聲很重,因為幾乎使用腳後跟在走路,或者鞋子一直蹭地板,這種走路姿勢不僅容易引起腰痛,還會讓大腿變粗,嚴重者還有可能引起足底疼痛。
很多人走時路是墊腳走路,但用的是用前腳掌而不是用腳趾,這就會使大腿前側較容易疲乏以及容易粗,如果是用大腳拇趾出力話,還可以感受到屁股發力的感覺,此時能讓平時運動不到的大腿內側在走路過程中參與發力。
許多人走路會踢著前頭走,這樣的動作類似在踢足球,此時會發出沙沙沙的聲響,身體會向前傾並且只有腳尖踢到地面,然後膝蓋就會一直彎,這樣不僅會讓腳尖長期摩擦,還會讓小腿受到壓力,長久下來會使得腿部變胖。
透過「走路」這項運動雖然省錢、簡便,但並不簡單。是否經常看到路人走路會駝背或是低頭走路?其實這種步行姿勢都非常容易引起頸椎病、腰背疼痛!其實,在走路時必須要遵守以下4大要點:
要點一:走路時需要抬頭挺胸、下巴微收,雙肩自然展開,注意過程中千萬別駝背以及別低頭玩手機。
要點二:在走路時,要有意識地收緊腹部以及夾緊臀部,此時可以有效地刺激腹部、臀部、腿部肌肉,幫助雕塑。
要點三:用胯部發力,大腿先抬起來,再帶動小腿和腳離開地面。
要點四:腳跟先落地,然後通過足弓順到腳趾,最後由大拇指用力踮起腳尖送出下一步。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YOUTUBE、WELL HEELED PODIATRY
責任編輯/妞妞
農曆新年冷一波!氣溫落差大,不只老年人,年輕人也要當心腦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飆升。39歲陳先生有固定打棒球習慣,但在一次提升運動量後,喉嚨會有痛感,經詳細檢查後確認有心肌梗塞風險,需要動手術裝心臟支架;他回想起父親也有心梗病史,而自己在前幾年健檢時,曾發現血脂數值出現紅字,沒想到短短3年病程快速惡化,就醫時已需要進行心導管手術,目前服藥穩定控制。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部主任黃群耀表示,代謝疾病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台灣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6%,每4人就1人有高血脂風險,將增加3倍以上心臟疾病風險;然而臨床上高血脂的診斷率僅約5成,顯示有半數民眾不知道自己數值超標。
黃群耀說明,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是造成高血脂的主因。隨著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隨著數量越來越多,血管就會變得越來越狹窄,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氣溫驟降、血管收縮,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症狀。
以往大眾認為年紀到達50、60歲後,才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事實上,年齡已非心肌梗塞唯一因素。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強調,對於年輕族群來說,因氣溫驟降引起血管急遽收縮,所誘發的急性心肌梗塞才是致命關鍵。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指出,氣溫每降低2.9度,腦中風機率也會增加11%。
黃偉春進一步指出,2023年的台灣研究環境溫度對於急性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影響指出,當氣溫在攝氏15度至32度之間,體感溫度每降低1度,50歲以上熟齡族群的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至1.1%。若氣溫驟減至15度,熟齡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將會增加至將近2成;而5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不容小覷,增加至0.4%。
對此,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認為,「不分年齡,在氣溫低時做好保暖才是最重要的事。」除了清晨低溫、情緒起伏大易引起心肌梗塞之外,很多人會忽略洗澡完出浴室的瞬間,當洗完熱水澡全身處於高溫狀態,沒有先穿好保暖衣物就出浴室,使身體突然暴露在房間裡的冷空氣中,會造成血管急遽收縮,也是常見誘發年輕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原因。
另外,膽固醇在藥物治療上的選擇相當多元,其中以史塔汀(Statin)類藥物為治療主力。吳承學鼓勵,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控制標準不同,健康民眾控制於130毫克每公合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是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應分別控制於70毫克每公合和55毫克每公合以下。
部分患者會擔心肌肉疼痛等服藥副作用,吳承學建議,可主動與醫師討論,透過副作用管理減輕不適感,達到積極控制、穩定服藥控制壞膽固醇,達到治療目標。他提醒民眾,在氣溫變化莫測的農曆年期間,若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就醫。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大家都知道做運動對健康有正面效果,想增加柔軟度除了瑜伽運動,不少人也漸漸發現伸展的重要性,也就是俗稱「拉筋」。那麼你知道為何柔軟度、肌肉伸展很重要嗎?老一輩的人常說「筋長1寸、延壽10年」是否為真?杏光骨科診所醫師張嘉哲在臉書粉絲頁表示,很多人常常在討論拉筋的重要性,常見最多人愛用「坐姿體前彎」跟「站姿下彎」來伸展大腿後肌群,覺得做這些動作大腿後側會很緊,很有伸展到的感覺!但究竟真的有正確伸展到了嗎?
首先要了解大腿後肌群的構造,大腿後肌群是由坐骨粗隆跨過髖關節、膝關節、連接至小腿後側,若是緊繃或者過短時,會在膝蓋趨近伸直時強迫骨盆後傾,進一步影響腰椎彎曲或造成膝蓋彎曲,因此必須要常常伸展大腿後肌群。
伸展大腿後肌群好處:
■ 生活上:減少坐姿下腰椎被迫彎曲
■ 對運動員:減少跨步動作對肌腱的拉扯
如何能將大腿後肌群拉到最長:
■ 髖關節彎曲+膝關節伸直
■ 日常:坐著開車
■ 運動:往前跨步
一般人盡力去想著摸地板,較高機率都是在強迫你的腰椎彎曲、壓迫椎間盤。該做的是盡全力伸直膝蓋、彎曲髖關節、保持骨盆前傾,所以有效延展的位置只有膝、髖關節、骨盆。如果只想著摸地板,髖關節彎不夠的部分就會由腰椎、胸椎、肩膀來補足,這樣是不正確的。
伸展大腿後肌群重點:
■ 盡力伸直膝蓋
■ 彎曲髖關節、維持骨盆前傾(重點在骨盆、髖、膝關節的控制角度)
■ 避免腰椎彎曲(重點為「站著」拉,盡力增加髖屈角度,手可以環抱不需到地板)
張嘉哲說明,至少要到需求角度再更多一些,而且要能主動延展到這長度。何謂需求角度?如果以開車為例,髖屈約 90 度,膝蓋約接近伸直30度,要在開車過程中不彎曲腰椎,至少就得拉到這長度,甚至為了要能輕鬆維持,應該要能更多一些,即目標應放在髖屈 90 度,膝蓋接近伸直 10 度。
何謂主動延展?通常站姿摸地板、坐姿體前彎等偏向靠「重力」去拉,如果是坐著主動將膝蓋伸直、並維持腰椎中立,用腿後肌群的拮抗肌,主動出力去拉長腿後肌群就是主動伸展。藉由主動延展,才可自在控制住伸展出來的肌肉長度。
伸展角度練習重點:
■ 至少要做到需求角度,舉例:
開車:髖屈90度,膝距離伸直約30度
運動:跨步越大,髖屈越多,膝越趨近伸直
■ 理想上要比需求角度再多些
■ 可主動延展至需求角度
張嘉哲提醒,所以「拉筋」與伸展,都要清楚自己的目的,並評估可以做到的程度與做正確,尤其是肌肉疼痛的族群,這才是優先考量的標準。
延伸閱讀:
大腿拉傷怎麼辦?醫師親授「4招」在家也能做的復健法
運動小腿好痛是「網球腿」?不運動也會小腿肌肉撕裂?復健醫親解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
拉筋能延壽?骨醫警告:拉錯筋反致受傷,重點在「這角度」正確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