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為了要讓身材線條更好,拼命的減重導致身型過瘦,然而有些人不太保養身材,導致身型越來越橫向發展。根據國外研究指出,不管太胖或是太瘦導致BMI指數不正常的話,都有可能還會減短壽命!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BMI是一項判斷人體是否肥胖的好方法,BMI的計算方法是「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健康BMI的數值範圍是18.5~25,高於範圍是過胖,低於範圍則是過瘦。根據《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的文章指出,太胖會太瘦,平均讓你的壽命比預期壽命少4年,而這項研究涉及英國近200萬人的實驗,研究人員曾實驗中發現,從40歲開始,BMI在健康範圍的人死於疾病的風險最低,而BMI過高或過低的人具有壽命縮短的風險。
根據上述期刊調查解果表示,太重不健康,但太輕也有風險。像是體重太輕的人容易疲倦,以及肌耐力變差、記憶力減退,同時體力和抵抗力下降導致疾病抵抗性降低,同時也會增加罹患膽結石、不孕症,和骨質疏鬆發生的機會。另外,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調查顯示,60歲~69歲、BMI小於18.5的年長者,相較同齡體重正常者,死亡率高出51%,70歲以上更高出60%。
年長者的BMI是否可以稍高一點這項觀點目前還在被討論中,這項研究還指出,老年人BMI較高可能並沒有那麼危險,因為稍微增加一點體重對他們是具有有「保護作用」。 但是對於這一結論,英國艾希特大學的科斯(Katarina Kos)博士並不認同,他強調對大多數人來說,BMI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標準,但如果超重的人能夠降低其BMI,會對健康有好處 因此,老年人的BMI是否可以較為提升,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大家不妨在老人家允許的範圍內,鼓勵老人家適當運動,保持健康,同時還能增進他們的思考能力以及提升肌肉量來預防日常生活不便。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責任編輯/妞妞
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邊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椎間盤突出是因為在長期久坐或經常搬重物的情況下,椎間盤產生了退化性的改變。它的外環破裂,中間髓核組織(80%是水分)從破裂處突出,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典型的症狀。
1. 下背痛,可向下擴散至後腿。
2. 坐骨神經痛。
3. 肌肉痙攣,且用力後加劇,如咳嗽、解便、彎腰、 舉物、直抬腿。
4. 深部肌腱反射減弱。
5. 患側神經所管轄的區域感覺遲鈍。
在椎間盤突出症剛發生的最初一週內,是急性發炎期。下床時,病人應先從仰臥的姿勢,將身體小心地向無痛健側的側臥,即健側在下、痛側在上。再將兩側膝關節彎曲,緩緩把雙腳移到床外,然後慢慢用手肘及手部把上身撐起來,患者便可很容易地坐起。如此可減少腰部屈曲,側轉等不利動作的機會。
物理治療可以利用,肌筋膜放鬆、伸展運動、脊椎姿勢矯正、運動治療、神經鬆動術、頸/腰椎牽引治療...等方式。來達到不讓椎間盤壓迫到神經、讓脊椎減低壓力來改善其徵狀。
運動部分減少跑步,改用其他較緩和的器材,如:踏步機。這樣低衝擊力的運動能讓你維持耐力,同時不停止訓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