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帶來的傷害意識越來越多人知道,除了會導致腰酸背痛、肥胖、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等,還有可能是因為「梨狀肌症候群」在作祟。梨狀肌症候群其實就是指梨狀肌「拉傷」,只是坐骨神經的一部分也會穿過臀部肌肉被壓迫到,因此症狀也會跟坐骨神經痛很像。
梨狀肌是位於臀部深處的肌肉,位於臀大肌下面,肌肉起點是尾骶骨第二到四節前側外緣。梨狀肌功能是讓大腿外轉張開,當梨狀肌發炎時,可能會造成下肢無力、疼痛或是麻木感覺,通常治療此症狀為藥物或是開刀,但這些都一定有淺在的風險,因此可以適當的做瑜伽以及伸展來改善這些情況。當患有梨狀肌症候群時,會感到臀部中間或是靠近薦椎或尾椎處的深部開始疼痛,有時會有疼痛或麻麻刺刺的感覺,隨著坐骨神經的走向,會放射至大腿後方或小腿,幫我們在活動、走路、或是長時間久坐時,都會加重症狀,在不定時的反覆發作下,有時連小腿後側皮膚也會感覺異常,嚴重時小腿肌萎縮、肌力喪失,導致行走不穩或是跛行。
一般來說,會罹患梨狀肌症候群的族群為:長期有不良的坐姿習慣,或是翹二郎腿或是芭蕾舞者長期雙膝外張掂腳尖行跳舞,都會造成梨狀肌症候群,另外,某些性姿勢也會使用到梨狀肌,像是過度運動、跑跳或髖關節扭轉都可能使梨狀肌痙攣或損傷發炎導致罹會此症狀。
一般來說,治療梨狀肌都採保守療法為主,只有少數病患須接受梨狀肌切斷手術。醫師通常會開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來減緩疼痛並放鬆梨狀肌,或是採用注射方式來減緩梨狀肌發炎,但效果不會比口服好,反而胃與腎臟副作用比口服強。熱敷以及電波刺激治療也會達到一點效益,但都只是暫時緩解,除了這些方式,可以嘗試一些瑜伽動作來改善這些不適,且效果會比開刀、藥物治療來得好,像是許多患有坐骨神經疼痛、椎間盤凸出者都會透過瑜伽來改善,而且成功案例非常多。
資料來源/Dr.Axe
責任編輯/妞妞
許多健身者為了增肌以及想練出好看線條,都會把重心放在訓練和補給上,但是卻沒有注意到「睡眠」也是幫助增肌的一個重要環節。當睡眠充足後,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力氣來鍛鍊以及幫助肌肉成長,對於任何運動領域的選手來說,也都必須依靠睡眠來恢復身體。
睡眠主要是恢復人在一天的活動中所耗盡的體能,當活動能力越高,所需的睡眠時間就會越久,如果不休息、睡眠,人的內分泌系統、器官、皮膚、免疫力會逐漸下降,導致身體與精神狀態會越來越差,也會影響到健康以及運動表現,嚴重時甚至會死亡。 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睡眠專家做了一項實驗,他們將白老鼠放置於十分嘈雜的環境中,透過不斷記錄白老鼠腦電波來確認白老鼠沒有睡眠,當牠快要睡著時,音樂就會響起讓白老鼠保持醒著的狀態,於是白老鼠在這個環境中待了兩周後就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在連續多天不睡的情況下,會因為精神渙散、免疫力下降,導致死亡。
對於透過健身長肌肉分為3大要素:充足訓練、充足營養、充足睡眠,這三者為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一般來說,擁有充足的睡眠,是讓促進生理健康所不可或缺,當睡眠不足時,還會影響情緒,使人變得煩躁不安、缺乏耐心和意志力,這些狀態都往往限制了運動狀態的正常發揮,使健身者感受到焦慮和氣餒,並且影響鍛練效果和健身習慣的養成。在訓練時,肌纖維會受損,此時周圍負責修補的肌肉細胞會對肌細胞進行修補,同時修復的部分會比以前更加強壯,所以在訓練的時候肌纖維受損後,修復肌纖維的工作就在我們休息時進行,同時免疫系統會在這個時候修復在白天受損的身體,但如果睡眠不足會促進身體分泌更多的皮質醇,皮質醇會導致延緩肌肉塑造,同時還會破壞身體的組織。在23:00~2:00是正常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的三個小時,其間也是促進肌肉生長的「生長激素」分泌異常活躍的時期,因此必須要擁有良好的睡眠質量才能促進肌肉生長以及修補受損的肌群。
一般來說造成健身後睡眠品質變差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運動和睡眠之間的間隔時間太短了,二是運動量和強度太大導致酸痛難以入眠。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的健身者,他們的運動神經都較為敏感,應該調整健身的計劃,應該要在健身結束後的4個小時左右再準備入睡,比如說,將健身時間提前到下午5點到6點,這樣10點左右入睡時,亢奮的感覺就消退得差不多了,不要選擇特別劇烈的運動,像是騎飛輪、有氧拳擊等,可以選擇較為緩和的瑜伽、皮拉提斯等運動來幫助更好入眠。
運動後的肌肉恢復是健身者獲得健身最佳效果和保持身心最佳狀態的前提,因為身體肌群的調整和生長都是在睡眠狀態中進行的,所以,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以及好的睡眠品質,才能讓肌肉越來越健康。
資料來源/BODYBUILDING、SPORTSLAB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