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公告,107年我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有糖尿病、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等,此外,三高慢性病死亡人數加總持續超過癌症。然而對於中高齡族群來說,除了需重視三高問題外,還有隱藏性的慢性疾病「肌少症」也要注意!根據專家研究表示:阻力訓練最能對抗三高以及預防肌少症。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身體各項器官生理功能會逐漸下降,其中,肌肉質量也是減少之一,當肌肉強度以及功能的逐漸衰退時,我們就稱為「肌少症」。然而肌少症一直是導致銀髮族受傷的兇手,當肌肉量逐漸減少時,可能造成他們跌倒、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無法自理生活以及增加死亡風險,這是一項必須被關注的事!
據台灣骨鬆年會調查,50歲以上罹患肌少症的民眾高達45%,每10名銀髮族就有1人得,是其他亞洲國家的8倍之多,並且高居亞洲之冠,然而許多醫師指出,這些年長者缺乏蛋白質攝取可能是主因,加上運動量不足,便容易導致肌肉較快流失。 大部份的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會減少8%,到70歲後,流失速度會加快,每十年減少15%;至於大腿肌肉力量,在40歲之後,每十年下降10-15%,70歲後則為每十年下降25-40%,肌少症不只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行動能力以及生活品質,還會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以及失能及死亡率,然而人口老化是當今先進國家幾乎共同面臨的重要社會變遷,肌少症與其造成的不良健康影響會隨著此老化的現象與速度而更加顯著。在現今還許多女性覺得肌肉線條不美觀,為了想讓身材更玲瓏,在減重時,僅有節食並未搭配運動,常常減掉的是肌肉,而非脂肪,未來可能淪為罹患肌少症的候選人。
107年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從預防生活習慣病的角度來看,中高齡族群不能只著重於三高和癌症防治,50歲以後更要準備因應老年常見的肌少症,才能避免肌肉隨年齡增長流失,導致肌力和行動能力下降,進而提高跌倒風險造成失能。根據國內流行病學統計,65歲以上國人罹患肌少症比例為7~10%,80歲以上男性罹患率更高達近30%,50歲以上的民眾不可不慎。然而過去認為長者不適合做「肌力訓練」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深蹲、彈力帶等阻抗型運動,能夠訓練肌力來預防肌少症,然而只要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如練習舉啞鈴、用彈力帶做簡單的抬腿動作等,都可強化肌肉耐力、避免肌肉減少。
此外,在2018年9月美國《神經病學》期刊曾發表一篇有關高強度運動對長者的論文,他們發現高強度運動可以防止中風以及罹患降低心血管的機率,而中、低強度的運動,可以讓患者在中風的程度比較輕微,不至於達到失能。但是,還是必須依照長者們的身體健康程度來判定是否要做上高強度運動來預防。
除了做阻力訓練外,也建議中老年人更該攝取優質蛋白質。中老年人可能因長期擔心三高,或者是已有三高而長久養成的習慣,高達6成5的長者有控制食量或熱量的現象,在2成少吃肉類、蛋、海鮮的長者中,4成8擔心罹患三高疾病;4成5為害怕膽固醇,則牙齒不好約佔6.9%。專家表示,其實65歲以後,除非是已罹患三高疾病,否則醫師都會對正常老年人比較寬鬆地看待三高現象,為的就是不希望長者因為擔心三高疾病上身而忌口不吃,反而造成熱量或營養攝取不足,尤其是缺乏製造肌肉的原料蛋白質來引發肌少症上身。
許多專業醫師、營養學家都有提到,在運動後補充牛奶、豆漿、雞蛋等優質蛋白質,能修補訓練後的肌肉,同時也可以讓血管加快新陳代謝,再配合規律的運動後,就能預防中老年人所擔憂的肌少症。
資料來源/NCBI、Dark Iron Fitness、BBC、HER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胸椎在身體裡屬於能靈活動作的關節,可協助頸椎活動順暢,肩關節、肩胛骨更靈活移動,並幫助腰椎分散壓力,更重要的是肋骨連結在胸椎上,隨時影響著我們的呼吸及核心穩定。由於現代人生活型態大多是反覆進行同樣動作,或是長時間固定在一個位置,往往胸椎、肋骨都變得又硬又卡,雖然不會痛,但胸椎失能將導致肩頸痠痛、肩膀卡痛、腰痠等問題,也可能引起呼吸失能、核心不穩,甚至影響到下肢的穩定性,可謂無聲的殺手!
如何知道自己的胸椎好不好?照著以下指示測試看看吧!
小時候駝背總是會被長輩唸「抬頭挺胸!」這時你才試著把身體挺起來,但,你現在真的是在挺「胸」嗎?許多人由於胸椎的活動不足或是腰椎的穩定不好,導致挺胸的動作做不出來,反而是用「挺腰」的方式把身體挺起。
這是一個聰明的代償,但如果每次都使用腰來做這個動作,腰就很容易因為 太操了 而開始痠痛…,你可能會在站著、走路、搬東西、做家事、工作時都在使用腰來幫你維持身體挺起,那也難怪會腰痠不止了!
話不多說,請跟著影片一起試試這個挑戰,看你能夠輕鬆容易地做到嗎?
步驟說明:
1. 坐姿,腳可踩地(不踩地的難度更高)
2. 骨盆前後傾數次後,找到腰椎、骨盆中立位置
3. 維持骨盆位置(可一手放在腰部偵測)
4. 將胸口向前上推出,再慢慢回來
• 本次動作測試參考Kinetic Control課程內容
延續先前的挺胸,不挺腰挑戰,以下挑戰是要考驗我們能否將胸椎與腰椎 分開動作, 而不是每次需要挺身時(如從坐到站起來、從地上撿東西起身、搬重物...)都要讓胸椎與腰椎同步挺起。
同步的動作方式有什麼不好?是動作 沒有效率,無論費不費力的動作都要啟動到胸椎和腰椎,自然疲勞得很快。並且使用到較多的淺層大肌群,不適合做反覆次數多、需要穩定的動作。許多人的胸椎活動不足,所以挺身時腰動得更多,使腰部相對承受更大的壓力。
為了處理這些問題,我們要試著:
1. 增加胸椎活動度(增加動作範圍)
2. 訓練胸椎與腰椎獨立運作的能力(不要一直同步運作)
3. 改變動作方式(讓腰動少一點,胸動多一點)
透過適當的動作練習,可以更靈活地控制自己的身體。挑戰影片如下:
1. 上方影片只是眾多練習的其中一種方式,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
2. 如果練習遇到困難,可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協助。
3. 動作練習以穩定、平順為主,控制特定部位不要移動,不刻意撐起活動角度,也不要做得太快,以免造成反效果。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