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專家:「肌力訓練」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最佳方法!
1
專家:「肌力訓練」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最佳方法!
2
你認為的翹臀有可能只是骨盆前傾的假象
3
體適能教練Drew:Move Well, Live Better動的巧,活更好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家:「肌力訓練」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最佳方法!

2019-08-01
知識庫 健身 保健 觀念 生活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老年人行動不便的頭號原因,但是研究指出,目前已有年輕化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約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且隨著運動風氣盛行,很多人的膝蓋常會不當使用,已出現30、40歲的患者,然而除了靠飲食來延緩退化性關節炎外,專家指出:肌力訓練更能延長關節退化。

專家:「肌力訓練」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最佳方法!

肥胖、過度使用者關節容易衰退

隨著飲食西化、運動風氣盛行,以前只有老年人會出現的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少人年紀不到40歲,膝關節就已經出現退化。年輕人的退化性關節炎,大都是因為運動時關節激烈衝撞所致,不同年齡引起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不一樣,多數老年人都是因為關節軟骨磨損引起;中年人的退化性關節炎,則可能是因為長期外力加重了全身關節負荷,如搬家工人、貨運司機;體重過重也會造成關節難以承受。有研究發現,身材較胖得到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是正常體重的1.7倍M國外也有研究指出,每增加1公斤的體重,膝蓋得承受4公斤的重量。

©medicalnewstoday.com

肌力訓練能延緩關節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已成為許多長著的惡夢之一,於是會透過食用保健食品來修護,像是鈣片、葡萄糖胺等,但是根據專家表示,除了吃上這些補品外,還不如做上肌肉訓練更有用。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群的強度,能夠減輕關節內軟骨的負荷,只要膝蓋周圍的肌肉足夠有力,就能夠分擔膝蓋承受的壓力,維持關節的活動度,對於延緩膝關節老化也有很重要的效果。此外有些身型較胖的人,建議可以先透過減重方式來緩解。由於體重過重是造成關節退化的一大因素,膝關節需要承受身體的重量,當體重越重所造成的負擔就越大,膝關節受損、退化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減重也是保養膝蓋的一大重點,快走、游泳或騎室內腳踏車,都有不錯的減肥效果,可以從這幾種運動做起,減輕膝關節負擔的同時也讓自己更健康。

肌力訓練能延緩關節退化

訓練大腿肌來減輕膝蓋負擔

保護膝關節,最重要的肌肉是股四頭肌,股四頭肌是人體最大也最有力的肌肉之一,也提供了膝蓋的穩定性和力量,所以只要加強股四頭肌的肌力,就能有效減輕膝蓋的負擔。然而訓練大腿肌肉的方式有很多種,像是深蹲、登階、弓箭步、單腳硬舉等,都是能幫助大腿肌肉茁壯的訓練,此外,還可以透過攝取蛋白質來增加肌肉量,像是雞蛋、牛肉、魚肉等,在飲食與訓練相輔相成下,就能建立肌肉來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

如何判斷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除了該部位會疼痛外,還會有以下幾種徵兆:

腫脹:在軟骨磨損以至於變形之前,膝蓋會先開始腫脹,原因是膝關節的骨頭因為相互摩擦引起軟骨組織的病變,如關節滑液囊的發炎,造成液體在關節的位置堆積。

膝蓋發出聲音:腿部彎曲時,膝蓋會喀拉作響,這也是關節軟骨磨損的跡象。如果長時間久站之後,上述的症狀加劇,甚至是膝蓋紅腫合併發燒,很可能就已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僵硬:早上起床下床時,或身體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如久坐之後,膝蓋覺得僵硬,但稍事活動情況又變好,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前兆。

微熱感:膝關節感到微微發熱也是早期徵兆之一,這樣的狀況以一天結束之後最為明顯。

©nyacknewsandviews.com

資料來源/康健、常春月刊、NCBI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你認為的翹臀有可能只是骨盆前傾的假象

2018-12-03
觀念保健知識庫

無論是IG或FB上都能看到許多「翹臀」的照片,相信翹臀絕對是每個女生都想擁有的一件事,但你知道翹臀有可能是假的!因為,有很多人的翹臀都是骨盆前傾所造成的假像。既然有前傾就一定有後傾,為何我們的骨盆會前後傾呢?這樣的姿勢會對我們身體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你認為的翹臀有可能是骨盆前傾的假象

骨盆是身體平衡的關鍵點

我們的骨盆由薦骨與尾骨等部分脊柱、脊柱左右髖骨等多塊骨頭所構成的群集合,具有連結上下肢的重要功能性,左右髖骨在身體前側藉由恥骨聯合(一種軟骨組織)彼此相連;在後側與薦骨形成薦髂關節並與腿部的股骨連結成髖關節,也正因為骨盆位於身體中心部位,是我們人體重心協調性和平衡性的關鍵點。

骨盆是身體平衡的關鍵點。 ©indiamart.com

前後傾斜的指標

骨盆狀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前後左右的傾斜度,前後傾斜度的指標為骨盆傾斜角度(pelvic inclination),為於骨盆前端隆起處的髂前上棘(可卡住褲頭的突起部分)及後端的髂後上棘連線與水平線所形成的角度及為骨盆傾斜角度,若此前傾角度太大,使骨盆往前被推擠而出時,脊椎的S型彎曲程度就會變得更大,相反的,若後傾程度大於標準值,脊椎的彎曲程度就會變的較於不明顯。

而骨盆前傾最明顯的症狀是臀部後凸,腰臀比丶BMI值和體重都在正常範圍,小腹仍舊前凸。一般來說,當骨盆前傾時,恥骨的上端會向前而恥骨的下端會向後;骨盆後傾則相反,恥骨的上端會向後而恥骨的下端會向前,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較為簡單的方式來做解釋,骨盆你把它當作一個水桶,當你往前將水倒出時;我們就稱為前傾,水桶往後停止倒水時就稱為後傾。

骨盆狀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前後左右的傾斜度。 ©eunatural.com

檢測骨盆前後傾的方式

找一面平整的牆壁,將臀部及背部貼在牆上,然後將手握成拳狀塞入腰椎和牆壁間的空隙,正確的腰椎弧度應該可以讓拳頭剛好塞滿腰椎和牆壁間的空隙;如果拳頭放在腰椎和牆壁之間還有些空間,這就表示你的骨盆可能前傾了;而骨盆後傾的人則無法將拳頭塞進這個空隙里。

骨盆前後傾造成的問題

骨盆前傾會發生在經常穿高跟鞋的女生身上,因為,穿高跟鞋會讓骨盆一直被提高,而身體為保持平衡,骨盆就會產生前傾的姿勢,這時出現所謂的「提臀」效果,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提升臀部肌肉,而是讓骨盆角度提高的視覺而已;在站立或者行走時,重心並沒有落在骶髂關節的位置而是落在了腰椎上,也因為重心改變後身體為保持平衡,就會收縮腰椎周圍的肌肉,長期這樣周圍肌肉則會產生酸痛,當我們骨盆前傾時腰椎也會產生一個抗衡機制,因此,形成過彎的弧度從而胸椎和頸椎也會產生改變,進而出現駝背與頸前伸等不良姿勢。

造成骨盆後傾的原因主要是不良的習慣,例如經常靠在很軟的沙發上睡覺、辦公室族上班的椅子支撐度不好、運動量太少或者是不正確的運動方式。如果你的頸肩與腰部常感到酸痛,針對部位治療之後也沒多大效果,那麼就要考慮問題是不是來源於骨盆;有骨盆後傾的人腰椎的幅度都會過於平直所以受力很直接,就容易造成椎間盤的壓力加上腰部的肌肉也會較吃力;另外,因為腰椎過直,胸椎的弧度會受到影響,胸椎的下段會比較直以及肩胛骨會較為突出,這時肩頸就容易產生酸痛,通常這類的人在頸部也會有前伸甚至引起頭痛等一系列的問題。

資料來源/draxe、nasm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體適能教練Drew:Move Well, Live Better動的巧,活更好

2016-07-28
體適能專訪故事健身人物誌

25歲的Drew教練,不僅是私人教練,還是知名品牌的心率教練以及多位國家級選手的體能教練,擁有超過20張國際訓練證照的他到底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自己的不斷的成長或進步呢?

體適能教練Drew

尋找訓練的真諦

從小就喜歡運動的Drew,凡舉棒球、田徑、游泳…等各樣運動項目,無一逃出他的手掌心,在校期間,也跟校隊互動頻繁、一起練習。不僅自己運動,Drew更喜歡觀看球賽以及追蹤球員們在比賽之外的訓練生活。每當看著這些球員們的訓練影片時,看著他們從奮力到汗如雨下甚至是受傷的影片,每一幕每個細節,一次次的讓他對於訓練這兩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決定要往運動這條道路邁進之前,Drew曾夢想自己要成為一位醫生來幫助更多人,但或許上天早有安排,成績不錯的他無論怎麼努力始終考不到理想的科系,最終他決定轉換方向,選擇第二興趣運動治療,也剛好與他喜歡的訓練相對應。
 
很有規劃的Drew已經很明確的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志向,他把握機會接觸選手,參與他們的訓練、了解他們的生活,也在大學期間開始找一對一的資深教練幫他做各種不同項目訓練。一般學員健身的目的大多是身體健康或是增長肌肉,但Drew卻要求教練幫他安排球員們的菜單當作參考訓練,為的是能夠讓自己更了解訓練的真諦,同時也能從接觸之中,更明白自己未來要如何幫助受傷的學員恢復到他原有的專長和生活。

依循選手級的菜單為自己訓練

從生活尋找訓練的軌跡

期間,他除了自己訓練學習外,也努力爭取機會,增加自己的經歷。認真的人會被看見,在學期間,他便得到了第一個與田徑選手合作的機會。在幫助他們訓練體能的過程之中,Drew看見地不僅是選手的訓練狀況,更多的是跑步的方法。跑步存在於多數的運動項目中,所以很多時候擅長跑步的人擁有更好的基礎,但因為跑步動作不好而受傷的人更是為數不少,所以從這次的合作經驗,加上與教練的學習之下,如何幫助別人跑得更好、用訓練的方式來幫助人成為他的終生職志。Drew開心地說:「我喜歡跑步,更喜歡讓人跑得更好!」

Drew喜歡跑步,更喜歡讓人跑得更好

他甚至將此運用到生活之中,走在路上、搭捷運時一不小心就開始分析路人的動作、思考應該用怎樣的訓練來幫助他,跟朋友一起看球賽轉播時,經常分析哪個球員因為什麼運動傷害造成動作的改變,也因為這樣,他創造了更多的人脈,不只別人與他學習,他也能不斷地吸收新知識。
 
在這樣不斷精進的過程之中,認真地他在大學畢業前,已經考取超過20張的國際證照,這些證照中不僅有健身相關證照,還包括了筋膜放鬆、皮拉提斯等各式各樣運動領域相關的認證,可說是相當地努力。

認真的Drew目前為Flexi-Bar教育訓練講師

細節的注意才是Trainer最有價值的地方

畢業後的他也繼續朝著Trainer的方向全心投入運動事業,與大學時期比起,接觸到的學員和選手也比過去更廣,所以對Drew來說也是一種新的挑戰。但人生總有高低起伏,即便你在擅長、熟悉某一項事務之際,難免會有失誤之時。關於訓練這一塊,除了讀書、累積經驗之外,細節其實是連結著所有你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每一堂課、每一張證照,老師最重視的往往不是你有多少經驗,而是細節是否注意到。
 
在某次參加FISAF的體適能指導員培訓時,由於不是第一次參加類似的證照考試,再加上當時忙於工作,因此在沒有全力以赴的情況下便參加重要的術科考試,結果抽到的考官是認識的資深前輩、同時也是歷屆參與培訓的教練們認定的殺手級考官,結果原本以為能順利通過的他,意外需要補考…這個對於過去考試總是充滿自信的Drew來說是相當大的打擊,原本滿滿的信心,卻在看知道需要補考的這一刻瞬間瓦解…求好心切的他經過了反省與冷靜,決定鼓起勇氣去詢問老師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老師跟他說:「我要的不是你會練,而是要你知道為什麼練。」即便你已經是一位擁有20年經驗的教練,但是細節永遠是你的新課題,同一種訓練,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若想成為一名好的訓練教練,細節的注意才是我們最有價值的地方。這些建議重重地打醒了Drew,同時他也開始重新思考了基礎知識的重要,原來因為自己已有了些訓練經驗,而忽略了基本的守則和概念,所以即使同個動作教過N次,也沒有人有資格忽略某個動作或口令。於是在往後的日子,他也更加謹慎,謹記教練的教誨,嚴厲規範自己的每一個細節。

即使同個動作教過N次,也沒有人有資格忽略某個動作或口令

重點是為什麼而練

一位好的訓練教練該懂得將體適能做簡單的分類:般大眾的健康體適能、給運動員的競技體適能,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教練應不應該讓客戶嘗試挑戰未知的強度以及給職業棒球員的課表絕對不會給我的上班族、媽媽學員操作,但是這位學員的訓練內容或可以調整給選手做,視選手處在的時期而定。千萬不要看到很新鮮有挑戰性的訓練動作就給客戶做,這樣往往會忽略了適不適合、符不符合目標這件事,重點是「為了什麼而練」。
 
帶著這些經驗,Drew幫助的人可說是越來越多,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外國單車愛好者,因為一場車禍不但造成他的體重急速增加,就連肌力也大量流失,Drew說:「他第一次來找我的時候,連上去跑步機,都需要攙扶的情況。」但經過了他的客製化訓練菜單以及細節的調整,這位單車愛好者竟在3個月之後可一次來回騎乘400公里。對Drew來說這不僅僅是幫助一位學員恢復肌力,更多的是幫助他重回自己熱愛的興趣,這就是他想成為一位好的訓練教練的最大目的。
 
「對於訓練,建立明確目標是最困難的事」Drew表示。對於剛開始想要加入健身行列的朋友他建議,如果找不到目標,可以先從建立運動習慣開始。團體課或是一對一教學,沒有哪一項選擇較好,主要看自己想要建立哪種目標,若想建立運動習慣可從團體課開始,一對一教學則能直接切入細節,往目標邁進。

訓練的真諦即是為什麼而練

簡單是細膩的極致

談到未來,Drew並不要求自己要朝某項運動精進,反倒想繼續琢磨現有的專業,讓專業變得更純粹。他說:「當我發現走出訓練中心時,我就是個空有技術卻無法幫助別人的一般人。」所以他會把參加過的幾場培訓內容分享給同事們,提供教練們擁有更多技術去訓練他們的學員,是Ddrew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幫助更多人的方法。
 
Move Well, Live Better,動的巧活更好是Drew不管在擔任學生、教練、講師時會不時提醒自己的話,無論處於什麼角色,皆與訓練的真諦環環相扣,既然要學習,那麼就要知道自己為何學習,既然要教,就要知道自己為何而教,既然要練,那就要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練。

簡單是細膩的極致是Drew對於教學的態度

場地提供:Force Fitness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