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1/10在景崧文化教育園區盛大起跑的田中馬賽事魅力不減,特別邀請以「順澤宮冠軍帽」而紅的挪威三鐵好手伊登(Gustav Iden)領跑,除此之外還有藝人方文琳的初馬挑戰、知名棒球球評曾文誠及跑馬網紅田中康二、 TOMO 等各界名人慕名參加,現場可說「星」度爆表,讓台灣田中米倉馬拉松充滿濃厚的人情味與歡樂。
9 月初因勇奪法國妮斯鐵人賽冠軍的挪威好手伊登(Gustav Iden),他頭戴彰化鹽埔順澤宮帽而爆紅,第一時間受到彰化縣長王惠美邀請,本因備戰奧運而婉拒來台,後來在縣長與縣府團隊的努力遊說,感受到台灣人民的熱情,決定來台參與彰化馬拉松嘉年華系列賽事,並且選定田中馬擔任領跑,讓現場參與田中馬的跑友皆為之瘋狂。
伊登一早就到現場替選手加油,並感謝熱情的台灣團隊邀請,也讓他品嚐了許多台灣在地美食。更表示雖然明年要備戰東京奧運,但若有機會會再來台灣參加鐵人賽,並以中文:「加油」鼓勵選手,親和力十足。
隨後伊登在縣長王惠美陪同下,替全馬組與半馬組鳴槍,並與健跑組跑者一同踏出起跑點,以往是以速度取勝的伊登,特別在田中馬放慢腳步,與沿途民眾及跑者同樂,並完成了他在台灣的第一場賽事初體驗,伊登表示今天自己也拍下很多照片,將會放到他個人的 Instagram 上。
資深棒球球評「曾公」曾文誠,今天也現身田中馬賽道,「田中馬的氛圍就跟傳說中的一樣,很熱情」,近期由於球季結束,多了時間專注訓練,跑過各大海外賽事的曾文誠,給予田中馬高評價,也透露自己賽後租了機車,打算到田中小鎮走走。
與田中馬拉松剛好同名的日本網紅 Youtuber 田中康二,特地飛來台灣參賽,並一舉奪下全馬男子組總排第三名,受訪時以中文開心說道:「我是田中」,與田中馬同名的他覺得今天參賽特別有親切感,且很多人幫他加油,但可惜認真競賽下,沒有機會品嚐補給站的各種美食,也說道回去會把自己拍的影片上傳到個人頻道,期待明年帶更多日本跑者來台灣體驗。
去年於田中馬完成初半馬的藝人「彰化女兒」方文琳,今年更升級挑戰,獻出別具意義的初馬,通過終點激動落淚的表示雖然很累,但終於完成了對自己弟弟的承諾,並透露這次參賽,生生世世整個劇組因為要陪他完賽,也因此有了運動風氣。
今年田中馬拉松一共分為全馬組、超半馬組及健跑組,吸引了海內外共超過 16,500 名選手參與,在激烈角逐下,全馬男子組前三名皆由海外選手包辦,冠軍為首次參賽的肯亞選手 Lukas Wambua Muteti 以 02:35:13 奪下,第二名則是去年的冠軍,同樣來自肯亞的選手 Thomas Matheka Muli ,成績為 02:36:40,兩人表示今天天氣及賽道都符合預期,但後方的日本選手讓他們有點壓力;而第三名則是日本選手田中康二以 02:46:03 成績榮獲,國內選手則由葉隆興以 02:52:51 拿下總排名第四;全馬女子組由楊永馨以 03:28:00 奪得冠軍。
資料來源/筆記實業
責任編輯/David
在戶外練跑還是跑步機上練跑比較好?多數人取決於自己的習慣、天氣、跑步目的、甚至是否健身房會員。不過,一篇發表於《運動醫學》的研究發現,雖然一般來說兩者訓練效果相似,但其實會影響你的步態造成些微差異,尤其在傷後復健或恢復跑時,不同傷害應選擇完全相反的選項;研究更打破跑步機傾斜度調1%的傳統觀念,發現原來是特定少數人才需要這麼做!
<延伸閱讀:跑步遇瓶頸?用跑步機拉抬跑速的3大好處與8個提醒>
對多數跑者而言,在跑步機或戶外跑步,兩者心理感受、舒適度上大不同。例如戶外跑者覺得跑步機簡直是「懲罰」,乏味之外還要吹冷氣吹到頭痛,戶外新鮮空氣和風景好多了﹗跑步機跑者則認為邊看電視邊跑既療癒又殺時間,而且有效率,比戶外颳風淋雨飆汗好得多。
對此,2019年底剛發表於《運動醫學(Sports Medicine)》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33項比較跑步機跑步和戶外跑步的相關研究,發現雖然兩者都能給跑者相似的鍛鍊效果,但仍有不少細節差異,包括:
1. 步態差異:腳底著地點、膝關節屈曲,以及骨盆的垂直位移(跑步時上下跳動的幅度)。
2. 對於不同傷害部位的跑者,地面硬度等差異會對他們產生最大的影響。
3. 以往觀念將跑步機傾斜度調整為1%和緩上坡,有助模擬戶外跑步,但實際研究結果不完全如此。
腳後跟著地的情況在跑步機上不常發生,較多是以腳尖或是腳掌著地;但在戶外跑步時,跑者較常出現腳跟著地情形。該研究第一作者、荷蘭馬斯垂克大學健康、醫藥與生命科學博士Bas Van Hooren表示,這種生物力學上的變化,可能是因為身體試圖彌補地表的差異,而細微的差異可能源自你在跑步機上跑步時的舒適度(曾有研究針對不熟悉跑步機的跑者測試步頻,發現他們越不舒服,步頻越容易增加。「步頻」指步伐的頻率,多以每分鐘雙腳踏步的次數steps/min為單位)。事實上,當你在跑步機上推蹬時,輸送帶的速度會稍微改變你的步態。相較於路跑,身體在跑步機上下跳動的幅度降低,可能是因為較高的步頻導致。
傷後恢復跑的跑者要注意了!一項研究發現,與戶外跑步相比,在跑步機上跑步時脛骨的應力較低,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疲勞性骨折(應力性骨折)休息一陣子後恢復跑,跑步機是較好的選擇。原因可能是跑步機表面的硬度比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小,可減少作用在脛骨上的衝擊力。
相反地,如果傷害部位在小腿後側或阿基里斯腱(跟腱),那路跑對你比較有益。因為一般路面對小腿肌肉和肌腱的作用力可能較小。
以往人們認為將跑步機傾斜度設定為1-2%和緩上坡,有助於模擬室外跑步強度,並彌補室內空氣阻力的不足。但事實證明,多數跑者不需要這樣做就能得到與戶外跑步非常相似的阻力和推蹬變化。
一般跑者不需要1%來補償在戶外遇到的阻力,主因在跑步機上,你必須以類似在戶外把自己往前推的力量去推動輸送帶,而不僅僅是抬起腳而已。
不過,對於每小時能跑12.8到16公里(配速約3:45-4:41)的神級跑者來說,將跑步機傾斜度調到1%是有幫助的。其原因可見本段開頭所述,可以補償他們以這種速度在室內練跑時缺乏的空氣阻力。
總體而言,跑者在跑步機上比較容易因為舒適度、覺得無聊或艱難等各種身心理因素,影響步頻、步幅和垂直反作用力。所以當你有運動傷害或剛恢復不久,必須相當注意跑道表面。但無論如何,只選擇戶外或只選擇跑步機,對任何跑者來說都不是一個好的訓練!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Sports Medicine》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