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馬拉松紀錄保持人大迫傑繼去年首次訪台後,上周五(22日)與其指導教練Pete Julian一同來台展開4天行程。適逢馬拉松賽季,大迫傑在媒體分享會中激勵即將挑戰初馬的跑者:把內心不安心情轉化成最大的動力,在準備過程中不斷想像衝過終點線的那一刻!
這趟4日台北之行,大迫傑和指導教練Pete Julian不僅帶來「Nike學生長跑菁英疾速訓練營」等多項課程,並與台灣各層級長跑運動員、馬拉松愛好者與教練深度互動,實際傳承其寶貴的訓練技巧、經驗與知識;在媒體專屬分享會中,更分享兩人間密切的合作互動。
大迫傑與教練Pete Julian於2014年展開合作,建立起深厚的信賴及默契。在教練Pete Julian眼中,大迫傑的成功在於其高度的專注力與為目標灌注的驚人努力,他提到:「大迫傑是一位意志力十分堅定的選手,他為目標付出了超乎想像的努力,在邁向成功的每個階段,更是百分之百的專注與投入。」
談及與教練的互動相處,大迫傑形容:「如果選手是車子的話,教練就像是導航;儘管沒有導航系統,車子也能前進,但是在導航系統的輔助之下,兩人就能一起找到最好的道路。」
台灣跑步文化日益興盛,面對即將到來的馬拉松賽季以及即將挑戰初馬的跑者,大迫傑建議道:「第一次要挑戰全馬,內心感到不安是一定的,但是這股不安的心情也能轉化成最大的動力,幫助你持續鞭策自己;此外,在準備過程中不斷地想像自己衝過終點線的那一刻,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動力來源,當完成這個艱難的挑戰後,日後回想起來一定會覺得這是一趟很棒的旅程!」
對初全馬跑者的建議,教練Pete Julian表示:「完成全馬是一個很大的夢想與目標,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你願意去嘗試,按部就班地去執行訓練計畫,就一定可以完成;能完成全馬將會是一輩子都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面對任何事情,無論如何都踏出一步去試試看。」大迫傑堅韌的精神意志力,無論在運動上、工作上或生活中的任何面向,都是一股正面激勵的力量,鼓舞更多人以堅定的信念,放下猶豫並持續精進自我,不客氣地挑戰夢想!
22日的「Nike學生長跑菁英疾速訓練營」中,大迫傑與Pete Julian化身訓練營主教練,與29位來高中及大專院校的學生長跑菁英運動員展開長跑專業訓練課程。此課程由Pete Julian以大迫傑平日的訓練菜單為基礎、親自為學生長跑菁英運動員們進一步規劃合適內容,訓練重點在幫助跑者們穩定地提升速度。大迫傑也透過與跑者近距離的互動,在現場悉心觀察學員的動作與練習狀況。
大迫傑與Pete Julian在訓練結束後與學生長跑菁英運動員暢談心得,並傳授正確的跑步訓練觀念。Pete Julian提及:「完整的馬拉松訓練應該結合正確的速度效率練習、重量訓練及體能恢復,肌力和耐力都很重要,每週每月的累積後,速度自然會提升。」
參與訓練營的同學也把握機會向大迫傑及教練請益。台北市立大學李翰暄詢問,當面對大賽時心態該如何調整﹖大迫傑透露:「每次比賽時的心態都是一樣的,從日常訓練的累積中,慢慢強化自己的心志,比賽日要做到的反而是盡量保持平常心。」
資料來源/Nike
責任編輯/Dama
1990年代中期,一群科學家決定觀察大腦的哪一部分受運動的影響最大。研究開始前,他們猜測大腦皮質和小腦(位於脊髓與大腦相交的位置),對於協調身體運動都很重要。因此,運動對這些區域的影響自然也是最大的,就像跑步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要大於對肌肉力量的作用一樣。
這個研究以觀察老鼠在籠子中奔跑時,大腦的哪一部分產生最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為起點。奇怪的是,檢查小鼠的大腦時,科學家發現產出最多BDNF的地方,居然既不是大腦皮質也不是小腦,而是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迴。這個發現,成為運動能強烈影響記憶的最重要線索之一。過去十年裡的動物實驗和人類研究都顯示,我們的記憶力可以透過運動得到加強。而且實際上,運動身體對記憶的影響力,似乎是最重要的。
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大腦會持續萎縮。不幸的是,它開始得比多數人想得要早得多。
大腦約在25歲時長到最大,之後每年都會略微萎縮。當然,我們一生中都在持續產生新的腦細胞,只是細胞死亡的速度比新生速度更快。我們每天每秒會持續損失大約十萬個腦細胞,而且這是常年不停歇的。但是即便大腦中含有大約一千億個細胞,有這樣基數龐大的腦細胞可以彌補,這種損失也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變得十分明顯。每過一年,大腦的體積將減少0.5%至1%。
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迴,是會隨年紀增長萎縮的一個部分。我們有兩個海馬迴,兩個大腦半球一邊一個,位於兩邊的顳葉深處。其大小每年會減少1%。這樣緩慢卻穩定縮小的海馬迴,正是讓記憶隨歲月流逝而變糟的主因。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以為只有酒精和藥品等物品才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是絕對負面的、沒有任何好處的,畢竟它們會加速大腦的老化和海馬迴的萎縮。想要阻止或扭轉這種趨勢,也一度被認為不可能。但現在因為發現運動在「增加記憶力」乃至「提升整個大腦功能」上有著驚人的效果,從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推翻原先的說法。
美國科學家以磁振造影掃描檢查120人的大腦,並在兩個不同時間點測量他們的海馬迴,中間間隔一年。受試者被隨機分配到兩組,並進行兩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一組是耐力訓練,另一組則是伸展之類的輕度運動,運動時心率不會提高。
一年之後,耐力訓練組變得比輕度運動組更健康。到目前為止,實驗還沒有什麼令人驚奇的結果,但海馬迴發生什麼變化呢?輕度運動組的成員,海馬迴縮小了1.4%。不過這也不足為奇,因為它每年確實會縮小約1%。
非常有趣的是,耐力訓練組的海馬迴完全沒有縮小,反而變大了2%。這些人的海馬迴不僅恢復活力,而且從體積來講更是明顯年輕兩歲,而非老了一歲!這還不是全部的結果:測試對象身體變得越健康,其海馬迴體積就越大。在那些健康狀況改善最多的人中,海馬迴的增長率超過2%。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一個不那麼合理的假設是:隨著運動越多而增加的大腦肥料BDNF 發揮了作用。也許你還記得,BDNF 能真正加強腦細胞聯繫,因此影響了我們的記憶力。所以能合情合理地說:當科學家檢查受試者腦內BDNF 的濃度,他們注意到BDNF 增加得越多,海馬迴就長得越大。
有什麼神奇的訓練計畫可以倒退大腦的衰老一年,並且使海馬迴這樣一個重要的部分再生?受試者把自行車踩得如同搖滾音樂劇《地獄蝙蝠》(Bats Out of Hell)裡那樣,或嚴格進行劇烈的長跑嗎?都不是。事實是,他們既不騎車也不跑步,唯一的運動是每週3次、每次40分鐘的散步。這說明了你可以透過每週散步或慢跑幾次,來停止甚至扭轉大腦的老化,增強記憶力!
但是,讀這類實驗結果時,應該小心謹慎地下結論—實驗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保護海馬迴免於老化,甚至恢復其活力並讓體積變大,對我們的生活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真的能透過運動來改善記憶力嗎?
簡短的回答是:是的,絕對能!
歷史上多個研究結果都非常明確地指向同一個答案:短期和長期記憶都能透過運動得到改善,海馬迴的衰老也可以減緩甚至獲得逆轉。
運動不足以阻止海馬迴隨著年齡增長而不再萎縮,卻也許能減緩遺傳物質的老化。
與大腦和身體內的其他細胞一樣,海馬迴的組成細胞中也有遺傳物質。我們完整的DNA 和所有基因,都存在每一個腦細胞之中。通常,基因不會隨著年齡而改變,但是它們發揮作用的方式會隨著年齡而有所變化,並導致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器官進入衰老過程。
如果檢查不同年齡段的小鼠海馬迴細胞,就會發現有一組基因隨著動物的衰老而變化。這些基因控制著腦細胞的生長,以及建立彼此連結的能力。隨著小鼠的年齡增長,這類基因會變得不那麼活躍。這種逐步發展的基因變化,不僅使海馬迴老化,更使得整個大腦衰老。
然而,即使基因會老化,也不意味著整個細胞在凋亡的過程中一去不回頭。
研究人員曾將動物放到跑步機上進行訓練,並觀察到可以被稱為奇蹟的現象:許多基因在受到老化的負面影響時,也受到了運動的影響,而且是正面的。儘管細胞變年輕的機制還沒有被完全破解,但在動物完成實驗規定的跑步訓練後,能觀察到它們的海馬迴細胞在基因上似乎變得更年輕了。
運動對基因的影響很大,但不會即時生效。參與測試的老鼠在8週內每天都跑步,這樣的強度相當於人類在幾年內每天都堅持跑步。這也說明了,那種「偶爾跑」的運動量是不足以影響基因的。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長期堅持運動的人,不僅長出了較大的海馬迴,也使原有的海馬迴細胞恢復活力。
• 本文摘自究竟出版社,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著,張雪瑩 譯《真正的快樂處方:瑞典國民書!腦科學實證的健康生活提案》一書。
本書特色
熱銷50 萬本,全球16 國搶購版權,風靡全瑞典超級暢銷書!
與《真確》作者齊名
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可以改變自我、穩定情緒、擁抱健康,有效提升智力、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等各方面的表現!
多次贏得健康大獎、廣播節目超過1/5 瑞典人口收聽,甚至播出時街頭都為之短暫淨空、在諾貝爾生醫獎頒發單位「卡羅琳醫學大學」接受培訓、發表2000 篇以上醫學論文的世界級研究者暨瑞典國民醫師安德斯・韓森醫師從腦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告訴讀者能夠對大腦產生巨大影響的機制,並提供臨床的實際案例和實做的「處方箋」,讓我們簡簡單單就能快樂地進行生命升級!
• 更多《真正的快樂處方:瑞典國民書!腦科學實證的健康生活提案》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