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開始跑步前必學會的事-關鍵跑姿
1
開始跑步前必學會的事-關鍵跑姿
2
足弓高低和跑步運動傷害有關嗎?
3
野跑悍將江晏慶:運動是我生命的嚮導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開始跑步前必學會的事-關鍵跑姿

2019-02-19
知識庫 跑步 觀念 跑步訓練 書摘 跑步姿勢

無論是參加馬拉松賽、訓練,對跑者來說,適合當下狀態的跑姿是跑步必備基礎。而根據「姿勢跑法」開發者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在《跑步,該怎麼跑﹖(15週年最新增訂版)》一書指出,姿勢跑法的核心為「關鍵跑姿」,它是雙腳循環交替過程中的一個姿勢,也是熟練跑步的關鍵。掌握「跑步姿勢」的概念、意象和感覺,你的跑步功力就能提升到新的境界;反過來說,沒掌握好這個姿勢,你就無法在技術上有所進步。

 
 
通透一件事,你會了解所有的事。     
─日本禪修大師鈴木俊隆(Shunyru Suzuki)

從時間和空間分析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動作,你會清楚發現身體是在無數個「姿態」(position)或「姿勢」(pose)間進行轉換。大部分的姿勢都是動作的過渡,它們得靠一個關鍵姿勢才會出現。那麼,要釐清哪個跑姿是關鍵,我所做的是研究世上最厲害跑者的跑步影像,從連續動作中找到符合生物力學的「關鍵姿勢」。

跑步的動作是一連串姿勢的組合(深色部分表示最關鍵的姿勢)

這個關鍵姿勢不僅會激發跑者不錯的表現,還能讓他們去掉多餘的思緒與不必要的動作,專心在完美跑步所需的確切動作上。如果我們能找到完美的「關鍵跑姿」,就可以說是直抵一切的核心,而且也能集中能量在推動身體前進真正需要的姿勢上,而不會浪費多餘的能量在無關緊要的動作上。
 
「姿勢跑法」的基礎理念在於:精準掌握關鍵姿勢,其他的姿勢就會隨著它一個一個正確地整合起來。我們在分析過世界級跑者的連續動作影片後,證實了最初的假設:的確有「一種姿勢」符合所有的條件,並可以拿來當成完美跑步動作的基礎。這項分析顯示,所有的跑步技術皆可經由單一姿勢的輔助來形成,那就是我一再強調的「關鍵跑姿」。

「關鍵跑姿」的4種角度

要從跑步動作中判別出「關鍵跑姿」,有三種鑑定方法:平衡、彈力和潛在勢能。
 
處於「關鍵跑姿」的狀態時,跑者也剛好在支撐點上處於完美的平衡狀態。此時,你可以從頭開始,通過肩膀、臀部,一直到與地面接觸的蹠球部畫一條直線。支撐腿的腳跟會略高於蹠球部,甚至可能稍微碰到地面,但身體的重量永遠只落在腳掌前緣,而非腳趾。

左:跑步過程中腳部與地面的接觸點─體重剛好落在蹠球部/右:處於「關鍵跑姿」時身體的垂直校準線─通過頭、肩膀、臀部與腳掌前緣

「關鍵跑姿」也是身體力道最集中、處於「準備前進」的狀態,這會讓此時的肢體互相交替支援,使移動達到最佳的效率。換句話說,這個姿勢可以讓身體潛在能量發揮到最大。此時的身體如同一顆在桌子邊緣準備滾動的球,蓄勢待發。
 
最後,「關鍵跑姿」是有彈性的姿勢。此時肌肉肌腱與結締組織處於彈性能「滿載」,身體會處於像彈簧準備彈射的狀態。

呈S形站姿的腿猶如彈簧,此時肌肉累積最大的彈性能

在前一章,我們討論到人在學新東西時會用到思考、視覺與感覺三種不同方式。現在讓我們很快地用這三種方式來分析「關鍵跑姿」。首先,我們的思考邏輯告訴我們「關鍵跑姿」的合理性:身體處於平衡、身體力道最集中,也是身體準備前進的狀態。不會浪費能量,而且跑者的身體很放鬆,準備把他們的所有能量直接釋放到前進動作中。
 
第二,從視覺化的觀點來看,試著想像一隻為了追捕獵物正在草原上飛奔的獵豹。運用你的想像力,把畫面停格在獵豹的四隻腳都正在身體下方的時刻,這時獵豹的肌肉完全放鬆,身體也載滿能量,準備向前衝到下一步,那正是獵豹的「關鍵跑姿」。人類的「關鍵跑姿」也是身體載滿能量、蓄勢待發的狀態。
 
最後,我們該如何去感覺跑步的關鍵姿勢呢?穩定、平衡與放鬆。當我們無法掌握關鍵姿勢時,肌肉為了保持姿勢會稍稍向左右或前後收縮,這就浪費能量了。關鍵姿勢練得很熟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彷彿可以這樣站一整天,而且隨時準備以毫不費力且迅捷的動作向前跑去。

獵豹的「關鍵跑姿」

開始練習「關鍵跑姿」

現在是把思想與理論轉為行動的時候了,但別誤會,我們不是要出門去跑個很快的10公里,而是先站在鏡子前面學習如何跑,而且還不會有前進動作。
 
就如同我們在前幾章討論的,只有在能量沒有一直耗掉的情況下,身體才會有最大的能量。因此在開始快跑10公里之前,要學會在「關鍵跑姿」中完全自在放鬆。
 
先脫掉你的鞋子,站在一面可以看到全身的鏡子前面。你的兩條腿都要微彎成S彈性站勢。要確定你所有的關節都是彎曲的,而且肌肉感到輕微的緊繃感。
 
輕輕地上下跳動,但不要伸直你的膝關節,試著找到你最舒適的膝關節彎曲角度。此時腳掌不要完全離開地面。檢查一下腳掌上的感覺,並確認你的體重是壓在腳掌的蹠球部,而不是在腳趾或腳後跟上。這在整個跑步循環的動作中非常關鍵,你的體重只能落在蹠球部,而且你必須完全掌握這份知覺。

站在鏡子前的姿勢(雙腳的姿勢一樣),身體重量落在蹠球部(即灰點位置)

現在雙腿以S形微彎姿勢開始原地向上跳,這時候腿仍然不能打直,而且腳掌稍微離開地面就好。輕柔地重複這個動作。試著去感受身體移動過程中的整體感。感受一下肌肉的彈力,而非伸展關節的力氣。
 
只要有一腳碰觸到地板,就立即輕輕地向上跳。做身體上下反覆跳動時應盡量以最少的力氣完成,且過程中不要停頓。這個動作目的在於:把身體落下的高度位能轉換成肌肉的彈性能。你所有的力氣都只花在姿勢維持上。試著這樣想:當你的體重落在腳掌上的那一瞬間,也正是你開始準備把體重移開腳掌的時刻。
 
最好的視覺圖像範例是一顆彈跳中的球。當一顆球碰觸到地面,球面與地面的接觸點會因壓縮而變平,但我們也知道這壓縮的力道會立即轉換成反向作用力:球會立即向上彈起。同理,在跑步時只要你蹠球部一碰到地面,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馬上把它彈離地面。

彈跳中的球

剛剛是用彈跳中的球為圖像做「看到」的學習,接下來我們以碰觸熱煤炭的感受來做「感覺」的想像。當你在做輕跳動作練習時,試著想像每次你的腳著地時都像是落到一堆熱煤屑上面似的,你的動作將變得更迅速果決。
 
現在你已經有個「關鍵跑姿」的樣子了!把這些動作綜合起來,我們來練習下面的動作。一腳以蹠球部站在地面上,腳跟略微離開地面,或略微碰到地面。你的身體現在呈S形,而且腿與軀幹的肌肉感到略微緊繃。另一條非支撐腿略為離地,而且略彎的幅度比支撐腿還多一點。
 
保持這樣的姿勢,同時使你的肌肉保持些微緊繃感。如果你剛開始覺得很難,可以找牆、椅子或其他夥伴做額外的輔助。一旦開始適應「關鍵跑姿」,就試著做輕輕彈跳的動作。你必須體會到的感覺是利用「肌肉的彈性」像彈簧似的上下彈動,而不是肌肉使力做跳動。你的身體應該感覺像是一個整體的彈簧系統。
 
接著換另一條腿試試看。如果你發現其中一條腿特別難維持「關鍵跑姿」時不要太驚訝,大部分人一開始都會用慣用腿做支撐點,所以換成另一條腿當支撐點時會比較難維持平衡,這是很正常的,之後經由練習會逐漸改善。
 
好了,你現在已經在做「關鍵跑姿」了。感覺如何呢?如果你仍然會前後搖擺,正努力與平衡奮鬥中的話,請放輕鬆,停止浪費你的體力。一開始可以先把腳跟壓低,讓腳掌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大一點,然後閉上眼睛,慢慢尋找平衡時放鬆的感覺。現在的你也許還沒準備好快速跑個十公里,但你已經準備好該怎麼跑了!

書籍資訊
◎ 圖文摘自臉譜出版,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約翰.羅伯遜 著作《跑步,該怎麼跑?:認識完美的跑步技術,姿勢跑法的概念、理論與心法(十五週年最新增訂版暨特別收錄姿勢跑法常見Q&A)》一書。

本書特色
• 十五週年最新增訂版
• 5個全新章節、50張重修圖片,完整度、精確度同步升級
• 書末特別收錄跑者常見問題Q&A
• 長銷萬冊的跑步經典,為華文世界跑者全新起跑 


mail更多臉譜出版《跑步,該怎麼跑?:認識完美的跑步技術,姿勢跑法的概念、理論與心法》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足弓高低和跑步運動傷害有關嗎?

2017-08-02
跑步知識庫運動傷害觀念運動生理

了解自己的足弓高低,可以讓你知道自己是否容易發生運動傷害嗎?足測是每位跑者都有過的經驗,過去最流行的方式不外乎就是濕足測驗了,所謂的濕足測驗是指將腳底浸濕,然後踩在白紙上,即可看出自己足弓位置的高低,不過這個測驗近期在跑步圈中有些落伍了。

足弓高低能預測跑步帶來的運動傷害嗎? ©Youtube/Wiggle

高足弓與低足弓的傷害比較

然而,取消足弓高度的測試可能有點為時過早。例如,來自2016盧森堡的一項更嚴格的研究發現,這些所謂具有某些功能的運動鞋中,尤其是專門給低足弓族群的運動鞋,能發揮「安慰劑效應」,意指患者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他們的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還有一個更微妙的觀點是:你受傷了嗎?你是怎麼受傷的呢?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曼菲斯大學和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在一項新的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的研究之中提到,高足弓的族群似乎更容易得到運動傷害。一般來說,足弓高的跑者容易患有骨頭相關的傷害,如脛前疼痛和足部的壓力性骨折;相較之下,低足弓的跑者就容易發生在軟骨組織的關節傷害,像是跟腱炎或者跑者膝等。

如何解釋這種差異呢?高足弓的跑者往往習慣用較硬的勁度跑步,假設你將雙腿比做是一個巨大的彈簧,那麼高足弓跑者的重心不會隨著步幅的增加而上下起伏,也因此他們也不會隨著前進的腳步而彎曲膝蓋。雖然,這些是非常微妙的差異,但足以影響身體的某些關節部位,造成超載的結果。

下肢勁度運動傷害相輔相成

這項新的研究試圖解釋了什麼是勁度的差異。研究人員針對了10位高足弓和10位低足弓的女性跑者們進行了中足弓和前腳掌的複雜生物力學分析,有了這些數據,他們就能計算出跑者的下肢勁度是來建立於腿部多少的骨骼和肌肉。
 
正如預期的那樣,高足弓的跑者比低足弓的跑者的下肢勁度多了幾乎50%,這表示當高足弓跑者在跑步時,腿部減少了更多上下移動。但這種差異完全是由骨骼僵硬程度的不同所解釋的,同時也意味著向前衝擊的力量被骨頭吸收,與前面高足弓跑者亦患有壓力性骨折的想法是一致的。相反,低足弓組的肌肉對下肢勁度的貢獻較高,與易患有跟腱炎或軟骨組織受傷的想法一致。

所以,最大問題就是在於你應該怎麼做?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得注意的是你的足弓狀態。與他人相比,如果你的足弓明顯的高或低,並且經常受傷的話,就必須試著解決這些問題。

最近,研究人員提出了《改變跑步和著陸生物力學來減少骨骼或肌肉負荷》的可能性的有趣議題,但需要在研究中進行測試並更詳細地解釋。
 
那麼,我們還需要回到濕足測驗的方式嗎?也許有需要,但希望不再是十年前的老方法。因為這對於你的足弓高低、受傷頻率或者鞋子之間,並未有很好的連結性。但也有一些風險因素可能會以某種方式降低這些機率。因此,若你經常在跑步中受傷,了解自己足弓的高低可以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

知識便利貼|下肢勁度 Leg Stiffness
勁度(Stiffness),另稱「剛性」,指的是物體受外力作用後的抗變形能力。受外力產生的變形量或位移量越低,剛性愈高。下肢剛性由下肢肌肉、肌腱、韌帶、關節等軟組織構成。跑者的下肢剛性越高,落地的垂直緩衝位移減少,腳掌得以更快回到空中,縮短觸地時間。觸地時間越少,跑步經濟性越佳。因此提升下肢剛性對跑步經濟性有正面的幫助。(Running Quotient)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完全跑步聖經》、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野跑悍將江晏慶:運動是我生命的嚮導

2016-11-17
江晏慶跑步人物誌故事專訪越野跑

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認為若能撐下去大概是因為熱誠吧?沒了熱誠也就難有動力繼續向前進。但對一些專業的運動員來說,他們所從事的運動項目光靠熱誠是不足夠的,就如同今天要介紹的越野好手江晏慶,至高中才真正開始接觸田徑的他,運動本身對他就是成就感的來源。

野跑悍將江晏慶

愛跑步,更愛研究跑步

晏慶最初接觸的運動項目並非跑步,而是桌球隊。外向的他在小學三年級時加入學校的桌球隊,隨著嚴格的訓練與規律的生活,當時的他其實並未感受到太多運動的樂趣,影響最深的反而來自體能的強化,讓他感受到自我提升的成就感,埋下他熱愛運動的種子。
 
喜歡畫畫的晏慶,國中並未延續體育之路,選定美術的專業作為主力。不過他並沒有忘記運動的感覺,每到下課時,他就會召集同學到操場玩耍當作運動。在玩得過程中,他經常看見其他跑團的長輩在操場跑步,那種入境隨俗的感覺,讓他不由自主地會在那裡多跑了幾圈,於是也開始對跑步產生了好奇,只要一有空,就開始跟著他們跑。久而久之,晏慶便跑出了興趣,除了加入當時的同心長跑協會之外,他也開始為自己設定目標、開課表,只要能完成自我設定的目標,他就會買一瓶飲料獎勵自己,讓自己更有動力下去。
 
小小的年紀,卻有著靈活的頭腦,當時的他跑著跑著竟也開始對跑步科學產生了興趣。過去傳統的訓練方式皆是土法煉鋼,但跑了一段時間下來,晏慶發現這樣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勢必得想辦法找出讓自己跑得更好的方法。

嚴格的訓練,當自我目標的實現

升高三的那一年,學校要招收第二屆有男生的田徑隊,在教練-張淑惠老師的一句話:「要不要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啊?」熱愛跑步的晏慶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便在那年加入訓練。當時帶領他們的體育老師認為運動員不光只是會運動就好,其他關於讀書、品德生活都該平均才是。於是那年,晏慶被訓練得不單只是跑步的技巧,在其他層面也瞬間成長了許多。
 
晏慶說:「在田徑隊裡的人,熱愛跑步的人並不太多,支持他們奮力跑下去的動力是夢想和目標。」令晏慶印象最深的是田徑隊裡的每一位選手都要為自己設定目標並公開讓其他隊友知道,如同公佈欄一樣,當讓其他人知道後,就會更努力地朝那方向前進,當自我目標實現之後,那份成就感才是他們維持熱誠的動力。

從氣餒中突破恐懼,找出方法

談到越野跑,是晏慶大學時期開始接觸的,當時的他一面在台中讀書,一面與大腳丫跑團一起練跑。裡面的前輩也相當欣賞他的能力,於是便將他帶向山上奔跑。

第一次的越野跑經驗感受並不佳,為了追上前輩以及尋找前方的路,結束後兩隻腳都扭傷了…當時的他既意外也氣餒,意外的是原來越野跑不比跑公路,無論地形、環境皆不好掌控,而氣餒的則是練跑多年,卻還會因為這樣而讓自己受傷。

不過氣餒歸氣餒,好勝的他仍想盡辦法克服一切的困難,讓自己快速上手。越野跑所要適應的地形和技巧有很多;上坡、下坡、泥土、樹根…等。經過那次的體驗,晏慶知道自己在下坡的部分需要加強,於是他利用時間,只要一遇到樓梯,便開始訓練兩階跑的技巧,漸漸地,他的下坡能力增強了,更克服了過去在山中會有的心理恐懼。

突破困難,克服心理恐懼

逆轉勝的一年:我更不能放棄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訓練,晏慶便開始跟著前輩到國外參加越野挑戰賽。2010年他前往中國武隆參加世界前三大的越野挑戰賽事。這是一場團體的挑戰賽,四人一隊,其項目有:越野跑、越野車、溯溪、獨木舟多種混和項目,每天都是不斷電超過7小時的高強度運動時間,而且每個項目都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一場相當艱難的賽事。
 
而那年的晏慶也是他遇過最多考驗的一年,已有多年訓練經驗的他,卻在比賽前的練習,不甚摔車,造成膝蓋嚴重受傷…而受傷的地方正好在膝蓋中間點,只要一彎曲,結痂便會裂開,但當時的他卻一心只想著訓練這兩字,為了不讓結痂裂開,每當要練習之時,他就將受傷的部分用水澆到變軟為止,無論傷口多深多痛,他就是要練習。
 
或許是太過認真,到了比賽現場適應地形之時,晏慶又再次摔車…這次的他不但膝蓋傷得更嚴重,甚至連手指都插到石頭之中,因而嚴重到差點截肢…實在不知哪來的勇氣,在這樣痛的情況之下,他依然硬著頭皮完成了第一天的排名賽,並順利過關。

但嚴格的老天爺卻沒那麼容易讓他過關,就在當天那要寒冷的夜晚,晏慶卻得了重感冒…難過的他心想:「難道是上天要我放棄這場比賽好好休息嗎?我真的要放棄嗎?」當時的隊友古大哥見狀,卻鼓勵晏慶不要放棄,經過一些即時的修養與治療,原本發燒到快40度的身體,卻在隔天奇蹟似的好轉,經過了為期4天的比賽,最終還擊敗俄羅斯,拿到14名的佳績。
 
隔月,晏慶又回到台灣前往台東比226的鐵人三項,卻又再次在賽前得到重感冒,但他依然秉持著堅毅到底的精神,原本不打算完賽的他,不但將3個項目完成,並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績。

江晏慶在2010年參加中國武隆越野混合賽時的照片 江晏慶提供

晏慶表示,他從未因受傷而想要放棄過,因為那是考驗更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當然在受傷恢復過程中,心急是正常的,可是卻急不得,因為每個修復的過程都有一定的規則和時間,如同孕育的道理一樣,完整的9個月孩子才能健健康康的出生。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之下,晏慶的名聲也漸漸在越野界傳開,更在2013The North Face的100K比賽之中跑出名氣。

雖傷痕累累,卻從未想放棄

越野是專注,更是獨立的練習

對晏慶來說,越野並非跑步的進階版,而是另一項很有特殊內涵的運動。它與跑步最大的差異是在於「專注」,越野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森林中移動,也是一種與大自然互動的運動,當你在越野跑的過程中,需隨時隨地注意周圍的變化,若一個不注意,便很有可能發生意外,所以除了訓練體能,學習在公路上面學不到的技巧外,專注更是可以在這個項目中練習內心的技能。
 
對於越野跑新手的建議晏慶表示,不要過度專注於速度,跑得開心最重要。因為在大自然運動的過程中,祂自然會引導你專注於與祂互動,離開大自然環境已久的我們,勢必會有一個不適應期,但這些會過去,此時此刻不必急於速度表現,進步反而更快。因為當你越跑越熟稔之後,就在某個當下,你就會想嘗試更快速度的冒險了。

不管何時,晏慶將會繼續跑下去。接下來他將持續累積積分,參與更有代表性像是UTMB這樣的賽事,他說:「我希望在越野跑的國際舞台上,能有台灣運動員的位置。」
 
由於從小接觸運動,卻沒有想到運動可以為他的生命中增添那麼多色彩;看到更多不同的美景,拓展人際,增進思想的刺激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所以對晏慶來說運動就像是生命的嚮導,在他的人生扮演著永續的角色。

撰文/瀅瀅
攝影/林衍億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