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走路是最好預防心血管疾病且增進免疫力的運動
1
走路是最好預防心血管疾病且增進免疫力的運動
2
跌倒傷害大!5招幫助長者預防居家跌倒
3
多裂肌運動坐著也能做  改善低頭電腦族痠痛困擾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走路是最好預防心血管疾病且增進免疫力的運動

2020-04-23
話題 保健 觀念 生活

是否時常吹到風就會有感冒症狀?其實是你的免疫力太低。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公布,建議每週最少進行150分鐘運動或是75分鐘劇烈運動或是每天健走,不僅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還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且還能增進抵抗力。近日更有數據顯示,每天走8000步,不僅能保護心血管降低死亡率,其他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也會跟著降低。

©gaiam.com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最新發表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透過長達10年的隨訪,發現每天步數較高與總體死亡風險較低相關。研究人員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NIA)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走越多越快,心血管疾病風險越低

研究在2003年至2006年間,共納入了4840位受試者,他們佩戴加速度計長達7天,平均每天14.4小時,以測量每天步數和走路的強度。在研究期間,受試者每天平均走9124步。截至2015年,在平均10.1年的隨訪中,研究人員透過國家死亡數據庫,記錄到1165例死亡,包括406例心血管疾病死亡和283例癌症死亡。結果發現,與每天走4000步相比,每天走到8000步的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顯著降低51%,每天走到12000步的人群心血管死亡風險更是降低了65%。 進一步亞組分析顯示,無論是性別、年齡、人種差異,較高的步數與較低的死亡率的關聯都是一致的。而且,細分死亡原因,每天走的步數更多,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都比較低,同時觀察到步頻更快的人群,死亡風險也更低,也就是說,走越快越多,是多多益善。

©successfromtheinsideout.com

配戴穿戴式裝置更容易掌握運動成效

雖然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但這項研究的發現與目前建議一致:應該少坐多動。無論活動量多少,只要動起來都能獲得健康益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的身體活動。研究第一作者,NCI癌症流行病學和遺傳學部Pedro Saint-Maurice博士表示:「我們希望透過研究提供新的見解,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手機或可穿戴設備中每天的步數,對健康究竟意味著什麼。」一般久坐族的日均走路大約為2000步,能夠用穿戴式裝置掌握每天運動量,是理想的健康監測指標。美國疾控中心營養、身體活動和肥胖症部Janet Fulton博士補充:「進行身體活動有很多好處,包括減少肥胖、心臟病、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而且,每天運動可以讓人們有更好的精神狀態和睡眠品質。 」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跌倒傷害大!5招幫助長者預防居家跌倒

2020-03-13
生活觀念保健知識庫

根據國民健康署健康訪問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跌倒比率為16.5%,相當於每6位長者就有1位在一年內曾經跌倒過,跌傷且有就醫者比例為8%。跌倒不只會引起身體傷害,有些長輩更會因有跌倒經驗而害怕再跌倒,因而自我限制行動,導致身體功能和活動能力逐漸喪失。因此,跌倒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預防這項功課更是要做足。

跌倒傷害大!5招幫助長者預防居家跌倒 ©istockphoto.com

長者跌倒發生在住家浴廁案例多

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大概有30%到40%曾經發生跌倒;80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跌倒的比例更可以增加到50%。尤其以女性、住院、住養護機構的老人,發生跌倒的比例更高。 發生跌倒的地點,以住家內最常見,其他包括醫院、社區、長期照護機構等。國內於2005年的調查顯示,老人跌倒有44.4%發生在自己的住家之內,其中以浴室廁所最常見占26.6%,客廳和臥室各占22.91%及13.7%。就跌倒當時所從事的活動來說,以室內走動最多占22.3%,其次是大小便12.2%及洗澡10.2%。 老年人跌倒通常不是單一原因所導致,陳信豪指出,老化導致平衡感變差,步態不穩,還有心肺功能的衰退等,都是重要原因之一。其他常見的跌倒原因,還包括急性和慢性疾病,像是感染、脫水、心律不整、使用新藥物、環境壓力(例如搬家面對不熟悉的環境)等,造成的傷害從輕微的軟組織傷害,到危害生命的嚴重傷害都有。

©istockphoto.com

跌倒易骨折,小心後續併發症

根據統計發現,跌倒造成的輕微傷害大概占4成左右,例如挫傷、擦傷,嚴重傷害者會造成骨折、頭部創傷、嚴重撕裂傷。根據調查,老年人如果發生跌倒,其中大概有5%需要住院,雖然跌倒直接造成的死亡遠比造成傷害的風險低,但是跌倒後續相關的併發症,例如臥床導致的吸入性肺炎,卻更容易間接造成老年人死亡。然而老年族群的跌倒更容易造成長骨(像是大腿骨、手臂等)及骨盆腔骨折,後續產生的併發症很多。臨床研究顯示,老年人若發生髖骨骨折,有25%到75%的病人沒辦法恢復到跌倒之前的生活功能,大約只有一半的老人在跌倒之後能夠在不依賴他人的幫助之下從床上起身,很多人在跌倒後就長期臥床。

跌倒不只造成身體傷害,心理也可能出現負面影響,又稱為「跌倒後焦慮症候群」。研究顯示,病人在髖骨骨折之後,有50%以上的病人會發生「跌倒後焦慮症候群」,不太敢獨自走動,進而增加病人認知功能異常,會有憂鬱情緒及平衡障礙的風險,嚴重影響社交及日常生活。另外,調查也發現,跌倒後會使老年族群住進機構的風險和死亡率都增加。

©tagblatt.de

多管齊下,掌握5大保命防跌原則

避免長者跌倒,建議要從運動、飲食、改善居家環境和善用輔具等方面多管齊下,可以達到最好的預防效益。

加強訓練步態和平衡感:在眾多跌倒的危險因子裡面,步態不穩和平衡感不佳是最常發生,在可從事的運動和物理治療裡面,有很多動作可以訓練平衡感,平日可以自我多加強。建議可以多做太極拳、瑜伽等運動,對老人家來說,這些動作不會太快,能手腳並用,且在緩慢移動之間增加平衡感。另外,健走有助於增加肌耐力和步態穩定,只要是運動都有助於身體健康,應視自己的身體狀況逐步訓練,做到微喘即可,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如此防跌效果才會出來。

補鈣以及維生素D: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大約占了11%。若以性別來說,女性骨鬆的比例較男性高,女性約是男性的2倍,可能與女性進入更年期及較少運動、不喜歡曬太陽有關。由於骨質疏鬆會造成骨質脆弱、骨本流失,若不慎跌倒,產生的骨折更加嚴重影響長者生活品質,尤其髖部骨折將大幅增加臥床的機率,因此,加強骨本、遠離骨鬆,是減少跌倒傷害的重要課題。在各項營養素之中,與骨質健康最密切相關的就是鈣質和維生素D,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的吸收,進而強化骨質密度、改善肌力。若能每天曬10分鐘太陽,則人體皮膚經由紫外光照射,也能自行製造維生素D。

根據美國老年科醫學會和英國老年科醫學會建議,骨鬆病人每天可攝取鈣質1200亳克、維生素D800 IU。研究發現,適量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可以減少護理之家的女性約25%髖關節骨折的機率。日常生活中可吃高鈣食物,包括牛奶、乳酪、優酪乳、奶粉等乳製品;綠色蔬菜如芥蘭菜、高麗菜、梅乾菜、九層塔、莧菜、紅鳳菜、花椰菜等;還有豆類製品如豆乾、豆腐、豆皮、豆包等,有鈣質也含有天然的「大豆異黃酮」,對停經後的婦女相當適合;吻仔魚、小魚乾、蝦米和蛤蜊等海鮮類食物,也是可以每餐搭配食用的高鈣來源。維生素D的食物來源,則有蛋黃、鮪魚、沙丁魚、奶製品、魚肝油、酵母、香菇、黑木耳等。

檢視居家環境,慎防跌倒:維持家裡適度照明以及平常行徑路線清除障礙物並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條或泡綿。此外維持地面維持乾燥、在廁所噗至防滑墊以及加裝扶手,若能設置截水溝取代門檻,更能達到室內完全無障礙的目標。再來,樓梯要裝欄杆及防滑扶手,階緣設置止滑條。選擇合適的家具,避免有輪子或會滑動的家具。

穿戴合宜衣著,善用輔具:使用合適的輔具,像是拐杖和助行器等。此外M按照視力配戴合適眼鏡,如老花眼鏡、多焦點眼鏡等,並且採用防碎鏡片。穿著合身為宜,太長或太寬的衣服褲子因容易絆倒都不適合。選擇防滑不易脫落的鞋款,鞋子底部最好有防滑功效,有研究顯示,運動鞋和其他鞋類相比,有比較低的跌倒風險。

起身及外出注意,防跌倒: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先在床邊稍坐片刻,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跌倒。謹慎使用藥物,容易造成老人跌倒的藥物包括鎮定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及心血管藥物等,應該謹慎使用。此外,寒冷或陰雨天氣儘量避免外出,外出時,注意穿著保暖衣物及防滑鞋、攜帶雨具、手杖等。清晨或夜晚光線不足時,可攜帶照明用具。慢性病長者應按時服藥,避免疾病急性發作而影響身體功能。郊外旅遊要有家人或同伴隨行,注意路線地形及天氣變化,善用手杖或登山杖,行走時要避開積水處、窪地、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同時要衡量自已的體力,並預估往返所需時間,若開始覺得身體有些疲累時,即應就地休息。

資料來源/常春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多裂肌運動坐著也能做  改善低頭電腦族痠痛困擾

2018-10-05
痠痛對策書摘運動恢復運動生理伸展保健知識庫

總是在電腦前埋頭苦幹的你,頸椎、手腕是不是常常痠痛到「不舉」﹖想把頸部抬到正中或是多點幾下滑鼠,都感到又痠又卡。低頭電腦族通常有頸椎、手部兩大問題,最適合立即能活動到頸椎的手部動作。據楊琦琳著作的《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一書,你可以運用以下多裂肌脊動招式,連「坐」著辦公都能運動,輕鬆擺脫低頭族的痠痛困擾。

多裂肌運動坐著也能做  改善低頭電腦族痠痛困擾

知識便利貼|多裂肌 Multifidus muscle
多裂肌由許多小束肌肉組成,兒童的多裂肌長度約0.5公分,成人約2公分,分布從腰尾椎向上延伸至頸椎,對稱在脊椎骨縫兩側,可執行深層細微脊骨間的小動作,維持脊柱的穩定作用,是非常關鍵的肌肉群。扮演穩定脊柱角色的多裂肌如果肌力流失、肌耐力退化,最終容易造成肌肉疲勞、脊骨空間緊縮而壓迫到神經,日常痠痛與神經緊張的負能量將接踵而至。

 動作  1 合掌轉腕
訓練效果   長時間使用滑鼠、握筆寫字、滑手機、按計算機、哺乳以及繪圖等工作, 手指和腕關節重複且過度運用,導致周圍神經受壓迫或神經傳導受阻,手掌的感覺與靈活度發生緊、脹、痛等情形。合掌轉腕可改善手臂及相關神經、肌肉因為過度疲勞造成的肌肉麻木情形。
訓練部位   訓練從指尖、腕、肘、肩、肩胛、胸椎等關節的肌肉、血管、神經扭轉舒展。
難  易  度   ★★★★★
訓練時間   3分鐘
使用器材   脊椎運動墊
注意事項   長期有腕、肘、肩和胸椎各方問題者,可漸進式地訓練到手腕對貼的位置。
小  提  醒   初期練習注意脊椎的正中線,運動過程盡量不要發生頸椎前傾或聳肩動作。

 動作  2 提肘上舉
訓練效果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然而因為長期哺乳、文書工作,或是年長者少活動等日常習慣,人們很少將手臂上舉到超過肩膀的角度,使得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等4個緊密包覆著肩關節的肌內組織(又稱「肩旋轉袖」)活動範圍越來越萎縮。提肘上舉能改善五十肩、肩胛過緊、駝背、肩夾擠症,並透過標準脊椎中線穩定訓練,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和肌內彈性空間。
訓練部位   提手上舉可以訓練肩胛、肩關節、手肘的肌肉對抗地心引力。胸椎保持在正中線,先透過合掌轉腕慢慢拉提整個脊椎線條。
難  易  度   ★★☆☆☆
訓練時間   3分鐘
使用器材   脊椎運動墊
注意事項   初期訓練者,雙肩上提時以舒服的角度練習即可。
小  提  醒   雙肩上提和手肘上拉時,若肩膀痠或肩關節不適,代表長期維持工作姿勢過久,肌肉疲乏,這時依自己的力量做到舒適角度即可。

 動作  3 枕頸環旋
訓練效果   適合久站、久坐、長時間會議、出差交通、常抱小孩等頭頸肩的姿勢過久者,舒緩肌肉疲乏及頸椎的不對稱肌肉張力。可藉由觀察雙手肘高度是否對稱,訓練雙肩的高低肌肉張力問題。
訓練部位   頸椎多裂肌肌群伸展和收縮。
                   △頸側屈:斜方肌(遠側支撐)、胸鎖乳突肌、斜角肌。
                   △頸向同側旋轉:頭夾肌、頸夾肌。
                   △頸向對側旋轉:斜方肌(遠側支撐)、胸鎖乳突肌、頸夾肌。
                   △屈肘關節的肌肉:肱肌、肱二頭肌、肱橈肌和旋前圓肌。
                   △外展肩關節的肌肉:三角肌和岡上肌。
難  易  度   ★★☆☆☆
訓練時間   3分鐘
使用器材   脊椎運動墊
注意事項   頸椎1年內有開刀或半年內有外傷,須先請醫事人員評估。五十肩或肩胛脊症患者,可視自身的舒適度調整雙手位置。
小  提  醒   1.此動作可採站姿或坐姿。
                   2.運動過程若出現頸、肩痠緊,頸椎的旋轉範圍可以縮小。
                   3.雙手五根手指交疊,做出護頸的動作,後仰時保持呼吸順暢,不要憋氣。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墨刻出版,楊琦琳著作《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一書。

本書特色 
.全球第一本多裂肌訓練專書、台灣自創運動
.針對4大族群12種常見問題提出專屬訓練招式
.36招圖文並茂step by step教學
.從自我檢測​→知識背景建立→多裂肌運動動作教學→分族群下運動指導籤,一步步完整建構多裂肌運動知識版圖

從幼兒站立的那一刻起,脊椎便承受地心引力下拉與體重重力下壓的受力。加上現代社會工作姿勢不良、滑手機習慣等外在因素,從兒童、成人、孕產婦到銀髮族,脊柱變形引發的腰背痠痛,擾亂了各年齡層男男女女的生活。

想遠離「痠痛人生」,針對脊椎深層多裂肌的訓練,正是連在居家都能隨時隨地進行的解決之道。

多裂肌是沿著脊椎最深層的肌肉,兒童0.5公分,成人2公分,這些小肌肉有如穩定脊椎的鋼索,從頸椎到尾椎連結著每一個椎骨。透過多裂肌群肌耐力和肌力訓練,可活絡脊椎各關節的微血管、活化神經傳遞;藉著隨時隨地都能做的方便和普及性,多裂肌運動能改善全家大小因為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遠離日常痠痛困擾。

 mail更多《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