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別再說女性運動能力差!這項研究說明男性有氧能力狂輸30%
1
男人與女人運動能力
別再說女性運動能力差!這項研究說明男性有氧能力狂輸30%
2
延遲性肌肉痠痛 DOMS
3
安靜心率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別再說女性運動能力差!這項研究說明男性有氧能力狂輸30%

2020-05-11
話題 運動生理 有氧運動 有氧訓練 觀念 新知

女人與男人哪個對於運動比較具有優勢?隨著男女社會的平權越來越受到重視,除了在性別上必須要講究平等與公平之外,在某些領域上性別與體能差異卻無法獲得公平對待,尤其是以體能做為主力的運動項目。在一般傳統的觀念裡,男性的體能與運動細胞好像都優於女性,然而,這個傳統所帶來的觀念卻被一項最新的研究給推翻。這項新的研究報告表明,女性在運動時體內的氧氣吸收速度比男性要快得多;這樣的現象研究人員表示,女性比男性有更優越的有氧能力,換句話說,女人可能會比男人更加的健康。

男人與女人運動能力
女人與男人哪個對於運動比較具有優勢?最新的研究報告將推翻傳統觀念

這項新研究檢驗了身體對有氧運動反應的性別差異,用更具體的說法,它著重研究了性別對於運動後身體處理氧氣的能力。這項研究是由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Thomas Beltrame研究員,這項研究結果也在2017年發表於應用生理學,營養與代謝(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雜誌上。

女性比男性高30%

根據Thomas Beltrame與同事在論文中所解釋的那樣,在以前的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快的氧氣攝入量,但這研究是針對老人與兒童所進行的數據。並不是研究針對健康的年輕人,因此,Thomas Beltrame他們大膽的假設,如果在年輕人口中以前的研究結果也成立的話,那代表男性真的在有氧的使用速度真的優於女性,這也表示運動與健康能力更好。

因此,Thomas Beltrame率領一批研究團隊開始進行這項假設,他們招募了18位健康的男女(9位男性與9位女性),這些參與研究的年輕男女都非常喜愛運動,並且在年齡、體重以及運動能力都非常的相似。研究人員要求所有的參與者進行「遞增心肺跑步機運動測試」以及三項中等強度的跑步機運動測試,最終的測試結果顯示,女性在身體與肺部對於氧氣恆定循環運用的能力比男性高30%,研究的結果換句話說,女性天生就具有相當程度的運動能力。

有氧使用速度
這項新研究檢驗了身體對有氧運動反應的性別差異,用更具體的說法,它著重研究了性別對於運動後身體處理氧氣的能力。

改變運動訓練

針對這項研究測試的結果,滑鐵盧大學用健康科學學院教授理查德·休森(Richard Hughson)解釋,我們在研究的過程與最終的數據發現,女性的肌肉能更快速的從血液中提取氧氣,從科學上來講,這就表明了女性的身體更具有有越的有氧系統。

我們都知道攝氧量是有氧運動的標準度量,它主要是呼吸、循環、肌肉這幾個系統協力運作,吸入氧氣輸送並使用的結果,簡單說就是人體每分鐘可以攝取和使用氧氣的量。這正如美國運動醫學學院所解釋的,我們的耗氧率提供了一種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的最大能力的指標,並且與性能和健康密切相關。

女性在有氧運動狂贏男性
這項研究測試的結果女性的肌肉能更快速的從血液中提取氧氣,也表示女性身體比男性更健康。

因此,擁有較高的氧氣處理能力與速度,將會意謂著比較不易出現肌肉疲勞;也更有可能在運動表現上更加良好。Thomas Beltrame說,這項研究與發現與以往認為男性比女性擁用更高運動能力的假設背道而馳;雖然,我們不知道為何女性對於氧氣的吸收與處理程度較男性高,但透過這項研究的報告將可能改變日後評估與進行運動訓練項目的方式。

資料參考/nrcresearchpress、medicalnewstoday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延遲性肌肉痠痛 DOMS

2016-05-16
運動生理話題健身體適能觀念

通常,在訓練完的隔天,肌肉會開始產生不適與酸痛,這樣的酸痛被稱為「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這樣的酸痛對於平常少運動的人,或是突然增加訓練強度時,最容易感覺到。因為訓練量突然超過肌肉原來的適應性,造成肌纖維的破壞,也有一說是因為肌肉膨脹壓迫神經造成疼痛,讓肌肉在24~28小時內會感到不舒服。

©Shutterstock

在訓練時,因為肌肉的延展與縮收,在肌纖維上造成無數的小損傷,開始產生發炎反應。在運動動作做中,「離心收縮」的動作會比「向心收縮」來得容易造成延遲性肌肉痠痛的發生,因為在離心運動時,肌肉會被大量的伸長,增加肌肉的破壞程度,讓肌肉出現許多細小的傷痕,但是需要藉由破壞與修補,才能增加肌纖維的粗度,才會達到肌力與肌肥大增加的效果。

因為如此,舊有的觀念才會認為,如果練完隔天不會酸痛,就代表沒有練到,這樣的講法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如上面所說,當訓練超過肌肉的適應度時,肌肉只要有被破壞就會產生不適,但是不代表一定要真的感到大量痠痛,才是有練到,有時候這樣的疼痛感比較輕微,不容易察覺出來,但是肌肉確實產生疲勞與受損,如此已經達到訓練效果。另外一種酸痛,可能是因為錯誤的動作,導致肌肉真的受損,這樣不僅跟訓練效果沒有關係,還真的受傷了!所以不要再認為一定要練到隔天痠痛才有效果。

為了預防與紓解延遲性肌肉痠痛,一般來說,可以藉由適當的運動前後暖身與放鬆,或是冰敷與泡熱澡等方式來舒緩,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適當的安排課表,依造自己的能力適度的增加強度,不要快速的提高強度,才能避免這樣的不適出現,雖然延遲性肌肉痠痛不是壞事,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樣的酸痛難免對於日常生活產生不方便,所以如何適當選擇強度,達到最好的效果,就顯得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
1.《運動健身知識家》,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2.《運動生理學》,新文京出版公司 (2014)
3.《肌力訓練解剖學》,合記圖書出版公司 (2015)
4.《肌力訓練圖解聖經》,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5. 山姆伯伯工作坊-好的訓練後,應該感到痠痛嗎?
6. 山姆伯伯工作坊-運動後進行伸展有助於恢復嗎?
7. 山姆伯伯工作坊-為何肌肉會僵緊呢?久坐、抽筋、遲發性肌肉痛
8. 史考特醫師的一分鐘健身教室-延遲性肌肉痠痛 ​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安靜心率

2016-05-16
觀念運動生理跑步字典知識庫體適能

「安靜心率」與「最大心率」是心率中最重要的兩項指標,最大心率適用於安排課表,安靜心率則是了解自己的身體變化最重要的一環,安靜心率是人體在休息狀態時的心跳速度,速度的高低代表著身體的狀態,也是一般運動員用來監測訓練後疲勞恢復程度的依據。
一般來說,心肺能力較佳的人,安靜心率會比較低,心臟強健就不需要大量的心搏來推送血液,所以心跳速度就會比較慢,也就是耐力型的運動選手通常安靜心率會比一般人低很多的原因。

安靜心率的測量,比起最大心率來說簡單很多,只要起床時,在床上安靜休息一分鐘後就可以測量,這時候是一天之中人體心跳率最低的時候,一旦起身開始動作之後,心跳數就會增加,誤差就會出現。

對心臟有問題的人或是專業運動員來說,每天記錄安靜心率是非常重要的,安靜心率可以顯示身體的狀況,經過運動與鍛鍊,安靜心率會降低,但是如果這段時間,安靜心率普遍高於其他時候的平均測量值,代表身體開始出現問題,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之前的訓練過於激烈,身體依舊處於疲勞狀況,或是身體開始出現問題,但是這種問題通常在外觀上無法顯示,最好去醫院更詳細的身體檢查。

當了解自己的最大心率,並且要開始運動時,別忘記安靜心率的重要性存在,而且更是一個相當好的身體警示,唯有多注意自己的安靜心跳率,無論在生活還是運動上,才能過得更健康。

©ShutterStock

參考資料

1.《運動健身知識家》,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2.《運動生理學》,新文京出版公司 (2014)
3.《肌力訓練解剖學》,合記圖書出版公司 (2015)
4.《肌力訓練圖解聖經》,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5.《心跳率你最好的運動教練》,臉譜出版公司出版 (2015)
6. 山姆伯伯工作坊-靜止心率與功能性過度訓練
7. 山姆伯伯工作坊-利用心跳率來設計間歇訓練
8. 山姆伯伯工作坊-測量跑步時的最大心跳率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