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挺身對於許多成年男性來說,是在熟習不過的體能訓練動作,然而,這項訓練除了可以訓練我們的上半身肌肉之外,還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表示,當一個人可以正確完成伏地挺身的次數越多,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低,這些發現將可能會建立出一套新的簡單基礎風險評估模式,至於這樣的研究是否真的可行?我們將於這篇文章告訴你。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表明,每年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導致的死亡人數為1790萬,約佔全球死亡人數的31%。多數造成新血管疾病的因素主要都來自於飲食不健康、缺乏運動習慣、抽菸以及經常性的喝酒習慣所導致。因此,運動習慣與心血管疾病(CVD)之間有關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
然而,目前正確評估與心血管風險相關的身體適應性的方法,例如心臟運動壓力測試(Cardiac exercise stress testing)或次最大跑步機運動測試,不僅檢查的成本昂貴並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現在,來自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的發現,醫生可以依據一個人能完成幾次伏地挺身的能力,來進行最初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
在2019年2月發表於JAMA上的研究報告指出,能完成40下伏地挺身的人比完成10下以內的人,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相對降低許多。這項研究在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間,在印第安納州的1個門診診所中對18歲以上的男性消防員進行了這項研究,並在2000年2月2日至2007年11月12日之間進行了基線和定期的身體檢查,包括伏地挺身能力和運動耐量的測試。根據完成的伏地挺身次數將參與者分為5組,共有1562名參與者接受了基線檢查,最終分析中包括1104名具有可用伏地挺身數據的參與者,並開始長達10年的追蹤分析。
在隊列的平均值(SD)年齡為39.6(9.2)歲,BMI的平均(SD)為28.7(4.3)。在10年的隨訪期間,參與者獲得了37個與心血管疾病(CVD)相關的結果(8601人/年),並具有可用的伏地挺身數據;並發現增加伏地挺身次數的能力與心血管疾病(CVD)事件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與完成少於十個俯臥撑的參與者相比,能夠完成40個以上俯臥撑的參與者發生心血管疾病(CVD)事件的風險降低了96%(IRR,0.04; 95%CI,0.01-0.36)。
帶領這項研究的醫學博士賈斯汀·楊(Justin Yang)表示,我們的發現提供了證據,證明伏地挺身的次數幾乎可在任何情況與環境下,進行簡易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這是一個最快速以及最方便的辦法。同時,令人驚訝的是伏地挺身的能力與跑步機測試的結果相比,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具有關連性。
但是,研究人員也特別警告說,由於他們的參與者是由特定群體的人所組成,都是介於30-40多歲擁有一定運動習慣的男性,因此,這項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女性以及年齡較大或較小的人。雖然如此,但目前的發現仍然對於建立心血管健康與運動之間的相關性依然重要。最後,醫學博士賈斯汀·楊(Justin Yang)表示,這項研究將說明並強調身體的能力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臨床醫生應該在臨床期間如何快速評估身體是否健康。
你會想知道「伏地挺身是徒手訓練的最佳運動」
我猜你應該會有「修正這6個錯誤讓你做出完美的伏地挺身」這個疑問
可能還會有想挑戰「如何成功做出單臂伏地挺身」的念頭
資料參考/JAMA、medicalnewstoday
責任編輯/David
你的臀部力量足夠嗎?這是許多人常忽略的問題。臀部肌群是我們人體力量的來源,在許多動作中扮演了許多重要推動的角色,不過因為長期久坐又沒有適當的訓練,長久下來我們臀肌就慢慢的退化與失去功能了。然而造成臀肌失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因長期久坐所導致。
當人體肌肉長期處於放鬆的狀態,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失去功能,當需要再次啟動這塊肌肉時,因為長期沒有使用,身體也會忘記如何正確的啟動這塊肌肉,就會利用附近的肌肉來做代償運動。這種代償的狀態久了之後,反而增加重新喚醒臀肌的難度,也造成臀肌力量流失更嚴重。然而在臀肌力量不足的狀況下,許多的身體問題也會出現。以下為臀肌力量不足所導致的問題:
下背痛是臀肌力量不足最常見的狀況之一,有些人明明已經有在鍛鍊背部的肌肉來延緩或是避免肌肉的受傷,可是在下背的部份還是會有酸痛感,這時的酸痛,就有相當大的可能是因為臀肌失憶所導致的。因為臀肌無法正確施力與保持身體,所以就會由下背部的肌肉進行代償,彌補臀肌的功能,在長期的代償作用下,就會造成下背部的不適。
當我們平時日常活動的時候,是哪個肌肉來連結下半身肌肉?其實就是臀部肌肉。然而是否運動完或是爬完山後,的膝蓋前側莫名的疼痛,不論怎麼放鬆都沒辦法緩解?根據研究顯示,有多膝蓋痛的部位,前側痛佔了下肢傷害的10~20%根據專家表示,可能是你的臀部肌群的力量不足所導致,若將臀部肌肉慢慢練起,是可以改善膝蓋痛這塊原因。
下交叉症候群屬於偏離正常體態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人有明顯的骨盆前傾和腰椎過度前彎,外觀上讓人誤認為屁股很翹腰很挺,但其實是因為臀大肌失去原有的張力,而必須透過豎脊肌、髂腰肌代償使腰椎過度後彎硬挺起來的結果。在下交叉綜合症例子中可以發現髂腰肌的縮短緊繃使它的拮抗肌(臀大肌)神經驅動變弱,而腹肌被拉長,那麼神經對於拮抗肌(豎脊肌)刺激則變強。因此,必須透過訓練臀部肌肉來改善,在訓練動作中,橋式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在臀肌力量不足的狀況下,許多的身體問題也會出現。當臀部肌肉力量不足時,骨盆和髖關節的穩定性下降,導致你在運動過程中,像是跑步的步伐過大和過寬且搖晃不穩,搖晃的步態讓跑者容易摔倒,而過大和過寬的步伐可能會引起足底筋膜炎和足部水泡的發生。此外,對於久站的職業來說,也會造成足底筋膜炎的症狀。
有跑步習慣的人,應該對「跑步經濟性 Running Economy」這個詞不陌生,因為這是一個很常在跑步訓練時提到的概念。但實際上,跑步經濟性在運動科學上的定義與影響的因素到底是甚麼呢?是體重胖瘦?跑力高低?配備輕重?還是...或許對大多數的跑者而言,這個問題並沒有很清晰的解答。
跑步經濟性代表的意義是跑步效率,它的概念是:固定速度下,穩定跑步消耗的攝氧量,攝氧量越少表示跑步經濟性越好。其中,攝氧量會除以體重,表示人體每公斤所消耗的攝氧量,這個動作稱之為體重標準化,目的是避免不同體重影響到攝氧量的絕對數值。會使用攝氧量是因為人體在生產能量的過程大部分都需要消耗氧氣,攝氧量越大表示能量消耗得越多。舉例來說,如果相同速度下跑者A 的攝氧量消耗比跑者B 還要大,表示他需要比較多的能量才能跑到相同的速度,這意味著在跑步的過程中,跑者A 跑步效率較差,浪費了較多的能量。
知道了跑步經濟性之後,對我們有甚麼好處呢?對於長距離跑步而言,擁有好的跑步經濟性非常重要,因為長距離的跑步幾乎會耗盡人體儲存的能量,所以要盡可能節省能量的浪費。理論上,兩個體能條件相近的跑者,跑步效率較好的跑者能用較短的時間完成同樣的距離。這點可以從一些相關的研究中證明,例如下圖,研究結果顯示跑步經濟性越差的跑者,跑完10公里的時間越久。因此,增加跑步經濟性是很重要的跑步訓練。
但跑步經濟性要如何增加呢?許多研究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國際的運動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整理了相關的結果,發現觸地時間較少、垂直震幅較低、下肢剛性較大、下肢轉動慣量較低,以及較堅硬的鞋子有助於提高跑步經濟性。不過這篇研究是針對新手或是業餘選手受短期訓練(小於13周)造成的影響,作者也提到未來的研究需要更進一步觀察長期訓練造成的效果。
跑步經濟性代表跑步效率,但是要如何在長期訓練下提高跑步經濟性,仍是一個研究中的課題。除此之外,由於量測攝氧量的機器通常十分昂貴,且無法在室外使用,一般大眾較難直接得知自己的跑步經濟性,對非菁英跑者的應用性不高。近年來,許多研究嘗試用更簡單的參數取代跑步經濟性,但仍無一個確切的共識,期待後續的研究可以在跑步經濟性的應用上有突破性的進展。
參考文獻:
Conley, D. L., & Krahenbuhl, G. S. (1980). Running economy and 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of highly trained athlet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2(5), 357-360.
Moore, I. S. (2016). Is there an economical running technique? A review of modifiable biomechanical factors affecting running economy. Sports Medicine, 46(6), 793-807.
撰文/王恩慈、相子元
*文章授權轉載自《運動科學》網站,原文:何謂跑步經濟性?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實驗室裡,一群由相子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全心投入運動科學研究,和你一樣對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熱忱。
面對運動科學興起的熱潮,許多人想瞭解正確的運動資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運動科學網持續更新經過科學驗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觀點。不論是創新產品、研究結果,甚至是專業理論,我們都會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利用最短的時間瞭解運動的最新趨勢。
為了讓健康的運動觀念進入日常生活,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為了讓正確的運動知識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我們致力於運動科學的研究,希望這些努力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中,而是讓熱愛運動的普羅大眾更健康快樂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