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0月17、18日假屏東縣盛大舉辦第一屆「英友達LAVA環屏東自行車挑戰」,兩天一夜的行程共吸引了將近500多名選手報名參加,沿途依山傍海的絕美景致,深獲許多自行車族群的喜愛。在10/17早上10點於涼山遊憩區集合,由立法委員榮譽顧問余宛如、英友達國際企業總經理洪祥益、台灣鐵人三項董事長林澤浩、最速鐵人男神楊一展等人鳴笛下,正式展開為期兩日的自行車挑戰活動。
第一日挑戰自涼山遊憩區前往墾丁國小,全長約105公里限時5小時30分。從涼山遊憩區出發,後隨即進入有「幸福公路」之稱的185沿山公路,從路面寬廣的林蔭大道,進入瑪家、筏灣、萬巒,最後在近海的枋寮與台一線相接。一路南下充滿濃濃原住民風味,佳義部落、排灣部落、佳平部落、萬巒、武潭部落、古樓部落等等,路線再沿台一線畫過屏東縣潮州的周圍,接著一路向南進入枋寮和屏鵝公路,沿途盡情享受著海風的吹拂。
經過枋山一路來到楓港,沿途經過擁有著名廟宇福安宮的車城鄉,以及充滿人文氣息的古城恆春後,會先經過度假勝地南灣遊憩區, 再前行幾公里便抵達第一日的終點墾丁國小。
第二日挑戰自墾丁國小前往大鵬灣風景區管理處,全長約155公里限時8小時。從墾丁國小沿鵝屏公路繼續往南,最先印入眼簾的是台灣極南的燈塔鵝鑾鼻,接著繞行往北前往滿州,從台灣的最南端往北行,再經過一小段上坡後進入龍磐公園。在前往佳樂水遊憩區之前,會經過有著強風吹拂的風吹砂,海天一色的遼闊景致,都讓參賽選手留下的深刻。
接著即將進入滿州鄉,經過長樂、八媱、分水嶺,然後抵達港仔。沿途是起伏不定的丘陵地,漸漸進入到旭海和牡丹,緊接著一段約七公里的爬坡,也是環屏東挑戰賽的制高處,一路下滑繞了一圈,回到車城徜徉在 200 與 199 在樹林、草原、風與海的小徑上。
通過車城後,接下來一路向北,這才是試煉的開始!一路上是毫無遮蔽物的公路,加上無法預測的風向,讓北上的這段路相當辛苦。但是撐過這段考驗,就能來到終點大鵬灣。進入終點站前,先要再直行一圈經過著名的大鵬灣跨海大橋,讓大家體驗在賽道上奔馳的速度感,最後進入大鵬灣國家風景管理處旁的扇形廣場,讓為期兩日的挑戰完美落幕。
此場賽事也吸引立法委員榮譽顧問余宛如、楊一展、151林彥君、網紅小D、鐵人國手張綺文、郭家齊等人參加。在第二天率先進入終點張綺文和郭家齊,不但都是第一次挑戰長距離自行車活動,更都異口同聲的說:「沿途美景有山有海,這趟騎乘真的太值得了!」另外,許多鐵人及單車社團,台大EMBA車隊、哈鐵人、227競佐訓、DVTT、千沛車隊、正爵880車隊、高美車隊、醫護鐵人等等也都來來參與這次挑戰,這些身經百戰的車隊老手們,都對「英友達LAVA環屏東自行車挑戰」的路線讚不絕口,紛紛表示明年一定要再來參加!
去年 12 月初黃丞逸完成屏東大鵬灣鐵人三項後,馬不停蹄地又在臺北馬拉松半馬組破了個人 PB,在耐力運動表現上皆有好成績的黃丞逸,其實卻是一位爆發力十足的「羽球聽障國手」!對黃丞逸來說,2020 年無疑是他人生的轉捩點。
目前黃丞逸一邊在體育署擔任公務員,一邊在臺大運動設施與健康管理系攻讀碩士學位,而同時他也是位羽球聽障國手!已擁有多重身分的他,在今年完成屏東大鵬灣鐵人賽事後又多了一個「被羽球耽誤的鐵人」的頭銜。
「2009 年我爸帶我去看台北聽障奧運。」黃丞逸說,當時他爸爸只問他一句:「你要不要試試看?」這句話意外地開啟了黃丞逸的羽球之路。
半路出家的丞逸就這樣一頭栽進羽球訓練,儘管辛苦他也都能正面積極地將肌肉痠痛看待成一件幸福的事。當時黃丞逸不是在練習,就是在前往比賽的路上,他身邊的友人開玩笑形容他是位不折不扣的「運動狂人」
現在的黃丞逸儘管工作忙碌,但總能在工作和學業中找出空檔去和羽球校隊一塊練球,期望力拚今年三月的聽障奧運資格賽!「(聽障奧運)有上就去!沒上就去跑鐵人!」黃丞逸替自己訂下目標,完全表達出專心訓練的決心。
黃丞逸大學雙主修臺大政治系與社工學系,目前則就讀於臺大運動設施與健康管理系碩士班。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成為「陪伴他人」或是「被陪伴」的角色,而社工便是這樣的角色,「每個人都有需要被幫助的時候,人是群居動物,也都有脆弱的時候,看待每個人的眼光,不應該是不一樣的,也不應用主觀意識去評斷他人,即使他人的樣貌不符合社會大眾一般期望。」黃丞逸說:「每個人顯現的樣子,背後都有養成經驗和背景故事,需要的是更多同理心而不是汙名化。」
他亦強調,社工這個角色除了是他人的支柱或力量,但其實他們也更需要適時的釋放情緒和接收旁人的關心。「看不到,不等於不需要。」
黃丞逸在 8 個月大時,生了一場重病,1 歲被診斷出失去聽覺,並在 5 歲時開刀裝電子耳,「對我來說,聽障就像近視一樣。」丞逸樂觀表示,以當時才發展 7 年的技術來說,在臺灣要開刀裝電子耳的案例少、技術新、費用高,無疑是個冒險的決定,所幸手術成功,術後追蹤檢查結果都不錯。
黃丞逸研讀社工領域,加上同為身障人士,不僅透過大學歷程讓他對未來設下許多目標,也能用抗壓和樂觀的心態適應社會衝擊。大學畢業後工作幾年後,丞逸決定重返校園完成碩士學業,其中也將論文題目以推動無障礙設施為主,盼將所學化為行動,實質地回饋社會
在某一次的因緣際會下,黃丞逸認識了姜義村教授的「愛運動‧動無礙」團隊,這個「偶然」也讓丞逸對未來,產生了新的目標。「我希望能建立完整無障礙運動設施,提供身心障礙者運動的環境不只有透過『工作坊』形式短暫提供,而是長久存在。」他說:「因為『人會忘記』,所以推動無障礙設施的計畫必須持續進行,讓這項計畫細水長流,而不是只成為一波熱潮。」丞逸認為,目前雖然已開始有團隊執行類似無障礙設施項目,但總體來說,臺灣尚未彙整出完善的依據和考量。「希望自己可以藉由碩士所學專業,朝這個目標推動執行。」
「能影響多少人我不知道,一個觀念的養成要多少時間我們也不知道。與其想著什麼時候能做到,不如做了再說。」丞逸語氣堅定:「希望有天能看到社會大眾面對身心障礙的人,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的相處和感覺,而不是投以異樣眼光和預設立場。」
「我們都是一群很平凡的人,但是我們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黃丞逸說,他常用這句話作為自我價值的期許,盼自己未來能放慢腳步,好好學習,「人生不只是運動、羽球,還有很多價值需要被實踐。」丞逸希望自己能為倒數幾個月的聽障奧運備戰的同時,也能在無障礙設施的推重中盡自己的一臂之力。
文章出處/don 1 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