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啞鈴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跑步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核心肌群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
  • 運動器材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2021 PUMA螢光夜跑台北、高雄4月開跑 12/4先搶先贏
1
2021 PUMA螢光夜跑
2021 PUMA螢光夜跑台北、高雄4月開跑 12/4先搶先贏
2
如何控制馬拉松比賽中的速度?
3
超越漸凍、超馬經驗分享會:橫越臺灣、廈門到北京、斯巴達超級馬拉松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21 PUMA螢光夜跑台北、高雄4月開跑 12/4先搶先贏

2020-11-16
話題 跑步 路跑 馬拉松 PUMA 賽事

知名大型夜跑賽事「PUMA 螢光夜跑」將於新冠疫情後重返賽道,訂於2021 年 4 月 3 日(六)及 4 月 10 日(六),分別於台北、高雄正式開跑!2021 PUMA 螢光夜跑不同於以往登記抽籤,改以個人報名先搶先贏制,2020 年 12 月 4 日(五)即刻開搶,額滿即報名截止。主辦單位另推出超前部署報名優惠,只要購買指定鞋款或是揪團參加校園星 RUN 組的學生,皆可於 2020 年 11 月 16 日至 12月3日搶先報名,2020 年參賽跑者也可於同一時間上線登記,享有 2021 年保障錄取名額。

2021 PUMA螢光夜跑
2021 PUMA螢光夜跑台北、高雄4月開跑 12/4先搶先贏

超前部署報名雙管道 號召2020參賽跑者重返賽道

2020 PUMA 螢光夜跑為了防範疫情而取消,2021 PUMA 螢光夜跑即將擊退疫情陰霾重返賽道。為慶祝光榮回歸,推出超前部署報名雙管道:
管道一:凡於 2020 年 11 月 16 日(一)至 11 月 30 日(一)購買 PUMA 螢光夜跑指定鞋款的消費者,即可獲得 2021 PUMA 螢光夜跑優先報名序號卡,憑序號直接登入活動官網報名,可享搶先報名福利。

管道二:2021 年PUMA 螢光夜跑持續推出「校園星 Run 組」5K 團體組別,號召全台的大專院校學生們揪團 5 人即可成團參加,不僅享郵寄優惠價格、歡樂無限的「疾風射門大挑戰」趣味活動,更可搶先上線報名,與親朋好友一享受賽道奔馳熱血快感。

除此之外,PUMA 螢光夜跑特地為 2020 年之原定參賽跑者保留 2021 年參賽名額,讓所有今年已報名但因疫情無法參賽的跑者擁有保障參賽資格,號召大家一起重返賽道。

以上雙管道及 2020 參賽跑者,須於 2020 年 11 月 16 日(一)至 12 月 03 日(四)期間上線登記報名。

個人報名限量名額 12/4 手刀開搶

2021 PUMA 螢光夜跑第二階段則改採網路限額報名,並依報名先後順序給予錄取參賽資格, 2020年12月4日(五)至12月18日(五)開放報名,名額額滿即報名截止。

以往 PUMA 螢光夜跑都是採用抽籤報名,但今年將優先保障 2020 之參賽選手參賽資格,並將剩餘名額依各組比例釋出,所以想一同享受螢光夜跑的跑者們,記得設好鬧鐘,12 月 4 日準時到 PUMA 螢光夜跑官方網站報名開搶,在賽事現場拚腳程前先以手速比拚暖身。

PUMA x First Mile 永續生態愛地球公益夜跑

永續生態是 PUMA 持續推動的企業責任,2021 年 PUMA 螢光夜跑將持續結合永續生態概念,無論是再生紗線製成的紀念賽衣(Recycle)、參賽贈品-運動環保水壺腰帶組(Reuse),至周邊規劃如環保拍照區(Reduce),邀請所有的參賽跑者共同為生態環境貢獻心力。

PUMA x First Mile 限量環保紗賽衣特別採用回收寶特瓶所製成的環保紗線製成,唯此特殊材質原物料有限,僅報名前 15,000 人可以獲得,主辦單位將按照報名順序依各站人數比例進行限量分配。

PUMA螢光夜跑客製姓名徽章式完賽獎牌
PUMA螢光夜跑客製姓名徽章式完賽獎牌

此外,2021 年 PUMA 螢光夜跑也將持續與公益團體「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合作,並捐贈本屆「Love Run 公益愛跑組」以及「校園星Run組」報名費收入所得作為肝病防治推廣用途。凡報名「Love Run 公益愛跑組」以及「校園星Run組」的跑者們可免費體驗一次「PUMA Night Run 疾風射門大挑戰」玩遊戲秀愛心。 PUMA 也將在夜跑現場設置肝病防治基金會專屬攤位,為跑者做肝病篩檢相關服務,呼籲跑友一同重視保肝健康的重要性。

台北 AIMS 國際賽道認證,高雄港都城市夜景

PUMA 螢光夜跑持續追求路線最佳化。2021 年 PUMA 螢光夜跑台北站正式路線長度 21.6 公里,獲得 AIMS 與 IAAF 認證,提供跑友們更國際化的數據紀錄,在穿梭台北夜晚人文美景及指標景點的同時,感受螢光夜跑不斷進步創新的無限動力。

台北站正式路線長度 21.6 公里
台北站正式路線長度 21.6 公里,獲得 AIMS 與 IAAF 認證

高雄站 21K 菁英挑戰組則將延續特色生態文化路線,途經愛河溼地公園、內惟埤文化園區、願景橋、與中都唐榮磚窯廠等,讓跑友一齊留下高雄港都城市夜跑的美好記憶。

高雄站 21K 路線
高雄站 21K 路線

報名期程

2021 PUMA 螢光夜跑報名期程
2021 PUMA 螢光夜跑報名期程

活動相關詳情請上 2021 PUMA螢光夜跑活動官網查詢,或加入 PUMA 螢光夜跑 LINE 官方帳號:@puma-nightrun 或 帳號名稱:PUMA螢光夜跑。 
活動服務專線:享動行銷工作室 02-2503-9333 #23

資料來源/PUMA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如何控制馬拉松比賽中的速度?

2017-01-10
馬拉松跑步知識庫路跑觀念

對於很多參加馬拉松比賽不久的人來說,最大問題不是在於跑得太慢,而是他們在開始階段都因為過於興奮而開足了馬力大步向前,導致體能急劇流失,在比賽的後半段變得非常吃力,甚至無法完成比賽。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控制好自己的速度,讓自己的速度慢下來呢?
 
如果我們仔細觀看那些經驗豐富的長跑選手,他們在比賽的開始階段通常都把速度壓得較低,堅持按照自己的節奏跑步,不被身邊的人打亂節奏,到了某個節點他們才逐漸加速,確保自己在衝刺階段依然有充沛的體能直到最後。

如何控制在馬拉松比賽中的速度 ©cancun-marathon.com

運動學者對此給出的建議是:在日常訓練中,你可以經常練習自己對速度的直覺感官,透過呼吸方式、步伐頻率等可以基本判斷出自己當前的速度大致如何,並不需要通過手錶或者其他心率錶;到了比賽中,你可以提前將一場馬拉松比賽劃分為幾個階段,規劃好在每個階段的速度,然後按照這個計劃跑下去,在訓練中鍛煉出來的直覺感官此時將變得非常重要,你能夠從中知道自己目前的速度是否是合理。
 
此外,還有以下的4個辦法可以幫助你控制好自己的速度:

 1  吸起跑前的位置滿

盡量不要站在過於靠近起跑線的地方,除非你的目標是贏得這場馬拉松比賽的冠軍。如果你在出發的時候過於靠近起跑線,在比賽中會因為身後選手的壓力被逼著快速向前跑,導致自己很快就進入體能的瓶頸期。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起跑時所站的位置應該與我們期待的最終名次大致相當,也就是說,如果你期待奪冠或者進入前三,你可以站在人群中靠前的位置,如果你希望取得中等的成績,則站在人群的中間,如果你的目標僅僅是完成比賽,那就可以就站在人群的後半部。

©runningwithasthma.org

 2  吸利用速度標誌牌滿

大多數比賽都會設立一個速度標誌牌,選手可以通過在兩個標誌牌之間所耗費的時間計算出自己的速度。如果你的速度超出了你自己的計劃,你就可以放慢一些你的腳步,同樣,如果你的速度明顯低於計劃,你就可以嘗試著適當加速。

©nytimes.com

 3  吸尋找你的配速團隊

在有些馬拉松比賽中,往往會有一些大會或者跑者自己形成的配速團隊,他們由一些速度比較接近的人組成,通常情況下有一個領跑者,加入這樣的團隊,身邊的人都會成為你最好的參照物,讓你知道自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同時也能依著自己所設定的配速,較穩定的一直往前進。由於這個領跑者通常都會非常富有經驗,只要你不超過他,你就不用擔心自己的速度過快了。

©swanseahalfmarathon.co.uk

 4  吸佩戴GPS錶或心率錶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佩戴GPS錶或心率錶參加訓練或比賽變得越來越普遍,這確實可以為跑者帶來很多的方便,你只需要看著自己的運動手錶,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速度到底是快還是慢。但是過多使用GPS系統容易形成對其的依賴,讓自己失去對速度的直觀感覺,從長遠來看並不是非常有利,建議適度的使用,跑久了,那種感覺自然而然可以抓得到。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超越漸凍、超馬經驗分享會:橫越臺灣、廈門到北京、斯巴達超級馬拉松

2016-11-10
賽事新聞馬拉松跑步話題

橫越台灣超級馬拉松—東方斯巴達松 跑步做公益

號稱「東方斯巴達松」的「橫越臺灣國際超級馬拉松賽」,即將於明年度(2017.4.2)再次舉辦。 艱鉅的路況和嚴苛的天候,為此場比賽最大的賣點。 這也是一場結合公益的慈善馬拉松賽。因超馬跑者堅毅不拔,超越困境,堅持到底的精神,與 漸凍人病友超越漸凍,永不放棄的理念相通,因此每一位參賽者都是「慈善大使」,號召親友每一公 里捐五元。除了鼓勵跑者堅持完成賽事,也將善款捐給漸凍人協會,推動病友「看一片藍天」同儕支 持服務。

11 月 12 日(六)下午 14:00 至 16:30,重慶南路上的「築空間」將舉行一場超馬經驗分享會。 橫越賽的參賽跑者中,許多人同時也是「2016 斯巴達 246KM 超級馬拉松」選手。台灣代表團在此 場比賽創下完賽率 80%的優異表現。這些好手將齊聚一堂,除進行「2017 年橫越臺灣馬拉松賽」競 賽說明外,並同場分享「斯巴達 246KM 超級馬拉松」的心路歷程。 此場也邀請漸凍人協會林詠沂副理事長以及跑者陳瑞龍分享「2016 橫越臺灣國際超級馬拉松賽」 跟跑,與「從廈門到北京」歷經 38 天,全程約 2300 公里的超馬心得。

舊賽事新亮點 橫越賽 TIPS:訓練準備與參賽秘訣

此次超馬經驗分享會由漸凍人協會和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跑者協會聯合舉辦。主要分享給更多 願意投入公益的跑者。因有別於一般馬拉松賽事,超級馬拉松動輒數百 KM 的里程數、嚴酷的環境以 及天候,往往都令人望而卻步。為了鼓勵選手堅持完賽,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跑者協會別出心裁地邀 請參賽跑者擔任慈善大使,號召親友每一公里捐五元,善款用於公益,捐贈漸凍人協會。

素有「東方斯巴達松」之名的「2017 橫越臺灣國際超級馬拉松賽」也將沿用此一模式,活動當 - 2 - 天將由賽務負責人蘇榮發為有興趣參與的跑者解說明年的賽事。往年因太魯閣國家公園路況不穩,使 參賽者無法順利完賽,明年將加入備案路線,並增加休眠區,讓舊有的賽事增添新的亮點。超馬跑者 協會郭豐州秘書長更特別分享橫越賽 TIPS:訓練準備與參賽秘訣,期待更多跑者充分準備,順利完賽。

不讓「東方斯巴達松」專美於前,創下本屆雅典斯巴達馬拉松最佳完賽率(14 位代表跑者有 12 位完賽)的台灣代表隊成員,也將親臨現場,侃侃而談這場重現「馬拉松戰役」信差跋山涉水奔至雅 典的艱困賽事,精彩可期。這也是超馬跑者協會多年來積極舉辦超馬賽事,培植超馬好手的成果。

超馬勇者陳瑞龍

2016 從廈門到北京 2300 公里 陳瑞龍為漸凍人而跑 多日賽經驗分享

去年參加 2800 公里環法賽順利完賽的跑者陳瑞龍,原已報名「2016 橫越臺灣國際超級馬拉松 賽」,因原先報名的巴西聖保羅 1500 英里繞圈賽延期,而在橫越賽前毅然退賽,邀約朋友一同從廈 門跑到北京,途經江西瑞金、景德鎮、安徽合肥、江蘇徐州、山東沛縣、德州、河北霸州,穿越武夷 山、越渡長江、跑越黃淮平原,歷經 38 天,全程約 2300 公里,最終成功跑到北京。陳瑞龍跑者每 天更新自己的跑步進度,還不忘邀請親友為漸凍人協會募款,他將親自向眾人分享這段夢境般的跑步 旅程,和多日賽的珍貴經驗。

人生賽道上,漸凍人與超馬跑者堅忍不拔、堅持到底

漸凍人協會林詠沂副理事長身為病友,卻有著與跑者共同堅忍不拔的精神,他親臨「2016 橫越 臺灣國際超級馬拉松賽」參賽跑者經過的路線,沿途為跑者加油。甚至還因路況不佳而在高海拔的清 境農場受困了一夜。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林副理事長的前進,當天他將對參與的跑者描述這段特別的跟 跑經驗。

11/12活動流程如下:

時間 活動流程
13:30~14:00 報到
14:00~14:05 致詞 (漸凍人協會陳大謀理事長/超馬協會郭豐州秘書長
14:05~14:20 漸凍人協會林詠沂副理事長分享
14:20~14:50 從廈門到北京--2300公里 (講者:跑者陳瑞龍)
14:50~15:15 2017年橫越臺灣超馬賽說明會 (講者:超馬協會競賽組組長蘇榮發)
15:15~15:25 橫越賽TIPS:訓練準備與參賽秘訣 (講者:超馬協會郭豐州秘書長)
15:25~15:40 休息交流時間
15:40~16:15 斯巴達246公里經驗分享 (講者:郭志霄、周俊宏)
16:15~16:30 Q & A

超越漸凍、超馬經驗分享會​相關資訊
date 2016年11月12日(星期六)
place  
築空間展覽廳B(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二號B1)
fee     免費報名 (人數限制30-50)
web    報名請填寫表格 (11/11 18:00截止)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啞鈴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跑步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核心肌群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
  • 運動器材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