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使用心理學的方法來對抗饑餓感?這些方法屬於減肥的行為干預方法,是被歸類於心理學的範疇內;那什麼叫行為干預方法呢?簡單說就是通過一些特殊的行為,讓你達到對抗饑餓的目的。
首先,你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覺得用小碗吃飯吃得多還是用大碗吃飯吃得多?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大碗吃的多,但如果同樣都是以吃飽來算,小碗吃飯會比大碗吃飯少吃不少東西。所以,換小盤子和用小碗吃飯,就是一個減肥的行為干預,這種方法有明確與成熟的研究來作為支撐性,其中最經典的實驗就是「無底湯碗實驗」。
這個實驗是由研究人員給受試者喝湯,但是擺在桌子上的碗是被做了手腳的,這只碗下面有根管子,受試者喝掉一部份湯之後,通過這根管子會偷偷往碗裡續湯;也就是說,這碗湯其實永遠也喝不完,但喝湯的人不知道。最後,這個實驗的結果發現,大多數的人都是喝飽就停下來,用「正常」碗喝湯一碗就飽,只有使用特殊碗喝湯的人要比平時多喝很多才會覺得飽。
所以,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是不是有飽與視覺的訊號有絕大的關聯,因為,大腦裡會透過視覺觀察碗內還剩多少食物,再決定我們是否要停止進食。所以,用小的碗吃飯大腦會覺得我們吃得很多,進而更快產生飽足感;而用大的碗吃飯則會出現相反的現象,我們變得容易吃多還不覺得有飽。因此,大家平時吃飯的時候可以多利用小餐具,這樣將會非常有利於控制進食量並幫助減肥。
我們再來講小口吃飯和增加咀嚼次數為什麼能幫助我們對抗饑餓感。你是否聽過每一口食物都要咀嚼35-39次能有助於幫助減肥?這種方法最早是由一位日本學者提出,因為,增加咀嚼次數會產生明顯的減肥效果,這後來也被很多學者經由多項實驗驗證過,目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減肥行為療法。這是因為,咀嚼行為本身會給大腦一個飽腹感信號,咀嚼次數增加有助於傳遞更多的飽腹感信號,會讓我們吃進較少的食物。
另外,增加咀嚼次數可以放慢進食速度,而放慢進食速度本身也是一種有效的讓人自然少吃的方法,因為我們從開始吃東西,到大腦產生足夠的飽腹感信號停止進食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吃得越慢就越可以少吃一些東西,但如果狼吞虎嚥的進食就會多吃進過多的食物,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快速進食一口接一口的吃進食物,就會讓刺激大腦所產生的愉悅感增加與放大,這時就會讓你吃進更多的食物,甚至於會出現停不下來的狀況,這也就是為何很多人絕的狼吞虎嚥的進食方式,會產生一種爽快的愉悅感。
心理學中還有一個比較經典的實驗,這個實驗給一隻老鼠的大腦某區域接上一個電極,讓老鼠自己可以控制開關,當牠一觸動開關電流就刺激大腦,讓大腦產生強烈的愉悅感;於是,這隻老鼠就會不停地觸動開關,一次又一次不停歇的享受能輕鬆獲得的愉悅感,很快這隻老鼠死掉了。
那為何老鼠會死?最重要的關鍵是「停不下來」!但你我都知道這不是老鼠的錯,如果愉悅感能夠很簡單而快速的獲得,任誰都會有停不下來的衝動。關於這個實驗我們再舉另一個例子,手機裡的影片也會讓人上癮,每一個影片都能讓你用快速且零成本的方式進行觀看,因此,你就會開始一部接一部的看下去,幾乎很難讓自己停下來,這與老鼠的實驗一樣。
所以,我們回歸正傳,食物也會給我們提供欣快感,每吃一口都是一次愉悅的體驗,所以很多人吃飯狼吞虎嚥,吃得很爽根本停不下來,結果就是在很短的時間裡吃掉很多東西。另外,通過吃獲得的欣快感太強烈,對於有些人來說,甚至會對這種欣快感產生依賴,進而就可能導致食物成癮問題,如果你平時壓力大,又沒有緩解壓力的其它方法就很容易用進食快感來緩解壓力,因此,就可能進一步引起暴飲暴食的行為,甚至引發嚴重的暴食症(當然,上面說的都是一種可能,不代表有因果關係,暴食症的成因現在還沒有統一的結論)。
所以,如果說網路上的短影片「偷走」我們的時間,那麼該如何避免讓飲食「偷走」我們的好身材與健康呢?那就是「放慢進食速度」。我們吃東西主要是要追求健康和美味,但是千萬不要追求吃得爽與吃得過癮;品嘗食物的美味是一種優雅以及幸福的體驗,狼吞虎嚥固然會讓大腦出現舒服的感覺,但是畢竟這樣的飲食方式會帶來很多壞處,所以我們要培養放慢進食速度的習慣,專注於品嘗食物的美味,而不是只有填塞食物的方法。
關於放慢進食速度,我最後再給大家介紹一個有趣的可以自己在家做的小實驗。你平時嗑瓜子都怎麼嗑?一顆瓜子吃進嘴裡還在咀嚼,就伸手去抓另一顆做準備了嗎?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行為!所以,嗑瓜會讓人一手接一手有種停不下來的感覺。但如果我們用另一個方式來嗑瓜子,一顆瓜子吃進嘴裡後咀嚼20次左右再嚥下,同時,只要嘴裡有瓜子就不去抓新的瓜子,清空你的雙手試看看,看跟平常償使用的方試吃瓜子有何不同!
最後,吃飯時專注也很重要!有明確的研究發現,吃飯的時候邊看電視會讓腦中的飽腹感信號被干擾,令人很難正常的產生飽腹感。我們反過來說,當吃飯時把注意力集中於咀嚼和食物上,就會令人更快的產生飽腹感,就會養成早點吃飽早點停下來的習慣。
上面提供的幾條飲食行為建議,希望大家都能檢視並落實執行,然而,這些方法看似簡單,但若用得好,真的可以變成減肥的「倍增器」。我有不少學員僅僅做到了其中的兩三條,人就輕鬆地瘦下來了。你們要知道減肥是一種系統工程,以前人們很少關注到心理這個層面,從現在開始你要懂得肥胖很多時候是個「心病」,唯有調整心態並培養健康的心理和行為,才是正確開啟減肥的模式。
最後,我所講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條:
1.使用小盤子、小碗、小飯盒這些小餐具來盛食物。
2.小口吃飯!將原來的一口分成2-3口來吃。
3.每口食物咀嚼35-39次再咽下,當然,遇到流食或者實 在嚼不了那麼多次,也不需要硬要達到這個數字,但要儘量多咀嚼幾下。
4.只要嘴裡有食物,就放下餐具清空兩隻手;等完全咽下上一口食物以後,再吃下一口。
5.學習吃飯的時候,將注意力專注於咀嚼和品嘗食物味道上,並且不能同時看書、看電視或者聽廣播。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出版,仰望尾迹雲著作《減肥,我要飽飽地瘦下去》一書。
本書三大重點:
一、為方便讀者記憶和使用,書中將五大類食物的熱量用「口訣」的方式概括出來。
二、本書以大量國內外科學實驗資料為依據,分析了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減肥方法,把它們的優勢、缺點、哪些體質的人可以用、哪些身體條件的人不建議使用,均清楚說明。
三、本書最核心的內容-全食減肥法,這是一套讓你不再因為恐懼減肥=禁食(不吃主食、不吃肉、不吃零食)而止步的方法,這也是一套「萬能食譜」。不同性別、不同體重的人,只要按照食譜要求來飲食,有減肥空間的人可以21天輕鬆減去約3.6公斤純脂肪。
• 更多莫克文化出版《減肥,我要飽飽地瘦下去》一書資訊請點此
低碳飲食有三種說法:原始人飲食、低碳飲食及生酮飲食,主要是食用內容物上的差異。
生酮飲食最早期是用來改善頑固型癲癇兒童的飲食處方,後來被證明對阿茲海默、腦神經問題以及心血管、肥胖問題及糖尿病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許多人在經過生酮飲食的調整後,會發現一到三週內就有體重下降的改變。
過去的時代,我們會認為人體是一個儲水槽,吃多少卡路里進去,如果不能燃燒相等的卡路里,那麼多餘的卡路里就會成為體脂肪或內臟脂肪。但事實上,有非常多的證據顯示,有些人大量運動並刻意控制飲食,但體重與體脂肪仍是文風不動;而令人覺得無奈的是,三餐都節食與過度的大量運動幾乎無法持久執行。
在近幾年的醫學研究中指出,真正的問題不是食物卡路里,而是胰島素問題。
胰島素是甚麼,它負責甚麼?胰島素是蛋白質激素,由胰臟內的胰島BETA細胞分泌。其作用包含增強糖原的合成、促進脂肪細胞將脂肪酸酯合成為脂肪、增加胺基酸的攝入,以及控制血糖平衡。
進食過多碳水化合物食品,胰島素將會把儲滿肌肝醣後所剩下的能量,轉儲存成體脂肪。有些人的基礎胰島素很低,典型怎麼吃都吃不胖的人。但多半的人仍會受到胰島素控制,而這樣的體質也會遺傳到下一代,致使肥胖問題像是遺傳疾病一直往下一代遺傳。
所有食物都會影響胰島素分泌以及造成血糖震盪,唯一差異是幅度與影響的大小。根據營養醫療研究指出,脂肪、蛋白質以及蔬菜對血糖的影響較小。而碳水化合物包含米飯、麵食、澱粉以及水果對血糖的影響較為大。這也鑑別出原始人飲食法、低碳飲食以及生酮飲食與常態飲食的差異化。當人們高喊健康均衡飲食時,卻忘了肥胖問題在全世界像是瘟疫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知名醫生Jason Fung的說法很接近人體的生理實際運作。人體儲存食物轉換能量的地方有兩處,一個是冰箱,另一個是放在地下室的大冰櫃。冰箱就是我們的肌肉、肝臟,而冰櫃就是我們擺放體脂肪的地方。
冰箱的儲存空間有限,於是當我們吃了一大堆能量後,多餘的能量就會往冰櫃去儲存。但人體運作時會首先引用醣類,也就是先使用冰箱內的能量。那冰櫃裡的能量呢?那是飢荒或是能量耗盡時用的。身體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把脂肪儲存下來,因為這是人體的天性,保存能量以維持生命。
透過路人以及運動員的體態觀察,我們會發現一件事:一個好的運動員,肝醣能儲存500公克。但另一種能量卻能存上超過三十公斤──我們稱它為脂肪。
隨著進食模式不變,身體會很自然地把多餘的能量往冰櫃儲存。最後的結果就是,即使你小心翼翼地飲食與維持運動,你運動以及常態生活依舊會使用到冰箱內的能量(肝醣)燃燒,但身體裡的冰櫃(脂肪)卻仍然沒有任何改變
生酮飲食的機制非常簡單──將碳水化合物食用量降到最低,身體運作找不到儲存於肌肉肝臟的肝醣,它只能從體脂肪下手。體脂肪經過分解後產生酮體(keto),酮體是身體處於飢餓、禁食狀態下,提供給腦部、骨骼肌和心臟肌肉的一種替代燃料 (關於酮體生成的科學解釋省略六千字)。
生酮飲食會鼓勵人們進食大量的脂肪跟油脂,第一脂肪本身具有飲食的飽足感,第二是脂肪對身體的幫助已在許多研究中被證實。過去的飲食觀念告訴我們吃脂肪、過多的油脂有害,但許多的科學報告已經證明,糖尿病以及心臟問題跟碳水化合物有極大的關係,並將脂肪除罪化。
生成酮體的過程,身體會大量拆解體脂肪與內臟脂肪。而生成的酮體,將會穿越血腦障壁滋養我們的腦部。而為什麼椰子油突然盛行起來呢?因為椰子油是少數的中鏈脂肪酸,拆解生產酮體的效率佳,不會被儲存於體內,並能有效代謝至體外。
隨著我們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適量蛋白質及高脂肪飲食的低碳飲食循環後,人體的好膽固醇會上升,而壞的膽固醇(LDL)也會隨之下降。並且分解脂肪的效率也會隨著身體的適應期而有更好的效率。
運動實驗報告指出,高激烈性的運動適用醣類作為能量代謝,但醣量的消耗非常快,所以當運動員耗盡醣類之後就會出現短暫低血糖、以及撞牆的跡象。但亦有研究報告指出,經過適當的酮體適應期之後,人體開始能使用酮體作為運動能量來源時,除了得以恢復原本的體能水準外,也能減少撞牆等問題。許多善於使用酮體進行耐力運動的跑者都表示:「運動過程中補充食物能量的次數減少了。」一般人在運動過程中的燃脂效率約為0.6克/分,低醣飲食者則為1.5克/分,燃燒脂肪效率的提升代表耐力運動的持續效率上升。
儘管我們知道醣類對高強度運動的實用效率仍為主流知識,卻避免不了人體在長時間(2小時以上)運動後,身體會大量取用脂肪、而使用醣類效率大幅下降的事實。研究數據顯示,酮體在爆發力運動上成效持平、而更適用於超過兩小時以上的耐力運動。但生酮飲食仍有在運動營養學上的缺口:運動前肌肝醣缺乏的問題,可能會導致競賽過程中抽筋的問題。而這點在運動營養學中,多數人會以前一晚或競賽當天早餐以地瓜等天然澱粉食物作能量補充。
關於上圖人物Zach Bitter
2013年在美國超馬競賽中,以12小時跑出163.7公里創下世界紀錄。上一回紀錄是外星人Yiannis Kouros於1997年創下的161.8公里。Zach Bitter同時也是生酮運動員。
關於鄭匡寓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
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
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
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
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