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跑步訓練
  • 瑜伽
  • 增肌
  • 核心訓練
  • 跑10K
  • 瘦身
  • 運動生理
  • 觀念
  • 飲食
  • 徒手訓練
  • 跑5K
  • 瑜伽動作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疫情間腹痛、排便不順等腸胃不適患者大增 營養師:吃對蔬果找回正能量
1
疫情間腹痛、排便不順等腸胃不適患者大增  營養師:吃對蔬果找回正能量
疫情間腹痛、排便不順等腸胃不適患者大增 營養師:吃對蔬果找回正能量
2
4件事情會讓你加快肌肉流失的速度!
3
氣血茶的9天排濕飲食瘦身計畫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疫情間腹痛、排便不順等腸胃不適患者大增 營養師:吃對蔬果找回正能量

2021-09-15
話題 飲食 保健 觀念 營養補給

新冠病毒肆虐超過一年,根據最新 2021 年 5 月發表於《神經胃腸病學與動力學》期刊的調查發現,2020 年疫情爆發後,相較於疫情前的 2019 年,民眾出現腸胃不適的情形增加了12.9%,包括消化不良、排便不順、腹痛、胃灼熱,或類似腸躁的症狀(腹痛並伴隨以下三種症狀的至少兩種:與排便有關的疼痛、糞便頻率出現變化、糞便形態/外觀出現變化)。董氏基金會則指出,疫情不只打亂生活作息,民眾的飲食也亂了套﹗

疫情間腹痛、排便不順等腸胃不適患者大增  營養師:吃對蔬果找回正能量
疫情間腹痛、排便不順等腸胃不適患者大增 營養師:吃對蔬果找回正能量

疫情間腸胃不適個案增加可能因為…

台大胃腸肝膽科曾屏輝醫師亦分享日本 2021 年發表於亞太地區消化系醫學會官方《胃腸病學和肝病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疫情期間整體有 11.9% 的受訪者自覺腸胃不適的情況惡化,若本身已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腸躁症患者(慢性、反覆發作,卻找不出結構上病變或生化檢查異常的腸胃症狀),則有超過 20% 的人表示腸胃情況惡化。另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每年因腸胃及消化困擾而就醫的人數高達 470 萬人!其中約有半數患者為功能性腸胃疾病。而從近期門診也觀察到,腸胃不適的相關病例明顯增多,有許多民眾因為腸躁症、胃食道逆流等問題到診間求診。

曾屏輝醫師解釋,多項國內外文獻均指出,腸道的環境會影響大腦的健康,若攝取高油高糖飲食,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進而造成焦慮、憂鬱、容易感受到壓力、學習力與記憶力下降等。

然而疫情之下,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與以往大大不同,可能造成腸道菌叢跟腸道環境的不穩定,導致胃腸道症狀或讓原先已控制穩定的症狀惡化,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等情況,進入惡性循環,讓胃腸症狀更嚴重。

掌握挑水果3原則 腸道好心情更好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觀察發現,疫情期間打亂了生活常規、缺乏社交接觸,又可能遇到工作不穩定、不熟悉遠距工作、擔心未來職涯發展等問題,民眾的飲食與生活作息甚至亂了套。有鑑於此,應從建立良好腸道環境、促進腸腦健康循環,保護大腦免於發炎,從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及多吃有利於益菌生長的食物做起。

董氏基金會去年二月針對台灣 15-69 歲國人進行調查,發現蔬果攝取量與腸道順暢力、心情愉悅力分數呈正相關;下表分數越高代表在腸胃順暢、心情愉悅的表現越佳,每日攝取 3 份蔬菜與 2 份水果之受訪者的分數皆明顯高於攝取不足者。

每日蔬果攝取份數與腸道順暢力、心情愉悅力分數
每日蔬果攝取份數與腸道順暢力、心情愉悅力分數 ©董氏基金會製表

此外,調查也發現腸道順暢力表現與心情愉悅力表現彼此有正向影響,當腸道順暢力表現愈佳,心情愉悅力也表現愈好,反之亦然,呼應腸道與大腦之間的密切關係。

董氏基金會莫雅淳營養師表示,國人蔬果普遍攝取不足,尤其防疫待在家的時間變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卻變少了,而外送平台多樣化的飲食選擇讓生活增添新鮮感,因此疫情期間,國人叫外送的比例大幅增加;但一般外送、外帶餐點幾乎不會提供水果,莫雅淳特別提醒易有腸胃不適狀況的人,疫情期間除了避免高油高糖飲食,也要吃對水果﹗挑選水果時可以掌握 3 原則:
1. 益生質顧腸道,促進腸腦健康循環: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都含有大量的益生質,如芭樂、奇異果、番茄、柳橙、百香果、甜桃等,除了蔬果之外,未精製的全穀雜糧類亦含有益生質。益生質是腸道益生菌的營養來源,有助維持菌叢多樣化及生態平衡,進而「腸」保健康,利於調節情緒,也可以緩解便秘。

高益生質蔬果
高益生質蔬果

2. 水果酵素助消化:水果酵素有助於蛋白質食物消化吸收,如鳳梨、木瓜、富含奇異酵素的奇異果等,對於胃不好的人來說,可減少胃部刺激引發的不適。

高水果酵素水果
高水果酵素水果

3. 低腹敏飲食遠離腸躁:食物中特定類型碳水化合物「FODMAPs(腹敏)」,可能是造成腸胃道敏感的關鍵,尤其是腸躁症患者攝取過多 FODMAP 時,易發生食物無法在小腸被完全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而造成腹瀉,且經過腸道細菌發酵後產生氣體亦會引起腹脹、腹痛。因此建議挑選低腹敏水果如木瓜、柑橘類、奇異果、檸檬、葡萄柚、草莓、番茄、百香果、火龍果、鳳梨、香瓜、哈密瓜、蔓越莓、藍莓、覆盆子、楊桃、榴槤、葡萄、香蕉(較生)等。

低腹敏水果
低腹敏水果

若是沒有腸胃問題、又不常吃水果的民眾,莫雅淳營養師建議優先選擇營養密度(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所含各種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多寡)越高的水果,就可以獲得越豐富的營養價值,如奇異果、番茄、柑橘、草莓、鳳梨、藍莓、芭樂、木瓜等高 CP 值的水果。其中植化素亦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調節免疫力。此外,維生素 C 有助穩定情緒、提升好心情,因為是製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重要成分。

台灣人腸年齡平均老11歲 吃足蔬果延緩腸年齡老化

董氏基金會曾針對台灣 60 歲以下進行腸年齡調查,發現整體平均腸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 11.3 歲,多是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不佳導致。現今疫情不確定性高,若忽略疫情間負面情緒引起的腸胃不適,只怕讓腸道年齡只增不減。因此必須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別讓腸胃不適的情況雪上加霜。

2015 年腸年齡調查,包括飲食習慣、排便及生活狀況三面向
2015 年腸年齡調查,包括飲食習慣、排便及生活狀況三面向 ©董氏基金會

中秋節將至,因疫情可能無法團聚烤肉的孤獨感、疏離感加劇;疫情爆發後營養保健品的需求明顯成長,更多消費者會選擇具整腸效果的乳酸菌(凱度消費者指數調查)。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強調,避免高油高糖飲食,吃足富含益生質的食物,維持腸道菌叢生態平衡及多樣化,促進腸腦健康循環,才是真正的保健之道;若腸胃不適更應吃對蔬果,找回正能量、降低發炎反應,讓蔬果幫你找回好心情,大口享受健康。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

資料來源:
1. Nakov, R., Dimitrova‐Yurukova, D., Snegarova, V., Nakov, V., Fox, M., & Heinrich, H. (2021).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 internet‐based survey.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e14197.

2. Oshima, T., Siah, K. T. H., Yoshimoto, T., Miura, K., Tomita, T., Fukui, H., & Miwa, H. (2021). Impa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36(7), 1820-1827.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4件事情會讓你加快肌肉流失的速度!

2020-06-03
保健話題生活觀念

擁有肌肉時,不只能讓身體曲線好看,還能抗老化、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增加免疫力等。因此,如果想要活得好且活得更久,一定要避免會讓肌肉快速流失。肌肉流失的原因除了和運動有關外,也包括了年紀、飲食、疾病等因素皆會影響肌力,因此,先了解哪些原因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並且盡量避免。

©muscleandstrength.com

蛋白質攝取不足

蛋白質是組成肌肉的元素之一,不管男女老少都非常需要它。蛋白質是構成體內每個細胞和組織(包括肌 肉組織、內部器官、肌腱、皮膚、頭髮和指甲) 結構的一部分。平均而言,它約佔你身體總體的20%。蛋白質是新組織的生長和形成、組織修復 和調節許多代謝途徑所必需,可以用作產生能量的燃料,也被用來製造幾乎所有的人體酶以及各種激素(例如腎上腺素和胰島素)和神經傳遞物質,然而蛋白質維持組織中最佳的液體平衡,將營養物質送進與進出細胞,運送氧氣和調節血液凝結作用。因此,如果當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出現肌肉無力、新陳代謝降低等情況。

過多的有氧運動

過多的有氧運動會導致肌肉流失而抑制荷爾蒙製造。運動時主要消耗的能源,首當其衝就是肌肉中的肝醣,若是長時間只做有氧運動,都不做上無氧運動,把肌肉所需的能量都消耗光,自然會造成肌肉負成長的情況。因此,有氧以及無氧運動必須一起搭配才行。

運動量過少

當運動量太少時,肌肉就會逐漸流失。肌肉必須先透過訓練讓肌纖維受損,接著利用睡眠修復、補充營養才能幫助肌肉長大,因此若是不運動只吃吃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反而會造成肥肉長一堆的問題。但是,也不要過度訓練。如果你過度訓練,沒有注意到營養攝取和休息,身體沒有時間修復損傷,肌肉也不會增長。

老化速度過快

人一定都會老化,但隨著逐漸老化,我們更要做好減少這速度,而不是維持年輕時的生活方式,像是熬夜、飲食不當,在30歲以後如果還是這樣子,老化速度一定會增快。從30歲後,肌肉會以每年1%的速度流失,並且平常少運動的人,更是每10年就會失去3~8%的肌肉量,加上年長者胃口、牙口不好,攝取不到足夠的營養,肌肉喪失的程度就會更大。

資料來源/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氣血茶的9天排濕飲食瘦身計畫

2017-07-21
飲食知識庫書摘瘦身

氣血茶顧名思義就是促進氣血循環、排出老廢物質與帶動排毒作用的茶,具有強化除舊作用的功效,能清空像痰濕一樣長期待在體內的不良物質。我在某節目介紹了能戰勝老年贅肉的氣血茶後,至今依然持續推薦給許多為了治療肥胖問題來看診的人。

氣血茶的9天排濕飲食瘦身計畫

毒素是導致現代人出現痰濕症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種,《東醫寶鑑》將它們解釋為瘀血、痰飲、積食。瘀血是不健康的血液;痰飲是積聚而變混濁的體液;積食是吃太多而堆積的食物殘留物。如果再加上脾胃功能失調和氣血循環不佳所造成的影響,就會導致痰濕症惡化。

氣血茶有薏仁、荷葉、陳皮(乾燥的橘子皮)與山楂這四種食材,對祛除痰濕的效果十分顯著。荷葉有助於治療水腫;薏仁具有分解脂肪的效果;陳皮能活絡氣血循環;山楂有益脾胃功能且效果極佳。平時常喝氣血茶的話,不僅能預防痰濕症,同時也能甩掉老年贅肉。
 
  • 薏仁 祛除痰濕效果最佳的藥材,堪稱是氣血茶的關鍵食材。
  • 荷葉 具有祛除體內濕氣、解熱與治療水腫的效果。同時也有助於殺菌、止血、消除瘀血與口臭、預防咳嗽等各種功效。
  • 陳皮 疏通氣血、有助身體循環、對祛除痰濕有益。對於身體容易水腫的人特別有效,亦能讓消化器官更順暢。
  • 山楂 消除因消化不良所積聚的食物殘留物。對吃葷所導致的消化不良有益,且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氣血茶是將薏仁、荷葉、陳皮、山楂以4:1:1:1的比例熬煮製成。其中祛除痰濕效果顯著的薏仁,務必要比其它藥材多放一些。
陳皮是乾燥的橘子皮,放越久藥效越強。雖然也可以自己做,但市售橘子外皮可能有農藥殘留,所以我建議還是購買藥材專用的陳皮使用。荷葉也務必風乾後再使用。這些食材都可透過一般藥材行或網路藥材賣場等通路購得。

氣血茶的四種藥材都具有祛除痰濕的功效,但它們同時也有提升水分攝取量的效果。假如每天喝不到兩公升左右的水,我們的身體就會淨化體內的水分繼續使用。重新淨化髒水的過程中,不但會使用到許多能量,而且淨化再利用的水也不會比新水來得乾淨。因此請謹記,唯有攝取足夠的水分,除舊生新的過程才得以有效運作。

氣血茶的材料:薏仁、荷葉、陳皮、山楂

作法
步驟1:像洗米一樣將薏仁洗淨;其它材料則用清水稍微沖洗後撈出。
步驟2: 將洗好的材料放進湯鍋內,倒入 4 公升的水。
步驟3 :用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熬至水剩約 2 公升左右。
步驟4: 熬好後用篩網撈除材料即可。
步驟5 :冷卻後請冷藏保存,隨時都可飲用,能加熱喝更好。

氣血茶

材料

薏仁

1/2 杯(80 公克)

荷葉

4 杯(20 公克)

陳皮

1/2 杯(20 公克)

山楂

1/2 杯(20 公克)

水

4公升


* 這是兩天的份量。如果要煮更多的份量,只要依照比例增加即可。
* 計計量時以量杯為基準。

分成三階段安全進行

排濕瘦身法是讓我們從痰濕所導致的肥胖問題,以及其它各種症狀之中解放出來,讓身體回歸健康的治療方式。只要依照書中介紹的內容確實執行,便能消除瘦不下來、令人苦惱的贅肉與體內老廢物質痰濕,恢復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
排濕減肥法的特徵是它既簡單又簡短,而且效果顯著不會復胖,除了飲食計畫外並沒有其他必要做的事情,只要謹守最重要的三件事即可。
第一、每天喝一公升的氣血茶。
第二、第四到六天喝氣血飲取代正餐。
第三、每天快走四十鐘。

九天期間順其自然地進行

排濕瘦身法包括三天減食期、三天禁食期、三天恢復期,總共進行九天。為方便記住這些時間,排濕瘦身法也可稱作「333排濕飲食計畫」。瘦身期間會持續進行除舊生新的過程,但效果最強的時段是第四到六天的禁食期。而之所以會有三天減食期與三天恢復期,是為了要將禁食期的除舊生新作用提高到最大值的緣故。

每當我跟確診為痰濕症的病患說要禁食時,多數人總會問我「什麼都不能吃嗎?」或「跟女生常進行的挨餓減肥法一樣嗎?」。我敢斬釘截鐵地說,挨餓減肥法和排濕瘦身法截然不同。

排濕瘦身法有減食期與恢復期。健康的絕食是以慢慢減少用餐量,接著一段時間不吃固體食物,然後再慢慢增加用餐量的方式進行。身體有時間適應用餐量,所以不會有為了節省精力而代謝力驟降或儲存脂肪等不良現象出現,並能維持新陳代謝,自然地排出痰濕。

排濕瘦身法期間不隨便挨餓。減食期與恢復期可以正常用餐,只是減少用餐量而已;禁食期則是喝氣血茶與氣血飲。即便是淨空身體的禁食期,也依然可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素與基本熱量,因此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擔,況且還能排出痰濕,可說一石二鳥!

333排濕飲食計畫說明

減食期(1~3 天)

此時期為降低禁食期期間對身體造成的負擔,會逐漸減少用餐量。只要好好度過減食期,便能預防禁食期會出現的暈眩、空腹感、頭痛、失眠、易怒、不安等症狀。

禁食期(4~6 天)

消化器官休息的時期,也是除舊生新作用最旺盛的期間。

恢復期(7~9 天)

禁食後要慢慢恢復正常飲食,此時期會逐步增加鹽分攝取量與用餐量。恢復期應要過得比禁食期更謹慎,以防止復胖。

禁食期也可以延長

在沒有專家的協助下,可以在家獨自進行排濕飲食計畫,雖然禁食期是三天,但可依照各自狀態延長禁食期,三天只是能看出祛除痰濕效果的最短期限。

痰濕大量堆積以致需要減去大量體重時,可藉由重複多次實行排濕瘦身法的方式,達到理想的體重。初次實行時只禁食三天,日後再實行時可視身體狀況延長禁食期。因為有服用氣血茶與氣血飲,所以禁食期最多可延長至十四天。不過,重新進行排濕瘦身法時,要與前次間隔至少兩個月才行。

為期三天的禁食雖然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擔,但是女性最好避免生理期間禁食。生理期時主要成分會從體內排到體外,所以人體會將它解讀為緊急狀況,並試圖盡量不要排到體外,生理期前身體會水腫就是這個原因。因此,為增強除舊生新的效果,最好避免在生理期進行禁食。

透過快走防止肌肉量減少

為期九天的瘦身期與接下來為期兩週的食療期,每天要快走四十分鐘。走路本身就能消耗卡路里,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活化氣血循環,助除舊生新的過程一臂之力,也有助於紓解禁食所產生的壓力,因此最好每天付諸行動。有些人會擔心禁食後肌肉量減少,是否會導致復胖,但排濕瘦身法只禁食三天,所以不會對肌肉量造成太大影響。不過,由於食物攝取量比平時少,因此肌肉量可能會在初期減少一些,這是因為沒有提供食物給身體,身體便會分解構成肌肉的蛋白質,將蛋白質當作能源使用的緣故。如果一天能快走四十分鐘,多少可以避免這樣的作用。

如果因攝取的卡路里減少而感到身體疲憊或太過勞累的話,也可以省略快走運動。運動有時反而會變成肉體上與精神上的壓力,進而妨礙除舊生新。不過還不至於發生體力衰竭,以致一天無法走上四十分鐘的情況。由於瘦身法開始進行後身體會逐漸變得更輕盈,有些人反而會產生想拉長快走時間或進行高強度運動的想法。不過要知道的是,進行排濕瘦身法期間若過度運動,恐怕有害無益。

運動恰到好處才會給身體帶來正面影響,而運動過度則可能導致身體疲勞。一旦運動變成勞動,就會在體內堆積老廢物質乳酸,進而感到疲憊。乳酸同樣也是被納入痰濕範疇內的毒素,因此請務必留意。

書籍資訊
◎文摘自采實文化出版,洪泰雄著作《排濕瘦身法:9天排除體內痰濕與毒素,肥胖、浮腫、疲勞、慢性病一次解決》一書。慶熙大學韓醫學系畢業後,於同校的研究所取得針灸系的碩士與博士學位。曾任大韓女韓醫師協會企劃理事、大韓女韓醫師協會學術理事、九老韓醫院針灸科科長,現為李京熙韓醫院院長,並為韓醫減重專家。研發了「排濕瘦身法」。

本書特色
        ‧排濕瘦身法的特徵是它既簡單又簡短,但是效果顯著且不會復胖,與挨餓減肥法截然不同。
  ‧飲食方法很明確,一共只要實行9天,身體就能出現改變,且食材及藥材都容易取得。
  ‧書末附錄實踐手冊,幫助記錄9天的瘦身療程,有效管理飲食。

書籍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跑步訓練
  • 瑜伽
  • 增肌
  • 核心訓練
  • 跑10K
  • 瘦身
  • 運動生理
  • 觀念
  • 飲食
  • 徒手訓練
  • 跑5K
  • 瑜伽動作
ABOUT
Copyright © 2023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