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穿戴裝置品牌Garmin日前發表一項「2021亞洲用戶健康數據報告」,觀察亞洲用戶的「活動消耗卡路里」數據,相較於2020年,台灣平均減少了7.98%,成為全亞洲降幅最大地區,推估與台灣今年疫情相對嚴重、限制出入健身房或進行戶外運動有關。同時也發現,55歲以上台灣女性的「週熱血時間」是全亞洲最低,平均僅15分鐘,而46-55歲女性的壓力指數更是全亞同年齡層最高。
許多現代人飽受「代謝差」問題所苦,新陳代謝對於維持人體健康扮演重要角色。疫情下生活習慣不如以往,例如恐慌壓力影響睡眠品質、居家上班導致運動量不足,也會使代謝力加速下降,可能造成肥胖、排便不順、落髮等文明病,甚至可能引發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如何維持甚至提升代謝力,是健康生活的根本關鍵。Garmin透過用戶手錶上的「靜止消耗卡路里」、「活動消耗卡路里」數值即能得知總熱量消耗,輕鬆掌握代謝力變化,並利用各項健康指標時時提醒日常生活的健康習慣。
根據Garmin「2021亞洲用戶健康數據報告」指出,平均週熱血時間越高的區域,無論是活動消耗卡路里或是靜止消耗卡路里數值皆高於其他,可見運動習慣對保持良好代謝力的重要性。而全亞洲男女性的「靜止消耗卡路里」數值在55歲以上年齡區間出現明顯降幅,「週熱血時間」在46-55歲年齡區間明顯增加,可見使用者有感於健康狀況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進而更重視運動習慣的養成;然而55歲以上有小幅降低,其中台灣女性為亞洲最低,每週「平均週熱血時間」僅15分鐘。
另外,相較2020年,亞洲大部分區域「活動消耗卡路里」皆下降,其中台灣平均減少7.98%,為亞洲降幅最大地區,同時今年「壓力指數」亦提升,其中台灣46-55歲女性數值為同年齡亞洲最高,推估與疫情持續延燒、外出活動受限有關。
此報告蒐集自2021年1-9月的用戶使用數據,以匿名化處理整合,作為長期觀察並歸納出相關健康變化的參考依據。
Garmin從2021亞洲用戶「靜止消耗卡路里」數據中發現,平均數值最高的前三名地區為印度(2490卡)、韓國(2451卡)、香港(2402卡),最低的前三名地區為泰國(2207卡)、日本(2232卡)、越南(2287卡),且皆有越年長靜止消耗卡路里越低的現象,亦可從數據趨勢中觀察出55歲以上族群降幅最為明顯,靜止消耗卡路里數值相較前一年齡區間明顯下降。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身心科醫師李旻珊表示:「代謝力(此指基礎代謝率)是身體燃燒卡路里的速率,無論是想維持良好體態或追求健康人生,代謝力皆為重大關鍵,透過增加運動量或改善生活習慣,有助於提升代謝力,達成理想的健康目標。」
Garmin從2021亞洲用戶「週熱血時間」數據中發現,平均數值最高的前三名地區為香港(53分鐘)、印度(47分鐘)、韓國(46.9分鐘),最低的前三名地區為印尼(33分鐘)、泰國(36分鐘)、台灣(40分鐘),對應「靜止消耗卡路里」與「週熱血時間」兩者數值最高前三名為相同地區,可見規律運動習慣與擁有較好基礎代謝率之相關性。
全亞洲皆有年長者平均週熱血時間較長的現象,可推測使用者有感於健康狀況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願意投入更多時間在每週規律運動,而大部分地區男性週熱血時間大於女性,平均以46-55歲男性週熱血時間最長,又以55歲以上的韓國男性居冠,每週平均週熱血達60.7分鐘,僅有印尼為女性(29.74分鐘)大於男性(28.66分鐘);此外,日本與台灣男性平均週熱血時間約為女性2倍,55歲以上的台灣女性則為全亞洲最低,平均週熱血時間僅有15分鐘。
同時觀察「活動消耗卡路里」數據,相較去年亞洲大部分區域數值皆下降,台灣平均減少7.98%,為全亞洲降幅最大地區,推估與台灣今年疫情相對嚴重、限制出入健身房或進行戶外運動有關。
2021年亞洲用戶「壓力指數」數據顯示,除中國與越南,其他地區的壓力指數均較去年上升,整體男性壓力指數比女性高,以整體區域排名來看,印尼壓力指數居冠,其次依序為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與去年相比印尼壓力指數提升幅度最高,其中26-45歲男性壓力指數亦為亞洲同年齡層中排名最高,推測可能和當地持續升溫的疫情,以及全球聞名的長期嚴重交通壅塞問題有關。
台灣整體壓力指數也略為升高,推估今年疫情相對嚴峻,面對疫情的恐慌、生活習慣被迫改變,間接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壓力負擔,其中台灣46-55歲女性的壓力指數為全亞洲同年齡層最高。
亞洲區行銷與業務資深協理林孟垣表示:「連年疫情影響,大眾健康意識逐漸高漲,2021年Garmin配備有血氧感測等全面健康功能的健康休閒產品線在亞洲市場有近三成的強勁增長。Garmin作為完善的日常健康監測工具,希望能輔助使用者以科學化的方式長期關注自身健康狀況,維持良好代謝力,有計畫的達到健康目標。」
使用者除了可監測與自身代謝力相關的重要數值如:靜止消耗卡路里與活動消耗卡路里等,Garmin手錶搭載極具競爭力的電力,配備各項全天候健康偵測功能包含:心率、血氧飽和濃度、壓力指數、進階睡眠監測、身體能量指數、身體年齡、飲水提示等重要健康功能,幫助用戶長期並持續地關注自身健康趨勢,同時提醒用戶養成增進血氧健康及心肺功能、維持或增加肌肉量、保持良好睡眠等提升代謝力的生活習慣。
現在就透過Garmin多款智慧穿戴:Venu系列GPS智慧腕錶、Vivomove系列指針智慧腕錶、LILY智慧腕錶及Vivosmart 4健康心率手環,精準掌握健康數據與運動紀錄,全面提升代謝力!
■ 週熱血時間:您的Garmin手錶會自動追蹤您在一週內從事的中度及激烈活動分鐘數,並將總時間計算為熱血時間。
■ 靜止消耗卡路里:衡量您的身體基礎生理需求、年齡、身高、體重、性別、心率和 VO2 Max,估算您維持一天基本活動所需的數值。
■ 活動消耗卡路里:指您一天裡在從事非休息的體能活動,如走路或訓練時,所燃燒的卡路里數。Garmin裝置會依照活動強度、活動類型、使用者年齡、身高、體重、性別和心率資訊(若裝置支援此功能)來計算活動消耗卡路里。
資料來源/GARMIN
責任編輯/Dama
身體上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全身痠痛、頭痛,卻找不出原因,你知道自己怎麼了嗎? 「其實『了解』自己、『覺察』自己的狀況,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身、心、靈會互相影響,不論是頭腦的認知、心裡的情緒、表現出來的行為、身體的不舒服等,都是有關聯的。」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臨床心理師林岱葳說。
有些人可能在長期壓力之下,雖然感覺到自己壓力很大卻不知道如何舒壓,或是根本感覺不到自己有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訓練自己「覺察」到自己的身體、心靈狀態就非常重要。但過去要覺察自己的問題,常常是透過冥想、諮商等方式,很難有一個量化的具體成效,而透過「生理回饋」的方式,可以將這些數據變成可以量化的圖表,讓患者一眼看清楚,也可以在每次的練習中看到自己的進步。
「在神經內科來說,包括慢性疲勞、偏頭痛、下背痛,甚至是高血壓,或是心因性癲癇,其實都有機會可以透過生理回饋來改善。」林岱葳說。
生理回饋是利用儀器測量生理反應的指數,透過這些指數,去做基本的、自己對生理指標的「覺察」,進而了解自己的目前的身心狀態。
常用的生理回饋像是測量呼吸、皮膚溫度、肌肉緊張程度等。林岱葳說,在第一次進行生理回饋的時候,主要是先初步了解這個人的生理反應、想要解決的問題,然後針對他的問題跟測量出來的生理反應,規劃一套「接下來該怎麼做」的方法。
生理回饋進行的步驟
1. 心理師說明生理回饋是在做什麼。
2. 將測量的儀器綁在受測者身上。
胸口/腹部:測量呼吸速率。
中指:測量皮膚導電(汗水)。
無名指、食指:測量心跳速率。
大拇指:測量皮膚溫度。
3. 坐在椅子上,聽著心理師的指示,慢慢把呼吸、心跳穩定下來。
4. 監測生理反應的指數。
5. 跟著心理師的指示練習放鬆。
6. 過程大約 20~40 分鐘,一次療程大約需要做 4~6 次,或是跟醫師、心理師討論需要幾次。
常用的生理回饋機制
肌肉緊張程度(肌電):肌肉收縮時會有導電,藉此知道肌肉是否處在緊繃狀態。
指膚溫度(膚溫):有些人緊張的時候體溫會降低,藉此了解緊繃狀態。
手汗、汗腺分泌程度(膚電):有些人緊張的時候會流手汗,讓皮膚容易導電。
呼吸速率:有些人緊張的時候呼吸會變快。
心跳速率:有些人緊張的時候心跳會變快。
「比如我們緊張的時候,呼吸會變快。」林岱葳說,透過這種方式,可以讓人知道自己現在的生理狀態,藉此了解心理的反應。有些人可能沒察覺到自己的呼吸是快是慢,透過儀器顯現出來,呼吸快的人就能知道「原來我現在呼吸偏快」,那很可能是處在緊繃的狀態,再透過放鬆的技巧進行練習,就能慢慢的改善壓力的指數。
測量這些生理指數之後,要如何幫助放鬆?林岱葳說,要真的直接「放鬆」很難,所以在測量的同時,也需要心理師在旁邊「引導」;而比起說「你現在需要放鬆」,她都會用「先緊繃再放鬆」的方式,讓受測者先緊繃之後再自然而然的放鬆。
「比如我們會讓他們用力聳肩,或是想像有一堵牆在前面,要用力推牆,維持幾十秒之後再說『放鬆』,通常都可能真的放鬆下來。」林岱葳說。
在真正的放鬆之後,看到數值直接的變化,可以幫助患者了解「原來這樣是放鬆的感覺」,慢慢學會透過一些技巧來幫助自己回到這種放鬆的狀態。
而開始習慣這種感覺之後,慢慢就能從自己的身體反應中,了解自己現在的狀態,並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放鬆練習。比如要上台簡報前很緊張,發現自己緊張之後,就能藉由練習到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放鬆。
林岱葳說,「其實關鍵一樣是自我覺察,因為很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但透過眼前的量表直接看到,會開始面對自己的問題,然後試著去解決。而這還是需要透過一段漫長的練習,只是看得到進步比較容易堅持下去。」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
腱鞘囊腫(Ganglion Cyst)多半是因關節過度重複使用所致,適當讓手腕休息後會變小或消失,如果越來越大,導致外觀不雅或有疼痛壓痛時,可能會壓迫到神經而有麻痺現象。通常腱鞘囊腫會在手腕背側或掌側、指關節處,外觀大約1公分的圓形凸起,摸起來軟軟或是稍硬,有點像果凍樣的膠狀物。
腱鞘囊腫又稱肌腱瘤或是筋瘤,屬於一種良性腫瘤,好發於手腕附近,常常是無意間發現,有時會逐漸增大並伴隨有疼痛或酸痛的感覺。女生好發的機率比男生多一點,年輕人和老人較常見。腱鞘囊腫基本上是一種肌腱滑膜或腱鞘的發炎,因此可發生於全身各地方,而以手部最為常見,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然而造成可能原因為:
重複性做手部運動:時常從事手部運動都會造成腱鞘囊腫,像是打籃球、桌球、羽毛球等,或是時常需要搬運的工人也會有此症狀。
關節囊周圍結締組織退化:當關節周遭退化或是勞損後,也會造成此症狀。可出現在任何年紀身上,即使一歲幼兒亦有機會出現。
關節及腱鞘受傷後過度拉扯:當關節在受傷後,如沒有妥善保護再過度使用,就會大幅提升罹患腱鞘囊腫的機率。
大部份腱鞘囊腫不需要治療,也不會變成惡性腫瘤,如要根治得將整個囊腫連同滑膜切除,假使不完全的切除,仍有可能使腫瘤再發。如果囊腫已造成日常生活不便,或者壓到神經導致疼痛,以及響到日常穿衣或穿鞋,就可能需要治療。有些病人的腱鞘囊腫會出現在神經附近,雖然許多並非重要神經,但也會導致麻痹以及疼痛,像是在腳眼出現,就有機會讓腳背疼痛、麻痹,若在手腕出現,則會壓住正中央的神經,可能導致麻痹甚至肌肉萎縮,至於手肘內側後方的神經,有時不小心碰到會讓整隻手臂感到麻痺感,若在該處出現囊腫,可能會讓手臂麻痹、肌肉萎縮,若膝蓋外側出現囊腫,就可能讓到腳部感到無力。
如果你也有罹患腱鞘囊腫的困擾請別擔心!因為這是很常見的良性腫瘤,如果沒有症狀一般不須特別處置,造長生活作息和平共處即可,通常50%會自行消失不見。
資料來源/骨力診所、Sports Md、 Sports injury clinic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