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名模王心恬在台北馬拉松前夕(18 日)出席《狂飆的 18 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台北加開場新書分享會,表示自己投入運動多年,周遭朋友都問她為什麼不出運動書、自創品牌時也被問為什麼不創運動品牌﹖這次正好受邀跟18位優秀鐵人合著出書,同時還能將版稅做公益捐贈給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讓她大讚美事一件!會中她大方分享參加鐵人賽遇到的窘境,甚至因為工作需求塗太多防曬乳導致中暑,原來藝人參賽也會發生異於常人的糗事!
《狂飆的 18 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一書的作者版稅將有 50% 捐贈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從小就愛運動的王心恬分享:把熱愛的運動結合公益是自己一直很想做的事,前幾年很多朋友問為什麼不出運動書﹖自創香氛品牌的時候,朋友也問為什麼不創運動品牌﹖她坦言:「對我來說,運動是讓我身心得到舒緩的事,對運動的想法主要都是在分享,而這次受邀跟這麼多優秀作者合著一本書,同時又可以做公益,是我心目中認為最好的一本運動書!」她也指出,版稅捐贈對象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晚年生活是注重健康的鐵人應該關注的人生大事,能捐贈給這樣的單位是美事一件,也希望大家能共襄盛舉。
《狂飆的 18 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由墨刻出版社邀約各行業傑出的 19 位鐵人集結出書,作者群包括知名藝人、模特兒、網紅、運動企業總舵手、專業運動教練與選手等菁英。除了鐵人名模王心恬外,還有陳彥良(醫護鐵人創辦人)、王千由(277自轉車教練)、江晏慶(XTERRA專業教練)、何航順(醫護鐵人)、李詹瑩(蛙式泳后)、林玉芳(捷安特選手)、林金財(台灣第一代鐵人)、林澤浩(台灣鐵人三項公司董事長)、范永奕(自行車登山王)、段慧琳(外景女鐵人)、姚焱堯(運動筆記創辦人)、姚黛瑋(知名藝人)、許元耕(深耕運動負責人)、郭修森(丸鐵運動負責人)、郭家齊(肉肉少女)、黃柏青(鐵人運動專欄作家)、楊志祥(鐵人暖男)與謝伯韶(鐵人警花)等鐵人作者參與創作。
新書開頭由統籌作者陳彥良以大數據為全台鐵人三項、馬拉松、自行車與游泳等賽事做總覽分析,接著由 18 名鐵人作者接棒登場。作者們不只親筆描述耐力運動生涯中最深刻的比賽經歷,更分享獨門的訓練心法,針對參與過的賽事,提出私房備賽攻略與星級評分等實用資訊,讓讀者閱讀比賽故事感動之餘,更能獲得共 16 場熱門耐力賽事的賽前準備實用資訊。本書更獲得包括鐵人一哥謝昇諺等 23 位運動領域名家聯合推薦。
11 月 11 日新書正式上市後,北、中、南讀者們熱情回饋,《狂飆的 18 鐵人》再度加開台北場簽書會,於 18 日晚間聚集多達 8 位作者出席,分享不做作、不矯情的運動生活和著作心路歷程。
談到近期的運動生活,王心恬表示已近兩三年沒有參加鐵人比賽,主因是她很挑賽道風景,看過的風景就不一定想看第二次,但只要有新路線一定會想參加。至於寫作時一開始找不到記憶,她說:「為了恢復對路線的記憶,我去找了當時賽事單位路線圖,看到路線和照片後當時的景象便歷歷在目。」對於書中介紹的墾丁鐵人三項賽事,她回憶起很窘的時刻:原本游泳項目 1,500 公尺感覺特別遠,上岸才發現己經游了快兩千公尺,原來是因為比賽前的潮汐關係,讓前一天放的浮球拉遠距離;而該場 T1 轉換區長達 1 公里,不少參賽者在艷陽下赤腳跑 1 公里而腳底受傷,也有參賽者在轉換區直接棄賽。
此外她還透露,雖然她在每場比賽都特別注意安全,所以從沒有嚴重傷害,但她參加人生第一場鐵人三項 113 公里組時,遇上當時台東炙熱的天氣,因為工作需求不能讓皮膚曬黑,全程她不時為全身補抹防曬乳,以致體內的熱無法散出, 跑到一半出現中暑症狀,索性頂著烈日當頭,直接躺在大馬路旁休息,那次比賽也只能 DNF(出賽但未完賽)。「一個鐵人居然因為擦防曬乳中暑!真是愧對當一個鐵人。」對於喜愛運動又要兼顧工作要求的她來說,是個難忘的經驗。
分享會現場的鐵人作者們,也各自分享自己的運動近況及寫作經驗,每一位都充分展現了如何保持最佳狀況的原子習慣。林玉芳表示因為工作,平常在家貫徹肌力和伸展訓練,一到假日就會外騎。甫贏得 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冠軍的「范老師」范永奕,比完 FXT 後只腿痠了一天,更保持每天持續運動,卻因打疫苗休息了三天,讓全場與會者笑聲四起,不過間隔不到 1 個月又要比台北馬拉松全馬組,讓主持人心恬直呼「你好奇怪﹗」陳彥良自嘲每次比賽都是最後一名,所以這本書當統籌作者,也因為疫情告一段落,醫護鐵人開始重返支援各場比賽。懷胎近 9 個月仍保持曼妙身材的李詹瑩表示,雖然現在跑不起來了,但每週還是維持 3-4 次健身、瑜珈等運動,「畢竟我不想胖太多﹗」
投入鐵人 30 年的林金財搞笑說自己最符合弘道老人基金會的目標族群,是「活到老玩到老」,也提及女兒的同學家長讀完《狂飆的 18 鐵人》後心得居然是…女兒很可愛。最近有腳傷的江晏慶樂觀表示,趁腳傷期間剛好補足弱項腳踏車和游泳,更霸氣宣告自己運動現況就是準備明年 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當下獲得全場熱烈掌聲。黃柏青則表示疫情間都在追劇喝啤酒,後來自覺不行再胖下去,開始參加鐵人 100 天的活動,每天都要完成標鐵 51.5 其中一項,現已維持 89 天,顯現維持運動習慣的決心。
墨刻出版新書《狂飆的18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已於 11 月 11 日在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的實體與網路通路同步上市,圖書詳情請點此。
撰稿/Dama
攝影/David
在運動的過程中碳水化合物絕對是身體第一首選的能量來源,當然,對於進行自行車比賽的人來說,當下攝取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一定比吃進蛋白質要來的好吸收,然而,要攝取多少的碳水化合物才算適量又不會影響騎乘的狀態?尤其,對於參與三項鐵人賽事的然來說,在第二項轉換成自行車的途中該如何補充能量也成為一種技巧,接下來我們將提供針對短、中、長及超長程四種騎行的能量補充建議。
首先,要了解如何補充能量之前,我們必需要先知道運動營養的原則「水合作用推動營養戰略」;這個意思就是說,只有在水份充足的情況下你的營養策略才有效。無論你吃什麼或是吃多少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補充足夠的水份,如果你的身體處於脫水的狀態之下,那麼你吃進去的能量將會使你的肌肉吸收便的更加緩慢;以及會讓食物長時間的停留在腸道之中引起噁心想吐的症狀,因為,脫水將會減緩胃部排空與腸道乳動變慢,起初可能對你的狀態影響不大;但會隨著脫水的狀態越嚴重狀況就會越糟糕。
另外,我們都知道當從事間歇訓練或高強度運動時,身體的能量都必須透過碳水化合物的補充來進行,如果你身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不足;將會造成力量輸出與持續重複動作的能力都會下降。然而,騎乘自行車是屬於間歇性高強度的運動,這意味著在有些時期我們可透過脂肪來做能量,但隨著劇離與時間的增加,碳水化合物就成為十分關鍵的能量來源。所以,在你騎乘的過程中所吃的東西,不僅會受到距離長度的影響外,還會有騎乘強度的影響。
美國運動醫學學院建議每小時有氧運動,需要攝取約30至60克碳水化合物,這個建議的基準來自於;大多數的人每分鐘大約只能吸收約1克的碳水化合物,這吸收的問題不是來自於你的肌肉而是來自於腸道問題,因為我們的腸道可將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輸送到血液之中讓身體吸收,因此,你如果吃進太多的食物不一定能增加吸收量,但一定會增加腸胃不適的機率。
我們常見碳水化合物超量補充的方式例如:半根能量棒(約23g碳水化合物)+一個能量凝膠(約27g碳水化合物)+一瓶運動飲料(約50g碳水化合物),這三樣東西加起來意味著一小時內你補充進約100g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在剛吃進的前期身體可以有效率的處理這些能量,但幾個小時之後體內多餘的碳水化合物,將會使你的胃部過於晃動造成身體不適。
解決碳水化合物過量的方式,最簡單的就是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香蕉或無花果條,再喝低碳水化合物的電解質飲料,運用固體與液體分開進食的方式,就能讓你將碳水化合物控制在每小時30-60克的範圍內,並且可以確保身體吸收足夠的鈉和液體。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通過食用含有醣類混合物的能量食物,例如葡萄糖和果糖或葡萄糖和麥芽糖糊精的組合,而不僅僅是攝取一種醣類食物,可將氧化作用提高到每分鐘1.7克。這表示醣離開你的腸道並更快地進入你的血液,所以當你最需要的時候,你會有更容易獲得的能量。
短程騎乘
騎乘時間:1小時以內
首要關注:補充液體
要喝什麼:普通水或低碳水化合物電解質飲料
該吃什麼:大多數的人在一個小時內的訓練,身體都有足夠的能量儲存。但建議額外帶一根香蕉,以備時間超出預期或身體能量下降時可補充。
中程騎乘
騎乘時間:1-3小時以內
首要關注:碳水化合物補充
要喝什麼:至少2瓶低碳水化合物電解質飲料
該吃什麼:總計每小時30-60克碳水化合物。因為,隨著騎行時間的延長消化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在騎乘初期吃固體食物,並在騎行的最後階段切換到塊狀物或咀嚼物和其它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時,要確保喝進大量的液體,這樣你就不會感到胃腸不適。
長程騎乘
騎乘時間:3-6小時以內
首要關注:熱量與水份補充,如果天氣炎熱或高強度,可將熱量與水份補充分開。
要喝什麼:水與電解質飲料
該吃什麼:從固體食物開始包括三明治與運動營養棒,在最後三分之一的路程中保存咀嚼片和凝膠。
超長程騎乘
騎乘時間:6小時以上
首要關注:熱量與水份補充,如果天氣炎熱或高強度,可將熱量與水份補充分開。
要喝什麼:水與電解質飲料
該吃什麼:在超長程騎乘的過程中強度通常是適中的,所以你能擁有足夠快速的碳水化合物吸收能力,隨身口袋可以多準備一些擁有多種口味的零食,以避免對食物口感厭倦的問題。另外,對熱量
資料參考/trainright、bicycling
責任編輯/David
山上的美景,是無法形容的,唯有親自走一趟,才能深刻體會祂的美。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進入山林,除了加強生理上的技巧,心理的克服更是另一塊非常需要訓練的部分。
每個人的經驗不等,處事的方式也不同,在我們看來一些很厲害的越野、登山達人,其實他們也都曾經歷過一些很難克服的關卡,直到現在,已經能輕鬆自如的在山中奔馳。於是,我們特別訪問到登山專家戴昌盛(小鬍子)和越野新秀鍾易霖,兩位雖有不同的年齡和經驗,但卻有著共同對山林的熱愛,現在讓我們帶你從達人的角度出發,看看該如何面對山林的恐懼。
循序漸進是大自然中不滅的法則,想要克服前,首先先回想自己為什麼想要來參加?身為教練也有30年登山經驗的登山專家戴昌盛以體能訓練的角度出發表示:參加時,首先可依著參加的項目,去測試自己的能力。
以疾速健行來說,它是一種介於健行與越野跑之間的運動,以更快的速度、更輕量的裝備,在山徑中快速行走,甚至間歇性的跑跳,訓練肌力與心肺、挑戰自己心理及生理極限的運動。過程中,必須從一棵石頭跳過另一棵石頭,看上去相當恐怖,但實際上,手腳並用非常重要,使用身體的力量落下時,要適當地使用肌肉的力量去穩住身體。如果發現落下時無法使用大腿及臀部的肌力,雙手一定要隨時做準備剎車。
以上總歸就是肌力很重要,所以在參加前,先測試看看自己的股四頭肌夠不夠力,再評估自己合不合適參加。其他的登山、越野賽事亦是如此,先評估能力和風險,再做決定,這樣一來,很多的恐懼就能夠被克服。
越野跑齡4年,也有不錯成績的越野新秀鍾易霖從心理層面出發表示自己本身非常膽小,對不熟悉的環境都會感到陌生,所以即便只是到一個新的城市去旅行,一定都會做功課。因為做功課可以讓你有初步的概念;還記得去年六月參加的谷關超馬越野賽,事前,他把要練習的方向、爬的山、軌跡,通通做好完善的準備以防在迷路的時候,才不會因為對不到軌跡,而迷失方向。
易霖說:「因為很多人都怕走錯,但實際上走錯真的很危險,甚至可能會往懸崖邊、或是溪谷去。所以若有做功課,就能克服基本的障礙。」
另外一點則是緊急措施的準備,在外面,我們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所以爬山或過夜的越野賽配備一定要帶齊全。例如:頭燈、救生毯、小羅盤、急救包…等。雖然電子產品很方便,但這些卻有可能沒電,若有了小羅盤,至少還能有大概的方向概念。急救包中的優點、酒精棉片,雖然無法確定何時會用到,甚至加重負荷,但由於越野跑是屬較原始的環境,即便只是被石頭劃傷,都有可能會非常嚴重。所以帶齊了這些裝備,至少能夠防止些不必要的傷害,更能克服掉許多生理障礙。
話雖如此,但越野跑最令人害怕的地方其實是要一個人在山中過夜,所以如果做足功課的話,能夠讓心較安定。曾在谷關棄賽的他,因為心理受到很大的打擊,從那次他便深刻體會到要克服心理恐懼,更多的是練習與冷靜。如果太緊張的話,很多原來準備好的知識在當下會瞬間用不上。所以當遇到狀況時,建議先冷靜以對,再拿出應對的方式,雖然很難,但這些都是可以被練習的,因為大自然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複雜。
越野登山與馬拉松最大的不同是當遇到不可以的時候,可以適可而止。因為山永遠都在,當你不小時跌到黑暗裡時,請不要害怕,山都是很溫柔的,你要做的是去擁抱祂,好好與他熟識,祂就會像朋友一樣,與你義氣相挺、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