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規模、由 Wings for Life 脊髓損傷研究基金會主辦的第九屆「Wings for Life 全球路跑」,於 2022 年 5 月 8 日台灣時間晚上七點登場,今年度號召來自 192 個國家,共計 16 萬 1892 人參賽,更成功募集 470 萬歐元,相當於超過台幣 1 億 4000 萬元,賽事報名費及募款將全數投入作為脊髓損傷研究用途,幫助脊髓損傷患者重拾生活。
而曾獲得多屆 Wings for Life 全球路跑台灣冠軍李智群,也攜手 Red Bull 電競選手石油王 Oil King(林立偉),邀集跑者們相約彩虹橋,一同享受這場與全世界的跑者零時差連線的路跑,共同為不能跑的人而跑。
這場全球最大的路跑賽事準時於 2022 年 5 月 8 日台灣時間晚上七點(世界標準時間上午 11 點)開跑,16 萬名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跑者,不論身處白天或黑夜,甚至面對差異懸殊的氣候—開羅的艷陽、紐約的雨、克羅地亞的冰雹和瑞典的雪,相約在同時間共同為不能跑的人而跑。
本屆世界各地的跑者平均完跑 11.9 公里,透過 Wings for Life 全球路跑 App Run,讓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賽道獨自起跑,每位跑者起跑後都盡可能地向前奔跑,直到被「虛擬終結者號」(Catcher Car)抓住,才算完賽。今年男女世界冠軍由來自日本的 Jo Fukuda 以 64.43 公里成績奪下男子世界冠軍,而女子冠軍則由美國籍的 Nina Zarina 以 56 公里四度獲得冠軍頭銜。
曾獲多屆台灣冠軍李智群自 2014 年參賽 Wings for Life 全球路跑以來從不缺席,今年也在第一時間報名,並召集跑團參與,共同為脊髓損傷研究盡一份心力。智群完跑後分享,「今年是我歷屆參賽跑過最舒服的一次,天氣涼爽舒適,平均配速可以維持在 4 分 10 秒內,是我跑過最輕鬆的一次,不過因為這次召集許多朋友一起來跑,怕他們等太久,所以跑了 2 小時半就提前結束,其實預估這樣的配速,可以跑超過 50 公里是不成問題的。」
二度參賽的 Red Bull 電競選手石油王則跑出相較上次更好的成績,覺得 Wings for Life 感覺很像打遊戲,特別提到:「這次 Wings for Life 全球路跑找來大淵來當虛擬終結者號駕駛,他粗獷的聲音就像遊戲中的反派 BOSS 一樣,會讓人被激勵想往前跑。」
今年度 Wings for Life 聲音體驗不僅邀請夜貓 DJ Dennis 擔任主持人,以及 MUTA 大淵擔任虛擬終結者號的駕駛,用聲音追趕跑者之外,更特別請到身障 Youtuber 椅人「獻聲」在比賽中分享他的故事,讓所有參與 Wings for Life App Run 的跑者更深刻體會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脊髓損傷患者挺身而出。本屆台灣共計近 400 名跑者報名參賽,最終由戴維育以 47.50 公里、高鐿禎以 25.59 公里的成績獲得台灣男子及女子冠軍。
Wings for Life 全球路跑自首屆賽事以來,已累計行駛 10,266,768 公里,共籌集了 3800 萬歐元。所有報名費和捐款全額投入脊髓研究,並幫助尋找治療脊髓損傷的方法,其中 Wings for Life 脊髓損傷研究基金會已多年支持瑞士的臨床研究(STIMO),該項目已讓兩名身障者:來自瑞士的 David Mzee 和義大利的 Michel Roccati,成功在沒有輪椅的情況下,憑自身力量參加 Wings for Life 全球路跑。
下屆 Wings for Life 全球路跑將邁向第十年,預定於 2023 年 5 月 7 日舉辦,活動已開始報名,邀請全球跑者明年持續為不能跑的人而跑。欲了解更多活動資訊,請至活動官網 www.wingsforlifeworldrun.com
資料來源/Red Bull
責任編輯/Dama
對於年長者,運動可以降低死亡率,擁有更好的身體狀態,維持更好的活動力。同時可以預防老人跌倒及跌倒的風險(高齡者跌倒伴隨著較高的死亡率)。有在運動的年長者,有氧能力下降的速度會比同年齡少一半,同時也會減緩肌力下降的程度。
高齡運動風氣漸長,在馬場賽道上,高齡跑者也越來越多。大多人知道長者規律運動能促進身心健康,但極少人把高齡跑者和「跑速」這種競技面向聯想在一起。其實透過數據可看出,高齡跑者的進步幅度其實可以相當大,且年齡越高進步的幅度越大。不只是成績,更環環相扣著健康。希望讓家中父母健康老化、快樂享受運動,陳柏長醫師的這篇文很適合說服他們動起來!
定期規律的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各種癌症、失智的機率、減少焦慮及憂鬱,增進睡眠的品質,維持正常體重及骨質密度。
美國心臟協會(AHA)及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年長者每週應進行5天至少30分鐘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或是3天超過2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者是兩者交叉訓練。同時為了保留肌力,應該要進行肌力訓練。對於身體已有明確疾病的長者,在運動前應先就醫諮詢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運動。
高齡者可以用自我知覺量表來衡量運動的強度。以0到10分來計算,當5-6分為低強度,7-8分為高強度運動。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者,只要開始規律運動,很快就能得到相對於不運動者的那些好處,因此開始運動永遠不嫌晚。
對於高齡者的有氧運動,很難有些客觀的觀察,因為年長者從事運動的人口相對較少(一般成年人約2-3成,長者運動比例會再更低),也很難有大量穩定的資料,去觀察這群人的運動表現。因此在長者的運動資訊上是相當缺乏。生理上肌肉力量在30歲達到高峰,在50歲開始會明顯下降,而運動可以減緩這個下降的速度。 雖然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去界定高齡運動員,但是可以將生理肌肉下降當作一個分水嶺。50歲以上的運動員可視為高齡。紐約馬拉松為世界最大型的馬拉松之一,從近40年前的1.5萬人到近年來的5萬人,有完整的成績資料可以做為研究之用,可以提供研究高齡者有氧運動表現的長期資訊。
有2份研究是將從1983年到2009年參與紐約馬拉松的人分組,並且以前幾名的完賽者成績當做研究資料,原因顯而易見,高齡者的參賽人數較少,也只有前段班的參賽者能確認他們有長期投入在訓練上。
隨著時間的增長,參加人數越來越多,男女跑者比例也越來越平衡,從過去的5比1,到近代的2比1,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認為女性不適合參與馬拉松運動,這樣的歧視漸漸不再被接受,也使得女性參與度的增加。同時各個年齡層的參與者都相對應增加,尤其在高齡參與者的比例更是顯著,表示投入長跑運動的長者越來越多。
雖然長跑紀錄不斷地被推進,但是50歲以下領先完跑者的平均成績並沒有明顯進步。而在50歲以上的高齡跑者,則可以看見明顯的進步,令人意外的是,年齡越高的組別進步的幅度越大,尤其在女性長者的進步幅度更是明顯,平均每10年可以進步10分鐘左右的時間。
過去高齡者及女性被認為不適合參與長跑運動,但是這樣的觀念被逐漸打破,隨著參與者的人數變多,成績進步可以說是某種必然。但是近代還能持續的進步,就不單單能以參與運動的人口變多而去解釋。
50歲以下參與馬拉松賽事的人口一樣增多,但是卻沒有明顯的進步。但是長者以前被認為不適合長跑,現在被鼓勵參與各式的運動,除了長跑訓練外,這些長者可能有更多的知識及觀念去進行肌力訓練,更大大增加他們在長跑運動上進步的可能。
長者在經過長期的有氧運動訓練之下,最大攝氧量及肌力相對能夠被維持住。長跑運動可以讓長輩出門,可以讓年長者有更好的社交活動可能性,同時保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狀態。
紐約馬拉松的資料,雖然有30年的紀錄,但是我們很難由這份資料得知跑者的身高體重以及疾病史,也無法得知這些高齡跑者是健康有問題後才開始運動,或是年輕時就有運動習慣而一直保持到年長。
50歲以下的頂尖跑者,成績已經進入一個很難再大幅進步狀態。但是高齡跑者,隨著參與者的人數增加,以及各種訓練知識、醫療的進步,他們可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隨著嬰兒潮的退休,他們的醫療及健康問題,都是各國政府很難去面對跟有效解決的燙手山芋。台灣一個病人倒下到死亡平均超過7年,這除了表示台灣醫療便宜,也表示醫療人員盡心盡力維持這全世界最高品質的醫療水準,但悲哀的是這件事情反面,代表著生病後的生活品質可能並不好,走進看看各家醫院的呼吸照護中心,可能可以看到那些不再像是人的病人。
運動或許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運動已經不斷被驗證可以善高齡者的健康狀態,甚至是精神狀態,可以不讓長者只待在家裡,而是能夠走出門跟人互動。過去我們可能不能想像80、90歲的長者可以安全完成一場馬拉松,而現在只要沒有特殊狀況,長者也可以參與這樣高強度的運動,享受這樣的比賽,而且參與這項運動的長者越來越多,不再是少數人的運動。
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或許能夠改變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及減少各種醫療問題,而這件事情卻是被政府所漠視,提高健保給付或是長照都不是正確的解答,如果能從根源解決才是良方。讓長者活得更有尊嚴,老得更健康,並且在少子化的現在,一個人的倒下,更可能會拖垮一整個家庭。鼓勵長者走出門,不管是有氧運動或是肌力訓練都可以扭轉這一切。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