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台灣友善運動新頁的羅布森伴城路跑,繼今年 3 月份首場台中站後,下半年的兩場路跑活動將分別在 10 月 30 日「羅布森伴城路跑拾孟桃-桃園站」與 12 月 11 日「羅布森伴城路跑拾貳臘港-高雄站」,即日起正式開放報名,並提供 600 個免費公益名額讓身障者與其陪跑者一同參與。歡迎跑友相約跑在城市裡響應公益,並打造一場全國最低碳排放量的路跑賽事。
羅布森伴城路跑特別訂在桃園與高雄,選定對都市環境具願景與規劃,有綠色、生態及親水三大目標的桃園,以及融合水與綠廊帶等生態,與新世代產業科技園區發展的高雄,落實用跑步閱讀城市的理念。賽事組別規畫上從短里程的親子休閒組、健康樂跑組,到 21 公里的半馬挑戰組一應俱全,能夠滿足各種類型跑者想要用雙腳體驗城市的期盼。
10 月份的「桃園站」賽道途經樂天桃園棒球場、青塘園生態公園、華泰名品城、Xpark 水族館、橫山書法藝術館、置地廣場、溪海花卉園區、月眉環保公園等在地知名景點;而 12 月的「高雄站」賽道途經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高雄展覽館、85 大樓、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駁二藝術特區、大港橋、愛河河畔、高雄市立美術館、中都溼地公園等高雄在地知名景點,讓參賽選手飽覽城市沿途特色美景。
羅布森伴城路跑主辦單位羅布森企業與 H2U 永悅健康及旗下執行單位運動筆記,秉持為 ESG 永續而跑的綠色賽事理念,兩場賽事皆提供 600 個免費公益名額讓身障者與其陪跑者能夠一同參與,並將交通維安車輛改為全電動車,活動中飲食與補給皆以全蔬食型態供應,並製作專屬環保水杯,全程不提供一次性拋棄式容器,大幅減少路跑活動產生的垃圾量,彰顯友善關懷理念,將低碳、環保概念帶入賽事中,目標打造一場全國最低碳排放量的路跑賽事,所有的規劃都堪稱路跑賽事的創舉,來落實「蔬食環保-對環境友善」、「陪伴同樂-對弱勢的關心」、「陽光運動-對健康的關注」的公益實現,以達到提昇個人健康、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文化創建與傳承的永續精神。
關於羅布森伴城路跑的賽事名稱由來,緣起於羅布森對於文字美學的追求。主要是取其賽事的月份、季節及地區三點特色來命名;10 月 30 日的桃園站以拾月、孟冬、與桃園的舊地名稱「桃仔園」,為桃園站誕生了「拾孟桃-桃園站」的詩意名稱;12 月 11 日的高雄站則以拾貳月、臘月、與高雄的「港都」美稱,為高雄站誕生了「拾貳臘港-高雄站」的賽事名稱。羅布森董事長汪世旭表示,羅布森是對環境、社會與人群友善的企業,希望將「低碳、友善、關懷」的精神,帶進這場賽事當中,被問到為何想要舉辦這場路跑,他透露愛上跑步已經 30 多年,幾年前更成為一位視障陪跑員,「想舉辦伴城路跑的動機很簡單,希望可以做到傳遞友善的理念。」
主辦單位 H2U 永悅健康認為,減碳的綠色賽事是現在馬拉松王道,H2U 永悅健康集團董事長陳俊嘉十分認同伴城路跑的低碳理念,他表示與永悅健康今年致力推行永續投資 ESG 理念如出一轍,用行動帶動全民健康風氣,一同構築友善環境與力量,創造獲利與永續雙贏。
「羅布森伴城路跑」品牌由羅布森股份有限公司創建,羅布森股份有限公司與 H2U 永悅健康及旗下公司運動筆記共同主辦,桃園市政府與高雄市政府分別為桃園站、高雄站擔任指導單位,羅布森樓梯升降椅主力贊助,媒體協辦單位早安健康,詳細報名資訊請洽羅布森伴城路跑粉絲專頁 、羅布森伴城路跑官網。
資料來源/筆記網路
責任編輯/Dama
你認為增加跑步的訓練量就可加速完成距離的時間嗎?最近的研究表示,這樣的訓練方式對於某些跑者來說是可行的,但並非能適用於所有的人。在《應用生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24名訓練有素的中距離跑者,讓他們完成正常的三週訓練(由各自的教練規定),然後在這三週內分別於每週將訓練量增加10%、20%和30%,接著他們進行一週的減量訓練,將訓練量從最高降低55%。
這項研究的過程中,將會在每個訓練階段之前和之後評估跑步表現以及生理反應,例如靜息代謝率和肌纖維成分,研究人員發現,有一半的跑者減少了整體跑步時間,這是因為他們提高了跑步的速度,但其餘的卻沒有即使他們的報告內說明肌肉疲勞程度有所提高。
根據這項研究的結果,菲利普·貝林格(Philip Bellinger)博士指出,我們挑戰了所有跑者們積極適應增加里程的想法,並發現增加每周里程會產生非常個性化的運動反應;就如同報告中所說明,有些跑者在訓練量增加後直接提高了他們的整體表現,而有一半的跑者則大幅減少訓練成績。他也另外補充到,在逐漸減少的時期中,有一些跑者的速度表現會有所提高,而其他跑者則僅恢復到基線水平。因此,這項研究主要是要表明出,不是所有的跑者對於同一種訓練計劃都能做出相同的結果,這對於某些跑者是有效而某些人是無效的。
由於這項研究中,跑者的靜息代謝率或血液生物標誌物(例如血壓或心率)並沒有重大差異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反應可能歸因於肌纖維類型。對於增加跑距能縮減完成時間的跑者來說,往往具有更高比例的I型纖維(慢肌纖維或紅肌),這種肌纖維最常用於耐力型的比賽,而不是如同快速啟動的II型肌纖維能在短時間爆發出力量,簡單來說I型纖維用於長跑而II型肌纖維用於短跑。
菲利普·貝林格(Philip Bellinger)博士表示,擁有更多I型肌纖維的跑者能更好的承受訓練量的增加,進而帶來更好的性能適應性,相反的擁有更多II型肌纖維的跑者則得到反效果。
根據上述所說的I型纖維用於長跑,這是否也意味著只要增加訓練里程就萬無一失嗎?根據菲利普·貝林格(Philip Bellinger)博士的說法也不一定,他承認很少有跑者願意進行肌肉組織的活體檢驗,但有一種方式可以判斷增加訓練里程是否有效,那就是追蹤訓練結果。
菲利普·貝林格表明,跑者應與教練溝通並密切的觀察自己的訓練量,並查看訓練量、持續時間與訓練強度,並注意訓練過程中的反應例如心率和肌肉感受的疲勞度。最重要的就是如果同樣的訓練方式,某一群人可以看到這樣訓練所帶來的進步,而你卻沒有明顯現的成長,那也不要對自己施加過多的壓力,就如同上述所研究的結果一樣,你需要的是不同的訓練計劃而不是心理壓力。
資料參考/runnersworld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