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政府體育局所主辦的「環跑桃園 永續生活」宣傳記者會,於112年8月24日下午2時在桃園市體育局一樓大廳舉行,為響應市府「2050淨零排放」政策,現場由桃園市政府蘇俊賓副市長帶領體育局、環保局等局處首長及下半年度桃園5大路跑活動主辦單位代表,一同宣示守護永續發展、逐步打造環保賽事的決心。
桃園市下半年9至12月共規劃有5大路跑活動,包括曾獲全國十大熱門賽事及結合新屋客家文化的「新屋魚米之鄉馬拉松」、結合大園與觀音迷人海岸線的「大觀盃海洋國際馬拉松」、路線於青埔市區道路進行,展現地方焦點建設的「桃園市議會議長盃路跑」、享受石門水庫獨有水壩風情的「桃園半程馬拉松-石門水庫楓半馬」及規劃邀請日本國際好友交流的「桃園國際半程馬拉松」等,預計約3萬5,000人參與,其中石門水庫楓半馬及國際半程馬拉松報名即將開跑,歡迎市民朋友可踴躍報名參加。
各賽事在滅碳措施部分亦逐步推行,分別透過增加接駁車搭乘運輸、改採電動賽道巡場車、使用在地食材、採電子成績查詢減少證書印製及使用環保材質製程獎牌及跑衣等減碳措施,粗估可減少約13萬碳排放量(KG/CO2e) 。記者會上蘇俊賓副市長表示,桃園力推「淨零路徑馬拉松」,我們的長跑路徑就是桃園的淨零路徑。透過路跑賽事推行永續,減碳也可以是很快樂的事。參加綠能馬拉松比賽,跑者能夠更珍惜身邊的資源,每個選手就成為淨零大使,一起讓桃園市成為對地球最友善的運動城市。
贊助商代表BMW桃園大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許平女士也透露,身為在地的企業,除了支持運動贊助賽事,為桃園注入國際視野之外,更力行綠能環保政策。不僅推出電動車,也在桃園的服務中心屋頂裝設太陽板,加裝電動車充電樁,支持電動車主來桃園時的綠能生活。
5個賽事中於12月23日舉辦的「桃園國際半程馬拉松」,更是邀請到國際的選手一起響應綠能環保賽事。賽事創辦人也是超馬選手林義傑宣告日本頂尖選手神野大地將來台參賽,他的全馬成績2小時9分34秒、半馬成績1小時1分4秒,期待他在年底的賽事突破個人最佳成績。以箱根驛傳驚人的山道表現出名,而榮獲山神稱號的他,透過影片和台灣的跑者們預告,他會在賽前到桃園高中與青年選手分享他的學生運動員生活,並在馬拉松賽事當天舉辦經驗分享會,帶領台灣跑者體驗他的訓練課程。
此次日本水神公司也促成日本玉名市和「桃園國際半程馬拉松」的策略結盟,玉名市是馬拉松之父金栗四三的家鄉,市長將帶隊來桃園參賽,也會招待國內第一名選手參加玉名市的馬拉松賽事。國際選手將一起在賽前於桃林鐵道種下綠植,象徵路跑賽事邁入減碳時代,呼應桃園市府淨零目標。
為實踐綠色運動賽事,桃園市政府體育局將配合市府淨零排放政策,推動低碳展演活動,未來將環保措施納入本市路跑活動審查機制,輔導路跑活動單位自能源使用、垃圾減量及餐飲使用三大面向,規劃相關減碳作為,讓運動賽事落實環保永續理念,實踐本府淨零政策,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目標。
責任編輯/林彥甫
你認為增加跑步的訓練量就可加速完成距離的時間嗎?最近的研究表示,這樣的訓練方式對於某些跑者來說是可行的,但並非能適用於所有的人。在《應用生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24名訓練有素的中距離跑者,讓他們完成正常的三週訓練(由各自的教練規定),然後在這三週內分別於每週將訓練量增加10%、20%和30%,接著他們進行一週的減量訓練,將訓練量從最高降低55%。
這項研究的過程中,將會在每個訓練階段之前和之後評估跑步表現以及生理反應,例如靜息代謝率和肌纖維成分,研究人員發現,有一半的跑者減少了整體跑步時間,這是因為他們提高了跑步的速度,但其餘的卻沒有即使他們的報告內說明肌肉疲勞程度有所提高。
根據這項研究的結果,菲利普·貝林格(Philip Bellinger)博士指出,我們挑戰了所有跑者們積極適應增加里程的想法,並發現增加每周里程會產生非常個性化的運動反應;就如同報告中所說明,有些跑者在訓練量增加後直接提高了他們的整體表現,而有一半的跑者則大幅減少訓練成績。他也另外補充到,在逐漸減少的時期中,有一些跑者的速度表現會有所提高,而其他跑者則僅恢復到基線水平。因此,這項研究主要是要表明出,不是所有的跑者對於同一種訓練計劃都能做出相同的結果,這對於某些跑者是有效而某些人是無效的。
由於這項研究中,跑者的靜息代謝率或血液生物標誌物(例如血壓或心率)並沒有重大差異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反應可能歸因於肌纖維類型。對於增加跑距能縮減完成時間的跑者來說,往往具有更高比例的I型纖維(慢肌纖維或紅肌),這種肌纖維最常用於耐力型的比賽,而不是如同快速啟動的II型肌纖維能在短時間爆發出力量,簡單來說I型纖維用於長跑而II型肌纖維用於短跑。
菲利普·貝林格(Philip Bellinger)博士表示,擁有更多I型肌纖維的跑者能更好的承受訓練量的增加,進而帶來更好的性能適應性,相反的擁有更多II型肌纖維的跑者則得到反效果。
根據上述所說的I型纖維用於長跑,這是否也意味著只要增加訓練里程就萬無一失嗎?根據菲利普·貝林格(Philip Bellinger)博士的說法也不一定,他承認很少有跑者願意進行肌肉組織的活體檢驗,但有一種方式可以判斷增加訓練里程是否有效,那就是追蹤訓練結果。
菲利普·貝林格表明,跑者應與教練溝通並密切的觀察自己的訓練量,並查看訓練量、持續時間與訓練強度,並注意訓練過程中的反應例如心率和肌肉感受的疲勞度。最重要的就是如果同樣的訓練方式,某一群人可以看到這樣訓練所帶來的進步,而你卻沒有明顯現的成長,那也不要對自己施加過多的壓力,就如同上述所研究的結果一樣,你需要的是不同的訓練計劃而不是心理壓力。
資料參考/runnersworld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