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張圖,我們一起來創造滿滿的超High賽道,一起大喊、一起加油。」原本只是Line群組一句話,臺北世大運半程馬拉松加油團發起人之一簡省豪,壓根沒想到,竟演變成北臺灣知名跑團響應、保守估計至少上千人共襄盛舉,預定27日一早齊聚仁愛路、為半程馬拉松選手加油打氣。
簡省豪是服務於金融業的IT資訊人員,非體育相關科系背景,只是單純愛跑步、跑馬拉松。在經歷東京馬拉松後,有感於東京馬「兩岸援聲啼不住」的狂熱賽道,也想在世大運、打造屬於臺灣的熱情氛圍。
「我們想讓選手感受那種加油尖叫、能繼續跑下去的賽道,而不是可能出現一些埋怨封街的聲音。我們東京馬拉松群組大概聚集500多人,大家幾乎都體驗過東京馬那種氣氛,所以與其在群組內自怨自艾,不如站出來、發起這活動。」簡省豪回想當初只是臨時起意,頂多三個跑團有興趣,卻在短短幾天內,因為一張加油地圖出現,在社群網站四處分享,越來越多跑團主動報名。
他自嘲只是出一張嘴,丟出訊息、上班回家後,地圖居然做好、出現在群組。這中間感謝很多人,包括還在對岸移訓的倫敦奧運選手「真男人」張嘉哲,以及吳佳哲收集資訊、更新製圖,Gina Chiu、行走設計師Annie Cheng及Bank Ko等人優化加油地圖,吸引更多跑友願意挺身而出。
「大家畢竟都是跑者,都很專業,知道加油區該如何站點、很快認領加油區位置,也不需我們真的去分配或什麼。」簡省豪坦言很感動,大家都非常願意分工幫忙,「我真的沒想過,原本只是想,幾個跑團大家一起來加油,真的沒想到會變成這麼大。其實地圖只是個形式,大家一同到現場,真正來參加,才是真的,我真心希望臺灣也有像東京那樣的熱鬧賽道出現。」
部分參與者,26日上午就會先到市府前仁愛路,除了勘查地形,也為田徑競走的運動員加油。
*大圖連結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世大運組委會
責任編輯/Oliver Wu
無論是跑步新手或是半馬、全馬訓練課表中,輕鬆跑都是佔比最高的訓練,然而常有跑者覺得輕鬆跑「很沒用」,在輕鬆跑時跑得太快。事實上,國外研究已發現輕鬆跑對跑步表現的驚人影響,輕鬆跑佔所有跑步訓練比例較高(80%)的跑者,反而比佔比較低者(65%)進步幅度高出23%!
輕鬆跑(Easy Run),也稱E Pace,顧名思義就是要夠輕鬆。別小看它!它是幫助你輕鬆完成比賽的幕後大工程。你可能認為「按照邏輯,不是該讓輕鬆跑配速接近馬拉松配速,這樣才能讓參賽時更輕鬆嗎?」但一項研究顛覆了這個想像,結果指向輕鬆跑佔比高者,進步幅度反而比佔比低者來的大。
2007年一項多國大學聯合發表的研究證實了這個說法:該研究針對20名西班牙精英男性長跑運動員,分配給他們兩種不同的訓練計畫,並追蹤5個月。這些男跑者10公里最佳紀錄都在30分30秒至35分鐘之間(這樣的速度如果在台灣,約一半的人可進男子一萬公尺歷代百傑)。
第一組跑者接受低強度訓練計畫,即輕鬆跑佔所有跑步訓練的80%,輕鬆跑的配速明顯低於乳酸閾值跑,約比5K馬拉松配速慢1.12倍;其餘20%則平均分攤做中等強度(接近乳酸閾值)和高強度(接近最大心率)訓練。第二組跑者則接受更高強度的訓練計畫,也就是輕鬆跑佔65%,另外25%中等強度和10%高強度訓練。
兩組跑者平均週跑量50-55英里(約80-88公里),他們每週的訓練方式不同,但都維持相同的強度分布,並在訓練全程透過心率監測控制配速,研究人員也使用一套訓練負荷測量系統,以確保兩組跑者的總體訓練負荷相似。5個月後,扣除沒有達到試驗條件的8人,兩組僅各剩6個受試者。
為了測試兩組訓練方案的有效性,研究開始和結束時,他們都進行了10公里越野跑,結果顯示,經過5個月訓練,兩組跑者都獲得改善。然而,低強度組即便在速度訓練上花費的時間較少,但與高強度組相比,他們進步得更多。低強度組的10K越野跑時間平均縮短2分37秒,高強度組則縮短2分1秒。
本身為跑步教練的該研究作者針對結果推測原因:身體對高強度訓練(如間歇跑、節奏跑等)的反應相當迅速,並可以在相對適中的訓練量就能達成;低強度訓練(如輕鬆跑)則花費了更長的訓練時間。
另一方面,大量劇烈運動可能增加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像是研究團隊最初規劃讓第三組跑者進行非常高強度的訓練,主要專注在接近最大心率的訓練內容,但是他們發現,該組大多數運動員在2-3週就開始出現過度訓練症狀,遑論撐到5個月的研究時程。
雖然這項研究已超過十年,但美國耐力運動教練暨作家Matt Fitzgerald也大力推薦80/20跑步原則,甚至為此出書《80/20 Running》,彰顯保持低強度訓練約80%的優點;此外,許多精英跑者的訓練計畫也遵循此原則。
輕鬆跑要怎麼跑才叫輕鬆?E配速的關鍵在於「慢」,因為過高的強度會讓身體長時間處於無氧狀態,就無法增強有氧能力。以自我感受來說,輕鬆跑時呼吸輕鬆順暢,是可以自然地跟朋友聊天對話的速度。以心率區間來說,E心率約是儲備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的59-74%。目前不少運動App可依照自身狀態算出E Pace的配速區間。
資料來源/RUNNERSCONECT、《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