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宜蘭太平山區的台灣山毛櫸步道,一探台灣現存規模最大、冰河時期孑遺的山毛櫸純林,看冬日雲霧渲染蒼勁枝幹及曠渺空谷,共繪成一幅詩意至極的潑墨山水。
早上整裝步入台灣山毛櫸步道,入秋後山毛櫸葉色轉為金黃,映著一山芒花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山毛櫸步道四時景致各有其美,春天是萌發的新綠和粉白小花,夏季可見鬱鬱蒼蒼,入冬則葉落餘枝,襯著一山空谷霧生,彷如一幅潑墨山水,極有意境,若逢降雪則更是景致如詩。
步道前段果真好走,腳下如飛。原為林場,停止伐木後重新造林,兩列筆直高大的紅檜列隊相迎,柳杉、赤楊雜於其間,不時可見廢棄的運材軌道和鋼纜。步道沿途多濕地,泥濘積水,故在步道鋪設了圓木樁,並別出心裁地以鋼筋按木樁直徑,訂製了山毛櫸葉脈紋路的鋼筋圓盤,嵌於木樁上防滑。
林中水氣濕潤,苔蘚茵茵地染綠了木樁,數著腳下木樁前行,是步道前段最有樂趣之處。途中行經一處形如千層派的板岩岩壁和伐木工寮,並可見以台灣為名的「台灣杉」,枝條形態奇異,如鳥羽般婉約輕靈。若是晨昏來訪步道,幸運的話還可能見到帝雉和藍腹鷴出沒覓食。
步出森林路段,視野豁然開闊。步道沿山麓延展向前,少有高樹,只芒草謝了一徑,鋪成足下的柔軟行跡。在開闊處停下眺望,見晴空湛藍,一陣輕風徐徐吹拂過群山疊嶺,捲起一波霧嵐,濃淡舒卷,裊冉輕舞,如將退的潮汐無力撲在沙上的細柔浪花,為蒼蒼山色點染了令人心緒沉靜的悠然意境。
行至2.4公里處的觀景平台,設木樁為椅供人休憩,附近則見隱於長草之中的鐵道轉轍器遺跡。前方一徑山稜即是我們此行目的地,遙遙可見生長在稜線上的一片山毛櫸林,雖遠亦可辨出山毛櫸的枝幹遒勁,雖只餘空枝,亦不減其美。從觀景平台通往山毛櫸林的原步道因崩毀嚴重而封閉,只得另闢蹊徑。新步道沿側邊山麓連續下切,再向上接入位於步道3.4公里處山毛櫸林所在的稜線路段。國民政府的伐木時期因對山毛櫸的珍稀一無所知,這片山頭伐掉不少山毛櫸,只餘下如今山麓北側陡坡的一片。
抵達稜線觀景平台時,天色依舊晴朗,午後常見的濃霧尚未遮蔽視野。一無陰霾的藍天對照沉埋谷底的重霧,灑下金色晴光,景象奇異。稜線一側陡坡直墜,瀰漫了濃重霧氣的山谷深不見底,令人感受到屬於冬日的肅殺。
山毛櫸斜生坡壁,枝幹蒼勁挺拔,直插天際,地上則鋪滿了山毛櫸的枯黃葉片,稜線路段堪稱曲折,沿途殘木阻道,我們依吩咐行走在架高木棧或碎石道上,盡量不踩在樹根及其附近地面。終於抵達位於3.8公里處的步道終點,此處設了一座觀景平台,我們在這吃午餐閒聊。自平台再過去往對面山頭是林務局紮營採樣的林區。
不一會工夫,即清晰感受到山風驟冷,霧嵐漸重,悄無聲息地淹沒了原本開闊的天地,黑樹白霧,真如一幅筆勢遒勁的潑墨山水畫。下山前,我們刻意靜坐了幾分鐘,屏息聽風,感受曠天野地之中、遠離塵囂的清靜寂寥。回程又是另一番風情,濃重煙嵐瀰漫了一山,平添朦朧之美,讓人幾乎不辨來時路。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add 宜蘭縣羅東鎮中正北路118號
tel 03-954-4247 time 8:00~17:00
【TIPS】
交通方式_自羅東火車站出發,沿國道7號經三星、玉蘭、松羅,於土場轉進宜專一線,於 3K 處的售驗票站進入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於 25K 過檢查哨進入翠峰湖景觀道路,台灣山毛櫸步道入口位於 16.7K 處。
海拔高度_ 約1,700~1,878公尺
步道總長_ 單程3.8公里,原路折返。
步行時間_往返約三小時
行程建議_10:00翠峰山莊(步道入口)→10:50鐵道轉轍器遺跡→11:10 山毛櫸稜線→11:30步道終點觀景台→13:00翠峰山莊
注意事項_
1.10月中至11月中為山毛櫸轉黃的最佳賞葉期,每年最即時的變色及落葉狀況,可加入太平山官方 FB 粉絲團查詢。
2. 土場售驗票站平日6:00開放、假日4:00開放,20:00休園關閉道路。翠峰湖環山步道只開放至16:00,請注意回程時間。
3.建議早上前往,午後山區易起霧。 4.過檢查哨後沿途無商家,需自備口糧及飲水。
行程難度_★★☆☆☆
【TOPIC】
步道前段2.4公里依昔日伐木運材軌道「埤仔線」改建而成,平坦好走。鋪設了圓木樁,並以鋼筋按木樁直徑,訂製了山毛櫸葉脈紋路的鋼筋圓盤,嵌於木樁上防滑。
行經廢棄的伐木工寮,可見以台灣為名的台灣杉。
2.4公里處的觀景平台,設木樁為椅供人休憩,附近則見隱於長草之中的鐵道轉轍器遺跡。
位於3.8公里處的步道終點,是一座架高在稜線的木棧平台,在這裡感受漫山煙嵐的清靜寂寥。
資料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責任編輯/林彥甫
一般練跑通常著重於累積跑量、速度訓練與肌力訓練等「可見成效」的訓練,事實上,「呼吸」這項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對跑步影響相當大,更能減少傷害風險。美國資深跑步教練、曾獲4次奧運馬拉松參賽資格的Budd Coates以往也不在意呼吸,直到他面對多次運動傷害後才開始研究呼吸模式,並發展出3:2節奏呼吸,據他指稱能明顯降低傷害機會。為了年底跑季能無傷完賽,快練練看!
Budd Coates擁有超過40年跑齡、執教30年,同時是名跑步作家,更曾為國際跑步雜誌《跑者世界》的老闆。馬拉松賽場上,他曾獲4次奧林匹克馬拉松賽參賽資格,個人最佳成績全馬2小時13分02秒、半馬63分48秒。他開始注意到呼吸的重要,起因於大學時期左側髖屈肌的舊傷,讓他思考﹕如果可以創造一個與步伐協調的呼吸模式,每次開始吐氣時搭配左腳或是右腳著地,也許能夠重拾健康。
這個思考點是有根據的!美國猶他大學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當一個人著地與呼氣重疊時,會產生最大的衝擊力。這意味著,如果你在每次左腳落地時開始吐氣,身體左側將持續承受最大的衝擊力。
於是,Coates開發了一種有節奏的呼吸模式,並在大學時期開始運用,當他大學畢業前參加人生初全馬,以2小時52分45秒好成績完賽。在他就讀體育與運動生理研究所時期,仍繼續研究跑步的節奏呼吸法,並以此方法跑出2小時33分29秒的第二次全馬。
節奏呼吸是無傷完賽的關鍵之一!首先,我們要知道跑步時產生的腳底衝擊,當腳底著地,衝擊力相當於體重的2-3倍(不同著地部位和跑步強度會影響衝擊力)。
腳在吐氣開始時著地衝擊力最大,因為此時橫膈膜以及與橫膈膜相關的肌肉放鬆,身體核心的穩定性減少。當衝擊力大(著地)、核心穩定性低,自然會增加傷害風險。換句話說,如果吐氣開始時總是同一腳著地,使身體單側持續吸收最大的衝擊力,將造成磨損增加、容易受傷。
節奏呼吸以單數/偶數步伐協調吸氣和吐氣,使你可以在每次開始吐氣時,以左腳和右腳交替著地,如此一來,跑步時的衝擊力就可平均分配在身體兩側。
在學習節奏呼吸之前,你必須先習慣腹式深呼吸﹕吸氣時,空氣進入胸廓向外擴張,將橫膈膜向下推;吐氣時胸廓向內收縮,橫膈膜上升。充分發揮橫膈膜的潛力,使肺部擴張至最大容積,能吸入最大量的空氣;呼吸系統不斷地吸入空氣,就會有更多氧氣能通過循環系統運送到正在工作的肌肉。以下練習步驟﹕
步驟1﹕仰臥,保持上胸和肩部不動。
步驟2﹕吸氣時,專注於肋骨提高、橫膈膜往腹腔下降。
步驟3﹕吐氣時,肋骨下降、橫膈膜往胸腔上升。
步驟4﹕同時從鼻子和嘴巴吸、吐。
小提醒﹕練習時的姿勢可躺、坐或站立,因為無論你在睡覺、吃飯讀書或是跑步,都應該習慣腹式呼吸。
許多跑者在跑步時,會使用2:2比例的模式,也就是連續吸氣2次跑兩步、連續吐氣2次跑兩步;一些跑者則是3次吐氣跑3步。上述習慣將有同樣的結果﹕吐氣時永遠搭配同一腳著地。而節奏呼吸是藉由延長吸氣,讓吐氣時能輪流搭配左、右腳著地,要注意的是,延長的只是吸氣時間,而非吐氣時間。
為什麼要延長吸氣時間﹖前述有提到,橫膈膜與其他相關肌肉在吸氣時收縮,為身體核心帶來穩定性;吐氣時放鬆,核心穩定性降低。因此,為了預防傷害,腳著地時最好讓身體處於最穩定的狀態。
跑步時運用3:2比例的節奏呼吸模式,就是連續吸氣3次跑3步、連續吐氣2次跑2步。一開始可先躺著練習。
步驟1﹕仰臥,膝蓋彎曲,腳底平放地面。
步驟2﹕手放在腹部上,確保腹部呼吸。
步驟3﹕通過鼻子和嘴巴呼吸,吸氣數到3、吐氣數到2。你可以在心中這樣計算﹕「吸-2-3、吐-2、吸-2-3、吐-2」,以此類推。
步驟4﹕吸氣時,集中注意連續呼吸3次,吐氣時亦是連續吐氣。
步驟5﹕當你對吸/吐節奏感到舒適,加入踏腳模擬步行。
節奏呼吸融合跑步﹕學習節奏呼吸的最終目標是搭配跑步,但建議在躺著練習3:2模式之後,先將它融入走路,再循序漸進融入跑步。要注意的是,如果吸氣時很難搭配3步,可選擇漸進式吸氣或是加快步伐。此外,練習節奏呼吸時不要聽音樂,以免音樂節拍打亂你的節奏。
節奏呼吸融合爬坡﹕跑上坡時肌肉必須更努力做工,同時需要更多氧氣,而你的大腦會向呼吸系統發出信號,此時你必須呼吸地更快更深。
當到達某個坡度,可能再也無法舒適地3:2節奏呼吸,這時可切換成2:1節奏呼吸模式﹕連續吸氣2次跑2步、吐氣1次跑1步。運用這個方式,你的呼吸可以加快,每分鐘吸入更多空氣,並保持吐氣時左右腳輪流著地。2:1節奏呼吸模式可持續到你覺得強度和呼吸已恢復正常,即可回歸3:2節奏。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Running on Air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