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後側的膕旁肌同時作用於髖部和膝關節,在短跑、美式足球、足球、橄欖球等專項運動中,膕旁肌受傷是最常見的非接觸型傷害之一,復發率甚至高達 32%。本文由《全圖解 運動傷害預防•修復訓練全書》提供針對膕旁肌拉傷的詳細說明,並提出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降低膕旁肌受傷風險。
大腿後側區塊有三塊大肌肉,為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合稱為膕旁肌肌群。
膕旁肌肌群在坐骨粗隆處有共同的起點,並同時越過髖部和膝關節。因此,膕旁肌可作用於兩個關節(儘管不是同時)。
‧ 半腱肌:止於脛骨內側表面的上方(鵝足)。半腱肌會伸展髖關節的大腿,並使膝關節處的腿部屈曲。半腱肌這條膕旁肌位於股二頭肌的內側,且與股二頭肌共同位於後側區塊其他肌肉組織的表層(靠近表面)。
‧ 半膜肌:半膜肌這條膕旁肌位於半腱肌和股二頭肌兩者的深處,且如同半腱肌,均位於後側區塊的內側那一半。半膜肌止於脛骨內髁的後方,作用與半腱肌相同,均可使大腿於髖關節處伸展,以及使腿部於膝關節處屈曲。
‧ 股二頭肌:股二頭肌的主要動作,雖然與半腱肌、半膜肌這兩條膕旁肌並無二致,但卻有個相異處,就是股二頭肌有兩個部分(兩個頭),而且止點位於不同的骨頭上。股二頭肌的長頭連同其他條膕旁肌,均起自坐骨粗隆,而短頭的起點是股骨(粗線的外側唇,以及外側髁上線)。長短頭共同止於腓骨頭的外側;其他膕旁肌肌肉的止點則是脛骨,這一點和股二頭肌有所不同。股二頭肌的長頭與半腱肌一同位於後側區塊的其他肌肉組織上方,股二頭肌的短頭則位於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腱肌兩者的深處;兩個頭均位於半腱肌的外側。
由於膕旁肌的解剖結構和功能之故,使得膕旁肌容易受傷。膕旁肌是雙關節的肌群,需要肌肉同時作用於髖部和膝關節,可能因此有主動不足(active insufficiency)或被動不足(passive insufficiency)的問題。前者是肌肉變得太短,後者則是肌肉變得太長,而兩者都會無法生成力量。除了骨骼附連處外,膕旁肌也有多重作用,特別是高速跑步時更能發揮功能。膕旁肌必須透過離心肌肉收縮,來減緩下肢向前的動作,接著為了使下肢快速移動,必須立即產生向心力。而結構獨特外加雙重功能,這兩項的因素疊加之下,也帶來了挑戰,也就是若選手訓練不當,可能導致受傷。
在美式足球、足球、橄欖球、短跑等專項運動中,膕旁肌受傷是最常見的非接觸型傷害之一(Brooks等人,2006年;Drezner等人,2005年;Ekstrand等人,2010年;Feeley等人,2008)。如同其他類肌肉拉傷,膕旁肌肌肉拉傷也有分I、II、III級,分類標準是撕裂的程度。
三塊膕旁肌之中,股二頭肌是最常受傷的肌肉,而肌腱連接處和鄰近的肌纖維則是最常見的受傷部位。膕旁肌拉傷的原因複雜,且如同許多類型的傷害,會涉及多種因素。前述的專項運動中,膕旁肌受傷率佔所有受傷的 10% 到 26%(Drezner等人,2005),復發率甚至更高,高達 32%(Heiser等人,1984)。
膕旁肌受傷有很多危險因子,但最常見者為年紀較大的族群、膕旁肌受損的傷病史、ACL受損的傷病史、小腿拉傷的傷病史(Green等人,2020)。膕旁肌的肌力下降,也與膕旁肌受傷風險增加有關(Freckleton等人,2014;Goossens等人,2015;Schuermans等人,2016)。而關於「膕旁肌的肌肉彈性下降,是膕旁肌拉傷的危險因子」這項論述,即使有研究支持,也非常少,這點或許讓人跌破眼鏡(Green等人,2020)。
要降低膕旁肌受傷的風險,傳統上訓練時會側重肌力、彈性、耐力等若干面向。而近年來,訓練重點則轉移到離心運動(van Dyk等人,2019)、延伸姿勢時的肌力訓練(Maruši,2020)、髖部重心和膝蓋重心動作的強化(Bourne等人,2017),以及衝刺(Higashihara等人,2018年;Mendiguchia等人,2020)。本書建議結合這些練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降低膕旁肌的受傷風險。以下將逐一舉例說明各項練法的重點。
動作拆解
❶ 地板上放一張長椅。仰臥,身體和長椅之間角度垂直,兩膝打直,兩腿平行;兩隻腳要接近長椅。
❷ 髖部持續在地板上,膝蓋彎曲成 90 度,腳跟的背面放在長椅上。
❸ 上半身不動,伸展髖部,直到膝、髖、肩呈一直線。
❹ 放低髖部,回到起始位置。
相關肌肉
‧ 主要:膕旁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臀大肌
‧ 次要:豎脊肌(髂肋肌、最長肌、棘肌)
預防重點
許多練習動作會特別聚焦在膝或髖關節的其中一個,是因為膕旁肌的肌群可以同時作用在髖和膝關節。反向健身凳橋式的重點,是膕旁肌於髖關節的功能,特別是大腿伸展。反向健身凳橋式可提高膕旁肌肌群和臀大肌兩者於髖關節處的功能之外,也能使膕旁肌附著在坐骨粗隆端的部分有所強化。
前述的膕旁肌練法對一些專項運動的選手很受用。舉例來說,短跑選手在跑步時會用到膕旁肌來協助加速。本章節所有練習動作均可幫助到短跑選手,但反向健身凳橋式因為還能鍛鍊臀大肌,所以格外有用。一般普遍認為,臀大肌無法適當運作,可能導致實膕旁肌拉傷。而對於這項見解,儘管研究界尚未證實,但訓練內容若能兼顧膕旁肌和臀大肌,會有助於同時提高衝刺時這兩塊肌肉所發揮的功能。
變化型:增強式反向健身凳橋式 Plyometric Reverse Bench Bridge
起始位置同反向健身凳橋式。以上抬的方式快速伸展髖部。本動作執行時,雙腳應離開長凳。接著雙腳回到長凳上,並放低髖部。完成後立即重複前述動作。
動作拆解
❶ 跪在地上的泡棉墊等柔軟表面上。膝蓋彎成 90 度,膝、髖、肩呈一直線。
❷ 陪練員抓住雙腳和兩個腳踝,維持下壓不動。
❸ 膝、髖、肩持續呈一直線,慢慢彎曲膝蓋,軀幹向前放低至地板。
❹ 註:如果無法控制軀幹的向下動作,可雙手護住自己,直接放倒身體。
❺ 一旦軀幹觸碰到地板,則抬高到起始位置,膝、髖、肩仍呈一直線。
❻ 註:如果不能自己回到起始位置,則雙手手臂向上推,幫助自己回來。
相關肌肉
‧ 主要:豎脊肌(髂肋肌、最長肌、棘肌)、膕旁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
‧ 次要:腓腸肌、腹橫肌、腹直肌
預防重點
做出北歐式腿後彎舉的向下動作時,膕旁肌肌群會強烈離心收縮,藉此強化肌肉,並降低拉傷的風險。本練習成效卓著,有項不得不提的數據是:這項動作可降低膕旁肌受傷率,幅度高達 70%(Al Attar等人,2017年;van der Horst等人,2014年;van Dyk等人,2019)。這種單單只靠訓練單一動作,就有大幅降低受傷風險的效果,是很罕見的情形。
就像本章討論的其他類膕旁肌重點練習,對於練習時或比賽時固定有衝刺動作的專項運動來說,北歐式腿後彎舉是很受用的練習。棒球選手雖然乍聽之下不是會明顯適用的族群,但 2011 年以來,棒球員的膕旁肌受傷率穩定提高(Okoroha等人,2019)。最常見的受傷情境是跑壘,而跑到一壘的過程更是如此。將北歐式腿後彎舉納入一整年的訓練計畫之內,應該能降低棒球員的膕旁肌受傷率。
變化型:哈洛普彎舉Harop Curl
哈洛普彎舉有和北歐式腿後彎舉相同的動作,但上下運動的部分不在膝關節,而在髖關節。起始動作同北歐式腿後彎舉,但要彎曲髖部,將軀幹放低到地板上,接著伸展髖部,回到起始位置。本變化型雖仍然需要動到膕旁肌肌群,但也會動到臀大肌。
剃刀彎舉 Razor Curl
如同哈洛普彎舉,剃刀彎舉也有著和北歐式腿後彎舉相似的動作。開始時,膝蓋在地板上,髖部和膝蓋同時伸展(就如同北歐式腿後彎舉的底部位置)。將自己抬高到髖部屈曲 90 度和膝蓋屈曲 90 度的程度,接著維持髖部屈曲 90 度,同時膝蓋持續屈曲(Oliver 和 Dougherty ,2009)。最後,回到起始位置。
• 文章摘自創意市集,大衛‧波塔奇、艾利克‧麥拉 著《全圖解 運動傷害預防•修復訓練全書:增強肌力耐力 ╳ 損傷功能修復 ╳ 運動效能提升,體能教練、健身者、防護員、專項運動員必備專書》一書。
【本書特色】
★從155幅人體肌肉功能解構,搭配107項練習動作技巧,破解38種常見運動傷害!
★讓科學實證有效的組合式訓練計畫,為你打造強韌健康體態:全面提升速度、敏捷度、彈性、有氧耐力和爆發力!
• 更多《全圖解 運動傷害預防•修復訓練全書》資訊 請點此
許多水梨型身材的人下半身都容易肥胖,除了需要控制飲食外,做瑜伽龍式也是非常好的選擇之一。瑜伽龍式(Dragon pose)對於運動員也有許幫助。許多跑跑跳跳的運動員下肢都會充滿緊張感,當肌肉長期處在緊繃感就會造成肌肉沾黏、發炎等情況。龍式能有效伸展下肢,讓運動者能有效舒緩腿部肌肉,也可以增加下半身淋巴系統循環去消除腿部多於水腫。此外,它還有其他好處,讓你不得不愛上。
許多久坐的上班族、家庭主婦,以及搬重物的工人,時常彎腰駝背工作、做事,長期下來就會導致背部僵硬、背痛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引起偏頭痛、脊椎側彎,嚴重時可能還會有僵直性脊椎炎等問題。瑜伽龍式能延展背部緊繃的肌肉,幫助沾黏的肌肉打開以及恢復肌肉彈性,以及增加背部血液循環來有效放鬆背部肌肉。
常久坐久站、搬重物的工作,都會讓腰椎負擔增加,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坐骨神經疼痛。在初期症狀會腰痛,但如果不予理會,隨著時間越來越久後,疼痛範圍會漸漸擴大。透過龍式能伸展疲勞的脊椎,並且緩解脊椎附近僵硬的肌肉、增加彈性,進而改善坐骨神經疼痛。
髖關節是人體中能保持穩定、控制旋轉的重要關節之一,對於許多運動員、愛跑步的運動者都必須要有穩健的髖關節才能讓表現更加出色,透過龍式能有效伸展到髖關節,並且增加穩定度、平衡感。
步驟1:跪在瑜伽墊上,將右腿往前跨出,彎曲90度。
步驟2:將左腿打直往後伸展,雙手撐在瑜伽墊上,上半抬至45度。
步驟3:停留3-5個呼吸後,換邊執行。
資料來源/DO YOU YOGA
責任編輯/妞妞
想像一下你去到便利商店,找一款不含糖的食物,似乎,裡頭的每一種食物都多多少少含有一點糖,或是澱粉。
「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千百年來祖先們的每日重要活動。但是,在21世紀食品工業化的時代,卻延伸出更多的問題,包含食安問題、體重失調、營養不良、以及現代文明病,這些都跟「吃」有關,但問題是「食物」身上嗎?
食品加工生產出琳琅滿目的「類食物可食品」,取代了真正的食物。這種飲食包括大量的肉類、白麵粉、植物油和糖,便宜又方便,好吃到讓人上癮。麵包、奶油全都「現代化」,不再是單純的麵包、奶油,連富含人工添加的營養素,卻未必真的有營養;降低了脂肪含量,卻可能對心臟更有害。
記得Weston A. Price著述的『體質大崩壞』一書中,身為知名牙醫及研究學者的他,投入人生的十年深入數百個城市及不同族群,帶回大量研究資料。
Weston醫生不是個代謝症候群專門醫生、也不是營養師或是人類學家,就純粹是個牙醫以及研究學者。長達十年的調查結果說明了,吃原始飲食的人齒列整齊,以及接近0%的蛀牙率、抗結核病體質,也沒有現代常見的肥胖、心臟疾病、結核病、癌症、認知功能障礙。而吃著標準西式飲食(SAD)或是穀物產品的族群,則是除了健康狀況令人咋舌外,還有高達30%以上的蛀牙問題。
回國後的Weston仍持續分析各地寄來的食物樣本,調配出營養完整的強化飲食,每日為貧童及孤兒供應一餐,健康幾乎是立即得到顯著改善:體力變好、心臟症候改善、關節炎痊癒、專注力及學習力提升,連蛀牙也有顯著的改善。
最後歸納結論有許多脈絡,但其中之一的摘要就是減少加工碳水化合物產物,或乾脆,就減少糖。
糖類曾經是人類少見的食物,而在工業革命以及食品業興起之後,糖製品成為普及而廉價的食物。你隨處買得到糖製物的食品,從早餐穀片到果汁飲料,從嬰兒奶粉到健康營養飲料,都含有大量的糖──你可以說是飲食企業的詭計,但不能否認的人的生活確實與糖息息相關。
從一般常態喝的飲料,從手搖杯到便利商店產品及販賣機。從大街小巷販賣的點心,到大型餐館內的冰淇淋與蛋糕。思索中逃脫不了糖製物的食品。糖產品的豐富與繁多不是食品公司的陷阱,而是一般人對食品卻以卡路里計算的錯誤方程式。
我們必須從胰島素去思索這樣的問題,而不是卡路里。糖的問題從來不是卡路里問題,你吃進多少卡、消耗多少卡就能解決。真正的問題是影響機制。
糖跟酒精在影響機制上非常相似,酒精的危害不是因為卡路里,也不是肥胖的問題。酒精的問題是來自於分子本質的毒性,危害在於酒精的作用,以及身體如何代謝酒精。
長期酗酒的人,當酒精進入到肝臟中被代謝,過量的酒精會被儲存成脂肪,而脂肪肝問題將會是慢性代謝疾病的引航員。我們已知的問題包含二型糖尿病、心血管問題、腦部問題等等,幾乎都來自於長期酗酒的問題。
而不喝酒的兒童呢?為什麼有些人會有二型糖尿病、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等問題。因為孩子們總是攝入太多的糖,遠超於身體生理所能代謝的程度,長期攝入糖質就跟長期酗酒的大人擁有同樣的問題。我們不難想像:「糖就是兒童的酒精。」
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只要五十元就足以買一罐含糖飲料及一包餅乾。這樣的情況不只是在台灣,甚至是中國的小市鎮都有這樣的問題。古早的年代沒有太多的點心跟便利商店,所以必須透過作點心的推車才能購買到還算價格合理的甜點──簡單的糕餅或是糖水飲料。早期的時代,兩三天裡總能甜上一回。而現在的時代,一個普通的小朋友,可以在便利商店找到甜點飲料。
部分學校的營養午餐中有少部分是植物油油炸的薯條、麵粉製成的漢堡以及高糖的番茄醬、可樂。即使是健康的食材也可能包含過度油炸的氫化植物油,或是加工產品,包含糖醃製的滷物、油炸物以及糖製義大利麵醬汁跟麵條。所有的食材中,最廉價卻也最有胃口跟口感的,莫過於是糖類與精緻澱粉。成人有辨識食物的能力與選擇吃與不吃的自由,但孩子沒有。
儘管大家都知道這樣的熱量超標,但超標的熱量換得的不只是肥胖趨勢,而是從小就養成的糖癮以及健康失衡的身體。營養的午餐確實不等於美味的午餐,人類也確實熱愛起司披薩勝過於健康食材。許多學校在發包招標給膳食廠商的過程中,考量的首要是成本問題,次要則是『口味接受度高低』與否,而不一定是以真正的健康導向作為重點。
還記得自己給孩子們吃甚麼嗎?中式早餐的燒餅油條、飯糰或是加工製品糕點、以及一杯含糖的豆漿或米漿。西式早餐店裡的甜奶茶、甜咖啡以及含糖的番茄醬與巧克力吐司、速食漢堡。還是乾脆就是『早餐穀片加上一杯果汁或低脂牛奶』。
強調烹飪的Jamie Oliver大廚師對於速食的定義很簡單且真實──為了讓你取食方便,會讓你無須使用刀叉、吃得越方便的食物就可能是。三明治、漢堡、早餐穀片、以及便利商店冰箱上的食品。
隨著時代演進,一般家庭中已經失去了很多作早餐的機會與時間,雙薪家庭的演進致使兒童無法在確認健康的早餐後展開一天的生活。而兒童下課後、父母親卻不一定下班,這也造成了兒童會在外取食、或甚至是吃超高量澱粉、卻沒有營養價值的速食、微波食物。
無能為力的家庭、成本導向的學校加上隨處可見的食品商店,就像一個完美的連線,讓我們的下一代小朋友深受其害。台灣人過重、肥胖的比率與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資料比較,成年人及兒童肥胖比率皆為亞洲之冠。
兒童的患病年齡逐漸下降,如果仔細觀看新聞,會有很多身心疾病都連帶到兒童身上。這已經不是台灣問題,而是全球化問題。當過多的病患以及錯誤的營養知識,將會迫使台灣的健保制度崩壞。我們面臨的不只是高齡化的社會,而是因為營養不良而逐漸泛化到各階層的困境。未能重視飲食前期的端倪,可能將導致未來健康失衡的關鍵。
過度食用糖有哪些危害?齲齒、維生素缺乏、肥胖、胰島素抵抗、血脂異常、視網膜病變、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
首要是破除三角連線的問題,購買真正的食材並提供給孩子們健康的早餐、確認校方能提供健康的午餐,斷除孩子們對便利商店食品的依賴性。除此之外,也要教會他們懂得辨認食物與食材,食品教育非常重要。
把菜市場列入你的旅遊清單,確保自己所作出的食物,食物的食材都來自於你親手取得。除此之外,每個人至多至少都應該學習簡單的料理,甚至是少許的烹飪概念。
不管是大人或孩童,都應該減少『懲罰性加工飲食』的連鎖回饋。焦慮的大人以及無法理性調整的孩童,應該作的不是以甜食作為鼓舞或是調劑身心,而是給他們水果。除此之外,包含點心、蛋糕或是甜點類食物,應該是盡可能地少吃,而不是讓這樣的點心甜點成為常態食物。
不要忘了,糖就是兒童的酒精,或許成年的人們不會酗酒,但孩子卻可能在無形的生活中酗糖。
關於鄭匡寓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
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
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
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
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