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跑5K
  • 跑步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跑步訓練
  • 核心肌群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個人噴射系統:Jetman
1
個人噴射系統:Jetman
2
「史上最強素人」自行車登山王范永奕的私房東進武嶺備賽攻略
「史上最強素人」自行車登山王范永奕的私房東進武嶺備賽攻略
3
圓夢射箭! 玉里國中射箭隊獲贊助 挹注資源厚植花蓮南區校際實力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個人噴射系統:Jetman

2016-05-09
話題 戶外運動 極限運動 趨勢 趣味

這支影片介紹暱稱“Jetman”的Yves Rossy和他的門生Vince Reffet,兩人穿著一個六英尺寬的碳纖維噴氣機翼,由四個JetCat P200發動機提供52磅的動力,可以每小時125英里的平均速度在天空中飛行。

這幅噴氣機翼的效果與我們以前見過的空中滑行完全不同,飛行者Rossy與Reffet的高超技術令人難以置信,而且相當瘋狂,看著他們背著一個飛行背包,沒有任何護罩,在高空中進行高速特技飛行的表演實在令人快速分泌腎上腺素。他們在空中忽狂飆,忽而停止轉向,好像超人電影中的格鬥序列。如果你想開一架F-14靠近他們,只怕是太麻煩了。

Yves Rossy 在2012年伴隨一架噴射客機飛越 Lake Lucerne。 ©AP

55歲的Rossy過去是瑞士空軍幻影戰鬥機飛行員,及担任瑞航波音客機的機長,在他30歲那一年嘗試高空跳傘時卻沮喪的表示 :那只是空降卻無法飛起來。之後的20年,他一直在改良並試飛他一手設計的15種Jetpack。

Rossy與第一版飛行器 圖片翻攝Youtube

2009年,當時30歲的Reffet加入Rossy,接受Rossy的培訓,傳承他的志業,Reffet是一個有金牌殊榮的頂尖跳傘運動員。

左為Yves Rossy,右為Vince Reffet。 ©dotwnews.com

最新型的Jetpack動力足以將速度提升到每小時160英里。 Rossy表示,他只需相當細微的動作就可以操縱Jetpack,並控制動力的推進速度,“當你能要飛就飛,要降就降,這種感覺非常神奇。”

Jetman以杜拜為基地。 ©thatdubaisite.com
現在Jetman通常都是兩人同時出動,為杜拜天空增添不少驚奇。 ©dotwnews.com

Jetman官網:http://www.jetman.com/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史上最強素人」自行車登山王范永奕的私房東進武嶺備賽攻略

2021-11-26
書摘鐵人三項人物誌故事戶外運動單車

范永奕,台灣自由車界無人不知的「范老師」。曾在2012 - 2020年間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Taiwan KOM Challenge)分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以及敢鬥賞,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強素人車手」封號,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2010-2020 這 11 年間,他的生活幾乎圍繞著 Taiwan KOM,從 2010 年拿下冠軍後,生命也開始有了不同的面貌。在新書《狂飆的18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中,他親筆回顧十年有成的「職業自行車選手」生涯,以及針對 Taiwan KOM 東進武嶺路線的詳細備賽攻略。

「史上最強素人」自行車登山王范永奕的私房東進武嶺備賽攻略
「史上最強素人」自行車登山王范永奕的私房東進武嶺備賽攻略(圖為獲得 2016 Taiwan KOM 冠軍)

十年有成的「職業自行車選手」

運動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我的生命?其實很難回答出確切的時間。約從小學一年級,父親開始帶著我晨泳,我也跟著父親跑操場、爬山。記憶較深刻的是剛升小二那年,父親帶著我參加橫渡日月潭的活動,他用一條繩子,一端綁著充氣的泳圈,一端繫在我的腰上,並全程游在我身邊,陪我完成了橫渡壯舉。游完後,我成為當年年紀最小的完成者,還與赫赫有名的長泳健將王翰合影。現在回想起年幼時期,運動與挑戰的種子已經深埋在身體裡,慢慢地發芽、茁壯。

我初次接觸單車是為了要參加鐵人三項。1999 年,大學同學約我參加當年的統一盃國際鐵人三項賽,地點在金門。然而,當年賽程因為颱風, 大會取消自行車項目改成游跑鐵人兩項,後來卻因太湖湖面波滔洶湧,許多參賽者折返棄賽,甚至被救生人員或其他選手救起。因此,大會直接勸退第二梯次下水的選手不要游泳,直接路跑。我是第一梯次先下水的選手, 完成第一圈之後猶豫了幾分鐘,硬著頭皮再下水完成第二圈,才接著路跑, 就這樣,我完成了人生的初鐵。按當時的天候與環境狀況,雖然只有兩項, 能完成也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鐵人吧!

在那一年只有一或兩場鐵人三項比賽的年代,2000 年花蓮鯉魚潭統一盃是我第一場完整完賽的鐵人賽,也從這年開始積極參與鐵人賽與自行車賽,包括 2000 年自行車環台賽、第一屆環花東自行車賽。2003 年退伍後, 我開始專注於自行車訓練與競賽,此後有 14 年未再參與鐵人比賽,轉而做為一名真正的「職業自行車選手」(有職業的自行車選手)。

范永奕衝過2011 Taiwan KOM終點 ©單車身活

投入自行車競賽滿十個年頭,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之後,在 2010 終於迎來了第一個正式盃賽冠軍,而且是國際賽「MAXXIS 太魯閣國際登山賽」冠軍,隔年又成功衛冕,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強素人」封號。下一個十年開始在國內外各大比賽展露頭角,尤其爬坡的賽事都能名列前茅,期間連續參加2012 年舉辦至今的「Taiwan KOM 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賽」, 只有 2018 年賽前因發生嚴重意外未復原,而被迫放棄出賽當年的 KOM。

2016 年,在闊別 14 年之後再度參加鐵人三項,就是想完成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事:成為一位真正的鐵人,完成 113 與 226 鐵人三項。於是,我分別於 2016、17 年各完成了一場 113 鐵人三項, 2017 年完成了自己生涯第一次的 226 鐵人賽,且出乎眾人意料地拿到了國內總一的成績。2018 年,我積極準備在鐵人三項競賽追求更高的表現,上天卻給了我最大的考驗,那一場三月舉辦的賽事,如前述,在我即將完成自行車項目之時, 遭到一位因失控由對向賽道迎面而來的選手衝撞。接下來的兩年,我進出手術房八次,走過了漫長的復健,2020 年 11 月底終於再次回到鐵人三項賽場,完成了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范永奕於 2018 年撞車骨折後歷經八次手術
2018 年撞車骨折後歷經八次手術,圖為第五次手術
進出手術房八次並歷經漫長復健,2020 年 11 月底范永奕完成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進出手術房八次並歷經漫長復健,2020 年 11 月底范永奕完成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2020 年 11 月底范永奕完成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2020 年 11 月底范永奕完成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古人云「十年有成」。我在參與自行車運動第十年時拿到了第一個正式盃賽的冠軍,意外傷害卻讓我差點無法繼續運動生涯。當時我在想:「第二個十年,迎接我的會是什麼?」傷後兩年,第二十年到了,我從外科手術病房,走到合歡山主峰的終點,完成了高難度的極限鐵人競賽。 

如此樂此不疲是愛上專注的過程,攻頂的喜悅是因為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運動過程中進入一個單純流暢的狀態,深深令我著迷。偶爾會想:「如果將自行車從生命中拿掉,那麼,我會是什麼樣子?」但始終不會有答案, 因為騎車運動、訓練對我而言是興趣、是修煉,更是生活的方式與生命的一部分。

備賽攻略-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

過去我常利用假期在武嶺進行訓練,這段路無論是東進還是西進都不輕鬆,因此看過武嶺的各種面貌:陽光普照、狂風暴雨與低溫,各種天氣說變就變。很多朋友都聽我提過「騎 2000 公尺以上高山沒有輕鬆的」或「武嶺不管怎麼爬都很累」,這絕對不是一種恐嚇,而是我真心的感受與給大家的提醒。每每到此進行訓練或比賽,尤其是每年十月中下旬的 Taiwan KOM,我都是做足準備,以虔敬、謹慎的心態去面對。

天氣最惡劣的 2014 年 KOM
天氣最惡劣的 2014 年 KOM ©自行車騎士協會

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評比 - 范永奕評

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評比

備賽攻略

◆ 備齊裝備:無論最後是否用上,有備無患
.防風背心或風衣。
.排汗內衣不只排汗,對體溫的保存也有一定的效果。
.單車專用雨衣選擇合適的剪裁與防水透氣功能,較不影響下雨騎乘時的操控,而且不會外面濕(下雨)、裡面也濕(流汗)。

◆ 注意事項
.出發前先查詢氣象預報,作為裝備整備的重要依據。
.評估自身狀況,適可而止,必要時分段完成。
.騎乘時注意天氣變化,遇到不好的天氣不要堅持騎上去。建議中午前下山,台灣高山中午過後通常會下雨或起霧、溫度驟降。
.事先安排好下山方式,如汽車接駁。

◆ 體能準備
高山空氣稀薄,再加上陡峭的爬坡,體能付出是平地的數倍。體能上若沒有相當的準備,在體力透支情況下,除了身體容易出狀況, 判斷力與注意力都會變差,導致發生意外的機率提高。訓練一定要包含 Zone 3-4 的長間歇,累計時間約 90-120 分鐘。另外就是穩定強度的踩踏練習,訓練並強化自己能輸出平穩,控制強度。以上若能在山路練習,效果會更好。

◆ 飲食與補給
  常見迷思:

.飲食補給很容易被忽略,常常會有忘記吃、吃不下的情況發生。
.賽前吃了許多難以消化的食物。
.賽前不敢吃、比賽中狂吃運動果膠,或是等到餓或渴了才補充已來不及。身體的能量補充需要靠正餐,運動果膠只是維持血糖濃度,讓身體的能量供應系統不至於中斷。
.賽前和賽中才在嘗試平常沒有習慣的補給,只因車友或網路說該產品對比賽很有幫助。

  通則:
.賽前一日晚餐:吃飽,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如糙米。
.賽前兩小時:吃飽,早餐 400-500 大卡,足量且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少許。
.賽中:每四十分鐘流質碳水化合物 120-150 大卡(果膠),每兩小時固體碳水化合物 200-250 大卡,時時補充水分。
.以上為建議的原則,必須依據個人情況調整。因此,平常練習時就要嘗試並提前適應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補給方式。

◆ 路線分析與攻略

太魯閣 → 天祥
22 公里;平均坡度 1.8%,總爬升 382 公尺。峽谷河谷地形,雖然整體爬升不多,平均坡度很小,但是實際路線起伏大,藏有許多急陡坡與高難度的急彎,且部分路面經常是溼滑的。
    騎乘重點:維持速度,小心下坡急彎。

天祥 → 新白楊
26.6 公里;平均坡度 3%,總爬升 1244 公尺。很重要的一段長緩坡, 因距離長,坡度平均,沒有急陡的路段。通常比賽時集團會在這段路有初步的篩選,大部分的選手會在此段路掉出集團。
    騎乘重點:控制好節奏。

新白楊 → 碧綠
4.4 公里;平均坡度 6%,總爬升 887 公尺。坡度分佈平均,但坡度更陡。
    騎乘重點:踩踏的節奏與輸出強度繼續保持穩定。

碧綠 → 大禹嶺
14.7 公里;平均坡度 2%,總爬升 358 公尺。海拔正式突破 2000 公尺,碧綠隧道前穩定的陡坡,金馬隧道後約 4 公里的下坡,下坡後到大禹嶺是 6 公里的爬坡。
    騎乘重點:隧道需要燈具。下坡後接著的急上坡很難,下坡結束再上坡雙腳會突然僵硬,但還是要保持踩踏節奏,所以建議以較輕的齒比維持節奏,並讓雙腳恢復靈活。

大禹嶺 → 克難關(大風口)
10 公里;平均坡度 7%,總爬升 702 公尺。海拔突破 3000 公尺,許多 10% 以上的長爬坡是挑戰。合歡山管理站後路段平均坡度 8.4%, 有 13% 的陡坡近 1 公里,落鷹山莊處髮夾彎是最陡的地方,坡度達27%。     騎乘重點:善用你的飛輪,維持迴轉,提醒自己上身放鬆。

克難關(大風口)→ 武嶺
大風口前有急陡坡,接著是急下坡直達松雪樓,此時注意對向來車。松雪樓到武嶺的最後路段則是著名的陡坡「魔鬼坡」。
   騎乘重點:精神與體能都已經達到極限,最後的爬坡一開始要刻意放慢節奏,竭盡所能地騎到終點。

備賽攻略重點整理

以下都必須在挑戰前透過適當的練習達成。
.控制自己的踩踏節奏,切勿因為陡坡而用力過度。將強度保持在邊騎邊說話會有點困難的程度,覺得太累就再放慢速度,調整節奏。
.應該維持的是運動強度,而非速度。
.補給要及時,利用平緩路段調整體能及補給。
.白楊過後坡度越來越陡,大禹嶺是極致。此時配速很重要,陡坡不能硬踩,讓飛輪發揮功能,維持好節奏。踩很重不代表厲害,可以騎上山頂才是強者。齒比飛輪準備大一點的,讓自己可以一直騎在適合自己的迴轉速,以保持踩踏節奏。
.不要有留救命盤的錯誤概念!如果硬踩,累積的疲勞將讓自己在後段陡坡加上空氣稀薄,完全騎不動。

資訊

• 圖文章摘自莫克文化,陳彥良等19位作者合著《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一書。

由18位知名鐵人,包含運動企業的總舵手、專業教練、選手,以及熱愛鐵人運動的知名藝人、主持人、模特兒、網紅等,親筆寫下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比賽經歷。栩栩如生的故事讓你彷彿親歷賽道現場,為衝向終點線的他們加油吶喊!

【本書特色】
✓ 台灣第一本大規模集結18位鐵人親自撰述的著作
✓ 18個感人的比賽故事、16場台灣經典鐵人三項、自行車、游泳及馬拉松賽備賽攻略
✓ 以賽事主辦單位、教練、選手、初鐵素人等各種不同觀點深入了解賽事細節
✓ 18位鐵人針對親身參與過的耐力賽事提出私房備賽攻略
✓ 18位賽道明星獨門訓練心法大公開
✓ 大數據為全台耐力運動賽事總覽分析

【適合讀這本書的人】
✓ 市民鐵人、跑者、自行車騎士與泳者︰看鐵人們的故事,反觀自己運動的初衷…比賽繼續報下去吧!18位鐵人為你護航。
✓ 耐力賽教練︰彷彿跟自己的同業促膝長談教學心得,也深入了解初鐵學員的內心想法
✓ 運動員╱選手︰邊看邊感嘆「你的痛苦我完全懂!」
✓ 運動相關從業人員︰用多種視角看一場運動比賽,更能了解選手參與比賽的感受。
✓ 喜歡任何運動的你︰只接觸過其他項目運動沒關係,他們的心聲任何運動咖都懂。剛開始接觸耐力運動的新手更好,讀完本書,絕對有入坑報名人生初鐵的衝動,成為一名真正的鐵人!

讀完它,勇敢報名下一場比賽,為你夢想的終點線狂飆!

• 更多《狂飆的18鐵人》資訊 請點此

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
《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圓夢射箭! 玉里國中射箭隊獲贊助 挹注資源厚植花蓮南區校際實力

2017-09-22
新聞戶外運動話題

培養體育人才與贊助體育活動的腳步不停歇!兆豐商銀文教基金會上週甫在宜蘭縣政府舉辦「圓夢棒球」公益捐贈記者會,為後山孩子們延續棒球夢,昨(21)日該基金會張兆順董事長又帶領團隊轉往花蓮舉辦「圓夢射箭」公益捐贈記者會,宣布贊助花蓮玉里國中射箭隊,將連續三年、每年投入兩百萬元的計畫,讓射箭隊能添購比賽弓、練習弓…等培訓裝備,每位選手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訓練器材,可以更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地積極訓練。射箭運動也是亞奧運正式競賽項目之一,近幾年花蓮縣更培育出多位亞奧運射箭國手,像是2004雅典奧運銀牌得主王正邦、2010廣州亞運銅牌得主宋佳駿以及2016里約奧運國手高浩文,皆是花蓮出生的原住民好手。而玉里國中射箭隊多數是原住民選手,期待小選手們除了天生麗質加上後天的努力、教練的苦心栽培、家長的熱心支持,更能因為兆豐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能不斷締造佳績,也孕育出更多優秀的射箭選手。

“圓夢射箭”! 玉里國中射箭隊獲兆豐商銀文教基金會贊助!挹注資源厚植花蓮後山射箭實力。

二、三人共用一把弓  突破困境苦練  命中優異成績

射箭項目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培育的重點競賽項目之一,在國際賽事上也都是奪牌的熱門運動,藉由此項運動,能讓孩子們養成對於運動的喜愛、培養穩定性與毅力,以及團隊生活的鍛鍊。近年來玉里國中及全縣各國中小都積極發展射箭運動,玉里國中自104學年度正式成立射箭隊。射箭隊的練習跟其他運動有很大不同之處,除了選手本身的素質條件與訓練外,射箭所使用的弓都要依照選手體型,有適當大小,弓箭器材的材質、配備與調整是否適當,對於選手的成績提昇及箭靶命中率提高有重要的影響。

行政院體育運動發展委員會的余政憲副召集人也特別前來參與圓夢射箭捐贈記者會。

玉里國中射箭隊在草創時期設備嚴重不足,甚至二、三人共用一把弓,小選手們即便在艱苦的訓練環境中也是利用有限的資源竭力苦練。令人欣慰的是,在這種光景之下,玉里國中射箭隊在短時間內就奪下105、106年花蓮縣縣長盃射箭錦標賽國中組團體第一名及個人第一名的佳績。不只在縣內表現亮眼,更在成軍未達一年的情況下,於106年全國青年盃拿下個人第三名,以及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個人及團體項目都闖入半準決賽!

兆豐商銀文教基金會贊助花蓮縣玉里國中射箭隊,將連續三年、每年投入兩百萬元的圓夢射箭計畫。

基金會挹注資源  解除分心 專注訓練!

記者會一開始,優秀的小選手們便展現百步穿楊的好功夫,帶出此次記者會主題“圓夢射箭”。玉里國中林國源校長表示,這幾年透過花蓮南區各基層學校的努力,選手人數也以倍數般的成長,但是苦於器材及訓練環境的資源有限,學校無法負荷眾多選手的弓箭器材,在選手無法使用到與技術水準相同等級的器材之下,相對會直接影響射箭選手的表現,而使選手無法發揮出最佳的實力。所幸草創時期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在今年終得到緩解,能獲得兆豐商銀文教基金會挹注的資源,讓每位選手終於能獲得最適當的訓練器材,可以解除分心,更專注在訓練上!」兆豐商銀文教基金會張兆順董事長也表示:「基金會將持續關注體育活動,期望能共同關懷社會,履踐企業社會責任,“圓夢射箭”計畫希望能厚植花蓮南區校際實力,更希望能為國家深耕基層人才,放眼國際賽事!」

兆豐商銀文教基金會會將持續關注體育活動,期望能共同關懷社會,履踐企業社會責任!

資訊、圖片提供/兆豐商銀文教基金會
責任編輯/Oliver Wu

《運動星球》徵稿,針對運動產業、訓練教學、應用資訊、健康話題等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專業人士來稿共同交流。投稿請寄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文長至少800字,圖片請標註來源,並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由編輯潤飾,標題及圖片如需修改將事先與您連絡討論。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跑5K
  • 跑步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跑步訓練
  • 核心肌群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