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體向後走
鍛鍊肌肉群:上半身
動作難度:★★★
STEP 1 準備動作
雙手掌撐至於肩膀下方,指尖朝向腳的方向,雙腳屈膝打開與肩同寬,臀部抬高預備。
STEP 2 右腳右手向後腿
右腳向後退一步,右手同時也向後退,臀部保持收緊,停留10秒。
STEP 3 左腳左手向後退
左腳向後退一步,左手同時也向後退,臀部保持收緊,停留10秒,左右輪替,做1分鐘。
是否常聽到各種針對台灣現行「體育班」制度的批評呢?其中一個最常被探討的,就是「過早進行專項發展」的問題。除此之外,諸如「不要太小開始重量訓練」及「過度拉筋會長不高」等等迷思,也在老一輩之間廣為流傳。
所以到底為什麼會練太多?為什麼不能及早進行基本功的扎根?為何以前認定是錯的東西現在被推翻了,而現在我們認定是對的科學知識與建議,在往後是否也同樣需要被更新呢?
欲探討此一問題,必須從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的程序來著眼。首先是青春期因為性激素的分泌,在這階段的力量和爆發力都會突飛猛進,恢復機制也特別好;因此對於需要肌肉量的運動來說,在這個時期進行增肌形式的力量訓練是最容易收效的。
但是對於許多成功的運動員來說,回顧他們的青少年時期卻往往都還在自我探索、發掘潛能與興趣的階段,因此絕對不是學理上認定這時期適合大量加入重量訓練,就每個人都應該在這時期首重力量與肌肉量的發展。因為最終,能決定競技場上最後成就,其實是訓練動機、紀律與關鍵時刻的使命感等等心理方面素質,才能夠區分出「普通好的選手」 和「了不起的運動員」;如果這些屬於「軟體」方面的條件不到位,那麼就算你的「硬體」準備得再好,也很難有好的結果。
所以青春期首重力量訓練,是「理想」但非「必要」的做法。那麼反過來在兒童和少年時期就介入肌力訓練呢?
其實,除了考慮絕大多數的阻力訓練器材,尺寸和負荷都是設計給成人之外,其實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從事力量訓練並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是適度的力量提升有助於預防傷害,只是因為這階段的體能訓練重點,應該在於速度與協調性;因為從幼兒時期開始到青春期之前,人體的神經系統發展是最快速的。
所以任何牽涉到神經系統發展程度的體能元素,都應該在青春期之前,視為重點進行加強,而且訓練的安排需盡量多變。這除了是有助於全方位的神經系統發展及避免太早讓技術「精緻化」(因為技術的簡化與自動化,意味著「多餘」的神經傳導連結被淘汰)之外,也要考慮到兒童的心智成熟度。太精緻注重細節的訓練內容,對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往往是效用極低的;甚至於如果過度硬性規定,還有可能會抑制思考發展,減低未來的創造力。
因此兒童時期不應著重訓練,而是要以遊戲及玩樂性質的方法多方面嘗試不同運動項目,並且只在關鍵的年齡層進行性情陶冶,譬如說:三到五歲的小朋友要教他不可以咬人、打架和尖叫,小學低年級開始要教育注重自身安全,中高年級時開始學習服從運動場上的規則以及不輕易放棄等等心理素養。
由於前述神經系統發展上的考量,以及為了避免心理層面的疲乏,過早進行專項化的訓練是不理想的。但在另一方面,當你給予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太多自由的選項,也容易培養出只有在順境能夠有所發揮的選手;只要遇到事情一不如意,轉換項目就可能成為一種逃避的藉口。
那麼該如何取得平衡呢?我們往往在思考生理發展的層面時,太過單一地只有從「競技運動」的最終目標,來作為標竿去衡量自己的一切想法與作為;但藉此章節, 我們可以來稍微探討比較接近哲學層面的競技意義。其實對於絕大多數參與競技的人們,包含至少一半以上菁英層級的運動員,最終都無法以運動維生;因此競技運動的價值,應該是在訓練與上場比賽的這些過程中,可以帶走一些什麼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從這個角度,兒童與青少年的訓練目標,也應該以「對人格素養」的培育,為主要的出發點;反倒身體能力的發展次之。因此回到「怎樣豐富孩子的選項,但又不至於讓他們太過自由以至於缺乏韌性」的問題,個人看法是,不允許他們在表現差心情低落的時候放棄,而是要求他們要轉換跑道之前,至少先拿出一場好的表現。這樣才不會讓孩子們養成「事情太難的時候總是可以逃避」的態度,而是主動的對現狀嘗試做出改變。
而到了青春期結束之後,速度與爆發力的發展大致已過,可以將體能的重點聚焦在力量與耐力的進一步強化,開始逐年提升訓練的總量,並且在技戰術的層次進行更細膩的調整;而在競技能力達到巔峰之後,重點則轉換為如何應用最適當的刺激方式,延長運動生涯。
任何有長期觀察和參與學生運動的人,相信都能夠同意,在青年到成年的這個轉換階段,有太多極具「天賦」的選手是無法完全發揮的,最後只能流於當個泛泛之輩,甚至提早退出。
也許這是本來就應該會發生的事情,而作為教練若無法自我調適,太過擔心流失選手,也許反而不容易把焦點放在「正確」的訓練架構;甚至如果過早開始追求競技場上的成就,可能反而加劇中途退出的現象。
但另一方面,由於體能發展速度的個人化差異,同齡的學生不一定都適用相同練法;因此若發覺到具有天分「且訓練動機強烈」的青少年選手,也不必限制訓練上的作為,應該大膽給予更高強度、更高品質的訓練內容和更頻繁的訓練次數。只是單一次訓練的時數和訓練量,仍應避免加高;因為在成年之前,雖然體能的恢復速度較快,但承受負荷的勒性(可負荷性)畢竟依然低於成年人。
追根究柢,兒童和青少年並不只是「比較小的大人」,不能把成年人的訓練方式直接以「縮小版」拿來套用。不同時期有發展不同體能的最佳機會,錯過了這些所謂的黃金窗口,再怎樣好的天分都會被浪費。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廖歆迪著《減法訓練 減去不適合的方式 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一書。
本書從國外眾多運動科學研究開始,結合作者廖歆迪自身多年實際訓練運動員的寶貴經驗,帶你了解如何減去不適合的方式,達成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書中還邀請各類專項運動專家一同審訂:讓你學會健身、攀岩、自行車、跑步和技擊等5大熱門專項體能訓練技巧與應用指引。
無論你是體能訓練的初學者,或是經驗豐富的運動員、教練,都能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圖表與文字內容,領略出不同的訓練方式和技巧;打破傳統運動方式的迷思,幫助自己找到最是適合、精準的訓練方法,讓運動訓練更有成效。
■本書特色
1.以實證突破傳統訓練框架
透過了解訓練的意義,與市面上眾多衝突訓練方式的認知,快速的了解「精準訓練」的概念與邏輯。
2.分析體能三大元素與訓練的關聯
運用國內外研究與分析報表,解說體能三大元素與訓練成效之間的關聯性,讓 你了解「力量訓練」、「速度訓練」與「耐力訓練」的定義與重要概念。
3. 剖析運動專項性的需求
帶你了解運動專項的定義與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的差異,並了解週期性訓練理論與課表的設定技巧,讓專項運動的訓練能更加的有效率。
4.常見的專項運動訓練與應用
無論是專業運動員、教練或是一般運動愛好者,都能透過不同運動專項概念,了解該如何設定方向、破解迷思與改變觀念。
•更多《減法訓練》資訊 請點此
•購書連結
責任編輯/林彥甫
如果你在於胸部肌群的訓練上,還是一直採用平板臥推、飛鳥或伏地挺身等這些訓練方式,雖然,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的胸肌有獲得完整的成長,但是,你知道胸肌是一塊十分講究訓練角度的肌肉嗎?簡單說,胸大肌分為三個肌束:鎖骨處(上胸)、胸骨處(中胸)與腹部處(下胸),也因為它一端肌肉連結著手臂,另一邊連結著鎖骨、肋骨等多處附著點,可以說幾乎是附蓋於整個胸骨上,所以手臂的下放位置與角度,就會決定你訓練到哪塊胸肌!通常,大家都會從中胸開始訓練起,接著才會是上胸或是下胸,但是,如果你想要讓上胸增加更多的厚度與肌力時,可以透過下列6種技巧與訓練方式,解決你上胸較薄的弱點。
你一定有看過中胸或下胸練的不錯的人,但未必他們的上胸可以練的好,這也就說明了胸肌分區鍛鍊的重要性,另外,相對於這點也可以說明,胸大肌在運動時會整塊肌群都均衡鍛鍊到的理論,並不符合實際狀況。再加上上胸肌束比較靠近肩膀的位置,也會造成上胸肌在訓練時很難伸展開來,所以,臥推如果不能充分伸展上胸肌群,那就會練到下胸或是平胸,甚至於三角肌。首先,第一個技巧與建議方案,就是要練胸先從最弱的上胸練起,原因就是當你身體能量處於最好狀態時,比較能有效驅動上胸肌肉的力量,而不會讓肩部的三角肌群來主導這項訓練。
如果你有仔細看過平板臥推椅,就可以發現它可以調整椅背的角度,然而要用多少角度來做臥推可以刺激上胸肌發展呢?經過實驗證明,傾斜角度30度是刺激胸肌中上部最好的角度,如果低於30度較易於刺激中胸肌肉,如果上斜角度在45度時,對於胸肌最上部的刺激最大,如果超過45度肩膀的三角肌前束就會承擔過大的壓力,因此,想要練上胸就把傾斜角度控制在30~45度之間最好。
當你的上胸訓練遇到停滯或平台期時,你就必須更加專注於刺激的角度與重量上來作調整,例如:原本你在訓練中採用45度傾斜角度做12RM的訓練,接下來你就可以使用30度來做訓練,試著使用不同的角度變化,來刺激你想要訓練的目標群肌肉,否則,你將會永遠停滯不前!
如果你想要肌肉能更有效的成長,就必須使用不同的重量來做刺激,如果你在50kg做到12下力竭後,請再用50kg的80%重量再做到力竭,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透過這樣的訓練方式,能讓肌肉在力竭後再次受到刺激,這會讓肌肉纖維獲得更多的刺激及成長,最好的作法就是在最後一組重量時使用,能更有效的增加肌肉量。
如果你的課表是安排每天都要練到胸部,那真的不是一個最好的練習方式,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在2002年作出的肌肥大阻力訓練循環建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及訓練的循環週期建議以48小時左右為佳,這樣能有效的刺激肌肉生長也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如第一天訓練胸和三頭肌、第二天背與二頭肌、第三天肩與腿到第四天就可以重複第一天的訓練部位。
相信很多人都會用啞鈴或槓鈴這兩個器材來做訓練,而槓鈴的缺點在於,你做胸推的動作範圍取決於手臂與肋骨的尺寸,再加上上推時無法有效的將兩手往中間擠壓,因此,會影響胸肌內側肌肉的發展。使用啞鈴就沒有上列這些缺點,但是,啞鈴就必須要有更加穩定的力量,才能正確有效的刺激上胸,所以,這裡建議啞鈴與槓鈴可輪流練習,讓身體肌肉不會過於習慣而停止成長。
資料來源/valentinbosioc、nutribal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