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2016臺灣盃國際滑水賽 7/23-7/24 High翻迎星碼頭
1
2016臺灣盃國際滑水賽 7/23-7/24 High翻迎星碼頭
2
水阻比風阻大八百倍! 用這些技巧減少水阻輕鬆游泳
3
最安全的游泳救命設備PLOOTA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6臺灣盃國際滑水賽 7/23-7/24 High翻迎星碼頭

2016-07-22
話題 水上運動 游泳 賽事 活動

臺北市滑水協會與臺北市政府共同舉辦「2016臺灣盃國際滑水賽」十國選手將於7月23、24日在迎星碼頭(社子大橋旁)閃耀登場。亞洲新設滑水聖地就在台北社子大橋旁,本週星光雲集各國滑水運動明星紛紛抵台,共襄盛舉這場年度結合草地音樂派對、頂級觀賽遊艇、比基尼沁涼水池,還有超過500個免費抽獎的大型國際賽事,準備High翻台北,歡迎市民一起來為台灣隊加油,活動期間唭哩岸捷運站設接駁公車。

2016臺灣盃國際滑水賽7/23-24在迎星碼頭閃耀登場

亞洲滑水新聖地 迎星碼頭點亮基隆河

「2016臺灣盃國際滑水賽」由臺北市政府體育局、觀光傳播局、交通局、環境保護局、水利工程處、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合力協辦。來自10個國家(臺灣、日本、韓國、泰國、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俄羅斯、德國)滑水高手飛抵臺北飆浪競技,賽事可期。

來自10國強手,精彩可期

連四屆亞洲盃冠軍日本女將戶川未來(Togawa Miku)率先抵台表示,迎星碼頭賽道筆直寬廣,選手很容易展現技術,加上台北觀光超好玩,對於外國選手台北是新的滑水聖地。

2016臺灣盃國際滑水賽總召李瑋珊表示,本次賽事籌劃一整年的時間,主題色彩繽紛,現場分水道競賽區、泳池區、野餐區、攝影區、舞台表演區,還特別為加油民眾設置臉書打卡分享即可抽獎攤位,提供國賓影城電影票、泰山純水、eneloop充電電池、Muii比基尼等超過500項大獎,民眾可攜帶野餐墊與遮陽用品,一起High翻今夏最潮的水上嘉年華!

賽道筆直寬廣,選手很容易展現技術
超過500項大獎,民眾可攜帶野餐墊與遮陽用品,一起High翻今夏最潮的水上嘉年華

比賽資訊:

活動名稱:「2016 臺灣盃國際滑水賽」

活動日期: 105年7月23日與24日(星期六、日)
比賽項目:拖艇寬板滑水、快艇衝浪、自由曲道滑水
活動地點:迎星碼頭(社子大橋旁)
  •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7段106巷358號
  • 交通:前往迎星碼頭必須自行開車或騎車,可於延平北路7段轉106巷直行,或自北投立賢路上社子大橋,到達社子島後左轉。
  • 7/22-24免費接駁:捷運唭哩岸站~社子島河濱公園。07:00-18:00,每30分鐘一班。

活動地點地圖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水阻比風阻大八百倍! 用這些技巧減少水阻輕鬆游泳

2019-07-18
訓練動作觀念游泳水上運動知識庫

在水中移動時,水阻比陸地上的風阻大了八百多倍!所以對習慣只靠雙腳支撐行進的人來說,很難適應水中的力學和移動方式,演變成「陸上一條龍,水上一條蟲」。其實只要多花時間在水裡練習,讓身體與大腦習慣水中世界的移動規則,透過減少阻力,就能讓你游得輕鬆。以下是耐力運動作家暨教練徐國峰在新著《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中提出的減少水阻姿勢,跳進泳池試試吧!

水阻比風阻大八百倍! 用這些技巧減少水阻輕鬆游泳

從指尖至腳尖維持水平的身體線

人體在水中本來就有浮力,但身體各部位的浮力大小卻不同。因為肺與胃囊中空,而腿部的肌肉量較多,造成上半身密度比下半身小,再加上換氣時口鼻必須浮出水面,所以很容易因為蹺蹺板的桿杆原理使腿部下沉,變成「/」型的身體位置,因而形成較大的橫斷面積。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紅線和水平線的夾角愈大,身體在水中前進時形成的阻力也愈大;身體愈接近水平,紅圈的面積愈小,水阻與體能消耗也會跟著下降。

紅線愈接近水平,左圖的紅圈面積愈小,在水中前進時的阻力與能量消耗也跟著愈小

如何使身體接近水平?

有些人無法打平是因為身體的「排列不良」或是「活動度」與「肌力」不足,這必須另外透過一些矯正與力量訓練才能改正。

「排列不良」的常見案例是駝背與圓肩,當胸口縮進去、背拱起來時,雙腿就很容易下沉,而且會使換氣變困難,必須抬得更高才換得了氣;為了抬更高,腿部會在換氣時變得更沉,阻力也變得更大。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優先的並不是去學技術,因為此時不管學什麼動作都會做不好,不管教練喊得再大聲、更多遍,下肢也一樣浮不起來,換氣時一定會沉下去。對他們來說,最優先的訓練不是水中的技術,而是透過胸椎關節與肩關節的活動度訓練及適度的力量訓練,來優化排列姿勢。當身體各部的排列(體態)改善後,不用刻意努力,下肢也會自然浮起。

「活動度不足」的主要部位是肩關節,當肩關節太緊繃,提臂時勢必會大幅度轉動整個軀幹(菁英選手提臂時軀幹也會轉動,但幅度較小),不只使得雙腿下沉,也會因旋轉過度而形成剪刀腳。如果確定肩關節的活動度不足,就必須在訓練課表中特別針對活動度做訓練,因為活動度到位了,划手與提臂的過程才可能保持穩定;換句話說,活動度是穩定度的前提條件。

「肌力不足」的主要問題會發生在泳者的後側,當身體後側力量不足,便無法在長距離的游泳中抬起腿部。你可以試著趴在地上,雙腿打直向上抬起到大腿略微離開地面,用你的手去摸你的下背、臀部與後大腿,你會發現都處於收緊的狀態。 自由式的每一次打水,除了向下壓水要有力量之外,泳者也要有力氣快速把整條腿一起抬起來。我發現不少自由泳的初學者只會用小腿打水並非全是技術上的問題,有些人是因為力量不足,所以只能抬起小腿,而無法抬起整隻腿。

當泳者向下打水後無法立即把整條腿抬起來,下肢就會沉在水中,變成「/」型的身體位置。那要如何改善呢?若泳者是因為力量不足造成身體的姿勢不良,此時無論教練喊得再賣力「腳抬起來」「打水快一點」「上半身下壓」……都沒有用,必須運用力量訓練才能改善。

除了透過上述針對性的訓練改善泳者在水中的姿勢之外,還有三點跟身體素質較無關係的小技巧,可以直接從「技術」端來修正,分別是「減少打水幅度」、「頭藏起來」與「手往前伸」。

減少打水幅度

前面提到,當身體後側力量不足時,腿部會容易下沉。因為力量無法在短期內改進,要使下肢快速接近水平的方法是提醒自己打水小力一點,不要打得太深。當你用力打水時,肌肉會變得緊繃,所以比較容易下沉;而且每次腳掌下壓愈深,就要花更多力氣抬起腳掌,所以對於力量不足的人來說,打水愈用力,下半身只會愈來愈沉。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只要我要求學員減少打水的幅度,他們的下半身立刻就會更靠近水面,身體線自然變平。

大幅度打水,容易使身體失去平衡,重心後移(左);小幅度打水比較容易使身體保持水平

藏起頭部

大部分的初學者下半身過沉的另一主因是換氣時頭抬得太高;許多熟練換氣技巧的人,在沒換氣時也會不自覺地抬頭游泳(很多人是在潛意識裡害怕嗆水,所以抬頭游準備換氣),這種抬頭的泳姿不只會增加水阻的橫斷面積,也會造成重心後移。重心後移不但會使雙腳下沉,也會降低抓水的水感與推進力。為了減少「首」當其衝的水阻與增加水感,應該盡量把頭藏在水裡。簡單來說就是「低頭」,最理想的情況是後腦勺、後頸與背脊能形成一直線。換氣時也一樣,應盡量減少頭部露出水面。

抬頭時會形成多餘的水阻橫斷面積,通常胸椎或肩關節的活動度不夠時,都會變成抬頭換氣(左);換氣是透過轉肩的動作順勢完成的,無須刻意抬頭

手往前伸

手臂除了推進也能減少水阻,因為手臂可以變成身體的延長線。只要手臂在交替划水的過程中,能有相對較長的時間保持在頭前,身體的蹺蹺板就會比較穩定地維持在水平狀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練都會建議「前交叉」的游泳。所謂的前交叉,是當一隻手尚未划到額頭前方時,另一隻手就入水了,如此一來,雙手就會輪流保持在額頭前方,這使身體蹺蹺板的重量一直維持在前方,自然就能維持水平。相對來說,如果初學者採用「後交叉」的游法,身體的重心會向後轉移,當你打水力道不足以撐起腿部下沉傾向時,上半身就會翹起來。

對初學者來說,只要能讓上半身的部位(主要是頭部與手臂)不要離開水面太多,划手週期中保持至少一隻手掌在頭部前方,身體的重心就會靠前,蹺蹺板的另一邊(雙腿)也會比較接近水面了。但要注意:手掌一入水就要保持與肩同高與略低於手肘的位置;如果手掌比肩膀高,重量一樣會轉移到下半身,身體又會從上半身往上蹺起了。最理想的腳尖與手指方向分別是9點與3點鐘,但我在教學時若碰到下半身很沉的人,會請他在手掌入水後略微向下壓水,指向4點鐘的方向,如此一來,下半身就比較靠近水面了。雖然手掌指向4點鐘會形成多餘的水阻,但因為下半身的橫斷面積比較大,對雙腿過沉的人來說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

最理想的腳尖與手指方向分別是9點與3點鐘,但對下半身很沉的人來說,手掌可指向4點鐘方向,如此下半身就比較靠近水面了

書籍資訊

◎ 以上文章摘自臉譜出版,徐國峰著作《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從動作原理、技術練習到訓練課表,教你如何降低水阻、建立水感、增加推進力,游得輕鬆又快速》一書。

本書特色

華文世界第一本結合技術理論+水感與專項力量訓練法+泳力表
與個人化泳速區間+自主訓練課表的自由式科學化訓練專書

● 專門寫給已會游泳且熱中訓練,想游得更好更快的泳者及三鐵愛好者。
● 本書結合理論與訓練法,通透每個動作背後的原理,讓訓練更有邏輯、更加聚焦,練就優美的泳技。
● 透過FINA泳分與歷年來世界紀錄的研究,創建泳力表及個人化泳速區間,檢測實力展開最適合自己的自主訓練。
● 設計400公尺自由式訓練課表,拍攝128支由專業選手與教練示範的水感與專項力量訓練影片,藉由線上線下完整學習。

 ◎ 更多臉譜出版《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最安全的游泳救命設備PLOOTA

2017-05-17
水上運動配備館運動配備游泳

夏天將至,暑假即將來臨,不少民眾會選擇到溪邊或海邊玩水消暑。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消防署統計,2016年台灣溺水案高達739件,其中超過4成民眾是在溪邊、河邊溺水。不論本身是否會游泳,水中的安全隱患還是不可小覷,為了讓大家游的開心,又能保證安全性,來自德國的團隊設計了一款游泳救生項圈PLOOTA。

游泳救命設備Ploota ©kickstarter.com

PLOOTA重點功能

PLOOTA是世界上首款自動操作、由傳感器控制、面向游泳愛好者和水上運動愛好者的安全設備。有別於一般的救生圈,PLOOTA設計成頸圈的造型,使用時,只需將PLOOTA套在脖子上即可,不會有任何的負重感。
 
PLOOTA內置一個二氧化碳充氣的安全氣囊,若PLOOTA內置的傳感器檢測到你把頭埋在項圈裡超過 30 秒,就會觸發兩邊的氣囊充氣開關,迅速充足二氧化碳氣體,產生浮力而拉起溺水者的頭部。之後,還可以將氣囊塞回項圈裡並重新使用。不僅如此,當你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危險狀況時,也可以以手動方式按旁邊的按鈕開啟安全氣囊。

圖片說明 攝影師

PLOOTA是一款時尚的配備,它的設計結合了現代、運動和輕便的風格,他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使用的水上配備。由於PLOOTA直接附著於皮膚上,所以舒適和柔軟的材質是關鍵。它的形狀符合人體肩、頸解剖結構,使PLOOTA有著最高的佩戴舒適性。

PLOOTA設計過程 ©kickstarter.com

該產品的靈感來自於PLOOTA的首席執行官兼創辦人Rai​​ner Fakesch的家人因在南非遭遇溺水事件而不幸罹難之後,2015年,他與PLOOTA的營運長Melanie Weichel共同創立了該公司。現在 PLOOTA在 Kickstarter集資平台以早鳥價65歐元募款,目前也已經獲得了140人的支持,目標達成率 63%。

PLOOTA創辦人Rai​​ner Fakesch ©ploota.de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