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NIKE SWIFT田徑服裝進化史
1
NIKE SWIFT田徑服裝進化史
2
2019波士頓馬拉松必知5大關注焦點
3
台北馬拉松:台灣年度最大馬拉松盛事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NIKE SWIFT田徑服裝進化史

2016-08-15
話題 跑步 里約奧運 奧運 服裝 NIKE

為了在賽場上爭取冠軍,每0.01秒對運動員來說都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何Nike一直致力於“ 整體速度系統”的創新來排除干擾因素,幫助運動員全神貫注於比賽本身。追溯自1996年,Nike發現緊貼身體的紡織材料能夠有效降低空氣阻力,並將這一理論付諸嘗試。Nike運動研究實驗室(Nike’s Sports Research Lab)的科學家與空氣動力學家們攜手於2000年為雪梨的運動盛會推出了第一代Nike Swift田徑服裝,並在之後持續推出進化科技裝備至今。

2000年雪梨奧運第一代Nike Swift田徑服

Nike Swift Suit田徑服裝為在雪梨舉辦的運動盛會打造,主張應用劃區域的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科技,根據身體不同部位的動作與速度,選用不同的材料與織物。此服裝還採用了連身帽設計來進一步降低空氣阻力。

於雅典舉辦的運動盛會時,Nike再度優化2000年的Swift Suit 田徑服裝,採用當時最新的Nike創新科技來製造更輕盈、更透氣的一代。

NIKE 2004年雅典奧運的田徑服

Nike為在北京舉辦的運動盛會推出的Nike Swift Suit田徑服裝系列,讓運動員可以客製他們想要在場上穿著的裝備,並同步提升空氣動力學在身體關鍵部位的優勢。全新款式的剪裁更加貼身,背後使用Aerographics散熱系統,並盡可能減少服裝接縫。Nike Swift手套、臂套等疾速短跑裝備也使用了凹狀形狀面料,有效降低空氣阻力。

NIKE 2008年北京奧運的田徑服

Nike在於倫敦舉辦的運動盛會前,隆重推出Nike Pro TurboSpeed系列服裝。此系列透過AeroSwift結構以及劃區域的空氣力學來優化Nike Swift科技,大幅度降低干擾與阻力。其服裝再次實踐了Nike對永續發展的目標,82%的服裝材料為回收再利用的聚酯纖維紗線。

NIKE 2012年倫敦奧運的田徑服

Nike最新 Nike Vapor田徑服裝系列優化了Nike AeroSwift科技,簡化服裝結構來降低裝備重量。

NIKE 2016里約奧運男子田徑服

Nike Vapor田徑服裝系列借助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將擁有透氣工程網眼並往四周延展的編織布料與Nike AeroBlades科技融為一體。Nike AeroBlades能夠引導運動員身體四周的空氣流動,將Nike田徑裝備的抗空氣阻力性能提升到全新高度。

NIKE 2016里約奧運女子田徑服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9波士頓馬拉松必知5大關注焦點

2019-04-10
波士頓馬拉松賽事跑步路跑馬拉松六大馬話題

跑者最高聖殿「波士頓馬拉松」將於美東時間4月15日上午(台灣時間15日晚間)開跑!將邁入123屆的波馬有去年男女冠軍強勢回歸,戰況空前激烈,加上去年狂風暴雨嚴峻天氣的「洗禮」,讓主辦單位有如禦敵般嚴正以待。趁波馬開跑之前,看看今年這場盛事刺激的、趣味的、以及實用的關注焦點!

2019波士頓馬拉松必知5大關注焦點

1. 川內優輝、林登回歸賽場捍衛冠軍寶座

2018波士頓馬拉松在狂風暴雨下出乎眾人意料,男子組冠軍由日本「最強市民跑者」川內優輝奪下(2:15:58),成為波馬近31年第一個奪冠的日本人;女子組冠軍則由美國馬拉松女將林登(Desiree Linden)封后(2:39:54),成為33年來第一位在波馬摘冠的美國人。

兩人在去年波馬賽後備受矚目,波馬主辦單位波士頓體育協會(B.A.A.)已於去年12月宣布,包括川內優輝、林登在內得多名菁英將重返2019波馬,兩人將強勢回歸捍衛冠軍衛冕者寶座。這也成為川內今年4月轉為職業選手後的代表之戰。

2. 40年前波馬女子冠軍瓊·班諾特回歸賽場

美國退役馬拉松奧運選手瓊·班諾特(Joan Benoit )是第一位獲得奧運金牌的美國馬拉松女子選手。1979年,21歲的她創下波士頓馬拉松的美國女子最速紀錄2小時35分15秒,並成為該項紀錄保持人28年之久。今年是瓊·班諾特在波馬獲勝的40周年,現年 62歲的她將出賽2019波馬,並將目標設定在不超過40年前成績的40分鐘內。這是瓊·班諾特締造歷史性勝利的40周年慶祝,也讓眾人拭目以待。

瓊·班諾特(Joan Benoit ) ©GETTY IMAGES

3. 錄取條件創新高  競爭度大增

波士頓馬拉松以嚴苛的錄取資格(Boston Qualify,簡稱BQ)聞名,BQ指全馬成績的最低標準,依據不同年齡層與性別訂定,然而不是符合BQ就能保證拿到波馬門票,因為這只是成績「門檻」,超過BQ成績越多的跑者越能優先錄取,而根據官方公告,2019波馬共 30,458 位跑者有達BQ申請報名,卻只有23,074位順利拿到波馬門票,也就是其中7,384名跑者雖然已BQ仍不能參賽。仔細看錄取低標,參加2019波馬的選手成績至少要比所屬的年齡組別的BQ快4分52秒,創下近年波馬錄取低標資格的新高,也代表賽事競爭度越來越高。

男子組BQ與錄取最低標準 ©B.A.A.
女子組BQ與錄取最低標準 ©B.A.A.

4. 預測比賽日低溫多雨  主辦單位擴增8座庇護所

歷經去年被稱為30年來最冷的波士頓馬拉松,在低溫暴雨下使大量跑者受傷、棄賽,比賽日天氣成為主辦單位和波馬選手們的關注焦點。2019波馬倒數不到1周,依目前氣象預報,比賽日波士頓市最高溫度攝氏12度、最低6度;起跑溫度攝氏7度、濕度74%,風速10mph東北風,甚至可能有暴雨發展(去年比賽日最高溫度攝氏10度、最低2度;起跑溫度5.5度, 風速2-5 mph),今年恐怕又是個低溫多雨的糟糕天氣。

為了防止選手受傷,主辦單位在賽道沿線擴增至少8座庇護所,每個庇護所可容納數百人,而每個帳棚都配備了各種醫療專業人員,為有需要的跑者或觀眾提供基本急救。

2018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日當天的低溫暴雨天氣 ©GETTY IMAGES

5. 衝過終點線的新禮物-海鹽香菜口味啤酒

26.2 Brew這款啤酒是為了跑馬拉松完賽的跑者而生,過去7年都有在波馬比賽中推出。而3月份新發表的新版26.2 Brew,由喜馬拉雅海鹽和香菜製成,口感清爽,含有9克碳水化合物、120卡路里,可作為低熱量的運動後燃料。跑者在完賽後可嘗試小酌,把它當作衝過終點線的獎勵吧!(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The Washington Post, B.A.A., FindMyMarathon.com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北馬拉松:台灣年度最大馬拉松盛事

2018-12-07
賽事話題路跑精選賽事馬拉松跑步

最後更新:2019/9/5

台北馬拉松(Taipei Marathon)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國際城市馬拉松賽事,也是一年一度的跑步界盛事。每年12月中旬,台北馬以首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馬拉松之姿,搭配賽事週邊的博覽會、訓練營、課程等活動,吸引兩萬七千名海內外跑者共襄盛舉,也成為許多台灣跑者每年的目標賽事。2019台北馬拉松將邁入23屆,今年更以「銅標籤賽事」身分亮相,成為台灣第一、也是唯一取得國際田徑總會(IAAF)認證的市區馬拉松,今年也特別優化賽道,減少幅度較大及難度較高的彎道數量,相當適合成為跑者破PB的選擇。

台北馬拉松:台灣年度最大馬拉松盛事 ©交通部觀光局

 特色  1 跑經古城門、多項城市地標
自2017年起,賽事路線以「古城巡禮」為概念基礎,納入承恩門(北門)、麗正門(南門)、重熙門(小南門)和景福門(東門)等歷史古城門,此外,沿途還可見忠烈祠、圓山大飯店、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故事館、光點台北、台北車站、總統府、台北101、仁愛路林蔭大道、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美麗華、大直橋及河濱公園等地標性景點,充分呈現台北市古今融合的城市風貌。

賽道行經圓山大飯店 ©TAIPEI MARATHON
賽道行經總統府 ©TAIPEI MARATHON

 特色  2 全馬限時嚴格  挑戰性高
全程馬拉松限時330分鐘(5.5小時),半程馬拉松限時180分鐘(3小時)。一般全馬關門時間有6小時、更有較寬鬆的7-8小時(世界六大馬拉松的關門時間都在6-8小時之間,但其中波士頓馬拉松設有參賽資格門檻),台北馬的5.5小時關門時間,相較許多馬拉松賽事嚴格,也增加全馬的挑戰性。而2019年更開放指定賽事有達到一定完賽時間的優秀選手免抽籤報名,將激勵更多優秀跑者共襄盛舉。

 特色  3 越來越好玩的台北馬EXPO
國際間許多較具規模的馬拉松賽事,都會在賽前規劃馬拉松博覽會,讓跑者現場報到、領取物資之餘,能參觀或購買各式運動產品,或參加馬拉松相關活動與講座。
 
台灣的馬拉松EXPO發展較國外晚,台北馬在2015年首創「adidas Running EXPO跑步博覽會」,算是台灣馬拉松博覽會的先驅,之後規模一年比一年盛大。2018年台北馬EXPO於12月6-8日在世貿三館舉辦(2019年資訊尚待公布),除了報到處,另有國際賽事區、路跑用品區、形象展示區、祈福牆、拍照區,以及講座區安排名人分享經驗。此外,賽前搭配訓練營、課程等多樣活動,讓台北馬不只一天比賽,更像路跑界的年度嘉年華會。

起、終點:台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

台北市市民廣場是台北馬拉松的固定起、終點站,也是許多台北城市路跑的活動場地。起跑後,沿著仁愛路林蔭大道一路像總統府前進,5K之後進入台北市西區,也是能欣賞最多名勝古蹟的賽道路段。

起終點站:台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 ©交通部觀光局

6-12K:台北古城區巡禮

跑至仁愛路一段,首先會看到東門(景福門),接著轉至信義路繞行中正紀念堂,並經過總統府、小南門、南門、北門等歷史古城門。

台北馬自2017年起將北門、南門、小南門和東門等歷史古城門納入賽道 ©TAIPEI MARATHON

16-36K:河濱美景

台北市的河濱公園、運動場林立,綠地遍布,是民眾練跑、做各類運動最熱門且舒適的空間。賽道約16公里處自基16美堤疏散門進入河濱,沿途經美堤河濱公園(往南港方向)→彩虹河濱公園→成美右岸河濱公園→南湖右岸河濱公園,接著出水門轉至安康路、上成功橋到左岸續接河濱路段,從南湖左岸河濱公園→成美左岸河濱公園→觀山河濱公園→迎風河濱公園,再由原線折返迎風河濱公園→觀山河濱公園,從基6塔悠疏散門離開河濱。

河濱賽段行經彩虹河濱公園 ©TAIPEI MARATHON

約40K處:基隆路地下道

約40K左右,賽道下基隆路匝道並進入基隆路地下道,跑在黑暗的地下道中,路面轟隆隆的車聲不絕於耳,是相當特殊的經驗,這也代表終點就在不遠處。出地下道後轉至信義路,待跑回市府路,就可以迎接終點的來臨。

 賽事歷史 

1986第一屆
台北馬拉松從1986年3月9日舉辦首屆,當時由台北市政府主辦、中華民國田徑協會協辦,從總統府前廣場起跑,全馬42.195公里的限制資格,現在看起來相當嚴格,參賽者須有4小時完賽的成績才能參賽。除了台灣本地選手,也有日本、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與香港等地共計2,269名選手參加。
 

1990停辦
1990-2000年台北市在進行捷運施工,在市區道路舉辦的台北馬因而停辦,期間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田徑協會也祭出因應措施,包括在台北馬停辦兩屆後,於1992年移師國道,命名「台北國際國道馬拉松比賽」,也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將馬拉松賽事移到高速公路上的比賽。

另外,1995年為了配合高雄市舉辦台灣區運動會,加上北捷仍在施工期,籌辦馬拉松比賽的新單位中華民國路跑協會決定在區運會前兩周舉辦「1995年高雄國際暨區運馬拉松比賽(1995 Kaohsiung International Marathon)」,這項比賽成為台灣有史以來首度將國際級馬拉松比賽南移的例子。
 
2001強勢回歸
隨著台北捷運10年建設落成,台北馬強勢回歸,在2001年11月4日恢復舉辦,地點轉至台北市市民廣場,賽程分為全馬42.195公里組,半馬22公里組、11公里及3公里組,參加人數近5,000名。
 
2004-2008 ING台北馬拉松
ING安泰人壽冠名贊助台北國際馬拉松,此期間比賽冠名為「ING台北馬拉松」,並與ING紐約馬拉松成為系列賽,接軌國際。更率先引進晶片計時技術、首度於大量招募志工參與賽會行政工作,賽事專業化大幅提升。但2008年10月ING安泰人壽被富邦金控併購,「ING台北馬拉松」也走入歷史。
 

2009-2013富邦冠名
「富邦馬拉松」是許多跑者記憶猶新的台北馬名稱。2009至2012,因富邦金控合併ING安泰人壽,也同時承接對台北馬的贊助,賽事冠名為富邦台北馬拉松。2013年更名為「台北富邦馬拉松」,賽程分組多達6組,其中競賽組人數首度突破4萬人、健康組人數破6萬人,寫下路跑最輝煌的歷史。不過因為路線和台北市交通衝突,引來許多爭議和反思。

富邦冠名贊助台北馬拉松 ©交通部觀光局

2015 停止冠名-台北馬拉松
2015年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執政第一次逢台北馬,一改過去號稱十萬人的大拜拜式賽制,開始精緻比賽人數,只保留全馬、半馬、10K三組(2016年刪除10K組別),人數銳減至2.7萬人;同時停止接受各單位冠名贊助,正式更名為「台北馬拉松」。
 
2017-2018 古城巡禮、向國際認證邁進
精緻化後的台北馬僅保留全馬與半馬組,全馬7千人、半馬2萬人。為了讓來自海內外各地的跑者體驗台北之美,2017年起,台北馬以「古城巡禮」為概念基礎,規劃具有人文歷史的路線(賽道沿途景點請見「賽事特色1.」),打造出其他城市無法複製的特色。
 
台北馬是台灣少數通過獲得AIMS(國際馬拉松暨長跑協會)賽道認證的賽事,2018年更以「邁向銅標認證」做為賽事主軸,設定為國際認證觀察年,依IAAF(國際田徑總會)路跑標籤認證規範進行賽務規劃,目標是成為台灣第一個取得IAAF認證的市區馬拉松。

2019 國際認證銅標籤賽事、邁向金標

今年台北馬拉松首度經國際田徑總會(IAAF)認證為銅標籤賽事,是台灣第一個通過銅標籤認證的市區馬拉松,選手們可透過台北馬拉松取得更多世界排名積分。台北馬主辦單位更在宣告記者會上喊話,未來將以通過IAAF金標籤認證為目標,希望能成為台灣跑者的驕傲、讓世界馬拉松好手聚焦台灣!

2019台北馬拉松宣告記者會 ©中華民國路跑協會

 路線 

全程馬拉松
台北市政府市府路(起點)→市府路→信義路→松智路→松高路→逸仙路→仁愛路四至一段→中山南路→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愛國西路→行經麗正門→小南門→中華路一段→北門廣場→忠孝西路一段→重慶南路→凱達格蘭大道→中山南路→中山北路一至三段→北安路→明水路→樂群一路→基16疏散門→美堤河濱公園→彩虹河濱公園→成美右岸河濱公園→南湖右岸河濱公園→基12長壽疏散門→安康路32巷→安康路→成功橋→向陽路196巷→重陽路57巷→松河路→基2成功疏散門→成美左岸河濱公園→觀山河濱公園→迎風河濱公園原線折返→觀山河濱公園→基6塔悠疏散門→塔悠路→塔悠路原線折返→延壽街→健康路325巷→健康匝道→環東高架→下基隆路匝道→基隆路地下道→信義路→市府路(終點)

2019台北馬拉松全馬組42.195KM路線 ©TAIPEI MARATHON

半程馬拉松
台北市政府-市府路→信義路→松智路→松高路→逸仙路→仁愛路→中山南路→中山北路→北安路→明水路→樂群一路→堤頂大道→麥帥二橋→環東高架→下基隆路匝道→基隆路地下道→信義路→市府路→終點:台北市政府

2019台北馬拉松半馬組21.0975KM路線 ©TAIPEI MARATHON

2019台北馬拉松相關資訊

Date 2018.12.15(日)
Start Time/Place 全馬6:30、半馬7:00|台北市市民廣場
Fee/Closing time
全馬:NT$1,800|限時330分鐘
半馬:NT$1,200|限時180分鐘

9月4日至9月30日17時開放登記報名,詳細資訊請上活動網站或台北馬拉松粉絲專頁查詢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體育局、維基百科、交通部觀光局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