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千萬少女的台灣偶像男星彭于晏,一身健壯肌肉與帥氣的臉龐,讓他榮登上台灣的男神排行榜上。近年來在電影作品中從《翻滾吧!阿信》、《激戰》、《黃飛鴻之英雄有夢》到《破風》,都讓他在亞洲地區發光發熱,無疑是許多人心中的男神。
但是早在前陣子,男神彭于晏在自己在臉書上,自曝小時候的胖嘟嘟的樣子,想不到男神彭于晏也是有體重破百的時候,與現在體脂肪只有3%的樣子,真是相差甚遠啊。
但是,小時候的胖並不是胖,看看現在的男神就知道了!就讓我們來看看男神彭于晏怎麼從小胖子時期蛻變成男神的呢。
出生時就已經有快5公斤的重量。從小就愛吃的彭于晏,每次看到餐桌上有什麼食物都一定要吃光光!在小學時期的他,身高在158公分的時候,體重就高達70公斤,在高三時體重飆高到80公斤。直到大學時期愛上了打籃球,並靠天天運動才慢慢瘦下來,身高也隨著打籃球後從從160公分長到182公分。
在2011年時接下電影《翻滾吧!阿信》演出體操選手的個角色,為了這部電影,彭于晏整整開始進行體操訓練與節食長達8個月。每天都要早上7點鐘起床,每天都要開始訓練12小時。只能吃水煮餐(水煮雞胸肉、蛋白),不碰含糖的飲品以及任何油炸品,盡量少碰澱粉以及糖分、鹽分過高的食物。在一連串嚴格的訓練下,終於練出44吋胸肌(約111.76公分)以及6%的體脂肪。但結實的身材讓他練到手上長繭,直到一年後都還在。彭于晏在這部電影投入的時間和訓練,也開始讓他的事業翻身,當時他那身結實的線條肌肉,讓人驚艷不已。
在《激戰》這部電影時,體脂低到只有3%。彭于晏:「我每天健身3小時,健身後練拳5小時,讓原本6%的體脂,再苦練成為3%,現在的體態非常結實,8塊腹肌線條比冰塊盒還要明顯!」
彭于晏每日健身的項目:
彭于晏的減肥方法就是運動,在《寒戰》、《太極》時期拍攝時並不算太辛苦,會適時對自己好一些,有時候會偷吃美食,吃完好吃的食物後會有更好的心情去運動。彭于晏:「我喜歡游泳、跑步、重量訓練,晚上有的時候還會去打籃球。」
《黃飛鴻之英雄有夢》這部電影,因為要和洪金寶、張晉這些有武術底子的演員真實對打,更讓彭于晏完整投入練武術,時間長達8個月之久。即使不能真的練到位,但是還是學到武術的基本底子了。對他來說不管是運動還是武術還是減肥,都要抱著信念和堅持,因為這樣才會成功。
2016在《破風》這部電影飾演專業的單車選手,這個角色有別於《激戰》的拳擊手。這部電影拍攝的主力放在下半身肌肉的線條。為了要練出較纖細的體形,從2014年彭于晏就天天開始努力做重量級訓練,從2015年3月便接受更嚴格訓練,一直練到10月電影殺青才結束。在開拍前15天更有如職業選手般照表操課,接受地獄式的鍛練。每天一大早起床先騎車2小時上坡翻越山頭,下午再進行體能訓練,還要在滾筒上騎車來訓練平衡及腿肌,最後在快沒有體力時,就進行注意力訓練,就是為了要在極度疲憊時,還能保持高度的專注力。
但是這麼艱苦的訓練並沒有擊敗我們的男神,彭于晏表示一切訓練都非常值得:「透過訓練才知道口渴以及疲累的感覺,才能從中體驗一個當職業車手在訓練自己時,是甚麼樣的心態。」
在電影《寒戰2》,彭于晏與楊祐寧最常做的就是一起健身。雖然在電影裡沒有露出他們完美的身材,但是健身也是他們每天持之以恆的一項功課。
不知道下部新電影我們的男神是否也一樣要做這些艱苦的訓練呢?期待彭于晏下一部電影是呈現什麼的樣貌來見見大家。
坐式生活者,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在養成運動習慣前,需要好好讓緊繃的筋肉放鬆、活化筋膜的水分交換,才能減少腰痠背痛與更多骨質異變的困擾!運動愛好者,更是需要多花點心思照護自己的筋膜與肌肉。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振動商品的發明,讓許多人更容易做到自我按摩放鬆這件事。
「振動」在運動訓練上,以及軟組織治療修復上,都有研究證實,是有正面的貢獻,例如可以:減少痛感、提升疼痛閾值、提升神經反應、活化肌肉、增加血流 、高肌肉溫度、激發更多肌肉參與收縮等。在選擇振動商品時,必須選擇高頻、低振幅的商品(低頻高振福就像是電鑽),新手避免在脊椎周遭打開振動模式。即使不懂運動與身體解剖的人,可以懶人按摩法:「哪裡痠痛就按摩哪裡」,直接按壓,快速達到放鬆緊繃與沾黏的肌肉筋膜;例如:上班族與媽媽們常常腰痠背痛,就可以直接拿著振動花生球這樣按,放鬆下背肌肉筋膜(是的,按著就好,夠懶人放鬆了吧但請避免直接去按壓脊椎):
因為常常駝背所以胸口緊繃,那就直接按壓胸部肌肉群吧!
或是打電腦打到手腕痛,這樣直接夾著花生球,用振動去舒緩疼痛,放鬆筋肉與促進筋膜水分交換。
我過去曾經有網球肘,所以也會這樣去放鬆手部肌肉群,每次振動後都會好許多,目前也不太發生疼痛。
隨身帶著它,走到哪振動到哪,反正很好攜帶啊!
更進階的用法,教練可以利用振動特性,結合其他諸如拉力帶與懸吊工具,更有技巧地幫助客戶達到快速放鬆肌肉目的(文章後面有說明與影片)。我們使用的,是韓國TRATAC的ActiveBall-振動花生球。
ActiveBall振動花生球是採用:
1.充電式,不會用一用就沒電。
2.三段強度的振動,能夠達到高頻率振幅小,舒適且能有效果對身體良好的振動(三段強度,分別為每分鐘轉速2200RPM、3300RPM、4000RPM;換算頻率,為36-67Hz;視為高頻有效的機種)
3.表面材質為親膚的舒適霧面,有點柔軟,不會有過度的摩擦力,也不會過於太光滑不好操作,體積適中,不論男女都能輕鬆單手操作,也容易攜帶。
按摩滾筒、按摩球、花生球等,都是用來做自我肌肉與筋膜放鬆的工具,讓身體提升柔軟度、加快疲勞的恢復、對於一些受傷部位的緩解……是現在愈來愈重視的一個部分。運動需要從增加頻率到強度來逐漸進步,強化體能跟功能進而到外表,同樣的,身體的復原也是如此,有良好的恢復才有良好的體能跟體態,不足夠的恢復會影響成效,影響柔軟度,柔軟度也影響肌肉力量跟體態,因此訓練跟恢復兩者同樣重要,都影響著運動效果、表現跟外表及健康。運動量增加了,就也該增加身體修復的方式跟時間進去,避免肌肉過度疲勞,避免運動傷害。而沒有太多運動活動的人,也不能忽視身體的柔軟度,愈少活動身體會愈僵硬,太緊繃的身體會影響姿態,如圓肩或骨盆歪斜,太緊繃的肌肉筋膜,會導致身體偏離的脊椎中立位置,如果再加上運動的大動作,受傷風險就會大大提高。
按摩滾筒以及花生球等產品設計是,讓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去用各種姿勢跟角度來操作自我按摩放鬆術,加上體積跟重量都輕量化,很容易攜帶做使用。後來振動的訓練跟放鬆方式也愈來愈普遍,早期為大型振動平台儀器,後來有了更多輕小型裝置,除了可以用一般滾筒或花生球在大型振動器平台的介面上做放鬆,也開始有了振動功能的滾筒及花生球。振動方式跟一般方式是不會互相取代跟抵觸,當我們熟悉一般滾筒及花生球的放鬆方式後,就會知道其方便性,但也知道某些部位難以操作或是不能操作,比如腹部沒有肋骨保護,不建議直接用滾筒來按摩;按壓下背時如果滾筒直接壓到脊椎不舒服,可以用小顆的球或是花生球來按壓(凹處避開脊椎);針對腳底,小球與花生球與肌膚接觸面積小,更容易按壓到深層肌肉。上斜方肌或是手肘內外側和手臂各部分,這幾個部位很難施力來自我按壓,而針對這些小部位,就可以單手拿振動花生球,輕鬆針對這些小部位來操作。另外許多初學者,在使用一般滾筒時,很多姿勢必須有核心力量支撐,所以按摩無法持久;但使用振動產品的振幅,就可以減少本身施力,更容易達到放鬆目的。有時不建議振動商品直接使用於靠近脊椎部分,有的初學者會感到不舒服,這時候,就可以不要開啟震動模式。
我們依然可以把它當作一般花生球使用,使用在平常可以按壓部位,而以下是針對幾個小部位來做特別使用示範。 1. 前手臂的外側跟內側,以及手腕部位,這些小部位也是很容易疲勞跟受傷的地方,直接開振動按壓在該處,可以自行調整振動強度以及施力的力道。
2.上斜方肌,圓肩者通常這邊也很緊繃,由於位置是較難自我按壓部位,用振動方式可以很容易操作去放鬆該部位、降低疼痛感。
3. 平時可以利用辦公或是坐著時候,直接放在臀部下面開啟振動做臀部按摩,可以針對個人需求調整放置位置,例如通常坐久了,梨狀肌都會很緊繃!
4. 腳底,可以在坐著或是辦公桌前,直接踩壓在振動花生球上,不用特地踩壓大力,可以方便利用振動達到足底筋膜的放鬆。(大大減少了許多足底筋膜炎的發生率!並且可以刺激腳底筋膜群活化,對於運動幫助很大滴!)
5. 有些關節處如膝關節後的膝窩,用滾動方式之外,用振動的方式放鬆,可以達到肌筋膜更深層。(不然平常要怎麼按這邊?)
6. 接著以下方式很適合教練、或者運動愛好者! 許多人深蹲做不好,是腳踝關節活動度很差,想增加踝關節活動度,可以利用較粗的彈力帶做牽引拉伸,我們在彈力帶後端綁上了振動花生球,將振動強度調整到最強,測試了右腳的踝關節活動度。
經過30-60秒的振動時間,測試後發現,振動幫助右腳腳踝在短時間內提升了許多活動度,小腿柔軟度也很快提升;因此小腿除了一般伸展,或是一般滾筒按摩方式,也可以試試看振動放鬆方式。
7. 髖關節,同樣利用彈力繩做牽引加上振動方式來增加活動度,提升柔軟度。
髖關節也可用另一擺位方式操作。
8. 肩關節處闊背肌的放鬆:利用振動花生球,加上懸吊系統做伸展,在上端綁上振動花生球,振動頻率調至最強,測試右手的肩關節活動度。
鍛鍊身體很重要,身體的恢復也同樣重要,肌肉及筋膜的柔軟度及健康維護是不能忽視的。
柔軟度提升可以讓肌肉群跟關節的活動度增加,避免拉傷、也增進力量!緊繃的肌肉,力量會下降,身體姿態也會變。
身體姿態失去自然排列,影響外表之外也影響健康,如呼吸跟壓迫問題,運動時也會影響正確出力,容易產生代償跟受傷。
一般滾筒及花生球或是有振動功能的滾筒及花生球,是不會互相抵觸跟取代的:一般滾筒可以很方便針對大面積來做處理;花生球可以針對小區域或是滾筒不適合的部位來使用;而振動方式則可以用在一些特殊的訓練方式,或是上面介紹的一些小部位或是特殊症狀來做方便的操作使用,更適合還沒開始運運動的人先放鬆身體。
運動訓練需要時間累積才能有可觀效果,同樣的,放鬆肌筋膜也需要時間的累積,每日花一些時間自我肌肉筋膜按摩放鬆及伸展,才能累積出可觀的關節柔軟度增進及肌肉緊繃僵硬的改善。
現任
Fit Strong飛創國際專任證照講師
TPPPC孕產婦訓練/PS型體訓練專家認證
Fit Asia 台灣/中國講師 FEA台灣/中國講師
2016~2018 體育署運動企業認證合作講師
IFBB運動營養專家/康復專家講師
IFBB業馀健體比基尼選手
FB 筋肉媽媽
造成筋膜緊繃、導致身體疼痛的因素,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良好的姿勢其實就是最省力、且最有效率的姿勢。身體的肌肉可以簡單劃分成兩類,一類是「維持姿勢的肌肉」,例如:站立起來的時候,豎脊肌必須收縮維持脊椎挺直的姿勢,而另一類是「產生動作的肌肉」,例如:將包包提起來這個動作中,二頭肌就是產生動作的肌肉。然而,如果身體是保持在良好的姿勢之下,「維持姿勢的肌肉」就只要用最小的力氣收縮,而身體的其他肌肉甚至可以放鬆,完全不必用力。
但是,如果身體的姿勢不良,那麼「維持姿勢的肌肉」就必須用更多的力氣收縮,而原本不需要收縮、可以放鬆的肌肉,就必須要收縮,就是所謂的「代償現象」,因此,即使身體是在一個靜止的狀態下,壞姿勢比好姿勢需要更多力量去維持,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
除此之外,原本產生動作的肌肉,卻去幫忙維持姿勢的肌肉做工,維持姿勢雖然不需要很大的力量,但卻需要持久收縮的耐力,一般「產生動作的肌肉」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如果長時間這樣下來,這些肌肉就會非常緊繃,而緊繃的肌肉會讓血液循環變差、容易發炎也容易拉傷,最終的結果就是肌筋膜緊繃合併疼痛。
如果因為運動或者工作,必須長期做某些相同的動作,這會讓身體肌筋膜漸漸的適應那些特定的形態。例如:棒球打者必須不斷地揮棒,那麼肌筋膜就會往相同的方向旋轉;而芭蕾舞者必須不斷地跳躍,所以小腿的肌筋膜就容易向上短縮;自行車選手必須長時間保持坐姿,所以背部的肌筋膜通常是被拉長的,而大腿後側的肌筋膜是縮短的,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固定的動作方向或者動作形態所導致。
肌肉無力或者緊繃,都有可能會造成身體的張力或者壓力,長時間下來,聰明的身體為了適應這些張力或壓力,自然而然生成更多的膠原蛋白去補強組織,去抗衡這些多出來的力量。
舉例來說,如果你必須長時間低頭工作,後頸部肌肉就需要持續的收縮,才能撐住你的頭不會垂下來,如果後頸部肌肉無力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肌肉筋膜組織內多長出一些強韌的纖維組織,好處是後頸部的肌肉可以減少收縮的力量,得到一點喘息的機會;壞處就是肌筋膜的彈性變差了,而且肌筋膜的構造也會變形。壓力大的地方,肌筋膜的適應方式就是縮短,而張力大的地方,肌筋膜的適應方式就是拉長,這兩者都會出現組織纖維化的現象,最終都會造成肌筋膜過度緊繃。
肌肉拉傷或者關節韌帶扭傷後,身體修復的反應也是靠纖維母細胞生成纖維組織,去填補受傷的地方,這些被填補過的地方就會形成一個疤痕組織,然而,並非每一次身體的修復反應都完美無缺,有時候疤痕組織產生過多,有時候疤痕組織和周圍組織產生粘黏的現象。
簡單的說,就是受傷的地方跟鄰近組織黏在一起,這樣一來筋膜會被卡住,除了緊繃之外也會影響循環,阻礙肌筋膜傳遞訊息的效益。肌筋膜粘黏會影響正常肌肉運作的模式,粘黏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產生代償現象,而且代償的範圍會越來越廣。例如:原本是腳踝扭傷造成腳踝外側韌帶撕裂,小腿外側肌筋膜就會代償性提高張力,通常會導致腓骨肌肉收縮、保持緊繃以穩定踝關節;然而,如果過了一段時間,韌帶修復的結果不佳,還是非常脆弱鬆弛的話,那麼代償現象就可能會往上延伸,大腿外側的肌筋膜(股二頭肌、闊筋膜張肌和髂脛束)也會緊起來,甚至連臀部的肌肉(臀中肌或梨狀肌)都會緊繃起來。
另一個例子是手術,例如在腰椎手術之後,腰部肌筋膜被切開破壞,然後產生粘黏,這樣一來可能會導致手術後下背肌筋膜緊繃,甚至手術後仍然還是疼痛難耐。以上兩個例子都是肌筋膜受傷後,發生粘黏所衍生的後果。
心理狀態的焦慮或者憂鬱,也會影響到筋膜的鬆緊程度。心理的壓力增加,神經的張力就會增加,而且這種影響是全面的,並非是單一肌群或單一筋膜,全身細胞就像是要去作戰一樣,所有的肌肉細胞都會莫名奇妙的增加張力,全身的筋膜也會廣泛性緊繃起來;此外,當身體的酸鹼值越低,肌纖維母細胞的收縮力越強,而焦慮或者情緒壓力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呼吸狀態,呼吸會變得淺又快,身體會變得比較酸,因此肌纖維母細胞就傾向於收縮的狀態,而肌纖維母細胞在身體的片狀筋膜中出現最多。例如:腰椎筋膜、闊筋膜、小腿筋膜與足底筋膜等,因此,如果你的腰部、髖部、小腿與足底緊繃,也可能是肇因於心理壓力。
膜粘黏不是急性問題,是長期、慢性的問題累積。主觀的感覺是持續的、難以放鬆的緊繃感,因為還會影響到微循環,所以可能會導致慢性肌筋膜發炎,因而出現痠脹疼痛的感覺。此外,伸展到此處筋膜時,還可能會出現撕裂般的疼痛感。
若要解除筋膜粘黏緊繃的方法,就是要規律的伸展筋膜,可以的話,伸展配合呼吸能達到更好的放鬆效果。
大學時代因為打網球時發生肩關節脫臼,即使後來陸續發生打排球脫臼.打羽毛球脫臼等等,還是無法放棄熱愛的各種運動,因此決定成為一個專攻運動傷害與復健的醫「孫」,希望能用最健康的方式預防和治療運動傷害,幫助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重返場上。
部落格 堅持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