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曾報導過不少關於90歲以上年長者挑戰成功的故事,包含98歲的奧維·羅傑斯 (Orville Rogers)創造百米紀錄,96歲的強納森·孟德斯(Jonathan Mendes)完成紐約馬,91歲的Tony Taddeo心臟手術後完跑5k…等,以上都是相當激勵人心的例子。
近日,又有一位96歲的鮑伯‧麥肯亞當(Bob McAdam) 在感恩節舉行的一場5K比賽中,創造了95-99歲年齡組世界紀錄,在30度的溫度和13英里、5000英尺的海拔的情況下,麥肯亞當以48分19秒的成績打破了之前95歲年齡組的世界紀錄50分10秒 (ㄧ年後,鮑伯又以97歲高齡再次打破此分齡組世界紀錄)。
感恩節當天,在克羅拉多的高原牧場,一場名為火雞日5K的比賽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在朝著終點跑去的過程中,身為跑者的吉娜‧墨爾奧(Gina Muaau)看著自己的GPS手錶,對搭檔麥肯亞當大聲喊著:還有5分多鐘,加油!
這一切得從8月下旬說起。身為麥肯亞當退休社區健身協調員的墨爾奧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關於火雞日5K路跑賽提供5個免費參賽名額。雖然當時她還不認識他,但麥肯亞當是這個年齡在健身中心中唯一有的用過跑步機的人。墨爾奧表示:「我每週會見到他3或4次,他跑得很漂亮。於是,墨爾奧就跟麥肯亞當說,我注意到你是一位跑者,也跑得很棒。感恩節當天有個火雞路跑,你有興趣參加嗎?」
其實麥肯亞當不太確定自己是否能參加,因為他是一位法定盲人,而且通常不在戶外跑步,但墨爾奧的熱情打動了他,於是幾天後麥肯亞當前往她的辦公室告訴墨爾奧:他決定參賽。
吉娜也開心的表示: 她願意做他的眼睛。
運動對於麥肯亞當來說,從年輕時起就成為生命中很大的一部分。二戰時期的他年僅27歲,參加了伊利諾大學的一項實驗,就是要求他盡可能地在跑步機上跑。麥肯亞當表示:「當時我竟然只持續了55秒,而這55秒也激勵了我從那一刻起決心開始保養自己的身材。」
於是,他繼續在伊利諾大學學習人體運動科學,同時還參加了網球、體操和籃球的訓練。57歲的時候,麥克亞當開始學習壁球,甚至在2005年入選美國大師壁球協會的名人堂。不過一直以來,他都沒有放棄跑步訓練。
對一般96歲的老年人來說,要訓練5K是相當艱難的事。但用心的墨爾奧仍然協助麥肯亞當圍著退休社區設計了路線,並帶著他熟悉沿途的坑挖、路邊和陰影。墨爾奧說: 「他的數學很好,能夠算出自己的配速。」
所以雖然眼睛看不清楚,但內心卻清楚的知道自己必須跑13次才是3.1英里(5K)。由於比賽本身有很多上坡,努力的他甚至想去跑些模擬賽程的地形。所以當在跑步機上訓練時,他便會直接調成7%的坡度並儘可能地快走。
麥肯亞當的最後一場比賽是2011年,所以這場火雞日的5K是他既5年後的比賽。
在比賽的過程中,其實他在跑過第1英里(約1.61km)時就累了,但因著墨爾奧的鼓勵和幫忙以及他自己的夢想使他一直堅持了下去。
墨爾奧表示:印象最深刻的事,當時我們前兩英里(約3.22km)就跑進了28分鐘,麥肯亞當真的超越了自己,他是個非常有競爭力的人。而麥肯亞當則興奮的說:「我感覺自己是用爬的爬過終點線的。」
其實在訓練期間,麥肯亞當因為重病而離開人世,當時的他也因此在停訓了一段時間。但是樂觀的他一想到這些活動,便彷彿感覺生命像是重新被點燃一樣,認為自己有天還是要完成夢想目標。
然而比賽過後,對麥肯亞當來說並非結束,他還想再跑另一場5K來提高成績。 因為他認為,這次的比賽他走得比跑得多,覺得自己還能做得更好,跑進45分鐘。
跑步有沒有效率、容不容易引發運動傷害,跟跑姿有很直接的關係。跑步是一種全身性運動,姿勢對了,上下半身的連動就會順暢,讓踏出的每一步都能朝最佳成績邁進!而在跑姿中,「觸地」、「著地」是討論度相當高的話題,名列跑者對跑步姿勢的重視要素第二名(66%)。本文深入介紹觸地的正確觀念,讓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步伐。
聽到「觸地」 兩個字, 相信很多跑者會把它跟「著地」這個詞想在一起,但其實腳步與地面接觸的「著地」階段,可以再分成腳掌碰到地面瞬間的「觸地」,以及將體重轉移到軸心腳瞬間的「體重轉移」這兩步。然後,直到腳掌離開地面的那瞬間,還有一邊伸展下半身的關節一邊推動地面的階段。在這裡,我們先針對「觸地」的部分討論。
■ 觸地容易不穩
■ 容易產生阻力
■ 想要改善觸地位置
觸地方法主要分成三類:用腳跟先著地的「腳跟著地法(Heel Strike)」、用整個腳掌著地的「腳掌著地法(Midfoot Strike)」、以及用腳尖著地的「腳尖著地法(Forefoot Strike)」。除此之外,還有只在觸地瞬間用腳尖,腳跟微微懸空,然後用一半腳掌著地承受重量的「前中掌著地法(Fore-midstrike)」這種介於中間的觸地法。
觸地法的分類,不是由腳踝以下的哪個部位控制,而是由跑步動作的哪個時間點觸地,或者更嚴格地說是由與重心之間的位置關係和距離來決定的。腳往前伸出的瞬間,身體的重心仍位在遠離腳步的後方;如果腳是在這個時候著地,則必然會是腳跟先觸地。而如果是在重心已稍微往前移動的時候著地,那麼就會是腳掌中間的部分先觸地。若重心更往前移,等到腳幾乎位於身體正下方才著地,就會是前腳掌先觸地。
因此,慢速型的跑者,身體滯空的時間愈短,踏出腳後很快就會落地,所以較容易用腳跟觸地;而滯空時間長的高速型跑者, 會在重心往前移動後才觸地,所以觸地點較靠近前腳掌。
接觸地面的瞬間與體重移到前腳是兩回事!
接觸地面的瞬間是「觸地」:往前踏出腳步,腳從空中落到地面的瞬間,叫做「觸地」。這個瞬間,前腳不在身體正下方,而在身體前方,小腿的脛骨則在腳掌的後方。
承接體重的瞬間「體重轉移」:前腳觸地後,重心往前移動,直到前腳位於身體的正下方時,把體重完全轉移到軸心腳上的動作。此時腳踝呈反曲的狀態,脛骨在腳掌的前方。 基本觸地都在「身體前方」,而體重轉移在「身體正下方」。
腳尖著地法、腳掌著地法、腳跟著地法,是依照觸地時重心位置的自然選擇,同時也跟觸地時間和滯空時間的長度有關!厚底鞋的鞋底在前中掌到腳尖的部分有弧度,設計成適合用腳尖著地的形狀。而薄底鞋雖然最適合腳掌著地法,但基本上任何一種著地法都可用。
一如上圖所示, 從觸地到腳離開地面的「 離地」 這一系列動作,基本上過程是一樣的;但根據前腳在觸地時間點的不同,重心跟觸地腳間的距離也會改變,著地方法也不一樣。
重心離觸地腳較遠的話,人體會自然地用腳跟先著地;而觸地跟體重轉移幾乎同時進行的腳尖著地法,則適合用在觸地時重心接近身體正下方的時候。換言之,著地的方法不是用腳尖來控制, 而是根據你的跑步動作自然而然決定的。
其中最忌諱的,就是著地時重心明明在腳後面,卻還硬要用腳尖著地。這麼做對小腿肌肉的負擔很大,容易導致受傷。
觸地動作的好壞之分,基本上完全決定於腳著地的時候,重心位置在哪裡,以及腳掌以什麼姿勢(彎曲度)著地。至於觸地的動作對身體整體的姿勢和各部位的位置關係為何?對於之後的動作又會造成何種影響?這個問題必須綜合地評判。
在修正觸地方法時一定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提高髖關節對跑步動作的貢獻度。在此前提上一邊檢查「腳踝跟膝關節是否正確彎曲」,以及更進一步「手臂有沒有放鬆地前後擺盪,上半身是否有扭身」等問題,一邊修正才重要。這麼一來,既可以提高推進力,也可以減少受傷風險。
最近很流行腳尖著地法,但太刻意用腳尖著地,容易使身體駝背,上半身往前凸出,腳變得跟木棒一樣僵硬。
上半身(跟腰部)無法發揮作用,導致很多光用體重轉移動作來產生推進力的跑步姿勢。身體左右搖晃(重心移動)幅度是必然結果,且為使僵硬的腿往前伸而刻意轉腿,或是把腳往上踢等不好的影響,引發脛痛症候群或阿基里斯腱疼痛等各種症狀的選手更是屢見不鮮。
總而言之,觸地動作是全身連動、協調後整體跑步動作的一環,腳的觸地跟身體的使用方法,兩者是互相影響的。所以不應只想著怎麼修正觸地的方式,而應從身體的使用方式開始學習,再自然地記住可使跑步動作更流暢的觸地方法。
• 本文摘自東販出版,弘山勉著,陳識中譯《最強跑步分析全書:顛覆舊有「常識」及「姿勢」,打造適合跑步的身體》一書。
本書特色
更多《最強跑步分析全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