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過後,肩頸痛、下肢痛,我全身都痠痛,到底哪裡出問題?身為旭康復健科診所的院長也是一位運動狂熱者的侯鐘堡醫師,雖然他總是以自身嘗試經驗來幫助病人,但實際上他並非從小就開始運動。
在大學時期有參加游泳系隊的侯醫師,一路堅持到實習的時候,當時有個老師與他表示要參加鐵人三項,在那個運動風氣還未盛行的時候,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平時就有在游泳的侯醫師心裡盤算著;游泳1.5公里肯定沒問題、騎車是從小到大的技能,別說40公里了,即使400公里也能騎完、只有跑步10公里是需要訓練的,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報名了生平第一場運動賽事-鐵人三項。
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心,一定能做到。尤其是此次參加的決心,所以當他在練習跑步的時候,雖然過去從沒有跑過,但卻在短時間內快速從5公里進步到10公里。而後比賽當天,在日月潭開放水域、用小摺騎完40公里全程,跑步10公里之下順利完成了人生第一場鐵人三項。
覺得好玩又刺激的侯醫師,更決心將接下來的113和226蒐集完畢。於是賽後他更勤加練習,就這樣循序漸進不中斷,很快地,他從跑步10公里練到21公里再到42公里。
儘管如此,那時的他並不了解運動傷害,雖然進步神速,但當時的練習方法是下班後每天跑30公里,一個星期跑3天,造成的結果就是腳很緊繃、脖子痛以及肩頸痠痛。天真的他以為運動就能改善一切,但卻沒想到換來的是到處求醫。
心有不甘的侯醫師認為,雖然學習,但仍然沒有人能解答;復健科80%都與運動傷害無關,剩下地20%根本無法滿足答案,必須自己去學、去找、去嘗試,才知道到底適不適合自己。正巧那時面臨抉科別時期,喜好研究的他,也因為不喜歡開刀,最後選擇復健科,從自己開始了解運動傷害。
侯醫師表示:「其實身體就如同一個謎一樣,很少人能跟你說清楚到底是什麼,所以必須慢慢去抽絲剝繭尋找答案,甚至才有辦法分解,怎樣才能治療好。」也因著幾年的研究加上自己本身什麼都痛過了,現在只要病人講第一句時,他便知道他們的問題出在哪?!
畢業後的侯醫師第一間服務的診所便是南崁旭康復健科診所,因為這間診所的模式足以解決運動傷害所有問題,也是他夢寐以求的樣子。他說:「40%的疾病是一般復健科無法解決的,必需到處流竄、嘗試,找到自己適合的診所。」像紅繩 (Redcord),光看外觀根本不知道用處,且大多是物理治療師在執行,很少醫師本身知道它的作用,所以他認為如果要能夠真正幫助大家,除本身的專業外,醫師與物理治療師也要互助合作,不斷提升自我能力才能真正為病人解決問題。
今年已是侯醫師執業第六年了,期間治療過無數病人的他最常遇到跑步後全身痠痛的病人,有很多會藉由按摩來暫時舒緩,但實際上按摩並無法徹底解決全身性的症狀,且大部分會有這樣問題的病人,原因皆是從腳開始。最常見的就是足弓塌陷,所以他喜歡從足部開始解決運動傷害。
而每天有無數的求診病人,但往往不知道自己病症的重點是什麼,所以除了診所的治療之外,通常侯醫師會給病人一個簡單的運動請他回家按表操課;因為大部分的人只記得他知道或能理解的,若過於深奧他們不理解其中的道理效用也不大,所以必須要做中學。例如:「橋式運動」,時,很多人都會過度挺腰造成腰痠,但那是不正確的。正確與否的動作看起來差不多,但實際上是臀部收縮才正確。
不過,並非每一位病人都可以接受運動復健,所以這樣的概念,只能慢慢倡導,若能從運動中改善,他也會更開心。侯醫師也表示:「可以維持舊有的方式,但不要排斥嘗試新方法,就做做看,有改善就繼續做。」
治療過許多的訓練員或運動員的他,並不會因為無法幫助病人而自責。看診時,通常超過3分鐘看不出來,侯醫師便會老實告訴病人自己看不出來。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物流業的病人,長期深受著膝蓋外側疼痛的困擾卻始終找不著原因,而侯醫師也為他嘗試了許多方式;開始先用增生療法,但無論怎麼打,總是看不見明顯改善。
經抽絲剝繭後,侯醫師判斷原來患者的問題與本身的焦慮症有關,並請他另尋他科治療,並不會為了面子拖著病人,全心全意只希望病人有天能夠好起來。因為當有天病人親口說我全好了,才是治療運動傷害最快樂的地方,也應證了自己的治療方向是正確的。
有別於其他科別,復健科主要是提升生活品質,雖然傷痛問題會反覆出現,甚至只能控制而一輩子不會消失。因此要在疼痛與治療之間取得平衡點,讓發作頻率降至最低,他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能從運動中改善,這也是為什麼侯醫師對於復健科的治療,特別情有獨鍾的原因。
喜歡運動的侯醫師,只要是關於運動的項目,他都會勇敢嘗試,除了讓自己更健康以外,也能從中更了解運動模式,才能更精準的診斷出運動傷害的問題。例如重訓時:很多新手因為硬舉導致腰痛,大部分是因以腰當支點來施力而非臀部,是動作模式不當的問題。自己有在做重訓時,就可以很清楚抓出問題點。
未來,他希望運動復健的模式能隨處可見,因為他深信這可以解決運動傷害99%的問題,而不再只是盲從尋找或是光靠藥物來治療而造成運動中斷。他甚至更期望可以像國外一樣有sport clinic結合運動訓練, 讓職業運動員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如:兩周或是一個月的時間,來治療運動傷害,調整及接受訓練。
無論你的運動經驗有多豐富,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有下肢伸展不足、太僵硬等問題,必須積極放鬆;特別是中年人,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強壯,但實際內部還是不夠、不協調。若想要有更好的身體,可以再多做努力,該放鬆的放鬆,多著重於核心訓練,減少身體的狀況。「顧好下肢,傷不上身,現在就出去運動,回來趕緊與我報喜。」侯醫師笑著說。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
大家都知道運動既提升身體機能、改善生理健康,也能夠讓人心情暢快、維持心理健康,但是實際執行時還是會因為懶惰而作罷。《科學·進展 Science Advances》期刊發表了一項來自德國團隊的研究成果,研究指出想要獲得運動後的正面情緒,不一定要透過運動,做個家事例如倒垃圾、爬樓梯,就能夠提升你的幸福感!
科學界一直以來對所謂的「運動活動」和「非運動活動」,討論得真不夠多。所謂的運動活動,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對能量消耗有比較高要求的結構性體育活動,比如游泳、跑步、打球、健身;而非運動活動指的就是那些習慣性發生的日常活動,比如說回家爬樓梯、做家事、倒垃圾之類。
為了搞清楚日常活動是否能夠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研究者們招募了67名志願者,給他們戴上測量活動量的設備。根據統計數據,這些志願者平均每週進行73.55分鐘的運動,67人中有43人表示自己根本就不會主動運動。結果研究者發現,這些志願者的非運動活動與正面情緒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志願者們活動過身體之後,更容易感覺精力旺盛。
研究者們又進行了另一次類似的試驗,這次招募了83名志願者,在統計活動量的同時,也對他們大腦中涉及情緒健康、情緒障礙和身體活動的大腦灰質體積進行了測量。
平均而言,志願者每週活動138.53分鐘,有33人說自己不運動。分析結果顯示,志願者的非運動活動量與大腦中的sgACC腦區體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非運動活動量比較大的志願者,sgACC的體積也更大。
志願者通過WHO-5幸福指數(WBI)進行了評估,那些非運動活動量大、精力較為充沛的志願者報告了更高的幸福感、對生活的滿意度,他們表現得更樂觀,也更不焦慮。
所以說,當感覺不開心時,不一定非得要衝一波健身房才能夠改善心理情緒。不妨試試看收拾房間、精心料理一餐,或是出門走走逛街,同樣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
最重要的是,只要動起來就能夠改善情緒,千萬不要躺在床上、癱在沙發上不願意動喔!
參考資料:A neural mechanism for affective well-being: Subgenual cingulate cortex mediates real-life effects of nonexercise activity on energy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