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臀中肌與臀小肌 Gluteus medius & Gluteus minimus
1
臀中肌與臀小肌 Gluteus medius & Gluteus minimus
2
三大營養素的平衡比例
抓出身體三大營養素的攝取比例,才能讓你成功增肌又減脂
3
延遲性肌肉痠痛 DOMS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臀中肌與臀小肌 Gluteus medius & Gluteus minimus

2017-02-22
知識庫 運動生理 下半身肌群 臀部肌群

臀中肌位於髂骨翼外側,其前2/3肌束呈三角形,後1/3肌束為羽翼狀,與臀小肌都在臀大肌的上端集中成一塊,並參與人體的髖關節部位,則臀小肌位於臀中肌的深部稍前方,它和臀中肌都呈扇形排列,都附著於相鄰位置的相同的骨骼上,因此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功能作用類似,臀小肌能屈曲以及旋轉髖關節,並能像臀中肌一樣維持著在行走時骨盆位置的穩定作用。

臀中肌與臀小肌

許多運動科學家都證實了一項研究,就是如果人體的臀中肌與臀小肌的肌力不足,對於膝關節以及踝關節的影響甚至比股四頭肌的影響來說更嚴重,因為臀中肌與臀小肌的功能就是穩定髖關節,並且使髖關節執行除了內收以外的所有方向的運動,當穩定髖關節的肌肉變薄弱時,多餘的力就需要膝關節和股骨外側的肌群來承擔,所以當人體的臀中肌以及臀小肌的肌力不足時去運動,就會自然增加膝蓋關節的壓力問題。

臀中肌與臀小肌的位置 ©familyhealthtracker.com

以下介紹三種基礎臀中肌與臀小肌的訓練,可以增加我們臀部的肌肉力量。

 1  啞鈴硬舉

步驟1:
採站姿,雙腳打開與肩膀同寬,雙手握住啞鈴。
步驟2:
保持下半身穩定,吸氣時,將膝蓋彎曲下蹲,手往下垂直擺,吐氣後再回到起始動作。

 2  直腿硬舉

步驟1:
採站姿,雙手握住槓鈴,上半身向前彎。
步驟2:
吸氣時,將雙手打直將槓鈴往上硬舉,上半身跟著起來,吐氣時,再緩緩回到初始位置。

 3  立姿前彎式

步驟1:
採站姿,雙手貼在雙腿旁。
步驟2:
吸氣時,將背部往下延伸,頭碰小腿,雙手抱住腳後跟,吐氣時,再緩緩回到初始位置。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抓出身體三大營養素的攝取比例,才能讓你成功增肌又減脂

2021-02-03
減脂運動生理知識庫觀念飲食方式增肌

該如何吃才能增肌減脂呢?這個議題相信是隨著健身熱潮開始之後,許多人都會關心的重點!要聊這件事之前,我們就必須要再次講到人體的三大營養素:蛋白質(protein)、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以及脂肪(Fat),就算是平常沒什麼在注意飲食內容的人都會了解。然而,是否能讓身體更有效率的完成增肌減脂,除了固定正確的運動訓練之外,就必須要靠這三大營養素的攝取平衡來決定,這篇我們將從檢視三大營養素的功用開始,接著再說明為何打造肌肉需要提升蛋白質的比例。

三大營養素的平衡比例
抓出身體三大營養素的攝取比例,才能讓你成功增肌又減脂

最易囤積脂肪的營養素

儘管世界上的食物存在著數以萬計的營養元素,但能夠成為人體能量來源的就只有蛋白質(protein)、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以及脂肪(Fat)這三大類,然而,也只有在正確的攝取這三大營養素之後,人體才能運作並養成肌肉以及堆積脂肪,也正因為如此三大營養素才會這樣的背受重視,我們以基礎健康的思維來講:這三大營養素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養分。

然而,有在運動健身的你也一定聽過「蛋白質是打造肌肉最重要的元素」,這是因為攝取進身體的蛋白質都是用於製造人體的材料,而相反的在體內具有強烈堆積效果的就屬於脂肪了!若我們從能量密度來比較各大營養素每公克能產生的熱量來看,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皆為每公克4大卡;而脂肪每公克卻能產生出9大卡的熱量,幾乎似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兩倍以上,除此之外,脂肪還很難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轉化為能量消耗出去,因此,在營養素的攝取上就必須要特別注意脂肪的量。

體內堆積脂肪
脂肪除了可以產生每公克9大卡的熱量之外,還很不容易透過運動來轉化為能量。

而碳水化合物我們可以將它當作是一台車的油料,它能在人體運作時快速的轉化為能量,但同樣的如果攝取過量沒有消耗掉的話,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就會轉變為脂肪堆積於體內。當我們了解以上的觀念之後,就可以知道在攝取的比例順序上要以蛋白質為優先,接著才是碳水化合物最後是脂肪。

肌肉幫助脂肪燃燒

我們的身體打從最基礎的細胞開始,就不斷的進化與成長,然而要形成這樣的進化與成長就需要大量的蛋白質提供,簡單換句話來說,就是人體無時無刻都需要蛋白質的供應,因此,對於飲食習慣比較偏向碳水化合物的亞洲人來說,很容易造成蛋白質的不足。當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時,就無法形成能為人體燃燒脂肪的肌肉組織,長久之後就會讓身體越來越難瘦下來。

亞洲人的飲食習慣
大部分亞洲人的飲食習慣都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很容易造成蛋白質的攝取不足。

難道只要蛋白質足夠就可以大量消耗脂肪嗎?剛剛我們前面有提到,如果人體是一台車那肌肉就是引擎,擁有強而有力的引擎才能消耗汽油。有許多的研究指出,一般人體蛋白質的攝取量以每公斤體重約1-2g的範圍為主,但這樣的攝取量對於職業型運動員來說對是遠遠不足的;所以,就會有許多的運動選手會依據自身的訓練強度來調整蛋白質的攝取比例,同時,降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攝取量來維持最佳的狀態。

雖然,近幾年來國際運動營養學會表示,「攝取過多蛋白質會影響肝臟與腎臟這件事,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與研究可以證明這樣的風險」,但也不表示你可以無止境的過量攝取蛋白質,這是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態以及可接受的程度皆不相同,因此,你就必須要一邊抓營養素的攝取量一邊觀察身體的狀況,這樣才能調配出最適合自己的三大應養素攝取比例。

資料參考/Draxe、healthlin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延遲性肌肉痠痛 DOMS

2016-05-16
運動生理話題健身體適能觀念

通常,在訓練完的隔天,肌肉會開始產生不適與酸痛,這樣的酸痛被稱為「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這樣的酸痛對於平常少運動的人,或是突然增加訓練強度時,最容易感覺到。因為訓練量突然超過肌肉原來的適應性,造成肌纖維的破壞,也有一說是因為肌肉膨脹壓迫神經造成疼痛,讓肌肉在24~28小時內會感到不舒服。

©Shutterstock

在訓練時,因為肌肉的延展與縮收,在肌纖維上造成無數的小損傷,開始產生發炎反應。在運動動作做中,「離心收縮」的動作會比「向心收縮」來得容易造成延遲性肌肉痠痛的發生,因為在離心運動時,肌肉會被大量的伸長,增加肌肉的破壞程度,讓肌肉出現許多細小的傷痕,但是需要藉由破壞與修補,才能增加肌纖維的粗度,才會達到肌力與肌肥大增加的效果。

因為如此,舊有的觀念才會認為,如果練完隔天不會酸痛,就代表沒有練到,這樣的講法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如上面所說,當訓練超過肌肉的適應度時,肌肉只要有被破壞就會產生不適,但是不代表一定要真的感到大量痠痛,才是有練到,有時候這樣的疼痛感比較輕微,不容易察覺出來,但是肌肉確實產生疲勞與受損,如此已經達到訓練效果。另外一種酸痛,可能是因為錯誤的動作,導致肌肉真的受損,這樣不僅跟訓練效果沒有關係,還真的受傷了!所以不要再認為一定要練到隔天痠痛才有效果。

為了預防與紓解延遲性肌肉痠痛,一般來說,可以藉由適當的運動前後暖身與放鬆,或是冰敷與泡熱澡等方式來舒緩,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適當的安排課表,依造自己的能力適度的增加強度,不要快速的提高強度,才能避免這樣的不適出現,雖然延遲性肌肉痠痛不是壞事,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樣的酸痛難免對於日常生活產生不方便,所以如何適當選擇強度,達到最好的效果,就顯得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
1.《運動健身知識家》,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2.《運動生理學》,新文京出版公司 (2014)
3.《肌力訓練解剖學》,合記圖書出版公司 (2015)
4.《肌力訓練圖解聖經》,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5. 山姆伯伯工作坊-好的訓練後,應該感到痠痛嗎?
6. 山姆伯伯工作坊-運動後進行伸展有助於恢復嗎?
7. 山姆伯伯工作坊-為何肌肉會僵緊呢?久坐、抽筋、遲發性肌肉痛
8. 史考特醫師的一分鐘健身教室-延遲性肌肉痠痛 ​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