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將再度引爆女性路跑市場,集結UltraBOOST與女性專屬跑鞋PureBOOST X優點,推出年度最強鉅作UltraBoost X。延續UltraBOOST系列一貫舒適的BOOST™科技中底,卓越的避震效果緩衝每一個步伐並提供能量反饋;同時,注入 PureBOOST X 獨特的 Adaptive Arch懸空足弓設計,全方位包裹著足弓,保護性及支撐力大大提升,幫助女性跑者突破跑步中的阻礙與困難,感受前所未有的跑步體驗。
搭載 Primeknit 編織材料、Stretch Web大底科技,透氣舒適並輕鬆駕馭每一次著地;外型上也結合PureBOOST貼合女性腳型的設計,無論是運動場或是一般都市生活搭配皆能輕鬆應對。首次推出黑色、灰白、橘黑,專為女性消費者打造的驚艷新作。
adidas UltraBOOST X系列鞋款將於3月6日在台發售。詳細發售店點資訊請洽adidas 跑步粉絲團。
資訊、圖片提供:adidas Taiwan
關於adidas running
跑步的數據指標多樣,對於習慣配戴跑錶的跑者來說,除了配速之外最著重的多是心率,但其實還有其他數據對你的整體表現都相當重要,「步頻」就是其一。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步頻,無論對跑步表現、跑步效率、受傷風險和恢復能力都有正面影響,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通用 180 步頻,也不是每個人都該跨出大步。本文讓你了解為什麼要注意自己的步頻,以及如何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步頻。
在跑步中,步頻定義為每分鐘跨出的步伐總數,簡單來說,就是 60 秒內雙腳踩地面的次數。我們跑步的速度等於步頻乘以步幅,因此,如果想跑快一點有兩種選擇:一是增加步頻,二是增加步幅(腳跨出去的幅度加大),而兩者也決定了你的速度。
一般跑者的步頻多在 170-190 之間,而運動生理學家丹尼爾(Jack Daniels)博士曾觀察田徑場上精英選手後提出,長跑時步頻應在每分鐘 180 次以上。但每個人真的都通用這個數字嗎?優秀的跑者通常比初階跑者有較高的步頻,頂尖馬拉松運動員的步頻通常在 180 次以上,而多數跑步新手約在 156 到 164 之間,由此可見,步頻的多寡確實跟速度有關。
雖然步頻影響速度,但不是單靠加高步頻就能解決速度問題。步頻取決於你的跑齡、跑步能力和身體結構,例如較高的跑者自然會有較低的步頻。
不是每個跑者都要有相同步頻,一些跑者可能以增加步幅提升跑步經濟性(即跑步效率,概念是在固定速度下穩定跑步所消耗的攝氧量,攝氧量越少表示跑步經濟性越好);另一些跑者可能增加步頻達到同樣的跑步經濟性。相反地,當你透過提升速度、肌力和協調能力成為更好的跑者時,步頻可能就會悄悄地發生變化。
要知道自己的步頻有很多種方法,最簡單是用碼表計時 1 分鐘、自己算步數;而現在跑錶風行,如果你手上有配戴,那麼直接看跑錶或連結 App 的螢幕顯示就相當清楚。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檢視自己的步頻呢?我們列出3大原因。
1. 避免過度跨步
過度跨步是跑者常會犯的嚴重錯誤。當步頻低、步幅過大,腳掌過度跨到膝蓋之前落地時,腳掌著地點容易落在腳跟,也會形成剪應力(Shear Stress),而剪應力是造成膝關節受傷的主因,也成為阻止你向前的力量。 為了避免傷害發生,可將腳掌著地位置更靠近身體重心(約落在臀部正下方),同時增加步頻;但就長遠來看,你應該解決的根本原因是增加腿部肌力。
2. 改善跑步速度
「多樣性」是改善的關鍵。你可以使用步頻當作訓練的指標,用高或低不同步頻來跑課表,使身體對各種運動刺激作出反應。隨著時間,你將發現肌力、協調性和速度都默默地提升不少。
3. 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
步頻可做為跑步的診斷工具。比方說,在長距離跑步中,你會感到疲累並影響跑步技巧,大多數情況下你不會注意到這些變化,因為身體會試圖維持同樣的配速。如果跑步時試著專注在步頻,將會發現當你開始疲倦時,步頻可能自動往下降,這表示你的跑姿無法維持夠長的時間,需要增加一些多樣性的訓練來改善。
總而言之,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更好的跑者,應該先增加訓練的多樣性來改善步頻,而不是盲目地改變步頻只為了達到預期數字。相反地,我們應該利用步頻來監測自己跑步的問題,只要聰明地使用,步頻將是一個強大且實用的監測工具。
資料來源/POLAR, 《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
責任編輯/Dama
幾個月前,你報名了一場馬拉松賽事,開始制定訓練計畫,管理自己的生活,並努力進行著。過程中,甚至還為自己添購了新的裝備,一切都是為了等待那一天的到來,卻在這看似一切順利之時,啪!你的膝蓋似乎受傷了…。跑馬前受傷,要如何面對無法達成的目標呢?
眼看離賽事日期不遠,真不希望因為這個傷害而放棄比賽,於是你開始充分的休息、冰敷、熱敷、按摩、滾筒、上復健科,凡事對於治療運動傷害有幫助的方式一試再試,只希望在比賽得當天能有發生奇蹟。
糟糕的是,我們都知道發生運動傷害通常不單是某單個部位,而是整條筋膜的問題。在復健的過程中,原本只是膝蓋疼痛,卻可能因為過去長期的累積緊繃,造成其他的部位疼痛。天哪!幾乎整個下半身都在痛,該如何是好呢?
對一般的跑者或是非運動員來說,的確很難適應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因為當你和家人和朋友一起犧牲時間,甚至放棄了周末進行復健,只期望在比賽當天能順利完賽。
或許馬拉松對你來說甚至不只是完賽,是因為你本來就喜歡,是你的興趣,現在這一切的一切,逼得你得棄賽,該如何調適內心的拉扯呢?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你隨時隨地都能在社交媒體上看見跑友們分享的運動大小事。這時候,你也可以適當運用這些工具,來分享最近的心情,聽聽其他人給予你的安慰,或許在其中,會遇到曾有著跟你有同樣遭遇的跑友,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或許能夠讓你的心情好些。
當然,每個人處理情緒的方式不同,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心沉澱下來,不想再被額外的訊息打擾,暫時關閉這些社交媒體也無妨,選擇一個對自己最有益處的方式,再回頭看,心情會不同。
毫無疑問,在你的長跑中,你已經觸碰到了終點線,甚至可以從你身體的深處感受能量,並將最後階段的勝利回饋於此。但這些夢想的不會在每一刻發生,或許在這一次的規劃中,你已經想好自己要破PB或是到達某一個目標。但是時間只是一個數字,身為一位聰明的選手,就不要害怕失敗,因為真正的成功不在於你跑多快,而是心智能跑到多遠
有一些跑者認為即便他們得了足底筋膜炎或是ITBS髂脛束摩擦症候群依然可以帶著這些傷到達終點,因此所謂的堅持兩字,便成了跑友們一定要印在心裡的詞。但是如果你不想,沒有人會怪你,若因為跑馬拉松會而受傷卻要一直堅持下去,對身體來說一點好處也沒有,且截至目前,並未有科學證實不跑馬拉松會造成任何不好的影響,所以請轉換心態,告訴自己:「沒有跑步,沒有關係。」
在治療運動傷害的過程之中,若遇到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是再好不過的事了,他們能夠治療你的病痛,並幫助你更舒適。但在某些情況下,或許治療的醫生本身對運動並不是很了解,於是只能協助你注射些局部的止痛藥或類固醇,這些方式並未不妥,只是效果較短暫而已。建議可以多尋找、詢問一些治療、復健的地方,最終一定能找到合適自己的院所。
儘管看似所有的跑者都前去參加馬拉松了,但實際上還有很多跟你一樣狀況的跑友,只是沒有遇到而已,敞開心胸,多找些人說說話,當遇到知音,或有與你相同遭遇的人之時,你會發現這遠比一個人療傷來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