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安平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3月11、12日在台南安平觀夕平台點燃戰火,共1450人報名,去年標鐵男、女菁英組前八全員到齊,男子菁英組「團團」張團畯將尋求三連霸,除精采賽事外,古都台南的美食和美景,也是賽會一大亮點。
這項由台南市政府和中華民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共同主辦的比賽,已連續三年在安平舉行,成為南台灣最受歡迎的鐵人活動。不僅是2017年度鐵人三項系列賽開幕戰,也是許多縣市全國運動會代表選拔賽,和明年印尼巨港亞洲鐵人三項錦標賽國手選拔賽之一,為兵家必爭之地。
賽前記者會10日上午11時在台南永華市政中心六樓舉行,台南市副市長張政源表示,游泳在海域舉行,難度較高是一大特色,也是全台唯一在國家公園舉辦的鐵人賽。「在古都台南比賽,讓人有種進入時光隧道、穿梭古今的感覺,也希望選手比賽之餘,不要錯過台南的美食。」
中華民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理事長劉玉峯指出,安平是國手選拔賽,吸引來自全國好手參賽。安全方面,很多人擔心觀夕平台不安全,其實游泳是在沿著沙灘的海域舉行,現場配備近50名救生人員,全力提供選手最安全的比賽環境。
鐵人界常勝軍張家班也獲邀出席記者會,只是少了大姐張嘉家,由妹妹張婷婷和弟弟張家豪代表,教練爸爸張勝凱說,嘉家原本報了半程和全程,但因為11日的半程賽撞到研究所考試,只好放棄,考完再搭夜車南下,參加12日的標準賽。
到目前為主,張家班三虎將已在大大小小鐵人賽拿下151面金牌,第三度參賽的張婷婷笑說:「這次姐姐沒來,半程賽我得靠自己了。」張家豪說:「希望比上周愛河鐵人賽成績進步,目標是拿下亞錦賽和全運會台北市代表權。」
277高雄市鐵人三項訓練中心蔡曜宇也是有備而來,「安平鐵人賽賽段沒有太多遮蔽物,所以這段時間除了例行訓練外,還特別在耐熱訓練上多著墨。」張綺文則說:「游完泳後跑過沙灘這段很特別,是安平鐵人賽特色,別的比賽沒有。」
11日(周六)先舉行鐵人兩項(30公里)。半程鐵人賽(25.75公里)及半程接力賽;12日(周日)進行標準賽(51.5公里)及標準接力賽,參賽選手當中,幾乎集合了所有台灣鐵人三項賽的精英,去年標準賽的男、女前8強全都報名參賽。
最引人注目的是「團團」張團畯,將在標準賽男子組尋求三連霸,但他對手也不少,包括3月初剛奪下高雄愛河國際鐵人三項賽的超級新秀林威志、鐵人張家班的么弟張家豪、去年臺南賽第2、3名蔡曜宇、王威凱,以及2015年全運鐵人三項賽金牌李宙諺等人,是場集合台灣老中青三代的鐵人菁英爭霸大戰。
女子組部份,台灣張家班鐵人家族的兩姊妹張嘉家、張婷婷,不僅包辦去年臺南賽半程和全程女子組冠軍,也幾乎席捲台灣鐵人三項賽事女子組金銀牌,姊妹倆今年也將尋求再度包辦台南站標準賽女子組的前二。
另一方面,去年台南賽僅次於張家班姊妹檔,分居女子組第3、4名的「美女警花」謝伯韶、「鐵人界安心亞」柳怡卉,也不是省油的燈,素人選手中,美女主播「小猴」魏華萱將參加女子半程接力賽的自由車部份。
比賽為期兩天,3月11日上午8時及12日上午7時,在安平觀夕平台鳴槍,台南市政府體育處表示,為了吸引更多運動好手來台南參賽,還增加鐵人兩項賽,歡迎大家踴躍到場為鐵人們加油,也歡迎各地鐵人盡情領略台南風情文化。
陳沁瑜全家陪著兒子曾俊霖一起瘋鐵人,人生初鐵比到熱衰竭,讓她終生難忘。今年和曾秉文首度陪兒子曾俊霖參加安平鐵人賽,陳沁瑜和老公本想報名標鐵,最後決定陪孩子跑第一場半鐵,「想讓他在賽場有家人陪,一起努力的回憶。」
12歲半的曾俊霖小時身體差,老是感冒,身高體重明顯不足。陳沁瑜說:「小女兒翊瑄大班時就115公分,體重22公斤,俊霖小一時才90cm,體重15公斤,又有些過動,擔心服用過動藥物造成生長遲緩,我把他推進游泳池,希望靠游泳讓他發洩精力。結果不僅上課情緒穩定了,也不再常生病。」
學游泳後,曾俊霖體質改善了,小三和小六是學校體育班游泳隊,小六開始接觸小鐵人,國中也練田徑,目前147公分,38公斤,也變得比較有自信心。國一的曾俊霖今年開始參加半程鐵人賽,這次安平鐵人賽也是三人首次一起參賽。
經營雞肉批發,原是業餘自由車好手,常上領獎台的辣媽陳沁瑜,在兒子小六那年從車手轉鐵人。「我和老公、女兒為培訓兒子往鐵人之路發展,前年5月開始學游泳,一起學進步較快,有共同目標,一起訓練和比賽全家人感情也因此加溫。」
全家一起瘋鐵人很開心,但去年10月陳沁瑜的人生初鐵初體驗,從天堂到地獄、鬼門關前走一遭的經歷,卻讓她終生難忘。
「終點前兩公里,還聽到前導機車裁判在跟大會回報:『女總一陳沁瑜目前距終點剩兩公里。』沒多久腳步開始踉蹌,只剩500公尺時,我眼前一黑,磞的一聲失去意識,醒來時插管又戴氧氣罩,一陣猛吐後連喉嚨都破了,吐的全是血水。」
熱衰竭的恐怖體驗,讓陳沁瑜體會到,很多事情不是勉強就能成功。「一不小心是會成仁的!凡事要量力而為,因為我們還有好多責任要去承擔。」至今心有餘悸的她苦笑說:「所以目前為止,都只敢比標鐵,不敢輕易嘗試113半程超鐵。」
「另一個原因是,標鐵的賽程不像超級鐵人那麼長,隔日能正常上班工作,完賽後還能有時間和餘力陪伴家人,一起在參賽當地旅遊,達到運動、家庭、工作鐵三角的平衡。」陳沁瑜說。
旅遊節目主持人「魏小猴」魏華萱,此次和邱怡萍、黃瀕慧,一起報名參加安平鐵人賽半程接力賽,魏華萱笑說:「其實我現在比較喜歡比113半程超鐵。」人氣超旺的她馬上成為鐵人同好要求合影的「人形立牌」,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公視「真情旅歷」、MOD「向左走向右走」節目主持人魏華萱本身很愛運動,目前除了擔任旅遊節目主持人外,四年前開始代理南非和芬蘭的保健品和防曬乳,沒想到副業收入竟超過本業,魏華萱開心地說:「去年年營收破千萬了喔!」
這次報名接力賽,魏華萱透露,其實113半程超鐵才是她的最愛。「我本來就是長距離的啊,標準賽強度大,廝殺激烈,有一次我為了省下穿襪子的時間,游完泳後,騎車和跑步時都 沒有穿襪子,結果腳起水泡又流血,痛到不行。」
113公里半程超鐵距離雖然長,但和51.5公里標準賽相較,也多了份悠閒。「轉換區時不只可以不疾不徐地穿上襪子,還可以開開心心補防曬,雖然完賽時間不漂亮,兩次都在8小時左右,但至少可以安心完賽,下個目標是在7小時 50分完賽。」
臺南安平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有不少運動廠商在場邊設攤,其中ZIV運動眼鏡董事長陳本偉特別到現場,為贊助的鐵人選手們,包括張家班的張婷婷和張家豪加油打氣,他強調ZIV不是營利事業,而是將ZIV所有的盈餘回饋給台灣的運動選手。
台南的優視設計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先前都以歐美地區的名牌運動眼鏡OEM代工為主,董事長陳本偉求學時期也曾熱衷打羽毛球,至今仍保持每周兩次騎自由車的習慣,去年在墾丁還曾首次下場參加鐵三角,公司職員也引起質變,內部自動自發跑步、參加鐵人三項比賽。
台灣鐵人一哥謝昇諺今年沒報名參加安平鐵人賽,身份改為教練,帶著去年9月與北市藍鯨游泳學校合作以來的首位選手趙子賢參賽,沒想到這位原本是田徑障礙賽的輔大大二選手,初次半鐵賽雖然賽前直喊緊張,比賽小試身手就奪頭分組第三,讓趙子賢有自信的說:「跟田徑一直繞圈子不同,鐵人三項的比賽更有趣味性,這次比完初半鐵,預計今年6月翡翠灣鐵人賽再來挑戰初鐵。」
第二度參加安平鐵人賽的文化博士鐵人薛淳方,賽後不斷被虧是今天最衰的鐵人,薛淳方曾經在全大運奪下10面以上的游泳金牌,不料一開賽下水時就被前面選手踹斷兩顆門牙,自由車回到轉換區前又不慎摔倒,雖然最終拿下女子30歲組分組第三,但她不滿意的說:「因為上岸後,發現斷掉的牙齒一直在流血,當下有想放掉的念頭,但最後還是比完,整個就是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感覺。」
無論是為了某場比賽的專門訓練還是為了下半年的長跑計畫,近年來,許多跑者開始嘗試精英跑者長期使用的一種馬拉松訓練;配速跑,作為它們平時的訓練。
這些訓練使馬拉松跑者有了明顯的感覺。畢竟,對非全馬的距離來說,良好的訓練計劃包括以某個目標為主,再進行規劃性的訓練即可,那麼為何馬拉松就例外呢?
在馬拉松訓練中,比賽配速訓練不僅是從身心上做好保持全程良好配速的準備,也是練習比賽日補給策略、測試比賽裝備的最好機會,還能知道你的馬拉松目標是否現實。
但當他們暫時遠離馬拉松而專注回於短距離項目時,大多數跑者便會拋開馬拉松配速跑。甚至沒有馬拉松經驗的跑者則極少以此配速訓練。這是不對的,因為馬拉松比賽配速訓練對非馬拉松跑者在賽季前和中期都有好處。
馬拉松配速訓練就是最好的提高肌耐力的訓練之一;不只是長距離練習或是更快的頻率,馬拉松配速訓練能增加慢肌細胞的有氧能力,生成更多毛細血管用於為這些細胞輸送更多氧氣,提高細胞乳酸排出和降低乳酸堆積的能力,並提升跑步效率,相當於讓車更省油的道理。
這些訓練教會跑者閱讀自己的身體,並學會找到一種在困難之中,仍可以維持的配速。馬拉松配速有助於打下強大的基礎,以便在賽季中加入間歇訓練。基礎越強,你能做的間歇訓練就越好,很可能讓你的完賽時間,減少數秒甚至數分鐘。
如果你目前還不知道自己的馬拉松配速,這裡有兩個推薦方法:
當你想避開太激烈的高強度訓練時,馬拉松配速跑是完美的基礎訓練。無論你是訓練從800m到馬拉松的任何距離,這種方法都是同樣重要的,你可以根據比賽來調整距離,但關鍵法則是力量就是速度。
你也可以連續做馬拉松配速訓練,當然距離可以是你目前長跑距離的1/3或2/3;就是如果你在跑15K的長跑,那可以進行5-10K的馬拉松配速跑。在馬拉松配速跑前後幾天安排一次輕鬆跑,即使訓練能使你充滿能量,且應該不會產生明顯的疲勞,但仍會使你的神經系統和肌肉糖原產生消耗,同時加劇肌肉和結締組織緊張。
當然,在進行馬拉松配速跑訓練的日子,熱身和放鬆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由於配速比間歇訓練或節奏跑要慢,所以相應的熱身可以是10-15分鐘的輕鬆跑及簡短熱身,這應該足夠了。
最後,你可以在你最喜歡的或最熟悉的地方進行馬拉松配速跑,而不必特地去找越野小徑,或是自己不熟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