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Sinox IRONMAN 70.3 Taiwan鐵人三項國際邀請賽」,將於3月18日及19日,假台東縣森林公園活水湖舉辦,吸引了來自37國近3,000名選手報名參與。本活動已連續8年於台灣舉辦,第二度於台東舉辦,而2016首度將國際賽事的規格融入媲美國際級賽道的台東,也於2016年全球IRONMAN 70.3賽事票選中,擊敗全球106個國家獲得「WILL ATTEND NEXT YEAR」最想再參賽獎項第一名的殊榮,讓世界各地選手及台東民眾享受國際級的鐵人三項盛會。3月18日上午進行51.5公里標準組賽事,下午是IRONKIDS小鐵人賽事、3月19日則安排113公里長距離組賽事,上午6時由台東縣觀光旅遊處處長江慧卿等貴賓開幕鳴槍。
活水湖公園位於台東縣,在縣政府的完善規畫與連年整治下,已成為運動賽事舉辦的勝地.卑南溪地下湧泉注入活水湖,沁涼溫和的水溫,安全平靜的水面,形成自然安全且開闊的游泳環境.賽前主辦單位透過在地電視台跑馬燈及宣傳車進行賽事宣傳,並親自和沿線村里長溝通說明賽事路線及印製宣傳單讓村里民都能清楚了解賽事,終點則設置在台東森林公園,林蔭翁鬱,叫人驚嘆何謂台東後花園之!
運動結合當地觀光特色,也是本次Sinox IRONMAN 70.3 Taiwan鐵人三項國際邀請賽的重要亮點.為結合偏鄉關懷及在地人文特色,台灣鐵人三項公司將捐助新台幣五萬元給長期關懷偏鄉的社團法人臺東縣天主教愛德婦女協會,希望能為關懷偏鄉資源盡一份心力;同時,3月19日當天,台東鄉親也主動參與協助賽事,包括路跑賽段有獲得選手一致好評的台東縣立東海中學鼓號樂隊替選手加油打氣、自行車賽道沿線的台東市復興國小、台東縣立東海國中、台東縣美和國小、台東縣三和國小、台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台東專科學校於校門也掛起應援紅布條為到訪的鐵人選手加油、最強的生力軍,在地鐵人社團「島嶼見學旅行社」、「一粒麥子視覺創意有限公司」、「台東縣雲曦愛心發展協會」以及三和村在地居民,也動員了在地的鄉親,透過認養賽事補給站,深入參與本次賽事,也讓台東鄉親能更深入的了解國際級的鐵人盛會。
2017 Sinox IRONMAN 70.3 Taiwan鐵人三項賽本次邀請的職業選手陣容堪稱歷年之最,包括來自瑞士的Ruedi Wild(2016 IIRONMAN 70.3 世界錦標賽第三名)、來自美國的Timothy O'Donnell(2015 IRONMAN 世界錦標賽第三名)、來自澳洲的Tim Van Berkel(IRONMAN & IRONMAN70.3世界錦標賽資格)、來自德國的Michael Raelert(2009 70.3 IRONMAN世界錦標賽冠軍, 2010 70.3 IRONMAN世界錦標賽冠軍, 2012 70.3 IRONMAN歐洲錦標賽冠軍)、來自捷克的Radka Vodickova(2016 and 2015 70.3 IRONMAN馬來西亞站冠軍, 2016 70.3 IRONMAN合肥站冠軍以及70.3世界錦標賽第9名);台灣觀眾將可大飽眼福,近距離觀賞到這群在全球各賽事創下驚人成績的職業選手,有機會刷新台灣113KM距離的賽事成績。
優秀賽事不乏知音相惜,向來支持台灣在地發展的福斯商旅汽車,本次賽事提供T6 Caravelle 以及Caddy Maxi擔任大會指定用車,除了支援選手比賽中的「動態支援車」外,並有「福斯商旅為選手加油!」 的前導車與計時器,作為本次賽場上選手們必定跟隨的唯一焦點。
T6 Caravelle擔任此次大會貴賓專屬座駕,其車室格局讓每位座上賓享有舒適乘坐感受,先進的安全配備更提供貴賓最安全的旅程;此外,在EXPO現場展示耀眼蜜糖橘色的Caddy Maxi與專屬套件,將Caddy Maxi靈活多變化的空間功能與百變用途展現淋漓盡致。福斯商旅T6 Caravelle以及Caddy Maxi 不管在自行車運送、各項運動的轉換、沿途的後勤補給或貴賓專屬座駕等都非常成功與IRONMAN 70.3 Taiwan國際鐵人三項賽事做最完美的結合,也是IRONMAN 70.3Taiwan國際鐵人賽事最佳的賽道支援夥伴!
2017Sinox IRONMAN 70.3 Taiwan鐵人三項國際賽,訂於3月18日及19日在台東活水湖、東海岸及台東市區辦理,為使比賽順利進行,15日至19日中華大橋下至活水湖段的台東大堤為停放自行車的轉換區,將進行全面性道路封閉管制;18日上午6時30分至中午11時,自行車競賽路線(台11線中華大橋至興隆國小段,請用路人行駛於此段時,小心駕駛;中華大橋至馬亨亨大道間的台11將進行封閉,請用路人使用北上中華橋下橋吉林路叉路口以及台11乙往北引道路口)、19日上午6時至中午12時,自行車競賽路線(活水湖至三和海濱公園靠海兩線道路進行封閉,台11線海濱側住戶請改道【大同路、四川路一段、豐原二號堤防、大南二號堤防、大和路91巷、美和聯絡道(覺化堂)】進出,其他路線將進行管制。預訂賽事19日當日早上進出之車輛,可盡早停放至調撥側,以利進出。
另一側調撥;中華大橋至馬亨亨大道間的台11將進行封閉,請用路人使用北上中華橋下橋吉林路叉路口以及台11乙往北引道路口),請於依照員警指示,敬請民眾及駕駛人能注意選手安全。
2017 IRONMAN 70.3 Taiwan鐵人三項國際賽是IRONMAN 70.3全球系列賽之一,70.3指的是英哩,換算成公里制是113.1公里,將提供30個世錦賽名額。
鐵人三項運動在台灣已經行之有年,大多數比賽都是由台灣在地組織舉辦,主要的參賽者及觀賽者也以台灣本地人為主。IRONMAN 70.3 Taiwan提供一個比賽難度更高、考驗更嚴苛的超級鐵人賽事平台,讓台灣選手有機會與世界各國箇中好手同場競技,挑戰世界舞台!2016年則有9位台灣選手進軍在澳洲舉行的世錦賽。
認真的跑者常將破個人最佳成績(破PB)視為目標,每個人都想破PB,但「跑得更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以下從比賽時最常發生的「上氣不接下氣」、「鐵腿」、「吃力跑卻沒變快」、「想放棄」等4種常見障礙著手,先避免這些事發生,就能往破PB大步邁進!
過去我們認為雙腿越跑腳越像鉛塊一般沉重,是因為乳酸堆積造成的。但近期的科學研究發現,每種感覺都對應著你體內不同的微小危機,這些加總起來決定你能跑出多快的配速。
2015年,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聚集在美國聖地牙哥招開一項特別會議,分享他們對耐力運動的最新研究,並討論從代謝物、精神疲勞、熱量到水合反應等影響跑步的諸多因素。最終他們的研究結果,有助於解釋以下常見的跑步障礙﹕
原因:缺氧
發生時機:開跑後不久
解決方案:「啟動」熱身,包括持續的激烈奔跑
間歇訓練是跑者最累的練習之一,尤其剛完成第一組時總是氣喘吁吁、心跳加速。但當下一組繼續時,通常你會感到容易一些。英國艾希特大學運動生理學家Andrew Jones博士表示﹕「間歇訓練時,你每一組的呼吸頻率實際上沒有下降,狀況漸入佳境是因為你對這種強度已適應。而氣喘吁吁的主因是雙腿需要的氧氣與心肺能供給的氧氣之間暫時不協調。」
進一步解釋,開跑後肌肉需要更多的物質能量和氧氣,但身體其他部位的反應時間取決於每個人不同的攝氧動力學,在這之間的短暫缺氧會觸發信號,使你的呼吸和心率加速、血管擴張,等到開跑2-3分鐘內,你的肌肉將得到足夠氧氣。然而,暫時的缺氧可能造成持久影響,為了補足能源短缺,於是身體透過「無氧解醣反應」來分解事先儲備的醣類以提供能量,醣類分解的結果產生大量乳酸堆積在肌肉,使肌肉痠痛感到疲憊。
為了對抗缺氧,Andrew Jones提出名為「啟動」的熱身方法,目的是在開賽前先經歷第一次疲勞並恢復﹕開賽前10-20分鐘先做持久且高強度的跑步,例如以5K配速跑45-60秒,這樣可擴張血管,同時讓你在開賽前有足夠的恢復時間。
原因:肌纖維徵招效率低下
發生時刻:10K或半馬賽事中持續的中等強度跑步
解決方案:訓練你的快縮肌纖維以提高效率
半馬里程的前段經常感覺很輕鬆,因為你的跑速不足以累積太高的乳酸水平和其他代謝物;而且不像全馬比賽,你的跑步距離也不足以把身體燃料燃燒殆盡。但為什麼半馬跑到最後仍不可避免地跑到厭世呢﹖
哥本哈根大學一項有關有氧動力學的研究可以回答。在以半馬配速或更快的配速持續奔跑過程中,維持這速度所需的能量以及氧氣量逐漸增加,在10或20分鐘過程中,你的攝氧量(即每1分鐘所消耗的氧氣量)可能會向上提升25%,這時你將越來越難掌握同一配速,而這是徵招肌纖維效率低的結果。
當開始跑步,你自動徵招了大部分的慢縮肌(紅肌),這類肌纖維具有非常高的有氧能力與疲勞阻力,但收縮速度慢,屬於低強度、長時間運動的肌肉類型。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每個肌纖維開始疲勞且燃料不足,為了取代它們,你的大腦會徵招快縮肌(白肌)纖維,此時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氧氣才能提供相同的跑步功率。
此時,要解決問題就得訓練你的快縮肌,讓這通常用於爆發性運動的肌纖維提高效率。(延伸閱讀﹕當訓練好這個肌肉纖維會讓增肌成效較明顯)
原因:代謝物積聚阻礙肌肉收縮
發生時刻:撞牆期或比賽後段
解決方案:審慎配速
我們知道,鐵腿其實是由肌肉中的神經感覺接受器傳達到大腦的感覺,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如果試圖忽略這些信號,就可以無止盡的繼續跑下去﹖
為了找到答案,一項研究藉由注射物阻斷了參與者從腿部肌肉傳送到大腦的信號,並要求他們用盡全力騎自行車5公里,當任務完成,每位參與者幾乎累癱在地板上、有些人累到無法自己將腳踏板鬆開,沒有一個能正常走路。原來,盡管他們一開始暫時獲得了超人狀態,但只是開頭快,中途之後腿就不再回應大腦發出的命令了。
在大腦中沒有任何警告信號的情況下,代謝物的累積遠遠超過可直接干擾肌纖維收縮能力的水平。換句話說,代謝物產生的疲勞已不單只從「大腦傳送」,而是同時從大腦中樞和肌肉傳送出混合大的疲勞感。
原因:負荷超載
發生時機:任何你把自己逼到極限的時刻
解決方案:訓練你的大腦
每位跑者原本都想在最後幾K關鍵時刻咬牙撐過去,但常常事與願違。英國肯特大學運動生理學家Samuele Marcora博士表示,為了阻止越來越強烈的慾望,所有形式的疲勞,如缺氧、代謝物堆積、過熱、脫水、肌肉損傷、燃料耗盡等等接踵發生,有助於讓你全面了解保持配速的難度。換句話說,「負荷」結合了身體各部位不同的疲勞信號,而無論在任何賽事都需要去面對這件事。
通常跑者花費大部分的時間來訓練肌力和心肺,但Marcora建議﹕改變主觀對負荷的感受,是另一種讓自己跑更快的方法。
即便許多研究已紛紛回答了改變負荷感受的技巧,如潛意識信息、腦部電極刺激、激勵性自我對話以及大腦耐力訓練等。但最大的問題是﹕究竟什麼是努力﹖這是一種心理狀態﹖或是肌肉收縮的感覺﹖科學已讓我們了解很多跑步時身理產生的改變,而下一階段偉大的訓練層次,將是對「大腦」的訓練。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運動生理學網站
責任編輯/Dama
Be More Bailey Triath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