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際自由車環台賽戰況超級戲劇化,第三站太早攻擊無功而返的「印第安納瓊斯」艾德溫,守住「不攻擊」的要求,在隊友全力抬轎下以4小時17分10秒,繼第一站後再度稱王。台灣前勁隊陳建良單站排名15,也是亞洲第一。
第四站南投縣站29日上午9時30分自南投縣政府前出發,南投縣長林明溱、副縣長陳正昇、立委許淑華等貴賓均蒞場,為21支來自全球五大洲七大洋的車隊加油打氣。
南投縣站終點設在日月潭向山活動中心,共166.56公里。沿途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坡度雖然不算很陡,但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加上距離比前三站還要長,是場速耐力大對決。
隨著比賽漸近尾聲,各件領騎衫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分秒必爭下各隊莫不使出渾身解數,第四站才出發約一公里,美國依盧密隊賽門、伊朗大不理斯隊蓋德、奧地利律高隊詹姆斯和英國神鷹隊伊恩就發動攻勢,形成四人領先集團。
第一個衝刺王搶分點後,搶到第一的蓋德掉隊,隨後三人領先集團一直到約135公里處被主集團吞沒,戰況回歸原點。最後一個登山點前,另一個四人領先集團成形,但很快又摔了一個,過登山點後艾德溫和另三人加入形成七人領先集團。
七人領先集團衝終點時,美國伊盧密隊哥倫比亞籍艾德溫以較佳的衝刺技巧,繼首站後再添一座單站冠軍,同時也以積分45分,在衝刺王排名第一,但領先者黃衫落入11小時23分56秒日本右京隊班哲明手中,他也是登山王紅點衫主人。
艾德溫透露,第三站自己太早發動攻擊,第四站前經理克里斯便對他下達「不要攻擊」的指令,由隊友康納、格里芬、賽門和卡麥隆各司其職負責抬轎,他只要終點前卡到較佳位置火力全開就對了,「這個榮耀是屬於全隊的!」艾德溫說。
台灣前勁隊「小黑」陳建良單站排名15,拿下單站亞洲第一,總成績11小時24分54暫居14,和排名11的日本愛三車隊早川朋宏成績一樣,可惜因第一站終點前摔車排名太差,所以目前還是暫居亞洲第二。
前勁隊教練徐瑞德表示,今天本來想全力反攻,在衝終點時搶到較佳名次並拉開秒差,可惜還是功虧一籄,單站團體排名第七,團體總成績也由11名進步到第九名,明天全隊將放手一搏,朝躋身團體前六名的目標邁進。
第五站屏東縣站全程198.8公里,是今年環台賽最長一役,起點在屏東縣政府,途經大鵬灣跨海大橋,終點設在大鵬灣國家風景管理處,對已經歷經四站、近484公里競輪的車手們來說,是體力、耐力、毅力和衝線技巧的終極考驗。
瑞典米捷亞隊中有兩位身高同為181公分的長腿歐巴麥可和尼寇拉,而且都長得很帥,原來他們是對兄弟檔。之前分屬不同車隊的他們,去年終於變成隊友,首度聯袂參加環台賽,可惜弟弟尼寇拉第一站就摔傷,嘔到不行。
來自挪威的兩人此趟台灣行並不寂寞,因為本身是瑞典米捷亞車隊安全帽贊助商的爸爸,此次也隨行來台。22歲的哥哥麥可之前就曾參加過環台賽,對路線較熟悉,20歲的弟弟尼寇拉,環台賽處女秀便摔傷無法續賽,只能當加油團。
曾經是國內自由車公路「一哥」的前奧運自由車國手陳智豪,時隔17年重新回到最熟悉的國際自由車環台賽賽場,「當按摩師啦!」陳智豪說:「以前專心騎車讓人照顧,第一次負責照顧人,也不能說緊張,但會失眠是真的。」
陳智豪這次是應瑞典米捷亞職業車隊邀請,以隨隊按摩師身份參與環台賽,這也是他繼2000年環台賽,最後一次穿上捷安特車衣參賽後,再度參與國際自由車環台賽。
43歲的陳智豪,曾角逐過九屆國際自由車環台賽,最好的成績是單站亞軍及阿里山站第三名,也是亞特蘭大奧運國手,國家隊退役後,人生大起大落,歷經婚變和兩家車店倒店打擊,近年來轉往健護教練領域,任職於力格運動健護中心。
對於負債,陳智豪選擇正面面對,「現在就每個月法院強制扣薪三分之一還債,看我有生之年能還多少算多少囉!這些年來,雪中送炭的貴人很多,感謝大家陪我走過。」
Canyon 的 Eco Speed 概念車系是未來環保自行車的願景?它看起來絕對像是一台來自未來的自行車,用前衛古怪的造型將一個由一組氫燃料電池驅動的電動馬達、碟煞器和前後懸吊系統等等高科技組件包覆起來。但是,這真的會是一款我們在2025年會騎上路的自行車嗎?
Eco Speed 自行車的概念設計誕生於2014年。一位工業設計研究生亞歷山大·福斯特 (Alexander Forst) 自那時開始著手研究電動自行車設計的未來,並找到了 Canyon 來作為他將 Eco Speed 概念車計劃付諸實現的合作夥伴。
Eco Speed 是一款電動自行車,使用一款以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作為動力來源的電動機。這種未來科技藉由混合氫氣與氧氣來發電,並且,根據 Eco Speed 的簡介看來,將足以提供500瓦特的動力。
氫燃料電池技術是一種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能源科技之一。一些汽車公司現在正在測試它作為未來汽車動力來源的可能性,它的倡導者們大力宣揚這是一種低成本的、可持續的替代燃料來源。但,我們直到現在才看到這種技術運用在自行車上?
也許不是。早在2007年,一家中國公司已經首次推出一種以名為PHB的氫燃料電池作為動力來源的電動自行車。另外,在2014年,一群澳洲的研究人員成功地打造了一款「Hy-Cycle」電動自行車,它只需耗費僅僅價值2美元的氫氣,便可以行駛高達125公里的距離。
Eco Speed 自行車的設計將目前一些最新科技完美地整合起來。例如,它的碟煞直接連接到車輪的輻條。前方的車架上有一組所有零件全部整合包覆的「上下顛倒」的懸吊避震前叉。靈活的上管提供了更大的舒適度,讓我們聯想到1990年代的一些「Soft Ride」的越野車款造型。
Eco Speed 自行車看起來就像一台自行車和噴射戰鬥機的綜合體。它的手把已被符合空氣動力學設計的一組「翅膀」所取代。手把也裝置在一組油壓筒上,藉由按壓一個開關,可以因應不同的騎士的高度來輕鬆做調整。轉彎時,作為手把的「翅膀」並不轉動,只有兩邊末端的把手桿可以用來控制轉向。
如果這款單車在2025年上市銷售,你會下手買嗎?
Canyon 公司並不怕涉足於尖端技術。這家勇於想像的自行車製造商在過去的幾年裡大膽創新,並已經於去年發表了全避震、碟煞且可以連接智慧型手機上網的MRSC概念自行車,獲得一片好評與熱切期待,我們相信這些概念車款很快就能夠成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