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拉蒙·阿羅約(Ramon Arroyo),在他32歲時被診斷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MS),拉蒙·阿羅約當時經醫生評估的病況相當不樂觀,可能連100公尺的距離都走不到。當下的他不願放棄人生,開始積極的運動,經過了10年,拉蒙參加鐵人三項比賽,而且是難度最高的Challenge Barcelona 2013超級鐵人三項賽事,其中包括:游泳3.8公里、自行車180公里、馬拉松42公里。比賽的過程中,拉蒙以無比堅定的意志,並在家人共同攜手陪伴下,於比賽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了這麼一場超級鐵人三項比賽。拉蒙·阿羅約證明了「最遙遠的不是距離而是放棄!」而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及堅持自我的訓練過程同樣值得敬佩。
當時32歲的拉蒙,有天突然發現他的手腳開始不協調,一開始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太大的關係所造成,但沒想到隨後幾天,他開始發現連走路都有問題,之後,由妻子的陪同到醫院檢查時,才發現一件讓他無法接受的事實。
拉蒙:「有天我正要趕著去上班時,突然無法走路就倒在地上,當時我的妻子聽到碰的一生,就趕緊進來房間並且發現我倒在地板上,於是,由妻子的攙扶,我們就去醫院檢查,當時,醫生從診斷報告結果告訴我,我患有多發性硬化症,這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發炎及髓鞘受傷才會導致的症狀,這個發炎的過程在腦及脊髓中會引起不同的症狀,例如視力喪失、身體有麻木感、無力、步履不穩、癱瘓等,而且這些症狀可能會消退,也可能長久持續,甚至會逐漸加重,但是,原因不明,當時聽到這些的我,完全不能接受,一點都不相信我會無緣無故生病,並且我一點都不打算治療。」
但是,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病情發作時間越來越短,最後拉蒙終於受不了了,才願意選擇去醫院治療。
但是除了治療之外,醫生也建議拉蒙也要靠一些復健、運動來拉長發病的時間,於是拉蒙在醫生以及家人的建議與鼓勵下,決定上健身房讓自己變健康,而在上健身房的同時,剛好看到一則海報,並燃起了拉蒙想對人生努力奮鬥的念頭。
拉蒙:「為了要讓病發的時間延緩,於是開始上健身房運動,起初,在跑步機上跑步時,都會不斷地快跌倒,但是,教練都會在旁跟我說加油我可以的!有天,在我運動完時準備走後,突然看到牆上貼上了一則海報,而海報內容是鐵人三項,當時,我腦裡浮現出好多畫面,如果我去參加後並完成這個比賽,一定可以打破醫生說的話,於是在那時起,我決定我一定要報名,並且證明,就算我患有這種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治療的病,我還是可以像一般人一樣活動。」
但是,當時拉蒙的妻子非常擔心,很怕拉蒙會在比賽途中昏倒或是發生意外,而且拉蒙也需要一位教練,於是,拉蒙的妻子就找了自己的父親,來幫拉蒙開始做特訓。
拉蒙:「剛開始做特訓前,非常困難,我無法克服許多問題,可能跑步跑一跑就突然動不了就倒在地上,游泳游到一半忽然視力模糊,甚至騎車腳會突然麻痺,當時,這些困難導致我有想放棄的念頭,但是,我的岳父以及妻子、孩子們,總是用不同的方法來鼓勵我以及為我加油,即使每一次的訓練都非常難熬,但是我就想要打破醫生的話,我並不是連200公尺都無法踏出,我每天都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
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離比賽的時間也越來越近,這不僅是對拉蒙以及他的家人來說,都是既緊張又期待。
在2013年的10月,Challenge Barcelona 2013這場難度非常高的超級鐵人三項賽終於要盛大展開,許多參賽者都全副武裝在起點開始就位,許多觀眾也在觀眾席上,為自己的支持的參賽者加油打氣,其中,裡面最特別的參賽者就是拉蒙了,雖然在比賽前都每天不斷進行艱難的訓練,但是,要比賽時,還是難免害怕病情發作,於是,在眾人都準備好後,槍聲一響,大家就開始出發了。
拉蒙:「剛開始第一項游泳時,不知道是自己心裡很緊張的關係,視線開始變得模糊,但是,我還是奮力地向前游,當我游到岸上時,覺得已經有點疲累,但是,這對我來說還擊倒不了我,於是,喘口氣,就開始進行下個自行車階段,這麼自行車比賽騎上180公里的路程,非常吃力,在路程中,好幾次覺得呼吸都非常困難,都無法騎直線,還會左右搖擺,除此之外,我還落後許多參賽者,但是,我心裡一直想,我要跟自己比、我要超越自己,我不可以在這邊就放棄,在騎到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我終於將這漫長的路程騎完了,並且要進行最後一項比賽,就是跑42公里的馬拉松,這時我想就快要抵達終點了,但是在跑的途中,因為藥的副作用發生,導致我身體沒力並且嘔吐許多東西,當時我在路上休息了好多次,每踏出一步都覺得艱難,我一直靠意志力在進行,而且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流失,很怕趕不及在時間內完成鐵人三項。」
在天色越來越暗的情況下,許多參賽者也陸續奔向終點,但是,卻怎樣都沒看到拉蒙的身影。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拉蒙的家人也緊緊的盯著跑道上以及終點上的時間,每個跑回來的人都不是拉蒙,同時,工作人員也陸續把周邊的東西開始收拾,並且告知他們,大家都已經跑完了可以回家了,但是,拉蒙的家人並不放棄,他們深深地相信,拉蒙一定會為了他們完成鐵人三項,並且運用意志力克服許多難題,突然,在跑道上,看到一個人的影子,緩緩地看著跑道上的數字前進,而那個人就是拉蒙!於是,拉蒙的妻子以及小孩立刻跑上去攙扶著拉蒙,並且一起陪著拉蒙奔向終點,最後,拉蒙以12小時37分10秒成績,與妻子以及兩個兒子攜手共同完成了Challenge Barcelona 2013!
由於拉蒙靠著意志力克服身體的障礙,並且參加這場高難度的鐵人三項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許多人將它的故事報導出來,並且傳給大家滿滿的正面力量,而拉蒙在訪談時也說到:「鐵人三項只是一段距離,我們要成為自己的鋼鐵人,並跑出自己的路!」
由於拉蒙的真實故事激勵了不少人,如今已經被改編成電影《100公尺的人生》躍上大銀幕,在4月28日將全台上映,從拉蒙的故事以及電影中,拉蒙想要告訴眾人的是:「或許人生會遇到許多難題,但是,投降是不是一種選擇。」
當提到跑步功率訓練,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跑步要用功率?它跟我們常用的心率跟配速有什麼不同?」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解答這個疑問。
首先,功率是用來量化身體的能量輸出(單位:瓦特,Watt),跟攝氧量(VO2)與自體感覺(RPE)有著高度的相關性;你感覺越用力跑、跑得越快,功率就越高,不受地型、風向、溫度或心情等影響,而且能夠即時反應、立即調整。
心率是在計算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它是屬於身體的綜合反應,並非單純的運動強度指標。當我們心情感到興奮、喝了咖啡、環境溫度上升、或是跑得更快時,心率都會上升;所以,很多時候心率高了 10、20bpm 並不一定代表強度高了,有可能只是因為午餐的咖啡、高溫下跑步、或者是身體疲勞的影響而已。
另外,由於我們的心臟跳動不會(也不應該)有瞬間很大的變化,導致運動中心率會有明顯的延遲情況發生。經常練間歇的跑者一定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跑 400 公尺高強度間歇時,剛跑出去時心率還在緩緩上升,可能要跑到 200、300 公尺時才會到達對應的心率區間,到跑完 400 公尺才跳到最大值,那代表說很多時候跑太快或太慢都不知道。
配速是跑者最終表現出來的結果 ─ 移動速度有多快,就像汽機車的時速表一樣。但我們會用時速來表達引擎的馬力輸出高低嗎?當然不會,因為我們知道速度會受到地型與風向的影響,只是大多數跑者都會習慣用配速來當作強度指標,這就好比用時速快慢來表達汽車引擎的馬力輸出,兩者並不會永遠都處於線性的關係。
對同一位跑者來說,同樣是 5:00/km 配速,在平路跟上下坡路段的耗力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功率就是在表達跑者的引擎馬力輸出,功率越高即馬力輸出越大。在訓練或比賽中,我們真正要控制的是能量(馬力)輸出,即功率的高低,而不是配速快慢,最終跑出來的配速只是功率輸出在不同地型與風向下的結果。因此,透過功率控制強度可以更有效合理地分配體力,避免受到上下坡或順逆風而造成的配速不穩定所影響。
下圖一/跑步配速會受到地型與風向影響,爬坡時配速會變慢,下坡則變快。
下圖二/最終跑出來的配速(藍線)只是功率輸出(橘線)在不同地型與風向下的結果。
以六大馬之一的紐約馬拉松為例,賽道會經過五個行政區,通過三條大橋,第一條韋拉札諾海峽大橋(Verrazzano-Narrows Bridge)就出現在起跑後,也是爬升最多的一段,接下來幾乎整路都是微小的上下坡(見下圖),難度甚高。經驗不足的跑者,由於剛起跑體力還很足,所以在爬第一座橋時都會跑太快而不自知,提早消耗掉過多寶貴的肝醣,導致中後段出現「撞牆」情況,影響到最終成績表現。
透過功率去配速就能有效避免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在平常訓練中透過檢測找出自己的馬拉松功率區間,在比賽時(特別是前半程)只要堅守在特定的功率範圍即可,不用再憑感覺去猜測上下坡該跑什麼配速。在路跑賽事中用功率去取代配速,可以更有效合理地分配體力,既能避免多餘的體力消耗,也能減輕心理負擔,幫助你更穩定地發揮實力。
當然,我並不是在說「功率好棒棒、心率跟配速都不用再看了」。相反,我認為這三個數據要能結合在一起去分析,配合實際感受與經驗的判斷,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比如功率跟心率結合去比較,可以分析出有氧體能的變化以及脫勾比率(PW:HR),這是單獨功率一個數據看不出來的;而功率跟配速結合,可以分析出跑步效能(Running Effectiveness),作為跑步經濟性的相關指標。另外,功率結合其他技術數據如觸地時間、下肢剛性、步頻等,能夠作為跑步過程中的疲勞指標,這些都是功率本身不會提供的資訊。
數據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自己/跑者本身的感受,特別是跑步經驗豐富的跑者,有時候直覺的判斷更勝於數字上的分析,千萬不要盲目追求硬生生的數字而拋棄自己的主觀感受。因此,功率跟心率、配速之間並非對立關係,而是各有所述,互補不足。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清楚知道各種數據背後的原理與意義,以及各有哪些優缺點需要注意,才能避免掉進數字的陷阱,正確解讀出數據所帶給我們的資訊。
*文章授權轉載自《STRYD》網站
在這個講求科學化的時代,一昧地埋頭苦練已經不是現代人追求進步的方式。 想要更客觀、更精確的方式監控跑步訓練強度? 不用毫無頭緒的猜測是否達到訓練計畫中的每一項目標。 Stryd 可以告訴你,你還能加多少速或是是時候該放慢腳步,不畏懼逆風,且戰勝風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