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的跑者認為自己沒有跑出PB、沒有變快,是因為訓練的不夠多或是量不夠大,於是他們把訓練加倍、跑量加大,這樣的訓練在短期內一定可以看到效果,覺得自己好像跑得更快也變強了,但當短期有限的效果結束,再用同樣的方式加量加多訓練,成績還有可能無限成長嗎?
跑者、鐵人們願意每天花時間訓練,也很努力的為每一次課表付出,所以這絕對不是阻礙進步的原因。那,會不會就是付出太多了呢?假設今日的課表,明明已經超出負荷,幾乎是使出洪荒之力完成它,那明天的課表,你也可以有相同的表現嗎?
為了不讓表現看起來變差,你就想一直不斷維持或是往上加,日復一日感覺好像越來越強,但實際上到最後所謂的骨牌效應就會出現,之前訓練累積的疲勞及訓練疲乏這時候就會開始爆發,你才會意識到,要休息、需要腳少跑量或改成輕鬆跑才有辦法恢復。那為何不一開始就用對了訓練強度來完成課表呢?要怎麼做?就從了解自己的能力開始。
一次太難達成的訓練或是超過負荷的訓練,對你後續的整個訓練計畫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能用正確的能力去完成它,你可以從此次中成長,也可以在下次一次訓練前恢復。這標準就是Stryd PowerCenter中功率時間曲線圖Power Duration Curve的一項功能-Auto-CP Model Curve自動臨界功率曲線圖 。
這個自動臨界功率曲線圖 Auto-CP Model Curve 顯示出系統自動推估出你每一個功率理論上可以維持的最長時間。當你正要計畫一份訓練計畫時,此圖表的參考價值非常高。 假設你今天要跑一公里的間歇訓練,預設是要花 4:30 秒完成每一公里,那你就可以在圖表上找到4:30,他顯示為295W,表示理論上你可以用295W,完成一公里訓練。因為是估算最大值,不可能每次都用295W完成,所以你可以使用 95% 以下的值去完成這次間歇訓練,也就是280W。
使用自動臨界功率曲線圖 Auto - CP Model Curve 將很簡單的找到相對應的瓦數,讓訓練目標更明確,也更容易找到適合的訓練強度。除了上述的功用,此表格是依照你上傳的紀錄做變化,只要達成以下兩點,就能輕鬆運用:
1.需要有三次跑步紀錄就可以建立有效的自動臨界功率曲線圖 Auto - CP Model Curve,紀錄包含有10-30秒,10-20分鐘及50分鐘內。
2.圖表是隨著紀錄變動,所以如果近期都沒有長距離的跑步,此圖表將無法估算出相對應的值。
現在你是否對於自己的極限有更一進步的了解了呢?以後就不用害怕找不到目標,不知道要看什麼瓦數,立刻來安排下一次的課表吧!
在這個講求科學化的時代,一昧地埋頭苦練已經不是現代人追求進步的方式。 想要更客觀、更精確的方式監控跑步訓練強度? 不用毫無頭緒的猜測是否達到訓練計畫中的每一項目標。 Stryd 可以告訴你,你還能加多少速或是是時候該放慢腳步,不畏懼逆風,且戰勝風阻。
暖身與緩和可謂運動的開始與結束,這兩項動作有助於提高運動時的運動表現,也可以增加運動後的身體恢復,現在才會提倡運動前做「動態伸展」,運動後做「靜態伸展」,以往學校在運動前會帶學生在操場上做「伸展操」,就是靜態伸展,這樣的暖身方式並不會達到暖身效果,而且把肌肉延展,導致減少肌肉的爆發力與運動能力等等問題,所以不建議以靜態伸展做暖身。
現在的暖身開始以可以提高身體溫度,增加肌肉中的血液流量,提升肌肉的適應性的「動態伸展」當作暖身,才能讓肌肉在真正的運動中,才可以達到完全的啟動,這樣的動作才有意義。
「動態伸展」就是利用運動的方式來暖身,廣義來說,像是慢跑、跳繩或飛輪等有氧運動,都是動態伸展的一種,藉由提高體溫,增加肌肉內血液的流量讓末梢血管充血,關節之間產生潤滑,提高身體各部位的連結性增加,讓身體些微出汗,才是暖身真正的用意。在暖身的動作上,只需要十分鐘上下低強度的動作,只要讓身體感到發熱,微微流汗即可。
同時動態伸展也開始研發出不少的伸展操,利用大幅度的動作變換,並且將伸展動作融入運動,讓動作同時達到運動與伸展的效果,讓整體的熱身動作可以更加的全面。
另外也有專項運動「動態伸展」動作,利用專項運動常會用到的腳法或是動作當作暖身,以重量訓練來說,可以在開始訓練每一個部位前,以最輕的重量,做上一組完整的動作,讓肌肉事先準備動作模式,在正式動作時,可以發揮更好的效果。
運動完成後就需要緩和動作,當身體持續保持在高強度的運動狀態中,突然結束運動直接休息,這時的血流量與肌肉溫度都還在高峰,突然的休息容易造成身體上的不適,也會造成循環器官的壓力,所以才會需要緩和運動的輔助幫助身體恢復。
緩和運動的方式與暖身運動大致相同,利用輕鬆簡單的有氧運動,讓身體降溫,讓血流與心臟的速度趨於平緩,讓身體慢慢地恢復到一開始運動前的狀態,再進行休息與「靜態伸展」才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所以在運動前的暖身與運動後的緩和都是在運動中不可或缺的任何要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