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拉松、自行車、鐵人三項等耐力運動的賽場上常聽到一句老話:「在感到口渴之前先喝水」,現在這句話已不再適用。以往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建議是在運動過程「盡可能飲水」、「取代運動中減輕的體重」或「隨意飲用」,但現在都已被「依據口渴程度飲水」的建議所取代。
這方法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但根據科學證據顯示,口渴的感覺事實上可以保護你免受飲水不足或飲水過度的風險,特別是在長時間運動過程中。此外,國際田徑總會(IAAF)與國際馬拉松醫學指導協會(IMMDA)皆建議,如果你沒感到口渴,建議不要強迫自己喝水。目前已知,「根據口渴程度飲水」與「飲水預防體重流失2%」兩種方法對運動表現同樣有效。
先說後者:有關運動中脫水和表現關聯性的的研究顯示,如果水分流失小於體重的2%,這種輕度脫水不太可能妨礙運動表現;大量的液體流失對大部分運動員(非菁英運動員)來說,則可能導致運動表現下滑。因此,專家建議將水分流失限制在體重的2%以內。
有關前者「根據口渴程度飲水」,一份加拿大的研究可以佐證。研究發現自行車手根據口渴程度而飲水的表現,優於「不渴」或「過渴」時飲水的表現,也就是說,在沒感覺口渴時喝水,不會為你帶來任何好處。再者,依據上一段研究結果,輕度脫水(少於2%體重)不會影響運動表現或健康,因此補充運動中「所有」流失的汗水,並不會對運動表現有益。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以往沒有提供關於飲水量的具體建議,因為每個人的排汗率與汗水成分,可能依據運動強度、持續的時間長短、健康程度、耐熱性、海拔高度、熱量和濕度而有所不同。
不過,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計算,透過在運動前後測量體重,藉由排汗計算出流失的液體,然後確保水分流失不超過體重的2-3%(但在寒冷環境中,可能更能承受超過2%的脫水狀態)。
跑步前後體重差(g)+ 液體攝入量(g)= 流汗量(g)
流汗量 ÷ 跑步時數(hr)= 每小時需補充的液體量(g)
每小時需補充的液體量 ÷ 4 = 每15分鐘需補充的液體量(g)
e.g. A跑者跑前體重61公斤,跑後60公斤,跑步時攝取680克液體
61,000g - 60,000g + 680g = 總排汗量1,680g
1,680g ÷ 2hr = 每小時約補充840g(或少於840g)的水或運動飲料
840g ÷ 4 = 每15分鐘約補充210g(或少於210g)的水或運動飲料
要注意的是,每次訓練必須監控自己的體重,如果在訓練過程或比賽中體重增加,代表飲水過量;如果體重減少2–3%以上,那就該增加液體攝取。此外,運動前後檢查尿液顏色也是檢視水合狀態的好方法,若尿液顏色為「非常淡黃」或「淡黃色」,表示處於最佳水合狀態1%內。
資料來源/莫克文化出版《運動營養完全指南》 、《完全跑步聖經》
責任編輯/Dama
2017東海道超級馬拉松-花蓮國際洄瀾灣跨年路跑節,於2016的最後一日午間盛大開幕。本賽事由台灣土地開發集團與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跑者協會聯合主辦,是全臺灣第一場路跑節與不限時的馬拉松賽。路跑節以Green My Life為主軸,將健康、環保、永續三項主題融入活動中。共吸引2000多位民眾共襄盛舉,讓大家都能在跨年時刻完成一個跑馬夢!
這場熱鬧的跨年路跑節,現場設立創意市集搭配集章抽獎活動、營火、倒數煙火,氣氛相當輕鬆!吸引許多民眾呼朋引伴來參加,用最正面的健康、樂活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值得一提的是,亦有多位身心障礙跑者洽詢活動,110公里組參賽者中有一位視障跑者首次挑戰百公里成功完賽!台東救星教養院的腦麻院童在照護老師的陪同之下,也順利完成本次25公里的超半馬賽程,一圓跑超馬和馬拉松的宿願。
本屆賽事110公里成績,男子組冠亞軍由日本的跑者包辦,有「當今世界最強的超馬跑者」稱號的原良和醫師跑出8小時30分39秒,蟬聯冠軍,也突破他在今年四月相同賽道上的紀錄(08:41:15);第二名則由日本新一代跑者野本浩礼以9小時57分03秒榮獲。第三至五名則由臺灣好手黃崑鵬、賴嘉陞與戴賢明依序獲得。女子組冠軍由來自香港的超馬好手李碧茜一枝獨秀,13小時24分07秒的成績率先完賽;第二名至五名則依序由來自日本的米澤佳愛、李瑷晴、楊美方、王齡瑩獲得。在全程馬拉松賽程,原良和醫師的妻子-原朋子,不受跌傷影響,仍以3小時14分01秒的成績領先完賽,其成績與男子組選手不相上下。
從全民馬拉松到專業超級馬拉松的推廣,台開集團與超馬跑者協會希望能每年持續舉辦馬拉松活動,多提供機會讓跑者跑在擁有台灣最清新空氣的花蓮,讓花蓮洄瀾灣成為東台灣的馬拉松基地,而東海道這條美景令人陶醉的路線成為國際性馳名的賽道。
資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跑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