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美國70歲高齡奶奶透過健身讓自己回春
1
美國70歲高齡奶奶透過健身讓自己回春
2
飲食+運動瘦身效果加倍 營養師告訴你怎麼吃+動
3
向心訓練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70歲高齡奶奶透過健身讓自己回春

2017-06-14
話題 健身 故事 趣味 高齡

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非常熱愛健身的老奶奶佩姬·希爾伯特(Peggy Hilbert),雖然已經一把年紀卻寶刀未老。她透過健身讓自己的外貌回春以及擁有更火辣的身材,如果跟許多同年齡的女士站在一起,實在很難讓人想像她已經有70歲了。

70歲高齡奶奶佩姬·希爾伯特(Peggy Hilbert) ©dailymail.co.uk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70歲的希爾伯特是一位健身教練兼有氧老師,她從50歲開始時接觸健身,當她開始接觸舉重時,才發現這項運動是她的興趣。

希爾伯特:「從我20至30多歲時,就保有跑步習慣,直到50歲後就開始接觸健身,當時開始慢慢接觸舉重這項運動後,才驚覺這怎麼這麼有趣,而且舉重讓我的身材改變了許多,比起同年齡的女性們,我的曲線更顯得健美、性感,而且我皮膚的彈性以及光澤度也比她們來得好,長時間下來,發現自己越來越有年輕的趨勢。」

在2001年,希爾伯特開始參加各種各樣的健美比賽,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贏得了大多數比賽的冠軍,則她激動的表示,自己也沒想到身體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在每天都花了很多時間進行運動和健身,而現在對自己的身材和健康狀況都相當滿意,但是在2014年時,她的丈夫被診斷出患有肌肉萎縮症,這種病是不會被治癒的,只能靠復健來拖延時間。當時希爾伯特希望丈夫能與自己一起運動,並且透過健身能延緩病情。之後,隨著在丈夫過世後,她也依然堅持鍛鍊,並將悲傷的心情轉為正面的力量。

以一位70歲的女士來說,可以擁有這樣的體力運動和健美的身材以及凍齡的外表,真的讓人覺得非常了不起,對此,希爾伯特也透露出一些祕訣。

希爾伯特:「我每天都吃上六餐,其中包括兩杯蛋白奶昔,這對增肌來說非常有用,雖然飲食和運動真的很重要,但是心裡上的更要保持更加年輕的心才行,因為我的思想年輕且我熱愛流行音樂、追隨年輕人喜歡的事務並且保持獨立思想以及愉悅的心情,所以不管我到幾歲,都可以越活越年輕。」

希爾伯特在度假時大秀她的身材。

©infonubia.com

最後希爾伯特表示,自己不管到幾歲都會堅持鍛鍊並且以愉悅的心情來享受生活上樂趣。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飲食+運動瘦身效果加倍 營養師告訴你怎麼吃+動

2017-04-07
瘦身知識庫運動營養健身書摘減脂飲食

我們都知道「飲食」與「運動」為減重的不二法門,因此想要瘦得更快更健康,除了控制飲食,搭配運動效率才會更加倍。根據國民健康署推行的「運動531」原則,建議每周應運動5 次,每次30 分鐘以上,心率保持每分鐘110 下以上,才能有效減重。

運動與飲食息息相關,許多研究發現在正確的時間點給予正確的食物可以造就良好的運動表現,相對地運動效果也更好,這邊告訴大家運動前、中、後該怎麼吃,讓運動表現更上一層樓!

飲食+運動瘦身效果加倍

運動前小食 運動效果更佳

許多人喜歡清晨空腹去運動,但其實這樣可能會讓你的運動效果大打折扣,空腹運動等於開著沒有加滿油的車子出去,很快燃料就會消耗殆盡、後繼無力,因此建議運動前應攝取少量好消化的醣類食物,以及攝取足量的水分,使身體達到最佳水合狀態,同時避免運動時肌肉能量不足而達不到目標強度之窘境,使運動減重效果更佳。

運動中多喝水 適量電解質

運動過程中會流失大量體液,主要有兩大目標:1. 補充流失體液 2. 維持血糖水平。水分建議以少量頻繁的方式補充,每10 ∼ 20 分鐘補充200 ∼ 300 毫升,以預防脫水,另外可選擇冷飲,有助於體內降溫、散熱,若運動時間拉長至1 小時以上或是高強度運動,除了水分補充之外,還要增加電解質與醣類食物(補充2 ∼ 4 份/小時),分次適量補充,幫助維持體力與體內血糖平衡。

運動後立即進食更增肌減脂

運動後馬上吃會胖?別傻了!運動後要馬上吃才會瘦!研究發現運動後身體的肌肉處於能量被榨乾的情形,因此,此時若趕緊進食能幫助身體肌肉能量修復,有助於肌肉蛋白質合成,建議食物組成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1:3 ∼ 4 的比例,熱量控制約300 大卡,即可幫助肌肉修復。

假如運動強度較低者,如快走、短程慢跑(1 ∼ 5 公里)等,其實消耗的熱量不多,建議攝取小份量食物,或是將下一餐的熱量分成兩份,分次食用,以避免過度飲食反而攝取太多熱量。

運動前、中、後—飲食建議總表

瘦身必須搭配運動! 營養師教你六大簡易瘦身操

簡易瘦身運動每回合1 ∼ 6 動作循環,每個動作做60 秒,中間休息30 ∼ 60 秒,2 ∼ 3 回合,可視個人能力決定休息時間與回合數。

動作  1  棒式

背、臀、腳呈一直線,記得收下巴、縮小腹、屁股夾緊,手肘位於肩膀正下方。動作維持30 秒,休息30 秒。

棒式

動作  2  深蹲

雙腳與肩同寬,想像臀部往後坐的感覺,過程中背部 盡量打直。蹲下時以自身舒適自然為主。

深蹲

動作  3  開合跳

站直身體,雙手放在兩旁,跳起同時雙腳向外跨,雙手往上引,拍手、不拍手皆可。落地時,雙腳合併,雙手放回身體兩側。

開合跳

動作  4  橋式

身體平躺,雙腳與肩同寬,曲膝腳掌貼地,以腰、腹、背肌的力量,將骨盆慢慢上抬呈一直線,停留10 秒再緩緩將骨盆放下。

橋式

動作  5  手碰膝蓋

雙手手心朝下平放在胸前,雙腳打開,左右輪流上抬碰到手掌,過程中注意背部與腰部要打直。

手碰膝蓋

動作  6  前弓後箭

雙手插腰,右腳往前跨步,左腳在後,如同弓箭步姿勢般,進行下蹲動作。過程中背打直,膝蓋呈現兩個90 度,勿超過腳尖。

前弓後箭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凱特文化,張佩蓉著作《營養師的36日進食計畫:正確飲食觀、減重食譜、外出用餐All In One!》一書。營養師 張佩蓉Queena的三食三餐,附錄加上36日進食餐桌食曆,6大週日日食譜這樣吃!

張佩蓉(Queena)營養師帶大家由基礎的營養觀念切入,教導大家正確的減重觀念、進食順序、飲食與運動的搭配以及遭遇停滯期該如何突破;接著再帶大家進入實際餐食製作,36天料理好你的三餐飲食。此外,營養師親自示範外食點餐順序與注意事項,怎麼吃得健康享「瘦」又有飽足感。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向心訓練

2016-05-16
微肌男子健身體適能觀念運動生理話題增肌

在健身訓練中任何動作都有「向心收縮」與「離心收縮」兩種,「向心收縮」肌肉收縮力量大於外在負荷的器材重量,讓肌肉縮短,肌肉產生的力量大於外在負荷附和器材所拉扯的肌肉重量,就是向心運動,在做動作時,出力的對抗地心引力的動作就是做向心收縮。

過去的訓練模式比較偏向「向心訓練」,藉由舉起大重量的器材,來提高健身效果,但是經過較長時間發現,這樣的訓練方法,似乎在成效上比較小,因為在肌肉在進行向心收縮時,肌肉變短,肌肉的破壞效果沒有比伸展十來得好,無法更有效的達到「破壞與重組」的效果,所以為了找到更好的辦法,越來越多人開始轉向「離心訓練」。

但是向心運動依舊在任運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騎車、游泳或是跑步等等,這些動作都是向心運動的延伸,不能因為在肌力訓練上追求強化肌肉與肌肥大的效果比較不好而捨棄,而且在任何訓練中「向心運動」與「離心運動」是同時發生的,只是肌肉專注的狀況不同,才會產生出不同的訓練法,所以在訓練上,除非有特別的需求還是建議以兼顧二者的訓練方式進行。

©Shutterstock

參考資料

1.《運動健身知識家》,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2.《運動生理學》,新文京出版公司 (2014)
3.《肌力訓練解剖學》,合記圖書出版公司 (2015)
4.《肌力訓練圖解聖經》,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5. 山姆伯伯工作坊-負向進行的訓練方式
6. 山姆伯伯工作坊-何謂肌肉向心、離心及等長收縮?
7. 山姆伯伯工作坊-離心訓練帶來更好的結果
8. Mr. 司博特-卡關了嗎?來試試離心訓練!(胸部)​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