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備受跑圈、社群及媒體熱烈討論的 PUMA NITRO 氮氣中底科技 與 INNOPLATE 碳纖維動力推進片,是力促挪威跨欄好手 Karsten Warholm 打破世界紀錄、火雞女孩 Molly Seidel 奧運初登場奪銅的雙大秘密武器,也讓 PUMA 氮氣跑鞋備受體壇矚目。
對台灣跑者而言,PUMA 今年推出的旗艦級 Deviate NITRO 氮氣跑鞋搭載這兩大秘密武器,提供跑者最高規格的緩衝避震與動力推進效能,完勝專業跑者對於夢幻跑鞋的高標期待,也贏得 2021 超級跑鞋的美名。目前市售版本中,除了有首波實穿配色的 PUMA Deviate NITRO 氮氣跑鞋外,還有專為夏天跑者量身打造搭載超涼感科技及高效濕度管理的 Deviate NITRO COOLADAPT,以及因應東京奧運盛會所推出的限量 PUMA Deviate NITRO SPECTRA 光譜限定版配色,想領略選手腳下 NITRO 氮氣跑鞋威力的跑者們值得一試。
PUMA NITRO 氮氣中底科技是將液態氮注入高品質物料製成的小型胚模中使其發泡延展,發泡完成後的中底便會透過氣泡造成肉眼看不見的空間,帶來輕量與高效緩衝並存的穩定腳感,最後再將發泡後胚模壓製塑形為最終中底。PUMA INNOPLATE 動力推進片改用一定比例碳纖維融合其他材料複合打造而成,增加彎曲剛性更加親民,更符合大眾跑者需求。
PUMA 旗艦級 Deviate NITRO 超級跑鞋,採用雙層式 NITRO 氮氣科技中底,提供最高規格緩衝避震效能,同樣使用高透氣機能網布包覆鞋面,搭配 PUMAGRIP 進階防滑耐磨橡膠大底與有效降低跑步空氣阻力的外顯式導流板,為每個步伐帶來強勁抓地力與更好的穩定度,全新 semi-curved 楦頭設計提供前腳掌更大擴張空間,有效增進推進動力與身體穩定性。僅有 268 公克超輕鞋身重量的旗艦級超級跑鞋 Deviate NITRO 的關鍵跑鞋科技秘密武器,在其雙層式 NITRO 氮氣中底之間,將以碳纖維強韌材質製成的 INNOPLATE 碳纖維動力推進片崁入,能有效串連前後腳掌反射時間,在蹬腳往前邁步的同時進而推動加速動能,創造最大動力推進爆發力,獨特全長式叉狀設計能有效減輕碳版重量,絕佳的動態足體形狀輪廓則有助跑者的步態更加流暢,讓每個步伐加速更省力有效率。
PUMA NITRO Family 自年初至今已推出多種款式以滿足不同跑者的量身需求,包含:旗艦型 Deviate NITRO 氮氣碳板跑鞋、適合每日練跑強調舒適避震的 Velocity NITRO、超羽量級 Liberate NITRO 競速型氮氣跑鞋、適合高足弓跑者或長程健走久站的全長加厚版終極避震 Magnify NITRO、以及僅在鞋後跟添加 NITRO 氮氣中底的輕量入門款 Electrify NITRO 等,而在第四季也會有首款專攻戶外越野競跑的 Voyage NITRO 即將引進台灣市場,豐富多樣化的選擇無疑是台灣跑者一大福音。
除了一般足型的跑者以外,PUMA 也特別針對低足弓或扁平足的消費者量身打造這款 Eternity NITRO 穩定支撐型氮氣跑鞋,特別在鞋中底加入獨家 RUNGUIDE 高密度環狀結構,彷彿在足部外圍增添穩固強化護欄,能有效提升雙腳邁步時的穩定性與支撐防護,避免足弓不足所導致邁步時過度內旋而造成的運動傷害。
強調穩定動作控制的機能型 PUMA ETERNITY NITRO 氮氣跑鞋,由高支撐機能網布鞋面打造而成,特別採用 OPTIFIT 優化綁繫系統輔助強化鞋身包覆,中底置入比一般 EVA 輕量 46% 的全長式高緩衝 NITRO 氮氣科技,打造極致輕盈鞋身的同時更給予高避震回彈。大底使用 PUMAGRIP 進階防滑耐磨橡膠大底,與一般橡膠大底相比抗滑效果直線提升 31.6%,同樣在後跟處加入有效降低跑步空氣阻力的外顯式導流板,為每個步伐帶來強勁抓地力與牽引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足弓不足或俗稱扁平足的跑者容易因為過度內旋而導致腳踝有向內傾斜的狀況,走路或跑步時人體的體重會偏移到足部中央或內側位置,進而影響足部、膝蓋、和臀部的動作型態,降低跑步效能甚至造成運動傷害,因此對於足弓不足的消費者而言,一雙擁有高支撐防護的穩定型跑鞋相對來的重要。
Eternity NITRO 特別置入專為低足弓跑者所研發的 RUNGUIDE 高密度環狀結構,宛如在鞋中底外緣加建一層堅固高密度輪緣,讓雙腳在每個步伐動作下都能保持在鞋中心位置,以穩定的結構來支撐足弓內側,有效防護因過度內旋所引發的運動傷害,為跑者帶來最大舒適與安全防護。
除此之外,ETERNITY NITRO 同時將跟尖差 (Heel-to-toe drop) 提升至 8 mm,倚靠跑鞋的構造將跑者跑姿轉移為後足跟先觸地,率先穩定步伐再啟動下一個動能邁進。
PUMA Eternity NITRO 同樣推出男、女專屬鞋款,相較於男性跑鞋,女性專屬鞋款採用更窄鞋後跟設計,搭配低腳背鞋面、與更符合女性足型的足弓弧曲輪廓,為女性跑者打造專屬極致的舒適腳感。
了解更多NITRO氮氣中底科技:請點此
資料來源/PUMA
責任編輯/Dama
在馬拉松、自行車、鐵人三項等耐力運動的賽場上常聽到一句老話:「在感到口渴之前先喝水」,現在這句話已不再適用。以往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建議是在運動過程「盡可能飲水」、「取代運動中減輕的體重」或「隨意飲用」,但現在都已被「依據口渴程度飲水」的建議所取代。
這方法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但根據科學證據顯示,口渴的感覺事實上可以保護你免受飲水不足或飲水過度的風險,特別是在長時間運動過程中。此外,國際田徑總會(IAAF)與國際馬拉松醫學指導協會(IMMDA)皆建議,如果你沒感到口渴,建議不要強迫自己喝水。目前已知,「根據口渴程度飲水」與「飲水預防體重流失2%」兩種方法對運動表現同樣有效。
先說後者:有關運動中脫水和表現關聯性的的研究顯示,如果水分流失小於體重的2%,這種輕度脫水不太可能妨礙運動表現;大量的液體流失對大部分運動員(非菁英運動員)來說,則可能導致運動表現下滑。因此,專家建議將水分流失限制在體重的2%以內。
有關前者「根據口渴程度飲水」,一份加拿大的研究可以佐證。研究發現自行車手根據口渴程度而飲水的表現,優於「不渴」或「過渴」時飲水的表現,也就是說,在沒感覺口渴時喝水,不會為你帶來任何好處。再者,依據上一段研究結果,輕度脫水(少於2%體重)不會影響運動表現或健康,因此補充運動中「所有」流失的汗水,並不會對運動表現有益。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以往沒有提供關於飲水量的具體建議,因為每個人的排汗率與汗水成分,可能依據運動強度、持續的時間長短、健康程度、耐熱性、海拔高度、熱量和濕度而有所不同。
不過,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計算,透過在運動前後測量體重,藉由排汗計算出流失的液體,然後確保水分流失不超過體重的2-3%(但在寒冷環境中,可能更能承受超過2%的脫水狀態)。
跑步前後體重差(g)+ 液體攝入量(g)= 流汗量(g)
流汗量 ÷ 跑步時數(hr)= 每小時需補充的液體量(g)
每小時需補充的液體量 ÷ 4 = 每15分鐘需補充的液體量(g)
e.g. A跑者跑前體重61公斤,跑後60公斤,跑步時攝取680克液體
61,000g - 60,000g + 680g = 總排汗量1,680g
1,680g ÷ 2hr = 每小時約補充840g(或少於840g)的水或運動飲料
840g ÷ 4 = 每15分鐘約補充210g(或少於210g)的水或運動飲料
要注意的是,每次訓練必須監控自己的體重,如果在訓練過程或比賽中體重增加,代表飲水過量;如果體重減少2–3%以上,那就該增加液體攝取。此外,運動前後檢查尿液顏色也是檢視水合狀態的好方法,若尿液顏色為「非常淡黃」或「淡黃色」,表示處於最佳水合狀態1%內。
資料來源/莫克文化出版《運動營養完全指南》 、《完全跑步聖經》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