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運動可以是高強度的運動。之前曾經有過這樣的對話:你平常都做什麼運動啊?跳舞喔?那不算運動啦!這樣的觀念是非常錯誤的。舞蹈的有氧量以及強度不輸跑步,打籃球,羽球等等激烈運動。因此,對舞蹈運動有正確的強度認知與保健概念是很重要的。
舞蹈是高強度運動
為什麼跳舞可以達到很高的運動強度呢?原因就來自於其綜合性的肌肉使用方式。想像一下,今天我們在操場跑步的感覺,我們用到最多的部位就是腳,大腿跟小腿,如果要加強跑步的速度與質感,還要加上核心肌群,臀部,內側肌群,使用的肌肉越多,身體所需要的能量越多。那讓我們再多一點想像,如果我們在跑步過程當中,時而強力加速,時而剎車,時而跳躍,或左右移動,但維持的身體質感不變,看起來是不是複雜多了?光想就累了吧!舞蹈的感覺就類似這樣,但還要搭配上音樂的節奏與強弱。有時候只是一個定點動作,但其實使用了大量一般人肉眼看不出來的肌群,更何況是配合音樂加強,減緩等等的感覺。
舞蹈暖身也很重要
了解到舞蹈的運動強度之後,就不得不提運動前暖身的重要性。一般在上課之前,老師們會帶約3~5分鐘的暖身操,或是配合音樂的簡單動作舞蹈,就是為了避免運動傷害。如果今天是自己在家練習,也應該做些簡單的暖身運動,避免運動傷害,以下簡述簡單的暖身方式:暖身可依序從頭開始到腳踝,一開始緩慢輕微轉動脖子,順時針轉個三四圈,再逆時針重複,注意動作宜緩慢漸加大。接著轉動肩膀,也是往前緩慢轉動三四圈,再往後轉動,往後轉動時可配合擴胸的感覺。接著要做些軀幹部位的簡易伸展,特別注意,任何運動前的伸展都不可過大,輕微即可。先做身體的扭轉動作來暖身,身體往左邊扭轉,感覺像要看到正後方一樣,約15秒,並保持呼吸,做完再做右邊。然後伸展側腰,身體往左傾,右手往左邊拉長,切記勿過度,一樣約15秒,做完換邊。接著是骨盆還有膝蓋的轉動,雙手插腰順時針轉動骨盆三四圈,接著換邊。膝蓋的方式類似,雙腳併攏膝蓋微彎轉動,注意不用彎太低。最後轉動腳踝以及手腕,一樣三四圈再換方向。記憶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從頭到腳每個部位依次活動。
最後來講講國標舞帶給身體的保健。除了能夠調整體態,對於動態的活動方式也有幫助。舉例來說,可能因為慣用左腳,導致身體移動方式不對,左腳負擔特別大,右腳的肌肉比較鬆散,反而右腳容易受傷;爬樓梯時膝蓋不舒服,可能是因為沒有使用股四頭肌(大腿前側),造成膝蓋過多負擔。透過學習國標舞,很容易發現這些日常生活身體使用的小細節。透過正確學習舞蹈,我們能夠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並強化需要使用的肌肉,更能達到身體日常保健的效果。有了以上的概念,希望大家都能越舞越健康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