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超馬好手陳彥博8月底參加「冰與火250km冰島超馬賽」,咬牙撐過大風雪、沙漠碎石與零下低溫,奮戰6天後終於摘下號稱「全球最艱困」超馬賽事冠軍,也成為他個人今年第二座超馬賽事冠軍。陳彥博回台後於19日召開分享會,坦言自己在極度艱困,身體接近失溫的情況下完賽,途中靠著不斷對自己說:「跟緊、撐住!機會只有一次!別讓自己後悔!」
陳彥博在今年6月不丹高山超馬賽中,強忍雙腳後腳跟腳皮脫落,帶著血肉模糊的腳底板,跑完高海拔艱難競賽並取得總冠軍,修復後馬上投入為冰島賽事的訓練。
「冰與火250km冰島超馬賽」於8月27日至9月1日舉行,賽道綜合了撒哈拉沙漠、沙丘及冰川地形,集合歐美洲的河流山谷與草原地貌,以及冰島特有的火山地形。6天全程250公里途中,天氣「失控」般急速變化,起跑時有陽光,一下子突然下雨甚至颳起大雪,緊接著低溫強風來襲,連調整裝備都來不及,更無法預估每一天的氣候狀況。陳彥博不諱言:「這是我這幾年參加過分站賽中最惡劣的環境,奮戰了7天撐過熬過,榮幸拿下今年第二座超馬賽事冠軍。」
這次賽事陳彥博並沒有順利一路領先,反而落後到第七名才慢慢追回來。他說:「比賽第二天半夜兩點,我突然胃痛醒來,外頭正下著大雪,溫度大約-6度,衝到廁所一邊腹瀉好幾次,一邊擔心接下來的比賽是否能平安完成。在寒冷的環境下競賽,一天會消耗至少3千卡路里,但我卻把重要的食物全都拉出來了,失去了許多熱量。」
因為腹瀉,陳彥博隔天早上起跑馬上就被拉開,全身無力,一度落後。賽程後段經過冰島最高的1682m皇后山,突然颳起強勁的風雪,能見度大幅下降到只剩10公尺,他趕緊把防水外套拉好,害怕衣服濕掉造成失溫,然而風雪大到必須彎下腰前進,否則幾乎站不穩。陳彥博心想「在這環境下到底要如何競賽?如何跑下去?大家真的都平安嗎?」他坦言:「這是我第一次在比賽中明顯感到害怕,但想著前三名選手時間差距不遠,我不斷鼓勵自己咬牙著忍下去。」
直到賽程第四天後段,陳彥博仍落後排名第一的俄羅斯選手,因為競爭激烈,又跑在硬度很高的多變火山岩上,他的右腳膝蓋因過度碰撞發炎痛到快抬不起來、體力大幅下降,體溫掉得很快,速度也越來越慢。面對零度以下低溫、強風、大風雪,他數次冷到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完賽?只能不斷對自己重複說:「彥博!跟緊、撐住!機會只有一次!別讓自己後悔!」
終於在第四天賽程的40公里處,陳彥博追上了俄羅斯選手,並與他一路激戰到最後獲得勝利。陳彥博說:「我眼前出現的是大自然所創造的奧妙,我腳踩的是火山留下的痕跡、涉水跨越了冰川,彷彿大自然在告訴我『撐下去吧!』要克服內心恐懼面對困境與阻礙,只能勇敢面對與解決。在這場冰與火賽事拚搏中我慢慢了解,冰代表心裡的恐懼,火來自內心的勇敢,如同面對生活也一樣,咬緊牙,全力以赴直到終點。」
今年是陳彥博接觸極地超馬第10年,他從25歲開始,在每年比完賽空檔時就會執行校園公益講座,不論學校人數多寡,甚至偏鄉都願意前往。陳彥博表示:「用雙腳闖蕩世界的夢想在我學生時期就萌芽,對於未來與夢想總是充滿期待卻又徬徨,所以我決定進入校園,將自身故事和築夢的勇氣傳遞給每一位學生,鼓勵要勇敢做大夢,出發!」
陳彥博小檔案
資料來源/RUN FOR DREAM、 陳彥博 Tommy Chen 臉書粉絲頁
責任編輯/Dama
許多跑者為了尋求更快的速度、破PB,會將間歇訓練加入日常練習中,而英國一份研究報告分析以往36項研究、上千名受試者後,發現HIIT、衝刺間歇等間歇訓練,不只能提升跑步表現,減重效果還比均速跑高了近3成!
一份於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發表的系統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中,研究者針對2017年12月至今的36項研究、涉及1,012人做分析比對,比較間歇訓練與中等強度持續訓練(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以下稱MOD,例如均速跑)4週對人體肥胖的影響。
研究者首先將間歇訓練分為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和衝刺間歇訓練,並將各項目做了以下定義﹕
.HIIT﹕以最大心率的80%以上進行的運動。
.衝刺間歇訓練﹕在等於或高於最大攝氧量下進行的運動(簡單來說是拚盡全力、全開)。雖然每項研究資料略有不同,但廣泛來說,HIIT包括4分鐘高強度訓練加上3分鐘恢復;衝刺間歇訓練則用30秒全力衝刺與4分鐘恢復交替,或是8秒衝刺、12秒恢復。
.中等強度持續訓練(MOD)﹕以最大心率的55-70%之間,或是最大攝氧量40-60%之間持續運動,例如均速跑。同樣地,每項研究的條件略有不同,運動時間從10到60分鐘不等,其中以40-45分鐘、29-35分鐘最常見。
調查結果發現,雖然人們透過HIIT、衝刺間歇訓練和均速跑都能夠減重、減脂,但間歇訓練整體上效果更佳,做間歇訓練的人比做MOD的人多減了28.5%體重。
該研究作者之一、巴西戈亞斯聯邦大學體適能教育與舞蹈系教授Paulo Gentil指出﹕「推測間歇訓練能改變新陳代謝,更高強度的運動可促進許多有利於減重的生理變化。換句話說,它讓你的身體更有效地燃燒脂肪。」另一方面,研究顯示MOD並不會使新陳代謝發生與前者相同的變化。
雖然MOD在進行期間能燃燒脂肪和熱量,但已被證實,當運動停止後,身體的代謝變化可能使減脂困難,甚至有利於脂肪堆積。Paulo Gentil解釋﹕「雖然這不意味著低、中等強度運動會使人增加脂肪,但這表明了這類運動的「代謝適應」可能補償了運動時燃燒的脂肪。」
又可稱代謝補償,泛指身體在體重明顯下跌期間所出現的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改變是體內的一種平衡機制,屬於自然現象,目的為減少能量消耗和增加食慾,以防止身體持續出現巨變。
不過,雖然研究發現間歇訓練對減重效果較好,但不意味增加更多間歇訓練會更好!Paulo Gentil解釋,因為做這類訓練身體相對費力,甚至會消耗掉你體內儲備的大部分肝糖,那麼在做下一次訓練前,應該要有兩到三天恢復時間,所以不該把間歇訓練的頻率調到跟較輕鬆的均速跑一樣多。
如果你有明確的減重目標,除了把專注放在做什麼運動上,當然也要同樣注意放了什麼食物在餐盤裡﹖Paulo Gentil提醒,健康飲食是減重不可忽視的一環,結合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間歇訓練,才是成功減重的最佳方法!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責任編輯/Dama
曾有不少報導和研究指出走路對於身體是相當良好的運動,而近年也相當流行日走10000步的話題,緊接著健身追蹤器與計步器也跟著普及,於是便有許多人開始出現每天到底要走多少步的問題,而專家則表示,其實每天跑步的具體數字取決於兩方面:你的跑步量和你不跑步時的活動度。
在60年代,日本的吉城旗野 (Yoshiro Hatano)博士,因對日本的肥胖人口增多的趨勢非常擔憂,於是便著手研究一種能跟蹤卡路里燃燒量的簡單方法,以幫助人們更活躍、減肥並改善健康。
他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如果一個人每天走路的步數從小於5000步到多於10000步,他們將透過運動燃燒大約20%的卡路里攝入量,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這個概念(和計步器的使用)也漸漸在世界各地日益普及。
需要注意的重點是,從跑者的角度來,這個方程式應該要是根據個人的健康程度、體重、健身頻率、目標以及整體生活狀況而有所變化。所以當在考慮步數時,還要加入其他條件一起計算。
以下三種情境,你可依自己的需要作參考: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減肥的跑者,以每天10000步的目標為例;每周跑3次,每次3-5公里,並在其它日子加入交叉訓練,這樣的目標能夠增加你的運動動機,並提高你減肥的卡路里燃燒量。因此,為達到你想要的減肥目標,平均每天10000步,中間並無休息日,是一個很正確的作法。
如果你是個平均每周跑3-4天,每次6-10公里,並在其它日子加入交叉訓練,且有一份讓你能到處走動的活動性質的工作,那麼你的日平均步數可能就要超過10000步了。由於的整體活動水平較高,即使是某一兩天休息或者進行輕度運動,這樣的運動量也足夠了。
但是,如果你是一位跑長距離的跑者,而其他時間則需要久坐來工作,即使平均每天能達到日走10000步的標準,對身體也不是的最佳方式。你可能需要走更多步數來抵消你久坐工作生活的風險(如不平衡的姿勢,由於肌肉、關節不平衡所引起的運動傷害,高血壓和心臟病等)。據國外媒體報導,「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小組」發現,單位時間內久坐會讓跑步的益處抵消掉8%。換句話說,如果你早上跑1小時,然後白天坐10小時,那麼早晨跑步所帶來的益處就會被抵消80%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跑者就需要針對性的在久坐期間加強運動:比如走樓梯、打電話時來回踱步、上廁所走更長的路、安排散步聚會或者只是每小時定時站起來走上幾百步。雖然完整的休息日可以達到最佳狀態恢復,特別是如果你正進行漸進式訓練計劃時,但即使是在休息日,經常運動也是有益的。比如20-30分鐘的跑者瑜伽課程或短距離走路,之後用滾桶和靈活訓練來放鬆,能達到改善肌肉和關節健康的作用,這樣做能在不增加身體壓力的情況下提升肌肉和關節健康。
無論是跑步或是走路的概念,都是為鼓勵大家經常運動以達到減肥、維持體重和保持全面健康的目的。對跑者來說,它可以是個有用的指南,而你可以根據目前訓練情況和日常生活來修改日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