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ette Bedard是一位85歲的超資深馬拉松運動員。早在2005年,當時72歲的她以3小時46分03秒刷新70-74歲馬拉松分齡紀錄,此紀錄至今高掛於美國田徑協會(USATF)。事隔12年,Bedard跟年輕小夥子一樣,週跑量多達112公里,更在今年11月4日的紐約馬拉松,完成她人生第19場全馬,成為五萬多名完賽者中最年長的選手。而她的秘訣竟然是:無論任何狀況每天不間斷練跑。
Bedard在法國東北部城市梅斯(Metz)長大,並在這座城市附近的空軍基地遇到她的丈夫-一名加拿大飛行員。1955年當她22歲,這對年輕夫婦舉家搬移至加拿大,7年後又搬到紐約落地生根,兩人都在航空公司工作,並撫養孩子長大。
儘管Bedard多年來實力堅強,但她並非運動員出生,年輕時也沒領過任何獎牌。當她1990年退休時,她需要一些挑戰,但不確定跑步是否適合她。Bedard受訪時表示:「我一直以為自己沒資格參加馬拉松比賽,我覺得他們都是超人。直到有人對我說『你在乎什麼﹖』這激勵了我,之後更對它上癮了,因為我比我想像中的表現更好。」
Bedard的第一場跑步比賽是2001年12月紐約路跑協會(NYRR)舉辦的Joe Klienerman 10K賽,這時她68歲,這也是她開始投入跑步生涯的時刻。兩年後她正式加入NYRR,至今她已參加過323場正式的NYRR賽事,總里程多達2,247英里(約3,616公里)。
上述數字並不是讓人最驚訝的,Bedard的毅力更讓人佩服。她每天練跑,日跑量平均10-13英里(約16-21公里),多則18英里(約29公里),週跑量則平均70英里(約112.6公里)。十多年來她都居住在紐約市皇后區霍華德海灘周遭住宅,而她的跑場正是附近沙灘,練跑時每一英里都會踩在難度相對高的沙灘上。
Bedard於今年11月4日參加人生第19次馬拉松,也是她第16次紐約馬拉松,並成為該賽事52,812名完賽選手中最年長的一位。雖然最老,但她比其他3,000名選手更快抵達終點(成績6:19:01),並比與她同齡85歲的日本選手Koichi Kitabatake快了26分鐘。
多年如一日,Bedard堅持無論任何天氣或身體狀況,練跑沒有休息日,她說「如果冷了就穿多點,這並不影響我」。甚至在今年11月5日,也就是她跑完紐約馬拉松的隔天仍然繼續練跑,只是把跑量稍微降低到5英里(約8公里)。
「你必須擁有慾望和意志力,我有這種意志力,而且我熱愛它。」歲月在Bedard身上似乎沒留下痕跡,她堅信現在維持的體態,仍能讓她穿上18歲時穿的比基尼;不過她也承認,現在的配速已無法跟以前一樣快,但她的日跑量完全沒變,只是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完成。
Bedard提供了一些訓練和營養方面的建議:
1. 不使用訓練課表,每天都跑相差不遠的里程數。
2. 沒有任何特殊飲食,賽前餐通常是一片香蕉麵包和一杯咖啡。
3. 總是一個人跑,但從不使用耳機,以免降低了對周遭陌生人的警戒。
現在的Bedard雖然少了老伴,但她表示生活仍然忙碌,跑步之外,她忙於割草皮、種番茄和蔬菜等園藝活動,並享受與三隻愛貓的美好時光。回顧跑步生涯,Bedard認為最大的收穫是保持健康和活耀「應該有更多的人投入運動,他們的生活質量才會更好。多運動,你可能會活更久。」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NDTV
責任編輯/Dama
平日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只要遵循均衡飲食原則,能量絕對充足。但運動量較大的人,飲食和營養補充就和一般人不一樣。例如,一般慢跑五公里屬於輕度,十公里則是中度,半馬與全馬以上屬於強度,訓練內容和強度不同、能量需求不同,營養的給予自然也不相同。
為什麼呢?因為慢跑是典型的有氧運動,身體因為運動而血液循環旺盛,氧氣被血液帶到全身後,細胞也因此相當活躍。由於體內必須不斷產能以供應運動所需,所以用葡萄糖作為燃料、以加速電子傳遞來產生能量的動作,就要非常順暢。
而在這些過程中,維生素B群(尤其B1、B2和菸鹼酸)和維生素C,扮演著潤滑與催化的重要角色,當訓練強度或運動時間拉得越長,這些營養素的補給量需求就越多。
但在計算營養的給予量之前,我們還是要先了解自己的總熱量需求。
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二十五大卡,但每週有三次(或以下)、運動三十分鐘的五公里固定跑者,會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三十大卡。
熱量需求會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五十大卡計算,並多攝取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建議從全穀雜糧及天然蔬果來補充,若有不足則由營養補充品中取得。
醣類是提供能量的來源,供應量會隨訓練強度的增加而提高(訓練期間要補充中升糖指數或低升糖指數的醣類,才能有效儲存),每日運動或慢跑四十五至六十分鐘的中度訓練,醣類的補充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五至七公克。
以六十公斤的人為例,則需要三百至四百二十公克的醣類(熱量為一千兩百至一千六百八十大卡),占總熱量(三千大卡)的四○%至五六%。
熱量需求會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六十五大卡計算,醣類的補充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七至十公克。
熱量需求會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八十大卡計算,醣類的補充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十至十三公克。
訓練期間蛋白質需求維持在每天每公斤體重一.二至一.四公克(會建議大豆蛋白質與乳清蛋白質一:一,各占一半)。脂肪則保持在總熱量的二○%至三○%即可(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之比例為一:一:一)。以下是我個人建議的耐力型運動者菜單:
鮭魚蒸豆腐一份(富含大豆蛋白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牛奶一杯(補充乳清蛋白)。
番茄肉醬義大利麵(肉醬、番茄醬含少許飽和脂肪,葵花油清炒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A:跑步後出現頭暈或嘔吐感,有三個可能原因:一是因為肺活量不夠所致;二是跑步姿勢不正確,與平日鍛鍊少密切相關;三是鉀離子補充不足導致。
這並非疾病表現,建議可逐步鍛鍊身體,漸進增加慢跑的距離與速度;另外,平時可增加富含鉀離子食物(如香蕉等)的攝取,此外要注意,飯後兩小時內不要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