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強壯結實的肩部很容易讓身材脫穎而出,因此,肩部訓練也成為許多健身人愛練的肌群之一,肩部的三角肌群(Deltoid)大家都知道它分為前束( anterior fiber)、中束( middle fiber)與後束( posterior fiber)這三塊,它們屬於單關節肌肉主要是協助手臂朝各個方向活動,在練法與功能性也有些許的差異性。然而,你或許都知道要如何訓練三角肌的動作,但你可能都會遺忘它的拉伸動作喔!這篇文章我們將從三角肌的功能性來做介紹,告訴你如何針對前中後束這三塊肌肉來做拉伸,千萬別忽略了這個關鍵點!
前三角肌:由前束( anterior fiber)肌肉所組成,主要做屈曲(flexion) 、內收(adduction)與內旋(interal rotation),令手臂向前方抬高。
側(中)三角肌:是由許多肌束所組合而成的中束( middle fiber)肌肉,主要是讓手臂做側邊外展(abduction)的動作。
後三角肌:由後束( posterior fiber)肌肉所組成,主要是做伸展(extension)、外展(abduction)與外旋(external rotation)的動作,將手臂往後方拉動。
我們人體由鎖骨、肩胛骨與肱骨形成的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的最大的關節部位,而肩峰下關節腔(subacromial space)有肌腱、韌帶、關節囊通過,空間的大小也因人而異,這個部位是最容易發生夾擠症候群的位置。再加上三角肌運動很容易對肩旋轉肌群帶來這兩個衝擊:1.肱骨內旋2.肱骨外旋;內旋就是當手臂抬起肱骨內旋時(例如:側舉或站姿滑船的動作),棘下肌(Infraspinatus)會與肩峰產生摩擦,而外旋就是手臂抬起肱骨外旋時,棘上肌(Supraspinatus) 與肩峰產生摩擦。為了可以避免肩關節疼痛,有很多人都會加入這幾個訓練動作來強化肩部旋轉肌群(Rotator cuff muscles)。
1 三角肌前束:
由於前束位於肩膀前方的位置,為了能讓前束獲得拉伸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後伸展肩膀。基本動作就是採用站姿,挺直腰身頭部微向上抬,然後雙手放於背後掌心相對,雙手十指相扣繃緊雙臂用力向上抬起,使得肩膀前方的三角肌前束有明顯的緊繃感,這個動作維持15秒左右,接著放鬆再重複上述動作,大約2-3組就可以。
2 三角肌中束:
這個肌肉比較靠近肩膀中間靠外側的位子,主要是讓肩臂可向側邊抬起,另外,對於肩膀前舉與後舉也有一定的輔助功能。在拉伸的基本動作可採用站姿,將雙臂自下垂腋窩處可夾小球,然後將左臂向背後抬起一點再用右手拉住左臂,將左臂向右側拉伸直到肩膀三角肌中束感覺到緊繃,這個動作維持15秒左右,接著放鬆再重複上述動作,大約2-3組就可以。
3 三角肌後束:
後束的肌肉位置比較靠近肩膀後的位置,所以,我們在基本的拉伸動作上也比較簡單,首先,採用採用站姿一樣挺直腰身,左臂向前抬起約60度左右並向右前方伸直,同時,右手稍微用力拉住左手臂,使得左肩後側的三角肌後束產生緊繃感,這個動作維持15秒左右再換另一手臂操作,接著放鬆再重複上述動作,大約2-3組就可以。
資料來源/barbend、mensjournal
責任編輯/David
對於胸部肌群的訓練動作,臥推一直是最常見也是最適合的方式,但它也是造成三角肌、肱二頭肌和胸大肌部分傷害的訓練動作,然而,較容易造成這項傷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臥推時手臂角度的問題。首先,你要知道胸肌是一塊十分講究訓練角度的肌肉,簡單來說,胸大肌分為三個肌束:鎖骨處(上胸)、胸骨處(中胸)與腹部處(下胸),也因為它一端肌肉連結著手臂,另一邊連結著鎖骨、肋骨等多處附著點,可以說幾乎是附蓋於整個胸骨上,所以手臂的角度就會為胸大肌與肩膀帶來不同的壓力,因此,我們在訓練之前必須要先找到對肩膀壓力最小的角度。
一般來說75度角是最能增加胸大肌群參與度的位置,這也是許多健身人最常使用的角度,同時,也最能保護肩部的位置。然而,在健身房我們還會看到另外兩種角度,分別為90度與45度角的訓練方式,但接近90度角的方式或過於向外彎曲的肘部,很容易將重量直接壓於肩部關節處,當負荷或阻力增加時就會讓肩部產生慢性勞損,關節肌腱發炎受傷等的問題,儘管這些運動傷害的問題不見得是臥推角度所造成的,但我們必須要盡量避免進行這種角度的臥推;另外,還有多束的人也會採用50-45度來進行臥推,這個角度對於肩關節的壓力較小,主要是要增加胸大肌上半部的參與度,一般來說都會搭配斜板臥推椅來進行訓練。
如果你有仔細看過平板臥推椅,就可以發現它可以調整椅背的角度,然而要用多少角度來做臥推可以刺激上胸肌發展呢?經過實驗證明,傾斜角度30度是刺激胸肌中上部最好的角度,如果低於30度較易於刺激中胸肌肉,如果上斜角度在45度時,對於胸肌最上部的刺激最大,如果超過45度肩膀的三角肌前束就會承擔過大的壓力,因此,想要練上胸就把傾斜角度控制在30~45度之間最好。
但是,不見得每次我們都可以使用到臥推椅,這個時後我們可以使用這樣的解決方案來處理。雖然有多項研究表明,45度斜板臥推對胸大肌的上半部刺激是最好的,但我們通樣可以透過改變平板槓鈴臥推的「手臂角度」以及握距寬度來解決它。
根據奧爾胡斯大學醫學院的弗蘭克·文森佐·德·保利(Frank Vincenzo de Paoli)副教授,所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當肱骨外展60度與水平屈曲50-60度時,鎖骨和胸大肌上半部的EMG(肌電圖)活動更加的明顯,而不是在較窄或較大(30-90)的手臂夾角。因為,事實上在這個角度下臥推並遵循拉力線,這是肌肉張力施加力的方向,具體取決於其肌纖維的方向/骨骼與肌肉附著點,和其肌腱的位置以及骨骼的軸線,因此,沿著拉力線進行肌肉收縮相對應的肌肉就能達到最大的生理和力學效率,從而促進肌肉/肌力發展。另外,紐約市立大學萊曼學院對平板臥推角度的研究,也證明了與正常握法75夾角相較之下,水平屈曲50-60度的胸大肌上半部參與度會有所增加。
資料參考/CUNY、mensjournal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