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一種非常好的全身運動,而且也越來越流行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實在是太有趣了,就是即使是肌力很差的人,仍然可以跑完半馬甚至全馬,門診常常可以發現這樣的跑者,有些人可能連個標準的弓箭步或者深蹲都做不好,或者做不了幾個就覺得腳很酸,也常常有人標準的棒式做不了20秒鐘,但是,這些人卻能夠硬生生把全馬給跑完了,所以,人體真的是很奇妙,就算你不用大腿的力量,其實也可以跑完42公里,很神奇吧!那麼,問題是「肌力」到底在跑步運動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難道馬拉松真的靠意志力就可以了嗎?
其實肌力訓練對於耐力型運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這些平時不鍛鍊肌力,又很積極挑戰極限的跑者,通常跑了幾個馬拉松之後,常常就受傷了,原因是這類跑者是用耗損傷體的方式在跑步,跑步時邁出的每一步,踏到地面後都會產生地面反作用力,而地面反作用力原本應當由肌肉肌腱與關節一起去吸收分散掉,但是,當肌力不夠好的時候,這些衝擊力量大部分就變成關節韌帶或者肌腱去吸收,長期累積下來就會造成運動傷害,這樣的傷害大多是慢慢發生的發炎性傷害,重點是跑者往往不會第一時間就警覺到,常常都是對已經有問題的地方,一次一次造成傷害,這常見于馬拉松的季節,像是周周馬這樣的情況,或者是跑了幾個馬拉松之後就急著要挑戰超級馬拉松,一次過量的跑步(例如:一百公里)之後,運動傷害的問題就整個爆發出來,非得要疼到不行,跑者才會放棄。
首先來看這篇研究“Strength Training in Female Distance Runners: Impact on Running Economy”,將女性長距離跑者分成兩組,一組是
[肌力+耐力訓練組],另一組是單純的耐力訓練組,經過十周的訓練之後,肌力+耐力訓練組的跑步效能(running economy)有顯著的的提高,但是兩組的最大攝氧量和身體組成沒有差異,由此可見,耐力行運動如果加上肌力訓練可以改善跑步的效能。
接下來這篇研究“Explosive-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5-km running time by improving running economy and muscle power”的設計又更仔細了,研究者控制兩組的總運動強度相等,只是肌力訓練組接受肌力訓練占總訓練量的32%,耐力訓練組只接受占總訓練量3%的肌力訓練,經過九周的訓練後,結果顯示[肌力訓練組]在”5000公尺測驗“、”跑步速度(V20m)“、”肌肉力量“以及”跑步效能(running economy)“都有顯著的進步,而[耐力訓練組]則沒有差異;另外,跳躍測試(5 jump test)在[肌力訓練組]有進步,但在[耐力訓練組]則退步;最大攝氧量則兩組無差異。作者推論肌力訓練的效果是經由改善神經肌肉因素(neuromuscular factor),而增加跑步效能和肌力。
另外一個問題是,訓練核心肌群可以跑得更快嗎?
答案是可以的。一般相信核心肌群的訓練可以增進運動表現,但是到底是怎麼變強的其實並不是很清楚? 這篇研究”Does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fluence Running Kinetics, Lower-Extremity Stability, and 5000-m Performance in Runners?“,分析核心肌群與跑步的關係。受試跑者一組接受”六周”的核心肌群訓練,另一組則沒有接受核心肌群訓練,六周之後,測驗5000公尺跑步,發現有接受核心訓練組的跑步速度有顯著變快,但是"地面反作用力"和”下肢穩定度”則沒有差異。
可見六周的核心強化訓練已經能夠使跑步速度顯著加快,此外,核心肌群的重要性在於穩定軀幹,跑步的時候如果軀幹不穩定,身體就會左右晃動,除了會耗損能量之外,也會減慢速度,更會容易導致下肢關節的負荷增加,造長許多下肢的運動傷害。
由以上幾篇研究看來,擁有好的肌力確實可以提高跑步速度與跑步效能,簡單來說就是能夠跑得更快更輕鬆。但是,即使沒有好的肌力,很多跑者也是一樣能夠跑完馬拉松,也是一樣能夠跑很多場馬拉松,因此,能夠跑完跟輕鬆跑完是不一樣的,跑者們不能認為可以跑完就是代表肌力已經很好了,也不是只要有跑步就是已經在練肌力了,肌力是需要特別訓練的,此外,肌力訓練需要被重視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肌力不足也很容易產生運動傷害,很多跑者就這樣跑著跑著,忍著忍著,累積了很久才爆發出關節韌帶或者肌腱發炎的問題,這才是跑者忽略肌力訓練最恐怖的後果。
參考資料:
1. Strength Training in Female Distance Runners: Impact on Running Economy
2. Explosive-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5-km running time by improving running economy and muscle power
3. Does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fluence Running Kinetics, Lower-Extremity Stability, and 5000-m Performance in Runners?
關於凃俐雯醫師大學時代因為打網球時發生肩關節脫臼,即使後來陸續發生打排球脫臼.打羽毛球脫臼等等,還是無法放棄熱愛的各種運動,因此決定成為一個專攻運動傷害與復健的醫「孫」,希望能用最健康的方式預防和治療運動傷害,幫助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重返場上。
部落格 堅持鍛鍊
粉絲頁 Sports Dr. Tu 運動醫學-凃俐雯醫師
大學時代因為打網球時發生肩關節脫臼,即使後來陸續發生打排球脫臼.打羽毛球脫臼等等,還是無法放棄熱愛的各種運動,因此決定成為一個專攻運動傷害與復健的醫「孫」,希望能用最健康的方式預防和治療運動傷害,幫助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重返場上。
部落格 堅持鍛鍊
提到修女、神父或牧師,我們腦中浮現的形象總是文文靜靜的,不是很纖瘦就是白白胖胖很可愛,代表修行人苦行或親民的一面,但這位暱稱「鋼鐵修女 Iron Nun」的瑪丹娜·卜德姐妹 (Sister Madonna Buder),絕對會打破你對修行者的刻板印象,因為她不但熱愛運動,還喜歡挑戰一些高難度的耐力運動如鐵人三項!不僅如此,她還是IRONMAN鐵人賽紀錄中,能夠成功完賽並且年紀最大的女性!
卜德修女1930年7月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雖然她孩提時代從來沒有喜歡過跑步,但她顯然天生就有熱愛運動的條件。她回憶說,她小時候是一個不錯的運動員,還曾於16歲時在一場馬術比賽贏得全國冠軍。她在20出頭時進了修道院,雖然成年時常運動而且保持身材精實,她並沒有成為一個專注的運動員,直到後來一次在俄勒岡州海岸的靜修中,聽到一位天主教神父對於神職人員應該多運動的宣導,才點燃她對於運動的熱情。
她在14歲時,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女子探望學院修女們的影響下決定成為一名修女,那是她父母在她升中學時讓她去就讀的學校。就在那時,她意識到服務他人的重要性,於是,在23歲時,瑪麗·多西·卜德跟隨她生命中的第一個召喚而成為一名修女。她進入了在聖路易斯市一個叫做「善牧姐妹 Sisters of the Good Shepherd」的修道院並在那裡服務直到1990年,後來她被送往華盛頓州斯波坎市,與一些姐妹服務於基督教社區。1970年,她離開了原來所屬的修會,加入與其他38位不同背景的姐妹一同創建的一個新的且非傳統的姊妹社群。做為一位為基督教社區服務,獨立於羅馬天主教的權威管理規範之外的姐妹組織一員,卜德修女於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聖職和生活方式。在成為修女二十多年後,卜德發現她人生的第二個召喚:跑步。
在早年那些日子裡,沒有任何賽事(包括馬拉松和鐵人三項)能接納女性。雖然這些運動賽事現在已經都為女性開放了,但是她早期所參加的比賽都侷限於學校單位。卜德修女48歲時,她才開始享受跑步的樂趣。她說,「約翰神父告訴我,這對我的身體和心靈都很有幫助。」直到1977年,她才參加了第一場公開的路跑賽,但她仍不確定自己能否參加,因為當時社會大眾還不太能接受一個修女來參加路跑賽,她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因此,為了避免造成大眾對於神職人員的議論與誹謗,她事先便與該區主教做確認。她告訴他,她想要預防多發性硬化症(MS)而參加路跑賽,但她不知道媒體會怎樣報導,所以她想得到他的祝福。主教於是回答:「姐妹,我希望我們教區的一些神父也能夠來做你正在做的事。」
得到主教的支持之後,卜德修女便參加了她的首場8.2英里路跑賽,她之前能做跑步訓練的唯一地方是在一個網球場。之後,她加入了一個跑步團體,隨著團體成員的激勵,她跑得越來越好,也正是在這個群體中,她知道了在夏威夷舉辦的 IRONMAN 鐵人三項競賽。對於三鐵,她的第一個想到的是,在這麼大一群人之中游泳,她搞不好會得到幽閉恐懼症;接著,她想到的則是,她無法想像坐在自行車座墊上坐這麼久會是什麼感覺;不過,她的第三個想法卻是,她根本就直接來親自上場試試吧。
這位「鋼鐵修女」的首場鐵人三項比賽是在愛爾蘭的班布里奇 (Banbridge),她以52歲的年齡參賽。這場賽事的賽道起伏非常大,她在「冷得要命」的水裡游泳(當時水中的防寒衣尚未被發明),並且,她騎著一台從警方拍賣買來的二手男用自行車。儘管如此,她仍然完成了比賽,並在休息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覺。「在完賽後,我被無比巨大的成就感所包圍,我真的覺得非常滿足」,她說。
沒多久,善牧姐妹修道院籌資送卜德修女前往夏威夷,而負責那場鐵人三項比賽的女性主管告訴她,她可以參加比賽。在此之前,她會前往聖路易拜訪雙親,並以一位侄子的自行車來做練習。在完成2005年夏威夷 IRONMAN 競賽時,她以75歲的年齡打破該賽事年紀最長女性的紀錄,並獲得「鋼鐵修女」的稱號。她在午夜時分,以該賽事17小時的關門時間前一小時的成績完成那場比賽。然後,隔年她又繼續打破她自己的紀錄,以76歲的高齡,與16小時59分03秒的時間完成同樣的比賽!
自1982年以來,她已經完成了超過340場鐵人三項競賽,包括45場226超鐵賽(2.4英里的游泳、112英里的自行車騎行與26.2英里路跑)。 1996年,她以14:27:14的成績完成一場 IRONMAN 的比賽──速度快到打破了65至69歲年齡組的世界紀錄。而在75歲時,卜德修女成為完成夏威夷 IRONMAN 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年齡最長的女性,她在2006年延續了這項紀錄。但一直到她在2012年8月26日以16:32:00的佳績完成了加拿大速霸陸 IRONMAN競賽,成為不分性別 IRONMAN 競賽的世界年紀最大完賽紀錄保持者之後,世人才開始知道她的名字。那一年,82歲的卜德修女打破了先前由81歲的盧·霍蘭德 (Lew Hollander) 在2011年完成夏威夷可納 IRONMAN 世錦賽所創下的最高年齡完賽紀錄。她的新目標是在夏威夷可納 IRONMAN 世錦賽建立與霍蘭德相同的年齡記錄,(2012年,卜德修女與霍蘭德都參加了可納 IRONMAN 世錦賽,但只有霍蘭德完賽。)但自從那一天起,她已經為後人在鐵人三項競賽開啟了5個先前根本不存在的新年齡組。不過她也認為,她已經有了這麼多成就,她實在值得好好休息一下了。
問她如何為鐵人三項做訓練,她說,她每天跑步到附近一間教堂、騎自行車40英里,並在她家附近的一個湖中游泳。她還以慢跑的方式前往當地一間監獄做定期訪視,她會跟裡面的囚犯們談談有關耶穌的事蹟,並為他們宣讀經文──她說,這是一個讓她感到「如此被寵幸」的活動。至於她的飲食,卜德修女多年來都堅持一份以水果和蔬菜為主的生食菜單,不過有時也會加入澱粉類和蛋白質的食物,她說,她會去「傾聽」自己的身體告訴她需要吃什麼。去年,她在騎自行車時發生了一個事故,她的骨盆有些骨折,所以,當她的身體痊癒後,她便常去YMCA做水中慢跑,並常去泡溫泉,讓按摩噴泉和熱水幫她舒緩神經。
這顯然是一種她覺得她絕不會放棄的嗜好。「如果不跑步,我不知道我能夠做什麼!」她感嘆地說。「我喜歡當我“刷”一些比我年輕人的“卡”時*,他們會驚呼說,『當我到妳的年紀時,我也要像妳一樣跑得這麼快!』的那種感覺!」雖然她珍惜這些成為啟發他人典範的機會,現在的她聲稱自己參加比賽大多是出於「友情」考量,的確有一些同胞跑者們把她捧得有點太高了。「他們中有些人確實會因為我是修女而對我有特別的待遇,」她承認道。「我感覺他們已經把我當作是他們的吉祥物,而且可以幫他們帶來風調雨順還是什麼的。」
卜德修女於2014年入選了美國鐵人三項名人堂,並根據 usatriathlon.org 網站記載,這位「鋼鐵修女」在夏威夷可納的IRONMAN世錦賽持有12項年齡組的勝利紀錄,並贏得了數十個美國和世界的標鐵賽事分齡冠軍。
「一路走來,我已經學到了許多生命的課程,但是有一件事我會回頭告訴20多歲的我說:重要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別去在意你實際上幾歲了,只要專注於你覺得自己有多年輕就好。另外,要有耐心,我自己最大的敵人就是耐心,到現在我仍然在調適自己,以便能停下來好好品味一下路上的玫瑰香,」卜德修女感嘆道。
卜德修女現在專注於一個任務。「其實,我想放棄了,」她歉笑著說。「我沒有任何藉口,只要天主希望我保持體態良好,我就會去做。我覺得自己像天主的傀儡。一開始我躺在地上,然後祂用絲線將我拉起身,接著祂用絲線操縱我,讓我到處走走,或著抖動幾下。我想也許祂只是想讓像我這樣年紀的人們,甩掉自己的社會包袱,然後多做一些事情。」
現年86高齡的卜德修女至今已經完成了超過340場鐵人三項競賽,而且已經沒有什麼事能讓她大驚小怪了。她決定寫一本書,名為《競賽的恩典 (The Grace to Race)》,在書中,卜德修女分享自己奮鬥的精神和深厚的信仰,那些激發了她從一個平凡的聖路易斯家庭出身的女孩,到成為一個天主教修道院的修女,最後成為一個走破世界鐵人賽的鋼鐵修女,其中的努力過程和精神。這位擁有幾十個賽事記錄,折斷過幾十節骨頭的鋼鐵修女,在書中娓娓道出她生命中的諸多奇蹟與貴人天使,幫助她征服這一場又一場的艱難賽事。「這就是帶我走過人生大起大落的信念,」她寫道。「每次受傷時,我會等候天主再次扶我起來,讓我以自己的雙腳再度站起來,並理直氣壯地提醒祂,『主啊,你知道,我的信念就是讓自己朝向祢跑去。』」
[註]*刷卡:在路跑或單車賽事超越別人的趣味用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