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跑者越來越重視跑鞋帶來的自然穿著體驗,Nike進一步重塑Free Running大底,並基於20世紀初設計這款鞋的初衷重新升級了這一系列鞋款:打造更加自然律動的跑步體驗。Nike Free系列跑鞋產品內置輕薄中底,讓邁出的每一步能夠更貼近地面,然而高度的靈活性使雙足在直線運動和多方向運動時能靈活彎曲——更頻繁、更自如、更自然。
2000年初,Nike注意到一種特殊的現象:部分頂尖跑者有時會選擇赤足進行跑步訓練。經過一年多的研究,Nike運動研究實驗室得出了令人驚訝的研究成果:
習慣於赤足在草地上奔跑的跑者足部觸地較平穩
赤足跑步有利於使用到更多的腳部和腳踝肌肉
隨著時間的累積,赤足跑步可以提升整體平衡性以及足部力量和靈活性
外號「真男人」的張嘉哲也分享道:「十四年前穿上了我的第一雙Nike Free之後,對於它輕量以及貼地腳感印象深刻。這次全新的Nike Free鞋款分別有Nike Free RN Flyknit 3.0以及Nike Free RN 5.0,各類型的跑者都適合穿上Nike Free來做赤足訓練,腳部肌肉較不足的人也可以從平日穿著走路來循序漸進的鍛鍊足底肌,透過充分的訓練來減少運動傷害並達成更長遠的目標。」
NRC總教練吳文騫表示:「在跑步中的每一步落地與推登的過程中,都不斷由點到面的與地面進行接觸,Nike Free切槽花紋與深度不同,當雙腳貼合鞋底時,會自然彎曲、伸展以增強運動感並塑造更加自如地運動,並同時保護跑者免受外部因素(玻璃、路面等)的影響。」
體能訓練師Rex,國高中時期曾在南非是1500m及3000m項目的學生運動員。退下選手身分後,鑽研運動員訓練逾13年,擁有ACSM(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台灣區檢定官殊榮,現任中華女籃及馬拉松選手周庭印之體能訓練師。
體能訓練師Rex分享跑者要如何利用Nike Free進行跑步訓練,必須循序漸進以及逐步增加使用頻率來進行:
在日常行走時穿上跑鞋,調整雙足逐步適應,感受雙足的反應
穿著頻率增加後,會發現Nike Free系列跑鞋產品非常適合緩跑與短程距離訓練
*菁英運動員可以選擇穿著Free在健身房進行肌力、熱身跑訓練。
接近赤足跑步的體驗能讓跑者擁有更自然的步態,使雙足能夠盡情彎曲、伸展、活動自如,而透過長期的訓練,能為跑者帶來更多好處:賦予足部更好的靈活性及平衡感,同時增強跑者的足部力量。2019年,Nike Free跑步系列產品回歸初衷,以革新設計全新回歸,讓雙足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地面,打造更加自然的律動。
資料來源/NIKE
責任編輯/妞妞
空汙嚴重不如不運動?你可能要重新思考了﹗新發表於 2021 年 8 月份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MAJ)的研究檢視 38 萬多名台灣成年人,發現無論人們所處地區 PM2.5 暴露程度高或低,即便是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區域,相較於久坐不出門活動的人,規律運動仍可以降低因為自然原因過早死亡的風險。
台灣空氣中 PM2.5 的平均濃度有越來越高的趨勢,而每年台灣罹患肺癌的人數也節節攀升,空氣汙染是刻不容緩的議題。空汙來源分為境內和境外,境內包括交通運輸排放廢氣、火力發電、鋼鐵與石化等高污染產業工廠排放;因為空汙無邊界的特性,即便不是「本地製造」,也可能受到遠方其他地區的波及。那麼當空氣灰濛濛,我們該出去跑步還是不出去呢?
當然,將大量汙染吸入你的身體絕對不會有益處﹗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PM2.5 因為可穿透肺部並進入血液,會增加罹患心血管、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癌症的風險,對健康影響甚大。但前述研究團隊發表於 CMAJ 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便在汙染嚴重的地區,與久坐不運動相比,運動訓練的好處仍大於空氣污染對身體的風險,可以降低自然原因過早死亡的風險(不過接觸污染的時間還是越短越好)。
研究人員檢視了 2011-2016 年 15 年間,居住於台灣 38 萬 4130 名 18 歲以上成年人的體檢紀錄以及活動水平(此區 PM2.5 濃度平均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限值的 1.6 倍),並追蹤參與者至 2019 年 5 月底,同時從台灣政府的死亡登記資料獲得了重要數據。
此研究目的在了解規律訓練和長期暴露於顆粒物環境對自然死亡風險的影響。在暴露於汙染程度上,研究團隊將參與者們體檢當年與上一年,共兩年間暴露的平均濃度分為以下類別(空氣污染濃度以 µg/m3 或每立方公尺空氣中的微克數微單位):
低:< 22.4 µg/m3
中:22.4-26.0 µg/m3
高:≧ 26.0 µg/m3
同時,參與者的活動水平也被分配到與其報告的代謝當量(MET)對應的類別,包括以下:
不活動(0 METs):相當於安靜地坐著。
中度活動(0-8.75 METs):以每公里配速約 7:30 或更慢的速度跑步。
高度活動(高於 8.75 METs):比每公里配速 7:30 快的速度跑步。
結果可想而知,那些同時進行高度運動和低汙染暴露程度的人表現最好,但無論 PM2.5 的暴露程度如何,人們都可以通過訓練降低早逝風險。
研究作者、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 Xiang Qian Lao 博士說明:「我們發現自然死亡風險與規律訓練水平呈負相關;與暴露在空氣污染中的程度呈正相關。」在 PM2.5 暴露量高的一群人中,與久坐不動的人相比,中度和高度運動的人分別降低 16% 和 33% 早逝風險。在 PM2.5 暴露量中度的一群人中,進行中度和高度運動的人比久坐不動的人分別降低 13% 和 29% 早逝風險。至於在 PM2.5 暴露量低度的人中,進行中度和高度運動的人比久坐不動的人分別降低 19% 和 41% 早逝風險。
研究人員也在美國、丹麥和香港等地區開展了幾個小規模補充性研究,亦驗證了上述結論。
空氣汙染與缺乏身體活動,都是全球正在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挑戰。空氣汙染是與健康相關的疾病中第五大原因,2017 年全球有 490 萬人因此死亡;而缺乏身體活動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2012 年全球有 530 萬人因此死亡。
空氣無法掌握,但我們能夠努力的是,即便你一年裡大部分時間身在空氣品質不佳的地區,還是能選擇適合的時間點每天跑步運動,這對你的健康仍然有幫助。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CMAJ, 綠色和平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