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重溫當兵時光,就跑這一波!具有濃厚戰地特色的連江縣東引鄉,將於8月3、4日兩天舉辦「2019東引軍事越野障礙賽」,即日起開放報名,賽事有4K組、8.5K組及最有挑戰性的16K競賽組,提供高達60萬元的總獎金加持,更首度開放中柱坑道做為賽道,邊跑還能邊看到戰時用的大砲。除了賽道風景特殊,選手之夜邀請到范逸臣和梁一貞熱力演唱、軍方火炮表演,加上賽後音樂會等活動,主辦單位預計,這將成為連江縣有史以來最High的運動嘉年華!
連江縣富有濃厚的戰地特色,而東引鄉更是戰地中的戰地,處處瀰漫著軍事文化分氛圍。為了促進在地觀光,首屆「東引軍事越野障礙賽」藉運動行銷帶動國之北疆的觀光特色。
比賽三組的起終點都在東引忠誠門,依組別不同途經中柱港、東引燈塔、安東坑道、中柱坑道、感恩亭、三山據點等重要景點。負責規劃執行的極地探險家林義傑在賽前記者會中表示﹕「這次賽道結合獨一無二的軍事風格,更首度開放連在地人都沒去過的中柱坑道做為賽道,參賽者不只能挑戰極限,還能深度體驗東引風光。」他也透露,選手之夜將有神秘隱藏版節目-軍方特別設計的火炮表演。
賽道難度上,已實地勘查過地形的林義傑指出﹕「16K真的很有挑戰!男性跑友應該最愛500障礙。加上8月的東引少起霧、風阻小、空氣好、陽光充足,相當適合前來挑戰!」
這次賽道規畫完整納入東引戰地風情與軍事文化,賽事服裝及配件、號碼布、完賽獎牌也融合軍事野戰風格,想重溫當兵時光、想一窺戰地神秘風光都不能錯過!以下是主辦單位列出的賽事特色﹕
1. 與軍方合作,除了中柱坑道首次開放給跑者進入,賽道沿線也佈置迷彩沙包、軍事裝備武器、沿線的精神標語等;沿途啦啦隊由在地軍方、社區組織及中小學社團等地方組織自發性組成,展現東引鄉親熱情。
2. 特色美食補給站除了有路跑活動必備的飲食補給,加入在地美食如: 馬祖大餅、當季水果、特色涼菜、老酒麵線、紅糟雞排、陳高冰淇淋等。
3. 8月2日選手之夜邀請范逸臣、梁一貞開唱,high翻東引!3日晚上舉辦音樂會及摸彩活動,讓跑者在賽後同樂。
4. 報名CP值超高!活動贈品依不同組別包括紀念活動上衣、運動帽、風格跑襪、運動毛巾、特色臂章及吊飾、完賽獎牌及證明,還有由東引酒廠出產的完賽紀念酒,從4K休閒組到16K菁英競賽組都能滿載而歸,贈品總價值高達NT﹩3000以上。
5.跑完欣賞限定美景「藍眼淚」,活動與當地旅遊業者藍眼淚旅行社、驫馬旅行社合作推出套裝行程,提供跑者便利的訂房、交通食宿選擇,也安排各種觀光行程欣賞東引各景點。可搭乘遊艇參與「海上看東引」,觀看東引「岸高水深,礁石壯麗」的美景;更有機會欣賞到馬祖季節限定美景「藍眼淚」。
資料來源/義傑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採訪攝影/Dama
由 PUMA 主辦的國內知名大型夜跑賽事「PUMA NIGHT RUN 螢光夜跑」即將在 2024 年 4 月 20 日(六)於台北大佳河濱公園熱情開跑。除延續螢光元素為主題,更特別開放讓跑者自選賽衣款式,在百萬河岸美景映襯下點燃夜跑狂熱!
2024 PUMA 螢光夜跑已於 2023 年 12 月 11 日(一)起開放網路報名,台北站包含 21K Elite Run 菁英半馬組與 10K Glow Run 螢光挑戰組賽程,共計 6,000 名額,報名額滿截止。
2024 PUMA 螢光夜跑賽衣一改傳統制式版型,改以時尚設計剪裁嶄新亮相,打造潮流短袖 T 恤及背心兩種賽衣款式,提供跑者根據個人喜好自由隨選滿足需求。大會為 21K 菁英跑者和 10K 挑戰跑者分別推出激光綠及沁漾白亮麗配色,完美呼應螢光夜跑賽事主題,讓跑者的挑戰熱情持續在夜晚熱血發光。
除了潮流賽衣外,2024 螢光夜跑報名好禮還包含:「PUMA 潮流手機掛繩」、「PUMA 運動毛巾」、「PUMA 運動環保水壺腰帶組」及「PUMA 專業運動訓練商品 7 折券」等豐富物資;而完賽好禮也不容小覷,提供「精美完賽獎牌」、「電子完賽證書」、「PUMA 時尚透明束口後背包」、以及多樣「能量補給物資」,給予跑者們賽後最即時的體能營養補充,保持熱血活力 High 翻台北城。
2024 PUMA 螢光夜跑再度與 BraveLog 運動趣平台合作,提供完善的動態即時成績服務,包括跑者定位追蹤、完賽成績預測,都能一手掌握,讓跑者在賽道上能更加精準地掌握自己的表現。
此外,獎項方面除了 21K 跑者分齡頒獎之外,今年也新增 10K 跑者分齡獎項,期待各位跑者能找到突破極限的動力,爭取榮耀的成就。成績呈現方式採用年齡區分統計,讓同齡層的跑者進行更精確的比較。同時實施賽道分段記錄模式,為跑者提供賽道上不同距離點的詳細資料,達到更完整的成績整合。
全球專業運動品牌 PUMA 憑藉其創新 NITRO 氮氣中底科技成功掠奪專業跑鞋市場,秉持擁有「輕量」與「高緩衝」並存的高穩定機能。為迎戰 2024 螢光夜跑賽事,PUMA 也特別推出氮氣跑鞋選購指南,針對日常練跑、10K 及 21K 跑者提出不同適性需求的氮氣跑鞋推薦。
日常練跑- PUMA ForeverRUN NITRO 高穩定型氮氣跑鞋
創新採用「雙密度氮氣中底」構造,置入「高密度環狀 TPU 穩定裁片」,搭配「向上包覆的幾何大底結構」與「雙層密度人體工學鞋墊」設計,全方位 RUNGUIDE SYSTEM 以四大穩定性能構造為跑者帶來高規全面的足部支撐防護,完美創造舒適及安全機能。
10K Glow Run 螢光挑戰組- Deviate NITRO 2 全碳板氮氣跑鞋
採用輕量高透氣機能網布包覆,並特別於鞋領口和足跟處填充加厚,提升實著舒適度,更於鞋面加入 PWRTAPE 膠條,使足部與鞋款更加貼合且提供穩定性,採用雙層式 NITRO 氮氣科技中底,上層使用NITRO Elite 氮氣中底,搭配下層 NITRO 氮氣中底層,提供最高規格緩衝避震,兩層氮氣中底間置入 PWRPLATE 熱塑碳纖維動力推進片,採用純碳纖維結構帶來支撐性與回彈腳感,提升跑步效能協助競速跑者突破個人 PB。
21K Elite Run菁英半馬組- FAST-R Nitro Elite 馬拉松氮氣跑鞋
鞋面採用超輕量高透氣機能網布創造完美貼合包覆,加入 PWRTAPE 強化貼片焦點式加強鞋面支撐,分離式塊狀中底由前方 Nitro Elite 回彈氮氣科技及後方 EVA 緩震穩定科技組成,中空結構設計更能降低鞋身重量,而連結前後中底的外顯式 PWRPLATE 純碳纖維動力推進片,搭配 PUMAGRIP LIGHT 輕量耐磨橡膠大底,以絕對輕量加乘出色牽引力,讓 FAST-R NITRO Elite 漂亮征服菁英馬拉松跑者對速度的絕對追求。
【活動相關詳情】
2024 PUMA 螢光夜跑活動報名網站:https://bao-ming.com/eb/content/5904
PUMA 螢光夜跑 LINE 官方帳號: 搜尋ID:@puma-nightrun 或 帳號名稱:PUMA螢光夜跑
活動服務專線:享動行銷工作室 02-2503-9333 #24
資料來源/PUMA
責任編輯/Dama
許多跑者在正式進入練習課表或開賽前,習慣輕鬆跑 10-20 分鐘當作熱身,但在操場場上,常可見一些跑者光是跑前熱身就累到筋疲力竭,你可能覺得只是熱身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但一項新研究證實,跑前熱身加入阻力深蹲跳躍這類「增強式訓練」,能讓之後的間歇訓練跑得更快!
這項研究發表於 2019 年《體育科學與醫學期刊(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研究團隊請 12 名男跑者(5K 最佳成績 16 分 15 秒到 22 分 12 秒之間)進行兩輪間歇訓練,訓練包括重複 5 次 1K 跑步,時間盡速完成,在每公里之間進行 3 分鐘站立/行走恢復。兩輪訓練前的熱身都一樣,但其中一輪多做一項增強式訓練﹕一系列的阻力深蹲跳躍。(更詳細的增強式訓練介紹 請點此)
研究中,跑者做了 4 組 X5 次的阻力深蹲跳躍,每組之間休息 2 分鐘;深蹲跳躍同時,他們的肩膀上纏繞著一條彈力帶並與重物相連,讓訓練的挑戰度更高。當超硬訓練結束後 8 分鐘,跑者們開始進行上述間歇訓練。
結果令人驚訝﹕當受試跑者的熱身包含深蹲跳躍時,5X1K 間歇跑的總時間比另一輪快了3.6%,對於這些平均配速 4 分 30 秒的跑者而言,進步 3.6% 意味著每一公里快了 9.7 秒。其中,熱身對間歇訓練帶來的效果,在第一個 1K 時尤其顯著,比「正常熱身」快了 8%。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的研究團隊將這個差異歸因於深蹲跳躍引起的「活化後增益現象(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透過測量訓練前、中、後的肌肉收縮,研究證明了,在深蹲跳躍後,跑者腿部肌肉能徵召更多的肌纖維。反過來說,增加肌纖維活化,使肌肉能產生更大的力量、導致更快的配速。
研究第一作者 Jonathan Low 表示,將其他增強式訓練當作熱身也會有相似的好處,關鍵是這些動作必須在正確的阻力和強度下進行。學術上,引用最多的阻力/強度組合是快速、爆發性的練習,一組重複約 5-7 次。
研究結果中值得一提的是﹕12名跑者中,有8名在深蹲跳躍後跑得比「正常熱身」更快,2名表現相同,2名表現較差。研究者判斷這個差異可能有部分因為跑者不熟悉深蹲跳耀。
總而言之,想增加間歇訓練的表現,把增強式訓練加入熱身中,先每相隔數日練習一次,把動作阻力和強度調整、適應好,再將它加入最硬的訓練日吧!
如果覺得研究中的阻力深蹲跳耀太難,建議可先從跑前較容易練習的動作練起,以下示範﹕
阻力開合跳
步驟1﹕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踝位置環繞一條彈力帶。
步驟2﹕當雙手抬起時雙腳分開;手臂放回身體兩側時雙腳併攏。
步驟3﹕以適度速度做 30-60 秒。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運動生理學週訊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