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年過60歲以後,大腦總容量每年會頻均下降約0.2%,根據過去有大量的證據顯示,定期規律運動可以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然而經常運動、參加社交活動的年長者,代謝和血管相關疾病的危險因子都普遍更低,甚至也減緩了大腦的衰退速度以及預防失智症。
根據美國衛生部(HHS)在2018年的運動量建議中指出,至少每週要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到劇烈強度的運動,此時可以獲得實質性的健康益處,甚至還包含了大腦的健康。然而,運動量能夠達到建議標準的人並不多,對於其他不愛運動的族群來說,「最少要做多少運動才可以有效預防失智症」就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不過以往一直缺乏研究來回答這個問題。近日在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便只是低強度的運動,只要增加活動量也能提高腦容量和延緩大腦衰老有關。
這項實驗共招募了2354名受試者,其中54.2%為女性且裡面46.7%的人有達到美國體育活動指南推薦的活動量。該統計指出,活動量達標的人群更少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根據研究團隊指出,少量運動絕對優於不運動,即使是走路也能夠延緩大腦退化,然而與每天走路少於5000步的人相比,每天達到5000~7499步、7500~999步以及10000步或甚至更多相比,分別相當於延緩大腦衰老0.45年、1.45年和1.75年。
然而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教授表示,延緩大腦結構老齡化的運動,可能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強度,而增加低強度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實踐。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更多地區開展研究,分析在不同種族、不同社會經濟條件的人群中,運動對大腦健康的影響。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MERICAL NEWS TODAY
責任編輯/妞妞
當你經過週末或是長假,跟隊友出去互相傷害之後,休息了幾天,看著圖表上的 TSB 慢慢回到正值,但是不確定自己身體到底恢復得如何、能否回到正常訓練,要如何來判斷呢?Peaks Japan 的建議提供大家參考,可以測驗一下自己的 2 分鐘全開狀況,來判斷自己體能是否真的有恢復。
因為如果身體還很疲倦,2 分鐘也開不出太高的瓦數。這個時間的全開會用到約 30% 的無氧與 70% 的有氧能力,很適合判斷身體狀況。
主要原因還包括:
a. 如果體能不夠「新鮮」,無法作出高瓦數。
b. 比起 5 分鐘或是 20 分鐘全開來說,2 分鐘對於精神與肌肉的負擔也比較小。
c. 即使恢復狀況不好,全開 2 分鐘也不會帶來太多疲勞。 因此我們建議採用 2 分鐘的測驗來判斷體能狀況。
實施方法很簡單,只要在外騎時找個坡度適中的路線全開 2 分鐘,當然你要在訓練台上執行也是可以。
要如何判斷功率是否達到合理的區間? 其實只要比對 WKO 軟體上面的 Power Duration Curve,看看 MMP/PD 的差異多少即可。
如果 MMP 低於 PD 的 90% 以下,那表示體能尚未恢復,還不適合做高強度課表。
如果是 94% 左右,表示可能已經恢復差不多,同時還要判斷體感狀況決定。
如果有 96% 以上的話,就可以判斷體能已經恢復,可以準備實施強度課表了。
我們在測驗時除了觀察數據以外,同時也要注意體感狀況。相信經常在訓練的選手,測驗時有時候會感覺力不從心、很勉強把數據坐上去,有時候卻是相對穩健地完成測驗。因此除了數據之外,恢復狀況如何,也要加入自身體感來做判斷依據。
不過相信很多選手自己並沒有在用、或是不知道如何使用 WKO 軟體,可以請你的功率教練幫你查一下目前 PD Curve 的狀態。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不少選手也有在用跑步功率計,因此 PD Curve 會混入自行車功率與跑步功率數據,因此如果只是要判斷自行車狀況,記得要請教練看 Cycling 的 PD Curve,避免混淆。
資料來源: Peaks_Coaching_Japan
12月4日,台南昇陽自行車總部舉辦「第二屆台灣經典耐力型賽事分享會」,由醫護鐵人邀請全台大型賽事主辦單位高層及各知名運動品牌為台灣耐力型賽事共同發聲。易飛網董事長周昀生更在該活動倡議成立「台灣賽事推廣平台」,透過異業整合及多國語言介面系統報名系統協助台灣耐力型賽事在疫情解禁後走向國際舞台。當天與會者包括勇奪MOMO購物1111活動全類型圖書第一名之《狂飆的18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一書的多位作者,他們談到參加鐵人賽事的經驗與出書心得,及透過集體創作捐贈作者版稅的百分之五十予弘道老人基金會的計劃。
易飛網董事長周昀生指出,台灣耐力型賽事(路跑、馬拉松、越野跑、長泳、自行車及鐵人三項等)活躍,但普遍來說卻缺乏整合的資訊及服務便利,然而疫情時加速運動領域線上及線下活動串接的新商業模式,未來整合性服務平台已是不可或缺的發展方向,故本次透過與多方有合作默契的醫護鐵人為樞紐,藉由本次舉辦的「第二屆台灣經典耐力型賽事分享會」結合上市公司易飛網、各大縣市政府網站系統服務商哈瑪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賽事主辦單位量身訂做一服務平台「台灣賽事推廣平台」,整合報名、賽事資訊及交通住宿,不僅便利台灣民眾,未來多國語言版本更能讓台灣與全球賽事交流,讓更多的台灣耐力行賽事走向國際化,使得後疫情時代台灣能夠透過賽事發展多元旅遊商機發展運動經濟。
《狂飆的18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由醫護鐵人創辦人陳彥良統籌,透過十八位具有完賽鐵人三項經驗的各領域名人用行動力挺,以親身的故事鼓勵民眾為夢想而努力,同時為社會公益奉獻心意。昇陽自行車創辦人施和鋐與陳素梅夫婦提及:「賽事是運動產業的火車頭,而相關領域都需要行銷及資源的整合,不論是台灣經典耐力型賽事分享會及一本書的發行,能共同幫台灣樹立體壇合作的成功典範,實屬難能可貴。」
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秘書長陳華恆在活動中表達,本次為《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推薦,除了原本就與書中多位作者相識外,也提到鐵人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大家庭,鐵人們不僅熱愛參與鐵人賽,對路跑、自行車、長泳、越野跑等各類耐力型賽事的推廣,到每個鐵人家庭的連結,還有社會公益的回饋與參與等等都是不餘遺力。能以運動的能量去感動與感染他人,也是功德一件。
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秘書長陳華恆表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時,醫護鐵人出版全台第一本介紹台灣耐力型賽事專業書籍《醫護鐵人台灣經典賽事全攻略》一書,藉此廣邀全台耐力型賽事主辦單位高層齊聚一堂召開「第一屆台灣經典耐力型賽事分享會」,堪稱2、30年來台灣最大賽事領袖高峰會。
2021年在疫情影響台灣甚鉅時,醫護鐵人又再次廣邀各領域知名鐵人完賽者,共同創作《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一書,徹底地將賽事主辦單位、品牌商與具備影響力的作者們結合成一鐵三角,並趁勝舉辦「第二屆台灣經典耐力型賽事分享會」,目的為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協助台灣耐力型賽事的蓬勃發展,相信本次活動的心血結晶「台灣賽事推廣平台」將會是台灣耐力型運動史上重要里程碑。
圖片、文字/運動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