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重量訓練動作的優先順序很重要?帶你了解安排12個強化肌群的訓練課表
1
重量訓練動作的優先順序很重要?帶你了解安排12個強化肌群的訓練課表
2
讓飛輪旋轉,帶動脂肪燃燒吧!
3
明星教練陳玉軒:從健身感受助人的喜悅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重量訓練動作的優先順序很重要?帶你了解安排12個強化肌群的訓練課表

2019-07-04
知識庫 健身 重量訓練 上半身肌群 下半身肌群 觀念

當我們在進行重量訓練課表的排定時,你都只知道要先排三大主要肌群再排輔助小肌群,但你知道為何要這樣安排?首先,你要知道在安排訓練動作時,最先施作的訓練動作效果最大,越後面施作的動作訓練效果就會越不明顯。因此,對於接受訓練的人而言,都會將重要性較高的訓練動作,安排在越前面,這就是所謂的優先順位原則或稱為動作配置原則。

實際上,在各式各樣的運動訓練動作當中,有的能夠發揮較大肌力或是爆發力的訓練,也有些能發揮局部的肌力訓練動作,因此,基本上我們在安排訓練課表時,都會先安排能動用較大肌肉與較多肌肉的複合式動作為主,接下來才會安排動員肌肉量較少及較為局部的孤立式動作,例如:我們最常做的三大訓練動作-深蹲、硬舉與臥推;這都是屬於大肌群的複合式動作,他們主要都會動用到較大較多的肌肉群來完成一個訓練動作,當我們在進行這些大肌群訓練動作時,四肢末端的肌肉也會經由輔助性的發揮作用,所以,如果你再訓練這些大肌群之前,先訓練一些末端的小肌群(例如肱二頭肌或三角肌等),就會造成末端小肌群的優先疲勞,而無法在訓練大肌群的同時發揮輔助的功效。

如果你先訓練小肌群會造成優先疲勞,讓訓練大肌群時無法發揮輔助功效。

肌群搭配重點

所以,我們在進行訓練課表安排的時候,就必需要進行強化大肌群為主要目的的動作,因此,在許多的訓練課表都會先看到3大肌群的動作安排,接著才會搭配上其於的輔助肌群訓練動作,例如:胸大肌訓練就會搭配上肱三頭肌;背肌訓練就會搭配上肱二頭肌與前臂訓練;大腿肌群就會搭配三頭肌訓練,這些安排都是有其目的與作用。但也會有例外的狀況,比如為了配合特定的運動比賽項目所做的重點式強化特定肌群或者是受傷復健的治療階段,才會撇除優先訓練大肌群的方式。

有某些特定訓練或復健動作會從小肌群訓練起。

12基本的訓練

但無論在哪一種訓練課表內,我們都必需要決定訓練動作的優先順序來進行,以下就是12個基本強化肌群的動作訓練配置:

1. 深蹲

強化肌群:臀大肌、股四頭肌、腿後肌與背部肌群

延伸訓練:初學者要做好深蹲的6大基本要訣

2. 硬舉

強化肌群:背部肌群、臀大肌、腿後肌、股四頭肌

延伸訓練:臀部、大腿肌力的殺手級「硬舉 」訓練

3. 仰臥起坐

強化肌群: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股直肌、髂腰肌

伸延訓練:健美選手推薦7組最佳腹肌訓練

4. 腿部屈伸

強化肌群:股四頭肌

5. 腿部彎舉

強化肌群:腿後肌

6. 仰臥推舉

強化肌群:胸大肌、前三角肌、肱三頭肌。

延伸訓練:臥推常見的6種錯誤方式

7. 屈體划船

強化肌群:背闊肌、大圓肌、背部肌群、菱形肌、斜方肌中部、後三角肌

8. 肩部推舉

強化肌群:三角肌、斜方肌、肱三頭肌

9. 三頭肌伸展

強化肌群:肱三頭肌

10. 手臂屈伸

強化肌群:肱二頭肌、肱肌、肱橈肌

11. 小腿上提

強化肌群:小腿三頭肌

12. 手腕屈伸

強化肌群:前臂屈肌群

然而,你的訓練課表將要如何安排動作項目?只要秉持著優先順序原則來進行就可以,但有時後也必需要隨著週期性訓練法則與每週訓練內容來進行調整,而區分為技巧性訓練日或提升肌力訓練日這兩種,但基本的大方向是不會有所改變。

資料參考/issaonline、bodybuilding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讓飛輪旋轉,帶動脂肪燃燒吧!

2016-10-13
間歇訓練有氧運動瘦身減脂飛輪健身知識庫

飛輪是固定式自行車,但不是給人休閒地踩幾下用的,是做強度運動用途的設備。它的優點是讓住在都會區,練習自行車不方便的人得用飛輪代替自行車。飛輪是室內運動安全性高、能風雨無阻、也不需要常常得停下來等紅綠燈,持續運動效果佳。

飛輪車 ©fitnessbestreviews.com

 1   坐墊高度

要調整到踩下時腿部幾乎能打直,如此能把踩踏的力量完全用到,也避免受傷。

 2   坐墊前後距離

調整坐墊,讓坐墊前沿到手把龍頭的距離剛好是你手肘的長度,這種長度也是你身體和把手龍頭的距離。

 3   把手的高度

初學者先將把手高度和坐墊高度齊一,甚至高一點也無妨。程度好的人龍頭的高度可以比坐墊高度低。

 4   阻力大小

先把阻力調到輕。

©riverwu.blogspot.tw

 A   低強度練習課表

(1)熱身踩(15分鐘)
用感覺輕鬆的力量,但是轉速逐漸拉高到轉速每分鐘70以上。前幾分鐘很輕鬆沒吃力的感覺,但是15分鐘已經會開始流汗。

(2)阻力踩(20-30分鐘)
調整阻力環半圈(或一圈),感覺略微吃力即可,保持跟熱身踩時一樣的轉速,不變慢,持續踩。後面10分鐘應該開始大量流汗。可以邊擦汗或者補充水分,但是持續保持轉速。

(3)放鬆踩(5-10分鐘)
調阻力回去輕鬆狀態,持續維持轉速,最後3分鐘開始逐漸變慢。

 B   中強度練習課表

(1)熱身踩(10分鐘)
用感覺輕鬆的力量,但是轉速逐漸拉高到轉速每分鐘80以上。

(2)阻力踩(10分鐘)
調整阻力環半圈(或一圈),感覺略微吃力即可,保持跟熱身踩時一樣的轉速。

(3)強弱交替阻力踩(30分鐘)
調整阻力環一圈,會感覺吃力,竭力保持轉速,不變慢,持續踩2分鐘,再轉回輕鬆的阻力踩3分鐘。再開始下一回合強弱交替,持續6回合。會大量流汗,甚至飛輪車身和地上都是汗水。(記得結束時把滴在車身的汗水擦乾,免得生鏽。)


(4)放鬆踩(5-10分鐘)
調阻力回去感覺輕鬆狀態,持續維持轉速,最後3分鐘開始逐漸變慢。

 C   高強度練習課表

(1)熱身踩(10分鐘)
用感覺輕鬆的力量,但是轉速逐漸拉高到轉速每分鐘80以上。

(2)三階強弱交替阻力踩(30分鐘)
調整阻力環一圈,會感覺吃力,竭力保持轉速,不變慢,持續踩2分鐘,接著把阻力轉到強度,臀部離開坐墊,起身抽車1分鐘,再轉回輕鬆的阻力踩3分鐘休息。 再開始下一回合強弱交替,持續5回合。這會大量流汗,甚至飛輪車身和地上都是汗水。(記得結束時把滴在車身的汗水擦乾,免得生鏽。)

(3)放鬆踩(5-10分鐘)
調阻力回去輕鬆狀態,持續維持轉速,最後3分鐘開始逐漸變慢。

做有氧運動需要40分鐘以上才有減重效果

我們人體日常活動時能量的來源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米麵蔬菜提供的能量),兩者比例約各半,使用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比例大一些些,當我們開始運動之後, 兩者的比例開始互調,脂肪提供能量的比例上升,而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比例下降,在運動20分鐘之後,兩者開始「黃金交叉」,身體使用脂肪當能量來源的比 例超過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比例,但是到40分鐘才會有較顯著的差異,而且這差異隨著時間拉長越來越顯著,所以我們說要運動減重要40分鐘以上才會有「燃 燒脂肪」的效果,如果只運動20分鐘,消耗脂肪有限。

在先前解釋運動強度與能量來源的關係,其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運動強度越高,例如進行舉重或者是激烈的球類運動,使用脂肪的比例就越低。

強度低的日常活動使用脂肪的比例高,但是不代表輕鬆走路就可以大量燃燒脂肪,因為當運動強度低時也代表不需求太多能量,而脂肪能提供的能量很大,1公斤的脂肪能提供7700大卡的能量。

換言之,假設你散步30分鐘,能量的來源大部分是脂肪,但是可能只消耗5-10公克脂肪而已。因此要消耗脂肪,就必須選擇強度中低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飛輪、跳韻律舞,運動時達到微喘,但還可以講話的強度,然後維持40分鐘以上才有燃燒脂肪的效果。

做有氧運動至少要30分鐘以上才有效果

書籍資訊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郭豐州著作《郭老師的運動減重課》,教你真正能幫助減重塑身的運動!提高基礎代謝率更不需要挨餓!當個身材好又健康自信的快樂人!

《郭老師的運動減重課》教你:
 1.運動減重終極五大策略!
 2.學會徒手基礎肌力訓練與進階肌力訓練!想練出馬甲線也辦得到!
 3.學會風靡國外的HIIT高強度間歇,提升基礎代謝率(從入門到高階,統統教會你)!
 4.學會選擇對的食物來吃!
 5.用你本來就會的有氧運動去達到減重效果(如跑步、游泳、騎車、踩飛輪等等)!
 6.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鍛鍊肌力(坐公車、坐捷運、坐辦公室、開會時……都是練肌好時機)!
 7.學會幫助你避免運動傷害的靜態伸展與動態伸展!
 8.想要讓體型更優美?深度伸展不能少!
 9.由郭老師設計減重運動課表,就算你從不運動,也可以輕鬆入門!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明星教練陳玉軒:從健身感受助人的喜悅

2016-07-13
故事專訪健身人物誌

從高中加入學校球類校隊、開始接觸重量練訓練至今,陳玉軒即使體院畢業後,與健身的緣分可說是越結越深,從單純喜愛到變成一個專業健身教練,對健身熱情一路不減的他,雖也曾遇過低潮,但對上帝的信仰讓他轉念,透過「分享」對這份工作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如今,健身教練對他來說不再只是一份單純的賺錢工作,是一份透過分享、讓更多人獲得健康身心的一種使命。

帥氣健美的明星教練陳玉軒

當教練很簡單,持續熱情卻很困難

在自己開始擔任健身教練後,才發現當健身教練除了專業知識外,熱情也很重要,唯有熱情才能支撐你一整天站在健身房中教學,即使面對同樣的健身機器、而不感到厭倦。有一群健身同好一起努力很重要、環境的激勵氛圍也很重要,陳玉軒很慶幸自己從大學時期踏進健身房打工開始、到後來成為專職教練,在他身邊總是有很多很棒的人讓他可以去學習、彼此分享,更可以把他們當成奮鬥的目標,尤其認識了既是健身房老闆也是健身達人的藝人劉耕宏,不但讓他發現健身可以讓一個人神采奕奕外,相較同齡的人更顯得年輕又有型,後來更進入他旗下的健身房工作,遇到更多對健身抱持熱情的教練團隊,這段期間可說是他健身生涯中,進步最快也改變最多的時候。

後來即使也會面臨倦怠的情況,但一想到若用倦怠的心情去面對學員,教學品質也會變差,透過上帝的信仰讓他改變,從此,健身工作變成一種能幫助人的好事,學員也可以成為朋友般可以去關心、分享的對象,彼此間像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關係,後來也開了粉絲頁,分享自己的健身心歷路程,不吝把好的資訊提供給大家,每每收到鼓勵或正面回應時,就成為累積動力的養份,「每次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一想到很多人對我的鼓勵、甚至把我當目標,我怎麼可以鬆懈,只有更努力才行。」

透過健身分享,看見更多感動

「網站上我曾放上健身前後對照,有些朋友問我是不是去整形了。」陳玉軒開玩笑地說,但他很確認一件事,持之以恆有效的健身,確實會讓整個人看起來很不一樣,不但是身形變得更好看、外表也會顯得更年輕有活力,這比起花一筆錢去做速成的雕塑效果相比,健身雖然需要較長的時間、也比較累,但好處不僅是對健康有益、對外在的提升而已,更能成為與親友間感情的促進劑。

當一個人感受到運動帶來的好處與快樂後,總會很想去分享或邀約朋友一起參與,所謂運動就是有這麼迷人的特殊氣質,陳玉軒自從開始擔任健身教練後,不只是關心學員的健身訓練成果,也特別願意去關心人,久而久之,學員也開始把他們的世界分享給他,不論已婚、未婚、公司主管、名人、藝人等,各式各樣、各行各業的甘苦、生活面對的壓力與辛苦,雖不必去一一親身體驗,卻透過他們的分享,看見更多不同視界,甚至原本與家族成員不算親密的關係,後來也隨著健身的分享,與原本不太交談的哥哥有了更多共通話題,長年辛勞工作的媽媽,也因開始教她做一些紓解運動,彼此間有了母子共享的短暫溫暖時光,母親雖然不會特別跟他說謝謝,但在母親的眼神中,他看到了幸福的小確幸。

把健身帶入生活,處處都是健身房

因為關心、分享的概念,希望將有助益大眾的健身訊息,更廣為被運用與散布,於是他也開始嘗試將健身活動帶到戶外,有些學員就曾跟著他去公園做過健身訓練,他將公園常見的器材或是坡度地形設計成可供訓練的方式,把健身融入日常生活環境中,甚至還從去年開始籌畫、將日常中隨身可得的工具,設計成健身動作,透過圖解的簡單的健身工具書,掃把、長柄傘等都一一變成健身器材了,畢竟不是人人都有時間、金錢去健身房,但好的健身動作,卻能幫助很多的人,不應只有在健身房裡被運用。

更有趣的是,去年他也嘗試走進中南部菜市場中,教一些整日站在攤子上辛苦工作的老闆們,簡單伸伸腿、抬抬手、動動身體,舒緩因久站而痠疼的身軀,會有這個想法,起因於一次去中南部找朋友,朋友的爸媽就在市場賣東西,看見他們僵硬浮腫的雙腿,覺得很心疼,便在市場裡當場隨性帶動一些體操,但想不到大獲市場的婆媽及伯伯們大好評,不但大讚有效,也開心的幫他宣傳、還自動去教別人,這樣簡單的小小運動竟能起到實際作用,更讓他深信,要讓更多人感受健身的好處,不但讓健身動作更簡單,還要融入日常生活中,只要想動、處處都能是健身房。

陳玉軒/profile

體大畢業,目前從事私人運動健身教練,著有《史上最強翹臀深蹲操!練下半身等於瘦全身》。

[註] 本文採訪日期為2015年7月。
拍攝場地提供:Force Fitness原力健康運動空間


撰文/周麗淑
攝影/楊仁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