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軟度好的人能活動自如、體態優美,柔軟度不好的人關節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具有比較良好的柔軟度,可以使我們運動時表現更好,以及在運動過程中能避免運動傷害,此外,還可以避免惱人的下背痛困擾。因此,擁有良好的柔軟度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事,不僅對於運動表現上、日常生活上,對於身體健康也有非常大的幫助。對於時常久坐的上班族來說,更為重要。
柔軟度(Flexibility)的定義在於身體任何部位都可以屈、轉、彎、扭等,而不使姿勢破壞的能力,然而柔軟度是人體各關節所能伸展活動的最大範圍,它的伸展可以分為:靜態與動態兩種,靜態柔軟度是以關節為支點運動的活動範圍,動態柔軟度為關節對於動作的抵抗或阻力,例如打網球時,發球的人必須所能伸展最大範圍將球打出。
柔軟度好的人能活動自如、體態優美,柔軟度不好的人關節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影響一個人柔軟度的因素有:肌肉、肌腱、骨骼、皮膚、脂肪、結締組織的構造與組成等。然而具有比較良好的柔軟度,可以使我們運動時更有效率,以及提升運動表現,在運動過程中,也能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根據許多專家研究發現,目前發現有相當多的下背痛病例與柔軟度較差得人有關,因此,具有較佳的柔軟度除了可以避免運動傷外,也可以使平日生活免於下背痛的困擾。
提升柔軟度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的伸展,另一種則是動態的伸展運動。靜態伸展是指不發生上下或來回且不急的用力伸展,而在伸展位置停留一段時間,而動態伸展是指上下或來回且急動或主動的運動,而且在最後伸展位置時不做停留。 一般來說,如果要增加柔軟度,建議採用靜態伸展,因為靜態伸展沒有組織傷害的危險,且消耗的能量較少,能具有避免或消除肌肉緊張或酸痛的效果。但是,過度的柔軟度容易發生傷害,像是關節有習慣性脫臼、無力等狀況,然而伸展運動與柔軟度的關係密切,透過身體不同部位的伸展運動,可以增進身體各部位的柔軟度。根據許多專家建議,瑜伽這一項運動是非常適合增進柔軟度的運動,許多運動員也非常喜歡在賽前及賽後透過瑜伽動作來伸展。
以下3種動作能幫助伸展全身以及提升柔軟度:
伸展背部、提升髖關節的柔軟度。
步驟1:右腳小腿往前儘量靠近墊子的前緣,並與前緣平行;右腳膝蓋靠近右手手腕,右腳腳踝靠近左手手腕。
步驟2:後腿在背後伸直並以腳趾踩地,將髖部向下貼近地面。
步驟3:背部打直,停留5-8個呼吸後換腿。
提升肩膀、手臂的柔軟度與伸展背部。
步驟1:採坐姿,將左腳彎曲進來,右腳跨到左腳外側,雙膝交疊。
步驟2:吸氣後將左手上舉,繞過肩膀彎曲,將手掌放在脖子或肩胛骨的中間,右手彎曲繞到背後,雙手交握。
步驟3:吐氣時肩膀放鬆,上面手臂再貼近耳朵,下手臂再靠近身體。
步驟4:停留保持呼吸3-5的呼吸,之後換手進行。
提升背部、腿部的柔軟度。
步驟1:採站姿,雙腳併攏。
步驟2:將上半身慢慢往下,如果彎下不去,可將膝蓋微微彎曲,將雙手抱住雙腿後方。
步驟3:停留5-8個呼吸後休息。
資料來源/Trimme&toned
責任編輯/妞妞
所有的身體運動都與脊椎相關,尤其下背部是出力最多的部位,而重力對椎間盤的施壓,會導致椎間盤所含的水分流失。事實上,椎間盤就像是海綿,其中的水分具有緩衝的作用,當它們受到壓迫時,水分會被排掉,造成脊椎不適,然而這種液體的流失正是「背痛」的源頭。如果開始有背痛的症狀,還會伴隨著失眠的困擾,因此,必須放鬆背部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有些人的身體在晚上時也很緊繃,不僅影響睡眠,也會因為肌肉過度活躍,使脊椎持續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導致睡醒還是覺得很累,而且一直受到背痛困擾。這種情況就非常適合利用伸展來舒緩,幫助你的脊椎放鬆,才能擁有好的睡眠,而且有利於下背部的復原。許多長期姿勢不正確或是隨年紀增長關節逐漸退化的人來說,都會患有脊椎傾斜、椎間盤突出等症狀,進而引發下背痛的困擾。一般來說,治療下背痛的方法為吃藥或是開刀,但都會有一定的風險存在,且也不會100%痊癒,除了從日常保健外,還可以透過瑜伽來緩解。可參考:緩解下背疼痛的5種瑜伽動作
如果直立的姿勢會壓迫到脊椎,那麼就需要利用背部的伸展運動來加速下背部的復原。你可以透過伸展運動消除背部的壓力,最簡單的動作就是懸吊。吊在單槓上至少三十秒,應該就可以感受到脊椎被拉直,如果剛好相反,你依然覺得脊椎受到壓迫,表示你的下背部肌肉太緊繃,必須設法讓它們放鬆,透過這樣的動作,你將慢慢學會如何有效舒緩脊椎。
核心肌群是身體軀幹肌肉群的總稱,是人體相當重要的肌肉,核心肌群主要負責維持上半身的許多動作,以及身體的平衡與直立,所以藉由訓練核心肌群可以減緩許多的肌肉痠痛,以及矯正身體不良的姿勢等。而在許多有健身習慣或固定訓練的運動員們,核心肌群不僅僅要能承受,來自日常訓練動作所帶來的持續壓力外,他們還必須經由核心肌群的穩定性來提供身體肌肉收縮,以支持最大程度的力量輸出,像是在深蹲與硬舉及其它高強度高負荷的運動能力等,因此,核心肌群對於我們無論是運動或日成生活都顯得格外的重要。同時有強穩的核心肌群,也可以預防下背痛的問題產生,所以在有腰酸背痛的時候,更應該去訓練自己的內核心肌群,而不是刻意再去訓練外層的肌肉,反而更不容易讓深層的肌肉被喚醒。
資料來源/Men's Health、元氣網
責任編輯/妞妞
當指甲出現問題時,一般的人都會先去看皮膚科,然而因為指甲生長緩慢且角質很厚,所以患者吃藥與擦藥一段時間後,往往都會質疑到底有沒有效?在「指甲健康研究室」一書之前有提到,指甲的生長速度;成人指甲平均每天會長0.1 公釐,所以,從根部推生到指尖大約需要半年的時間;這也是醫生對灰指甲患者開藥時,會叮嚀患者最少要連吃3個月的原因。
然而,灰指甲一般都需要長期塗藥,建議先將甲片磨薄,有助於藥效滲透進去,而且請耐心配合醫生或依藥品使用說明做完療程,才能徹底趕走黴菌,還你健康指甲;至於捲甲、甲溝炎、指甲掏空與雞眼等問題,不論正在接受何種療程,患者首要是保持足部皮膚完整性,避免傷口惡化,這樣才不會引發感染讓問題益形複雜棘手。以下是常見問題甲形成的原因:
甲溝炎亦稱「嵌甲」,民間習稱「凍甲」,是指甲兩側與後方的甲褶發炎。發炎的原因,主要是手指有小傷口讓細菌入侵引發感染所致,因此,在工作或運動時要小心注意,更不要咬指甲、咬甘皮與倒刺弄出傷口。不過,最重要的是指甲不要剪太短,導致指甲生長方向被破壞,遂往肉裡長,形成肉包甲的狀況!這情形若發生在腳趾甲就更折騰人,不但讓行走、運動時產生壓迫疼痛,修剪時有小傷口還可能發炎引起紅腫熱痛,嚴重的便會化膿,讓患者舉步維艱。
「灰指甲」,台語也稱為「臭甲」,是經由黴菌感染導致的指甲疾病,感染後不僅指甲結構與顏色會因之改變,甚至會引發指甲變形、增厚、脫落及分離等狀況,最糟的是黴菌就像壁癌一樣不容易根治,而且還很容易在多個指甲間交叉感染,讓情況更加糟糕。此外,罹患香港腳( 足癬) 的朋友也很容易因為黴菌感染引起灰指甲。
每到暑假,年輕女孩都希望穿上漂亮的涼鞋出去玩,若是有灰指甲,又怎麼可能讓腳見光。反之,當你去溫泉泡湯、到游泳池戲水、在健身房淋浴時,看到有灰指甲的來賓光著腳在濕淋淋的磁磚地上走來走去,應該不少人心裡會擔心自己中標吧!
雖然說灰指甲具傳染性,但也不如想像中那樣容易受感染,必須要符合《感染路徑圖》宿主、感染源、感染途徑三者俱足才會中標。由於後二者個人難以控制,所以只能從自己可控制的「宿主」來下功夫,盡力保持足部皮膚的完整性,不要有小傷口、脫皮、皮屑、龜裂等,同時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與抵抗力,絕不給黴菌、細菌與微生菌可趁之機!
感染途徑中有兩個場合要特別注意:
一、高溫潮濕的環境:舉凡地板、水、空氣,以及接觸的一切!如此無所遁逃於天地,會不會太離譜!?其實原因很簡單,高溫、潮濕、衛生較差的地面,再加上炎熱的夏季、溼答答的雨季,都會讓灰指甲患者大幅增加,而且廣泛分佈在各年齡層! 二、美甲工具:這是時尚女性與上班族美女很重要的門面工程之一,通常美甲師會以砂條製的磨板為指甲修整拋光,這個步驟問題不大,但是若要用五金工具,如指甲剪、甘皮剪、銼刀等,為美女們去除指甲邊緣的死皮、老廢角質等,難免會對甲板造成微小損傷,這些微細的傷口就給予黴菌、真菌可趁之機,讓它們侵入進而感染引起灰指甲!
捲甲,顧名思義就是指甲自左右兩側或單側往內捲,大多發生在大腳趾,若置之不理就會愈捲愈厲害,指腹因此受到壓力,在走路時產生疼痛。
造成捲甲的原因有先天與後天兩種:
一、先天:有的人天生骨骼就比較細小,甲面自然較小,而腳趾的肉也生的較圓,所以指甲很容易順勢生成捲甲。
二、後天: 指甲修剪不當:指甲剪得太短、兩側剪得太深,都會造成指甲往內裡捲著長,若不處理就會益發捲得厲害,讓人舉步維艱。此外,女性若有做美甲,要小心店家工具是否徹底消毒,以免因為客人間交互感染,讓黴菌悄悄入侵。
鞋子選擇不當:尖頭高跟鞋、楦頭不合適或不合腳的皮鞋等,都會讓大腳趾的指甲在不當壓力下兩側或單側往內捲。
工作型態:若您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腳部力量( 例如舞者),或是需要長期穿著高跟鞋( 上班族、空服員),持續的壓力讓腳趾甲過度擠壓,以致指甲兩側或單側往內捲。
身體原因:體重過重的朋友,因為雙腳承受的擠壓力太大,也會讓腳趾甲出現捲甲,痛起來讓人寸步難行。另外就是拇指外翻與痛風患者,往往出現單側捲甲,讓走路變成活受罪。
捲甲好發於青壯年到老年,以往治療捲甲一聽到要拔指甲,很多人會不寒而慄而打退堂鼓,拔指甲確實很容易破壞生長點,且重新長出的指甲未必盡如人意。可是捲甲千萬不要置之不理否則會益發嚴重。借鏡德國先進的足療制度,以物理性輔具矯正捲甲,可以讓指甲恢復原有的健康面貌。不過要防止復發,仍需要當事人配合,例如改變穿鞋款式、正確修剪指甲,若生活習慣不易轉換可多做「引甲運動」,或稱為「扳指肉運動」,讓腳趾甲在壓力正常的環境下,往正確的方向健康生長。
灰捲甲,顧名思義就是灰指甲與捲甲兩相結合,讓指甲變得又灰又捲!那到底是先灰後捲?還是先捲後灰?就好像蛋生雞、雞生蛋,難以釐清誰為因?誰為果?捲甲容易變成灰指甲的原因,在於指甲變形內捲後形成空隙容易積水,成為適合黴菌生長的環境。灰指甲患者若體重過重、鞋子挑選不當、指甲修剪不當,或工作型態需要久站、走動、腳部經常受到高衝擊,就很容易讓灰指甲變形成為捲甲。
指甲掏空,就是指甲與甲床分開或剝離。原因可能是生病所造成的營養阻隔,因為生病時營養先供應內臟,造成指甲營養阻斷以致發生掏空狀況。例如小朋友罹患腸病毒在痊癒後3-6 個月,指甲會有2-4個呈現掏空情形。同樣的還有婦女生完孩子6 個月後發生落髮、掉牙情形,亦是因為頭髮、牙齒位於身體末端得不到營養,才在產後一段時間反應出來。
另外,化學藥劑侵蝕:常接觸化學藥劑、清潔劑、消毒劑等侵蝕造成分離。工作型態影響:主婦、魚販、清潔工、美髮工作者因為雙手長時間接觸水,很容易造成指甲掏空;例如:木匠、機械工、鋼琴家、陶藝家、編織工作者等,因為工作上手指常要用力或做精細的動作,因此指甲也很容易出現掏空。
其實,雞眼好發於青少年,這點大家都想不到吧!然而,運動員也是好發族群之一。雞眼是因為穿的鞋子不OK,造成腳部某些特定的小面積部位形成壓力點,承受較多摩擦、較大壓力,腳部皮膚益形乾燥。若當事人穿鞋不穿襪,腳部會因為摩擦力較大刺激皮膚啟動防禦機制,壓力點產生胼胝體,呈椎狀深入皮膚,就是所謂的「雞眼」。此外,有拇指外翻的朋友不僅容易發生捲甲,也很容易長雞眼!
雞眼的處理方式很直接,把已生成的胼胝體消除,壓力便立刻煙消雲散。消除胼胝體的方式很多,可以剪除或以特製刀片刮除,市面也有雞眼貼部、去繭液,不管用哪種方式都要注意不宜弄出傷口,慎防感染。若您對處理雞眼沒有把握,不妨請「手足保健師」代勞。
「雞眼」與「疣」常有人分不清,簡單的說「雞眼」是往裡長,所以表面是平的;「疣」是往外長,表面是波浪狀向外凸起,受到外力會破而產生傷口!
以上種種問題甲除卻先天與生病等原因,要想防範並不困難,只要讓足部減少摩擦、保持乾爽、正確修剪指甲、維持足部皮膚完整性,勤於以乳霜保養手足,基本上就能營造指甲及皮膚健康生長的環境。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 李安騏著作《指甲健康研究室》一書。
本書特色
《指甲健康 研究室》由中華民國手足保健教育協會理事長 李安騏撰述,中華民國手足保健教育協會資料及案例提供,將十多來的臨床問題手足指甲照護案例,整理出系統而實用的知識。本書從指甲的形狀、成長的構造、平時的保養指南、如何從指面的看健康的方法,為讀者建議了居家實用的手足指甲照護建議。此外,對於患有問題指甲者,提供實際案例,與最前延的照護方案。輕忽問題甲對亞健康者的手足,尤其是糖尿病友有更大的傷害,本書希望提醒讀者重視指甲問題,讓疑惑化為行動,及早的恢復健康。另外,許多有志從事美甲、足療、護理的朋友,可進一步了解如何進入足科照護的領域,成為與歐美同步,具有前景的足科照護師。
• 更多莫克文化《指甲健康研究室》一書資訊 請點此